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链融合”的校企双向交流机制研究

2024-08-21 00:00:00周泳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 要:随着数智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质的变化。“三链融合”校企双向交流是高校与企业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对双方的成长都十分重要。因此,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三链融合”及校企合作研究的基础上,阐述了“三链融合”校企双向交流的价值意蕴与内在机理,进一步提出了增强各主体的使命担当、明晰各主体的角色界限、以项目加深校企合作、引导校企双向人才流动等发展策略,以期推动校企双方从“合作”向“深度合作”迈进,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三链融合;校企合作;双向交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4-0138-04

引言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重点部署了面向教育现代化的十大战略任务,其中明确提出了探索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全链条、网络化、开放式协同创新联盟。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是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经济高质量发展相互协同、相互促进的战略性举措。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高校作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地、区域发展的创新源头和动力引擎,应当积极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校企合作为重要支撑,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中履行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使命担当。为了贯彻落实上述精神,本文积极探索,在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相互融合的背景下校企双向交流的内在机制,以增强校企双方的契合度,助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三链融合”及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一)“三链融合”研究现状

本文“三链融合”中的“三链”指的是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三链的深度融合是当前高校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措施和全新视角。国外学者Henry Etzkowitz(2003)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构建“行政—产业—高校”三重螺旋关系,借助三个主体形成的合力,实现知识生产和知识转化。Kyoung-Joo Lee 等(2008)指出,尽管大学产业(U-I)合作承诺提供诸多好处,但双方都需要克服高度的文化和组织障碍才能实现潜力。国内学者近几年在“三链融合”方面也做了一些探究。王剑华等(2019)提出了以人才链引领创新链、以创新链提升产业链、以产业链集聚人才链的“三链”闭环融合的发展思路。李滋阳等(2019)就“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放开管制干预、形成支持合力、健全容错机制等构建策略及建议。季瑶娴(2020)提出建立校企人员“双向挂职”机制,为产教融合“三链合一”提供中间桥梁。朱为鸿等(2021)则指出,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三链融合”为应用型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新思路。

(二)校企合作研究现状

校企双向交流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校企合作,指的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是高校为谋求自身发展、抓好教育质量而采取与企业合作的方式。国外学者Jay Mitra等(2015)认为,知识转移、企业家精神和区域经济复兴等问题激发了区域层面的合作倡议。Xiaoli Wang等(2019)提出,结合校企一体化运作模式,高校可在顶层设计、资源优化、团队建设、课程改革、文化整合等方面重构人才培养方式。国内学者更多关注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问题。葛晓波(2021)对我国职业院校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的陈述。贾军等(2022)提出,

区块链技术可以广泛应用于校企合作中,以降低校企合作多元协同中的交易成本,破解校企合作治理困境。冉云芳等(2022)指出,相较于职业院校的“冷淡”,校企合作中“企业热”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王晓红等(2022)通过实证研究得出校企合作对中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的结论。仇荣国(2023)在分析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逻辑的基础上,建构了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保障机制。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关于“三链融合”和校企合作方面的探索,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国内外学者关于“三链融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提出概念、厘清内涵、提出宏观建议等方面,未能紧扣“教育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深度融合、有机衔接,未形成有针对性、制度化、体系化的理论和应用成果。而且关于校企合作的研究层次尚浅,对校企合作机制、运行、效果等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从“三链”融合角度探索高校人才培养实现路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鲜少。因此,高校如何融入产业链和创新链,提升校企合作的广度与深度,与行业企业形成共享共赢的命运共同体,是值得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二、“三链融合”校企双向交流的价值意蕴

(一)对学校的重要性

校企双向交流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求。校企双向交流可以帮助院校在办学过程中更好把握当下最新的产业需求,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设置、考核认证等方面更具针对性,从而提升办学质量。只有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学校教师才有机会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提高自身的专业技能,将从企业中获取的新知识渗透到教学中,促进教学与生产的结合。此外,通过校企合作,让学生进入到企业真实的环境开展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并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考核,使培养的学生更加符合行业、企业的需求。企业与院校共享资本、知识、技能、设备等要素,共同开展项目研究和技术开发,这些都有助于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有效对接。

(二)对企业的重要性

校企双向交流是现代企业转型发展的需要。数智时代的到来引发了经济社会的巨大变革。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给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鲜的血液。企业作为科教进步的直接获益者,主动加强校企双向交流可以为企业提供技能型高素质人才和技术创新服务支持,是企业储备人才、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所以,企业为了自身在行业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参与到高校的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建设工作中。面对校企合作中可能遇到的现实困境,构建命运共同体对于打破高校和企业之间的隐形壁垒,发挥各自的资源优势,实现知识的生产、传播与转移等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基于“三链融合”的校企双向交流机制的构建

(一)“三链融合”校企双向交流的内在机理

经济“双循环”、高质量发展的新发展格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社会对于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是非常巨大的。然而,现实中这种人才在数量上和结构上都与经济层面的需求有较大差距。这对于高校的人才培养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在这种背景下,高校须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而企业作为第二主体,其作用不可替代。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举措,它不仅能充分赋能国家的创新发展战略,也为区域经济发展和高新技术难关的攻克提供最关键的人才保障。

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之间存在内在的一致性,并且通过校企合作这一媒介紧密串联在一起。企业产业链是一种自上而下、不断增值的产业系列。要有效服务产业发展,就需要教育链、创新链与产业链相互对接,形成合力。“三链融合”、校企合作对于企业和学校来说都是相互促进的。企业到学校的交流是基于企业的创新发展需要和人才需求,助力高校构建符合实际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学校到企业的交流是基于学校的精准育人与科学研究,能够反向支撑和推动企业的产业升级与技术创新,最终实现教育链、产业链和创新链中的校企双方共同发展。“三链融合”校企双向交流的架构如图1所示。

(二)“三链融合”校企双向交流的实施策略

近年来,校企合作成果不断涌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仍存在诸多问题,阻碍校企双方的深度合作,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很多校企之间的学科与产业联动相对固化,产业发展对学科建设的引领作用不强,学科建设未能及时跟上产业发展新趋势,对于新兴学科重视不足。(2)很多高校的科研项目与产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产业科研“两张皮”和科研“空转”现象较为突出。在今天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对于科研成果转化的重视程度不够,重论文、轻转化的现象依然存在。(3)由于合作机制的不完善,在合作过程中,校企对接活动务虚较多、务实较少,合作协议内容缺乏刚性约束,导致大量合作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因此,高校、企业应立足国家新发展需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深度发展。

一是增强各主体的使命担当。服务社会是校企合作的共同使命和终极目标,校企合作不仅仅是开展技术开发、技术转化、技术服务等工作,更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必然要求。首先,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大学应强化使命担当,在自身发展的同时始终以国家战略为导向,规划并落实科技创新任务,切实担当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引擎。其次,企业应强化自身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在承担“经济人”角色的同时,增强作为“社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成果积极回馈社会。最后,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应政策,推进制度的合法化,为校企合作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促进科教融合、产教协同,进一步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教育链融合发展。

二是明晰各主体的角色界限。校企合作是建立在高校、企业以及地方政府之间强有力联系基础之上的,只有这些利益主体在适当的范围内通力合作、密切联系,既不越界,又不缺位,才能顺利推动合作的深度发展。在此过程中,高校应立足教育本位,坚决不开展违背教学规律和教育纪律的校企合作,同时要加强有组织的科学研究,确保合作项目的良性运转;企业应立足发展本位,遵循科技伦理与科研规律,与高校开展联合攻关,促进创新所需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组合;地方政府应立足社会本位,积极扮演校企合作的协调者角色,发挥政府职能作用,积极推动校企双向交流,促进“三链”合一。合作各方要顺应创新发展的需要,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建立紧密的沟通与联系,杜绝在彼此核心利益相关事项中的“越界”行为发生。

三是以项目加深校企合作。如今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进步的加速器,企业要想在未来市场经济中抢夺制高点并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开足马力攻克新的技术项目。高校与企业的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内生机制,有助于推动校企双方克服因目标利益不同而产生的隔阂,从而进一步加深合作。校企双方可以共同策划和实施各类项目,如科研项目、技术开发项目、实习实训项目等。通过项目合作,高校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企业也可以从中获得专业人才和创新成果。此外,学校的科研成果可以通过项目合作的形式转化为企业的实际产品和服务,从而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结合,最终推动产业链、创新链和教育链的螺旋式发展。

四是引导校企双向人才流动。人才培养一直是校企合作的重要领域,要想改变目前校企合作更多停留在浅层次和松散型的局面,就要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积极引导校企人才双向流动。一方面,应完善高校教师挂职锻炼考核制度,制订多样化的挂职形式,提高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应制订企业人员到高校交流的机制,激励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挂职任教,通过引企入校,促进产业链与教育链的融合。此外,双方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标准、“双师型”师资建设、实训基地等领域加强合作,共同打造创新创业平台,以助于实现高校的学科布局与企业的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五是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首先,优化激励机制,提升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政府部门应坚持长期产权激励与现金奖励并举,增强政策激励,出台各区域校企合作专项资金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人财物保障力度。其次,健全约束机制,明确合作各方的权利与责任。校企合作双方应就合作项目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并在协议中对违约责任附有明确的条款。要在协议约束的框架下进一步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确保合作不走过场,并作出成果。最后,完善评价机制,更好地量化校企合作成果。应当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评价机构等多主体参与的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校企合作的第三方评价制度,积极引导第三方评价机构健康发展,使校企合作成果评价更加客观、全面。

四、结束语

“三链融合”校企双向交流机制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利益主体,未来还需进行更多的探索与研究。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产物,对于校企双方乃至整个经济社会都十分重要,需要攻克的难关也很多。就目前来说,通过明确各主体的使命担当和角色界限、构建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动机机制、引导校企双向人才流动和项目合作、完善校企合作环境下的资金筹措和利益分享机制、标准化建设的第三方评估等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推动校企从“合作”向“深度合作”不断迈进,实现教育链、产业链与创新链的融合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剑华,肖璐瑶,周静.江苏“三链”深度融合发展的实现机制和路径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9,36(7):9-11.

[2] 李滋阳,李洪波,范一蓉.基于“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高校教育管理,2019,13(6):95-102.

[3] 季瑶娴.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三链合一”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浙江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职教论坛,2020(1):133-138.

[4] 朱为鸿,丁佳.“三链融合”的应用型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机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21,37(4):13-21.

[5] 葛晓波.职业院校校企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时代意蕴、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21(5):98-102.

[6] 贾军,薛春辉,马池顺,等.区块链技术促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机理和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2(3):99-104.

[7] 冉云芳,周芷莹,田志磊,等.校企合作中职业院校的实践困境与优化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2(4):24-32.

[8] 王晓红,胡士磊.校企合作提升了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创新绩效吗?——基于倾向得分匹配方法的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22,41(4):30-43.

[9] 仇荣国.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现实逻辑与保障机制[J].职教通讯,2023(1):65-71.

Research on the Two-way Communication Mechanism Between School and Enterprise Based on

“Three-Chain Integration”

ZHOU Yong

(Business School, Jiangsu Open University, Nanjing 210036,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dv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the demand for talent in society has undergone a qualitative change.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chains and the two-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niversities and enterprises, which is crucial for the growth of both parties. Therefor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research on “three chain integration” and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value and internal mechanism of “three chain integration” in the two-way communic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t further proposes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enhancing the mission of each subject, clarifying the role boundaries of each subject, deepening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projects, and guiding the two-way talent flow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transition from “cooperation” to “deep cooperation”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and help China’s high-quality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ducation chain; Industry chain; Innovation chain; Triple chain fusion; School enterprise cooperation; Bidirectional communication

[责任编辑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