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科技“银龄人才”开发与服务的实践探索

2024-08-21 00:00:00任淑敏来和生李书魁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 要:离退休专家具有丰富的社会阅历、工作经验以及较高的政治理论水平,是社会的宝贵财富。新时代继续发挥好农业科技离退休专家的作用,对推动乡村振兴和科技强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为例,总结其在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通过结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积极推荐专家参与社团活动、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和茶文化推广等方面为“银龄人才”发挥优势搭建平台的主要做法和实践经验,并提出了加强组织引导、完善权益保障机制、健全服务平台、动员社会广泛参与等若干可行的对策建议,以期为科研单位做好农业科技“银龄人才”开发与服务提供借鉴,不断增强社会对银龄人才的认同感,提升银龄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业科技;银龄人才

中图分类号:F3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4-0014-04

农业科技银龄人才主要指在农业科技领域工作成效显著,且已经办理了离退休手续的专业技术人员。他们在长期的农业科研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具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为国家的农业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是社会的宝贵财富。在离退休专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低龄老人,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专业技术,开发好这部分“银龄人才”的作用,可获得一举双得的效应,既可以挖掘“银龄人才”资源,激发他们的干事热情,用他们丰富的经验、技术服务于社会,又可以充分展示广大离退休科技人才在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中的正能量;既能展示他们释放正能量、传播正能量的精神风貌,还能不断增强社会对银龄人才的认同感,提升银龄人才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一、银龄人才开发是新形势下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银龄人才开发是主动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有效举措

自2000年我国步入轻度老龄化社会以来,老龄人口比重不断提高。据统计,截至2022年末,全国65岁及以上人口首次突破2亿人,占总人口比重已超过14%[1]。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老年是人的生命的重要阶段,是仍然可以有作为、有进步、有快乐的重要人生阶段。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不仅能提高老年人生活和生命质量、维护老年人尊严和权利,而且能促进经济发展、增进社会和谐。”鼓励引导老专家在身体允许的前提下,利用自身所长,为国家大业发光发热,让他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积极老龄观的体现。

(二)“银龄人才”开发是丰富和培养乡村振兴人才的重要途径

调研数据显示,乡村人才总量不足且综合素质不高。部分地区农村实用人才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不到4%,专业技术和知识储备非常薄弱[2]。退休专家具有丰富的人生阅历以及解决问题的经验,他们大多有极强的责任心与工作热情,能够利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3]。同时,他们行业威望高、社会资源丰富,可以通过传帮带培养和凝聚更多乡村年轻人才。

早在2003年,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就启动了老年知识分子智力援助西部的“银龄行动”,依托老专家、老科技工作者的技术特长、智力优势,推动受援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20年来,受益群众3亿多人次,创造经济价值超80亿元[4]。

(三)“银龄人才”再开发契合新时期老年人的自身需求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我国居民平均预期寿命持续增加,2022年已达到77.93岁[5]。美国心理学家雷蒙德·卡特尔在分析智力构成时提出,“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放大进行应用的能力和在实践(学习、生活和劳动)中形成的能力,在人的整个一生中都在增长。”大多数专家退休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乍然退出工作岗位后一部分人不能适应、重心失衡,容易引发失落、寂寞等心理问题,不利于身心健康。“银龄人才”的二次开发不仅能发挥他们自身的优势和作用,同时能满足他们的社会需求和自我实现等多层次、多样化需求,提升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和社会和谐稳定。

二、农业科技“银龄人才”开发与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案例概况

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是目前我国唯一以茶为研究对象的国家级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围绕茶学科建设和茶产业发展中的基础性、公益性、前沿性问题开展茶叶全产业链研究。截至2022年底,共有离退休职工110人,离退休职工平均年龄76.6岁,其中80岁以上50人,年龄最长者96岁。其中,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的47人,占比42.7%。大部分高级职称专家目前仍在参与行业相关科技推广与服务等工作。

(二)实践成效

茶产业作为富民产业、绿色产业、健康产业和文化产业,在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共同富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建设美丽中国、健康中国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茶叶研究所人始终秉承科技报国、兴茶为农的初心,致力于以科技支撑茶产业发展。为充分发挥老同志在科技、智力和经验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尊重老同志意愿、确保工作安全的前提下,研究所通过组织引导、搭建平台、加强宣传等方式,积极组织老同志在定点产业扶贫、农业科技推广、茶文化传播、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老有所为、发光发热,老同志已经成为研究所科技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

1.选派“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

研究所先后聘请研究所原所长、退休专家白堃元研究员和权启爱研究员分别在浙江省缙云县、磐安县担任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服务。在两位专家的帮助下,浙江缙云黄茶产业飞速发展,茶叶产值增加1.2亿元,茶农人均增收213%;浙江磐安双溪乡茶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当地茶叶总收入从2004年的100余万元提高到如今的1 200万元,人均茶叶年收入从150元提高到1 800元。两位专家分别被评为“浙江省功勋特派员”。

2.通过结对帮扶助力脱贫攻坚

研究所选派退休专家白堃元研究员作为帮扶专家,赴浙江省对口帮扶地区四川广元开展科技扶贫。他26年如一日无私奉献,默默奋战在对口帮扶第一线,以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据当地统计,广元市的青川、旺苍两县,从帮扶至今茶园面积增加10倍,茶叶产量增加30倍,茶叶产值增加近百倍,茶农户均收入1.2万元以上,较之前增加50倍。白堃元研究员先后获得“浙江省对口帮扶先进个人”“浙江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四川省广元市荣誉市民”和“农业农村部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被中国农科院授予“卓越奉献奖”。其帮扶事迹经国内多家权威媒体新闻采集和专访报道后,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

3.积极推荐专家参与社团活动,开展技能人才培训和茶文化推广

研究所积极推荐10余位退休专家担任中国茶叶学会的培训讲师,每年培训茶艺师、评茶员数百名,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振兴人才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程启坤、陈叙达等专家被推荐担任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专家顾问,广泛参与组织全国茶叶博览会、全民饮茶日等茶文化推广普及活动。研究所大力支持退休专家参加“老茶缘”茶业研究中心的工作,每年定期举办“钱塘茶会”,实施浙江、四川两省老龄办的对口支援项目如“浙川银龄行动”,开展科技下乡活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效益。

(三)经验与启迪

1.完善机制建设,强化组织引导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专门成立了离退休工作领导小组,由研究所人事处负责日常管理和服务。该小组设有1名专职离退休工作人员,将离退休工作计划纳入研究所党委年度重点工作统一部署,做到年初有计划、落实有督导、年末有总结。完善离退休干部党建工作制度,设立离退休干部职工党支部,由研究所党委书记直接联系,由负责离退休工作的同志担任支部副书记,负责支部日常管理,每月按标准发放离退休支部支委以上成员工作补贴,提高服务质量。

二是强化政治引领。定期组织离退休党支部党员参加理论学习班,通过“坐下来静心学、走出去现场学、请进来辅导学、看视频直观学、送上门暖心学”等多种方式,及时传达、学习上级决策部署,引导离退休干部不断增强助力茶产业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保持思想常新、理想永存。

三是完善联系制度。研究所党政主要领导始终坚持重大节日走访慰问老干部、重大决策征求意见、重大事项及时通报、重大活动共同参与,建立了定期走访慰问、定期开展所情通报会和定期组织“走看促”活动等工作机制。

2.建立银龄智库,助力技能人才培养

积极推荐退休专家参与社团活动,发挥“银龄人才”的特长和优势,开展多层次的技能人才培训和茶文化推广。先后有多位专家担任中国茶叶学会的培训讲师,每年培训茶艺师、评茶员等新型职业农民和乡村振兴人才数百名,这些学员正逐渐成为产茶区行业骨干力量。研究所还推荐数十名老专家承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老茶缘等社会团体及民间机构的专家顾问,广泛参与中国国际茶叶博览会、全民饮茶日等茶文化推广普及活动;在老专家身体健康状况允许情况下,为老专家参与实施浙江、四川两省老龄办对口支援项目“浙川银龄行动”牵线搭桥,做好后勤保障服务,每年开展科技下乡活动,在四川广元、浙江缙云的帮扶工作已有了第二代和第三代接班人,接续助力乡村振兴,取得了显著社会效益。

3.从优落实生活待遇,确保老有所养

研究所将离退休经费列入研究所年度经费预算,统筹保障离退休干部职工党组织工作经费和党员活动经费。按时足额发放离退休干部职工离退休费,按规定报销医药费,做好政策上传下达,切实保障老干部利益。建立发展成果共享机制。研究所每年自筹资金150余万元,参照属地标准保障离退休职工的福利待遇及活动经费。在每年组织离休干部体检疗养和退休职工健康体检基础上,加强对身患重病、失能、高龄等特殊困难离退休干部职工的帮扶,年平均发放困难补助款10余万元。及时慰问生病住院的离退休职工和去世人员的家属,保障有关待遇落实,并协助处理丧葬等善后事宜,为他们排忧解难。

4.依托数据提供精准服务,促进老有所依

研究所收集整理离退休职工的生活健康状况,建立信息台账和电子数据库,实行动态管理,切实为他们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建立定期联系和走访慰问制度,“进老干部门、问老干部事、解老干部难”;在“七一”等重大节日和老专家生日以及生病住院期间,由研究所领导带队上门慰问,开展不定期的走访或电话联系,让老专家始终感受到组织的关心和温暖。建立老干部相互帮扶机制,按照“居住距离相近、兴趣爱好相似、年龄大小互补”等原则,在组织活动时有意识地安排身体素质较好、年纪相对较轻的老干部关心照顾高龄老同志;分类开展适合老年人的多样化活动,组织开展征文、书画摄影、文艺汇演、茶会等积极向上的文体活动。支持和鼓励离退休干部积极参加老年大学的学习,丰富晚年生活,保持良好精神风貌。

三、新时代做好农业科技“银龄人才”开发与服务的对策建议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业科技“银龄人才”的开发既是新形势下的客观需求,同时也为“银龄人才”实现新作为提供了平台。笔者在剖析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案例的基础上,提出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一步做好对“银龄人才”开发与服务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组织引导

深入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和互联网新媒体作用,加强宣传引导,转变社会对老年人的传统认知。政府统筹应对人口老龄化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合理规划,完善政策支持,既不把退休等同于养老,让人力资源闲置,也不把“银龄人才”再开发放在年轻人就业的对立面,制造社会矛盾。同时,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敬老爱老的良好社会氛围和舆论环境。

(二)完善权益保障机制

目前劳动力市场上老年人再就业主要按照劳务用工进行管理,社会保障程度低,维权困难[6]。农业科技“银龄人才”与一般老年人就业相比,具有稳定的生活来源和医疗保障,总体保障水平较高。但是,工伤、住房、工作经费等方面的保障仍然缺失,需要全面梳理不利于“银龄人才”继续发挥作用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意见基础上,解决就业过程中老年人及亲属的后顾之忧。同时,要在产业规划和项目设计等方面统筹考虑“银发人才”的发挥空间。

(三)健全服务平台

全面构建“银龄人才”信息库,构建双向选择平台。2022年,由中国老龄协会老年人才信息中心主办的“中国老年人才网”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国老年人才信息库和老年人才信息服务平台启动建设,目前全国已有不少省市建立了相关数据库[3]。建议根据社会需求和就业渠道建立全国互通平台,精准收集有意愿再就业的退休人才信息,全面摸清“银龄人才”数量、年龄、从业经历、专业特长等情况底数,逐步完善资源储备;鼓励银龄人才依法依规参与各级各类科研项目、产业项目、研究课题、规划计划,银龄人才中符合各级“优才卡”或“高层次人才服务绿卡”等人才卡发放标准的,按规定发放相应层次人才卡并享受有关政策待遇和服务便利,为“银龄人才”开启发挥余热通道奠定基础。

(四)动员社会广泛参与

统筹就业、志愿服务和社区治理等方面工作。积极推动适老产业发展,积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化、辅助性的产品,为老年人拓宽就业渠道和提高生活品质提供技术支持[7,8]。在完善社会保障基础上,支持商业保险提供符合老年人特点的健康保险。将无障碍环境建设和适老改造纳入园区建设整体规划,为老年人提供工作便利。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老年人教育供给,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培训。

参考文献:

[1] 张淑娟.新时代高校离退休工作的几点思考[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2,20(4):122-124.

[2] 陈晓伟,韩婕.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激发乡村振兴人才活力”调研分析之三[J].中国人才,2023(1):34-37.

[3] 周甜.离退休干部助力乡村振兴实践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22):99-100.

[4] 马丽萍.壮心未老 “银龄”有为:“银龄行动”十七年综述[J].中国社会工作,2019(29):8-13.

[5] 张海涛.“银发人才”的新选择[N].吉林日报,2023-06-22(8).

[6] 李惊亚,周丹丹.再就业,老年人的新问题[J].就业与保障,2011(Z1):80-81.

[7] 赵仁伟,聂建江,汪涌.搭建银龄人才金秋舞台[N].组织人事报,2006-03-23(4).

[8] 杨虎涛,田莹.人力资源短缺及“银龄”人才资源开发探究:以武汉市为例[J].老龄科学研究,2014,6(2):45-54.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Servi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ging Talents” in the Contex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aking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REN Shumin, LAI Hesheng, LI Shukui

(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08, China)

Abstract: Retired experts, with their rich social experience, working experience and high level of political theory, are valuable assets of society. Continuing to play the role of retired expert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new era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trength, and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in an all-round way. Taking the Tea Research Institute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an example, it summarizes the main practic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s of the Institute in selecting and dispatch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pecialists to carry out technical services, assisting poverty alleviation through pairing up, actively recommending experts to participate in community activities, carrying out training of skilled personnel and promoting tea culture, etc., so as to set up a platform for the “silver-age talent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ir advantages. And put forward a number of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to strengthen organizational guidance, improve the rights and interests of the security mechanism, improve the service platform, mobilize the community to participate in a number of feasible proposals, in order to do a good job for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units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lver talent” development and services to provide reference, and continue to enhance the community’s sense of identity of the silver talent to enhance the sense of achievement and the sense of acquisition of the silver talent.

Key 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ilver-age talents

[责任编辑 若 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