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国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全国范围内的起始年级使用。如何科学高效地使用好这套教材呢?通过研究教材,我们确定了“守正立人,语用化人”的教学主张,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理念主张
1.使用目标:“立人”和“化人”
学生,是所有课程的培育中心与核心,只有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放在课程的中央,课程实施的意义与价值才能凸显。课程实施的目标是什么?自然在于“立人”——培养学生,发展学生,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还在于“化人”——教化学生,熏化学生,感化学生:这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决定的。
2.使用原则:“守正”和“语用”
“守正”,就是坚守传统的、正确的、规律性的语文学习思想;“语用”,就是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发展语言文字。首先,教师要在培养目标上“守正”,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把握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次,教师要在课程内容上“守正”,紧紧围绕语文课程的三大主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进行教学。最后,教师要在课堂中增加“语用”环节,让学生将所学直接应用于相关听说读写活动中。
二、使用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实践策略
教师需要通晓统编初中语文教材的基本特点,同时将“守正立人,语用化人”的教学理念与教学主张落实到位。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切实遵循“守正”原则,科学实施“语用”路径,最终实现“立人”与“化人”的目标。
1.前提:教师形象要正
首先,教师的三观要正,只有教师的品德高,才有可能使学生的三观正。其次,教师的认知要正,什么是教育,什么是语文,其内涵与本质是什么,必须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如此,才能实施正确的教学。最后,教师的行为要正,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以身作则,这不只是口号,更是行动。教师的一言一行一定要给学生以示范,做到爱生如子,才会给学生以长久的无声影响。
2.基础:学习材料要正
语文教师进行教学时,需要相应的材料,那么所选的资料必须要正。首先,选文要正。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所选的文章都是经过精挑细选的经典,具有正确的政治导向和价值取向,文质兼美,具有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教师在选文时,也应以其为标准,注意所选材料要正。其次,试卷材料要正。试卷中的每项内容都需要精心推敲,尤其是自创题,不仅要做到价值取向正确,同时还必须紧扣教材。最后,所选的作文范文要正。真正的好作文,价值取向一定是正的。教师选取的范文,价值取向一定要鲜明,不可含糊其词。教师本人要有写下水文的本领,下水文的主题、选材都要正。教师要以自己的范文引领学生的写作,促进他们作文素养的提升。
3.关键:教学方法要正
只有遵循教学规律、语文学习规律、国家大政方针的教法,才是正的。首先,教师备课要正。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教师要坚持“自备——助备——集备——改备”四个基本环节。备课中的所有创新、设计、解读均必须符合时代要求。其次,教师上课要正,要严格按照统编语文教材的进度上课,不可随便打乱教学节奏。再次,教师的上课方法要正。此正,不是所谓的中规中矩,没有变化,没有亮点,没有特色,而是在以学生为本、以学习为本、以语文为本、以规律为本的前提下进行教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就是较好的语文学习模式。最后,教师布置的作业要正。教师要将课后阅读、实践的时间还给学生,布置生本化语文作业,让学生沉浸于名著阅读,而不是完成机械重复的作业。
4.保障:评价标准要正
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能够促进学生语文学业进步与发展。首先,教师要看学生语文素养是否得到全面培育,而不是只看他们的分数,要注重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为保障语文素养评估的合理性,教师必须紧紧围绕课标、教材、核心素养精心出题。其次,要看学生语文学习所用的时间,特别是课后所花的时间。如果学生占用了大量课后时间,导致学业负担很重,功课发展不均衡,那么再好的语文成绩也不能得到好的评价。最后,要看学生的语文学业成绩是如何获得的。如果是通过机械训练、死记硬背、教师灌输获得,则说明学生的语文素养不高。
“守正立人,语用化人”教学主张始终坚持“人”是教育教学的中心,始终把“立人”与“化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始终坚持“守正”与“语用”的原则,并切实做到理念主张与教学策略与时俱进,将更为先进的思想与做法不断融入语文教学理念、主张中,使之更具科学性、发展性、成长性,使语文教学更具有意义与价值,使学生的语文学习更加有味、语文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培育与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