问题导向教学法助力初中古诗文教学

2024-08-21 00:00:00张芳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24年7期
关键词:解说员思辨性导向

摘 要

新课标对初中古诗文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提出了更高要求。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情境化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设计思辨性问题,能够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思辨精神,从而助力初中古诗文教学,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关键词

问题导向教学法 初中语文 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指出,要以问题探究为导向,有机组合选文及辅助性学习资源,循序渐进地设计支架式的学习任务和活动,以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作为一种教学方法,问题导向法符合新课标要求,其实质是以问题贯穿整个教学活动,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通过问题,将学生导向深度学习状态,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笔者将结合初中古诗文教学案例,阐述问题导向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一、任务驱动,设计情境化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新课标要求课程内容要以学习任务群的形式来组织与呈现。教师要综合考虑教材内容和学生情况,设计不同类型的学习任务,依托学习任务整合学习内容等,安排连贯的语文实践活动。在新课标理念指导下,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法首先要求教师有任务驱动意识,创设适合文本与学情的情境化问题,激发学生探究与解决问题的兴趣。

以登临群诗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将《登幽州台歌》《登鹳雀楼》《望岳》三首登临诗整合在一起,根据登临诗的文化内涵和学情需要,确定学习主题:唐代文人为什么爱登高?同时,创设大情境:南京博物院近期将举行以唐代登临诗为主题的“大美登临”文化展,拟招募志愿解说员。为实现这一任务,教师可以在大情境大任务的驱动下,设计三级子任务:诵读、解说、演讲。“总任务”统领三个“子任务”,均聚焦“志愿解说员”的基本素养。任务一:通过诵读大比拼招募志愿解说员。教师要求应聘志愿解说员的学生能够把三首诗读准读顺,字正腔圆,情感饱满。通过诵读群诗,学生能够整体感受诗歌韵律,初步了解诗歌内容。任务二:志愿解说员结合诗人登高所见山水美景,自信从容地给全国各地的游客作解说。学生聚焦诗歌中的山水名句,以志愿解说员的身份进行诗歌鉴赏,不拘泥于日常表达,但教师要提醒志愿解说员解说时要突出登临所见山水之壮美。任务三:以“我看唐代文人登高”为题进行演讲,时间不超过2分钟;要有鲜明的观点,且有理有据。学生因有前两个任务的学习作铺垫,提出的观点清晰具体,引证资源丰富,演讲气氛热烈,一气呵成。学生在生活情境中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在重重任务解锁中获得精神启迪:文人登高赋诗,是精神上的“向上”。

情境问题设计应选择真实而有言语实践意义的问题。“诵读”“解说”“演讲”等能力,是志愿解说员的基本能力,也是学生综合素养的体现。情境问题创设还要聚焦学习内容重难点,给情境问题搭建支架。比如,任务二的学习重点是让学生感受登临诗歌的壮美。“壮美”是一个美学概念,大多数学生无法理解,因此又是教学难点。教师这时除了可以播放“三山五岳”“长江黄河”的视频或图片,还可以加上“小贴士”:“壮美,主要表现为体积的无限,数量的无穷与力量的巨大……”这两个教学支架紧扣教学重点,让学生在感受自然山水之壮美的同时,也关注到群诗中的意象以及数量词等,进行诗歌鉴赏实践。另外,情境问题还需要具有连贯性与层次性。“诵读”“解说”“演讲”,是大任务下的三个连贯的教学活动,实现了从诵读诗歌到情感把握到重点句赏析、主旨内涵的理解,层次清晰,难度递增。

二、多维思考,设计思辨性问题,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新课标明确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辨析态度与立场,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等。因此,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问题,除了具有指向生活的情境性特点,还需要有思辨性。教师要运用比较、推断、质疑等方式,在教学中训练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和批判性精神。

思辨性问题应具有开放性,具有多维度思考路径和多个可能的答案。这样可以鼓励学生灵活思考,避免简单机械识记。在《唐诗五首》整合教学中,教师在学生整体朗读五首诗后,询问学生五首诗有哪些异同点。学生会从作者、体裁、内容等多角度去思考,从而发现多个相同点:作者都是唐代诗人;诗歌体裁相同,都是律诗;内容也有相同点,歌咏不同地域的山水风光。相同中也有不同,比如律诗有五律,有七律。这样的长期训练,会使学生思考问题的角度变得丰富,思维更加灵活,且更具理性。

思辨性问题鼓励学生有独立鲜明的观点。教师应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比较、归纳和深度思考,加深对作品重点内容和主旨等的理解。学生的言语智慧、理性思维和理性精神均得以彰显。例如,教师教学《咏雪》时,可以让学生辩一辩:谢道韫和谢朗咏雪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撒盐空中差可拟”和“未若柳絮因风起”,谁更有才华呢?你更欣赏哪一位?学生从雪的颜色、雪花飘落的姿态和柳意象的诗词文化等角度比较后,提出了三种不同的观点。通过比较,学生的思维变得开阔,课堂也不失诗意浪漫与文化底蕴。通过这一系列思辨性问题的讨论,学生真正领悟《世说新语》言简意丰、充满智慧的特点,同时也初步了解了魏晋名士的风采。

总之,运用问题导向教学法设计情境化问题、思辨性问题,体现新课标教学理念,能够有效提高初中古诗文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生语言运用、思维品质、审美创造与文化自信等核心素养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射阳县第三中学)

猜你喜欢
解说员思辨性导向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高中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策略
“偏向”不是好导向
当代陕西(2020年23期)2021-01-07 09:25:24
思辨性阅读不能忽视“小心求证”——关于论据的有效性探讨
小小解说员
少儿科技(2019年11期)2019-09-10 05:45:12
悖离核心素养涵育的非思辨性写作
足球解说员:让足球在嘴里跑起来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犬只导向炮
游戏解说员:把游戏变成职业
学生天地(2016年17期)2016-05-17 05:4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