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富裕背景下宁海县“空心村”活化机制与路径探索

2024-08-21 00:00:00王楠缪卓然
经济研究导刊 2024年14期

摘 要:2023年是浙江省在全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周年。经过20年的努力,乡村发生了美丽的蝶变升级,但是,浙江省在乡村蝶变过程中也面临聚落、人口、产业等一系列“空心化”问题。通过对宁海村庄的实地调研发现,基于美丽共富理念的“空心村”活化机制主要涵盖乡村利益的创造、分配、组织协调、监督保障和人才回流五个方面,从而提出奠定“共富基础”、做强“共富经济”、激发“共富”活力、打造“共富”品牌的“空心村”活化路径,以期为我国新时代乡村振兴提供可推广、可复制的“共富”融合发展新示范。

关键词:空心村;活化;机制与路径;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4)14-0005-05

20年来,浙江省从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开始,秉承绿色生态发展理念,实现了美丽乡村的蝶变升级。2022年,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03年的5 431元提升到37 565元,村级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占比达到51.2%。但是,随着城市虹吸效应持续放大,部分乡村仍存在以人口空巢化、资源闲置化、产业空洞化为主要特征的“空心村”。因此,从打造美丽的“精品村”到建设面向未来的“共富村”,宁海县的“空心村”活化示范正助力浙江省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一、研究背景

2016 年,在全国第三次农业普查中调研的68 906个行政村样本中有57.50%属于人口“空心村”,平均每村净流出409人,空心化率为23.98%[1]。而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中,浙江省农村常住人口在近20年中减少了600余万人,形成以“人口空心”为代表的、不同程度的“空心村”现象。

(一)“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

2021年6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公布,以解决地区差距、城乡差距、收入差距为主攻方向[2]。2022年,浙江省城镇居民收入水平连续第22年、农村居民收入水平连续第38年荣膺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1.90。至2023年5月,浙江省已分三批建成93个共同富裕试点示范区,通过政府引领、产业支撑、市场化运营、激活乡村闲置资源、激发乡村创新优势等方式,构建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共富新机制与“空心村”活化模板,满足了浙江省城乡转型过程中“两个示范区”建设的迫切需求。

(二)“空心村”的内涵与特点

农村空心化是城乡转型过程中乡村地域系统演化的一种特殊过程,空心村是乡村人口、土地、产业等发展要素流失与衰退的综合体现[3]。目前,我国农村存在地理意义的“空心”、人口结构的“空心”和经济发展的“空心”[4]。其典型特征如表1。

(三)宁海县“空心村”活化历史进程

关于村庄活化的研究,我国主要集中在对传统村落研究上。李长印就河南省“空心村”居多现象进行调研时指出,“空心村”的形成原因是多样的,制度、社会以及经济三方面的因素是最大成因[5]。村落活化本质上就是要给生产关系处于僵化状态的村落注入更多新的发展活力,通过构建一种新的经济生产关系,把传统的要素和形式保留下来,实现功能的现代化,而不是一味被动地保护或者原封不动地保存[6]。宁海县的“空心村”活化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阶段。

乡村“空心化”阶段(2012年之前):以南岭村为代表的乡村主要以单一的传统大麦、小麦耕作为主,村民的经济收入极其有限,村集体经济几乎为零。严重时,村中六成村民搬离旧村,村内一半以上的老房子长期闲置、破旧不堪,村内道路泥泞不堪,是典型脏乱差的“空心村”。

乡村产业萌芽阶段(2012—2014年):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镇、村两级领导班子的推动下,开展精品村建设,提升村庄整体面貌,立足本地资源,开发“油菜花节”“白枇杷节”“桃花节”等特色文化节,带动周边乡村旅游,镇、村的年轻人开始出现回流。

乡村产业扩张阶段(2014—2018年):破除行业壁垒,大力提升村民投资和招商引资的积极性,形成了政府、企业、村民共同参与的良性循环,构筑了一个良好的产业生态,使“空心村”问题得到明显改善,被评为浙江省首批美丽乡村示范县,获得“乡村振兴看宁海”的赞誉,受到中央、省市认可。

乡村振兴共富阶段(2018—至今):建设分类实施中心村、梳理式改造村、本质巩固村活化工程。其中,以人口、产业、要素和功能集聚为主旨创建中心村,以“拆、改、建、保”为原则实现改造村空间净化,以文化艺术振兴培育本质巩固村,打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数字乡村、未来乡村作为推进共同富裕的一致目标。

二、基于美丽共富理念的“空心村”活化机制

宁海县于2019年、2021年分别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第五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截至2022年底,宁海县累计建成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332个、浙江省美丽乡村精品村129个、省级示范乡镇11个、美丽乡村风景线6个,创建未来乡村5个、美丽庭院73 728户,成为中国乡村振兴的典范之一。多年来,宁海县围绕产业发展,在实践中总结出利益创造与分配、组织协调和监督保障有机结合的多方利益协调机制,以集聚村民、村集体、企业、政府等主体力量,构建了集体增收、发展、共赢的经济合作关系[7]。

(一)利益创造机制

乡村利益创造机制,是指在乡村发展过程中,为实现乡村居民的利益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各种制度、政策、措施和实践[8]。宁海县乡村利益创造机制的特色是:(1)政府主导塑造乡村旅游文化品牌。通过打造“油菜花节”“蛏子节”“白枇杷节”“桃花节”等30余个“一镇一品一节”特色节庆和8个文旅地标吸引游客,同时做好道路、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2)引导工商资本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主要采用“村委承租、政府招商”的联合开发模式引导村民以土地等自然生产要素和传统工艺入股,成立三方合作企业共同经营民宿、农特产品加工销售等产业,并鼓励村民参与生产经营,通过劳动投入创造利益。例如,梅山村通过吸引社会资本,引进“心宿无尘”民宿项目,“以景入股”每年可增收35万元,并参与项目分红,村集体经济日益壮大;中堡溪村引进台湾光点聚落团队建立乡村振兴在地体验中心,充分发挥光点聚落的优势资源,对水蜜桃、土豆等产业实行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做大农业品牌、延伸服务,做强农业产业链,带动百姓共享发展红利。通过创新利益创造机制,宁海县“十三五”期间盘活农村闲置资源100余处,提供就业岗位1 200余个,分红及补偿费达到800余万元。到2021年,整合财政资金超40亿元。

(二)利益分配机制

乡村利益分配机制,是指在乡村发展过程中,合理分配和调整乡村经济发展所创造利益的一种制度安排和机制。它涉及乡村各方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分配方式和规则,旨在确保利益的公平、合理和可持续分配。宁海县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机遇的具体措施是:(1)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协调产业链核心主体与非核心主体的利益。如土地流转租金是许多农户的重要收入,合作社有清晰的台账记录及农户上交的耕地数量,最终根据其贡献由合作社付给租金。(2)充分发挥政府在乡村利益分配中的引导和监管作用,保障村民充分享有产业链增值收益的合理分配权,坚持公正和透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如保证村民在合作企业的就业薪资收入的公平性。对合作企业实行“136”土地流转收益分成,即村委会占纯收益的10%、土地入社农民占30%、工商资本投资人占60%。

(三)组织协调机制

建立乡村组织协调机制,是为了依托信息共享和沟通交流实现乡村发展提质增效和农民收入提升的目标。宁海县主要通过调动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个部门的资源做好了以下两方面的工作:(1)建立合作社、民宿协会等乡村组织网络。充分发挥农民、农业产业经营者等各利益主体的优势,为乡村产业发展过程中涉及的土地流转、土地承租、风险防范、收益分配等方面提供基础保障。搭建数字化平台,打通116家政府、企事业单位和18个代表组沟通渠道,实现项目征集全年开放、项目进度实时监督、监督意见及时反馈。2022年帮助全县完成决策项目100余个,收集意见建议1 000余条,其中超95%来自基层。(2)夯实基层党建,政府主导协调多方主体利益。通过强化技术、数据、业务融合,打造“党群同心圆”志愿服务应用。截至2022年已注册基层党组织712个、党员13 815名,月均访问量达10万人次以上。采用“专班+单位+属地”集结模式,形成专班功能小组、抽调单位干部、属地社区党员三方联动服务机制,实现应急状态下“任务一键直达、人员一刻集结”,成为乡村治理与经济建设的坚实基础。宁海县搭建了农田水利类、新农村建设类、农业产业化类三大项目管理平台,统一公开接受项目申报,保证整个过程的公开化、数字化和社会化,使每年数百个涉农项目得到财政的全力支持。

(四)监督保障机制

全方位全周期基层公权力监督体系是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高效落实的保障。宁海县的主要做法是:(1)政府监督以“合同制”破解信任问题。在政府的监督下,村民、企业和村集体三方签订正式的合作协议,明确产权界限、股权比例和分红实施办法,在保障村民最大化利益的前提下,兼顾投资企业的经营效益。(2)开展36条职权迭代升级行动。2014年,宁海县在全国首创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制度,规范干部用权,便捷群众办事,助力乡村振兴。2018年,探索推出了“线上+线下”全方位全周期监管体系,上线村级小微权力36条智慧运行系统。2021年,以数字化改革为契机,相继上线村级小微权力36条多跨场景应用和“监督一点通”服务平台,形成了“一应用三平台(运行、公开、监督)”的运行格局,覆盖全县18个乡镇(街道)369个村社。2022年主导修订的《村务管理》等3项国家标准发布实施,使36条地方经验上升为国家标准。

(五)人才回流机制

针对乡村出现的人才“引不进、用不好、留不住”的现象,宁海县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1)实施“金雁培育”工程。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新时代村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选优育强“锋领雁阵”,明确“锋领头雁20条”举措,建强头雁队伍,完善“群雁争先”机制。建立“联系不漏户、党群心贴心”机制,构建党员联系服务群众标准化体系,以“乡村振兴支部大会战”形式落实项目竞赛、排位争星制度,引导乡村干部树立“有为有位”导向。(2)实施“能人返乡”工程。以乡村产业兴旺、收入增长为引领,以亲情乡情为纽带,吸引大学生、农民工返乡,青年返乡人数增长60%,近两年村民返乡人数年均增长48%左右。同时,以商机为前提、以要素为支撑、以环境为保障,积极引导乡贤回归,搭建乡贤议事会。据统计,目前宁海县约有20万人在全国各地经商、办企业、建市场,宁海县政府充分发挥他们在乡村建设、招商引资、招才借智方面的优势,激发其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助力乡村发展。(3)启动实施“艺术振兴乡村”行动。2019年,宁海县以艺术家驻村、艺术提升品位、设计改变生活为载体,引进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等各类高校艺术团队,整合各类资金和资源,联合开发产业融合项目,并向全县18个乡镇(街道)36个村推广,激发村民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撬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协同发展,探索出了一条乡村振兴、共同富裕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路径[9]。

三、活化路径与经验借鉴

宁海县着力创新政府引导的共同富裕制度,发挥政府在社会稳定、公共产品提供等方面积极作用,通过系统落实“空心村”活化机制与乡村振兴目标有机融合,以产业活化为基,空间活化为要,人才、资本活化为保障,逐渐打造出了“共富宁海”的金字招牌。

(一)基于乡村旅游的产业活化,奠定“共富”基础

在宁海县各村庄“空心村”时期,村民基本以务农为主,收入较低,产业基础薄弱。通过打造“乡村旅游+X”核心品牌,在自然环境改善的同时,提升人文环境质量,增加农民自豪感与荣誉感,巩固“共同富裕”基础。以全域全时旅游为切入点,构建乡村全产业链体系。经过旅游业“微改造、精提升”工程,宁海县建设了省级景区镇16个、景区村200余个,培育乡村重点节庆36个、本土乡村营运团队5个。2022年,打造了宁海县乡村旅游季活动,举办露营基地活动20余场,同步助力农户土鸡、麦饼、茶叶等特色农产品销售推广,旅游业致富效应显现。同时,启动《乡村旅游促共富“十百千”行动计划(2022—2025)》,通过全景化打造、全地域覆盖、全资源整合、全领域互动、全社会参与的形式,整合农、文、商、体等资源,实现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计划到2025年培育涵盖乡村体验型、乡村度假型、美食购物型、户外运动型、精品线路型等五大不同类型的百个乡村旅游“金产品”、10个特色鲜明的乡村旅游共同富裕“示范点”和千家旅游致富“样板户”,形成乡村旅游促共富的标志性成果。

(二)基于资源的空间活化,做强“共富”经济

从村庄的自然禀赋、地理位置、产业基础实际出发,找准发展路径。以“能人经济”“乡贤经济”[10]等环环相扣的可持续带领作用,构建村集体出地、政府出项目政策、社会资本出资金的良性循环共建模式。按照“把资源变为资产,把资产转为资本”的思路,实施村级集体经济“亿元造血”工程。因村制宜、分类施策,创新物业项目、产业项目、服务项目、联合项目、农旅融合项目等,实现村级集体经济总量增长、质量提高、实力增强,将农村沉睡的资源变为产生效益的资产,有效扩大村集体经济规模。例如,双林村支持能人组建民宿工会,并以相关政策鼓励村民参与。村集体牵头为工会中的民宿做广告宣传、招揽游客、平均分配客源、组建村民活动,民宿工会下的民宿将经营收益中的一部分以会费的形式上交村集体,既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益,也使许多村民的经济收入成倍增长,使农村许多闲置资源得到充分利用。2022年,成立宁波市首个“宁海珍鲜”共富博士工作站、共富直播站,宁海县获评浙江省文旅助力探索共同富裕新路径十佳县。

(三)基于招商环境的“人才”活化,激发“共富”活力

1.健全“人才+”引才新机制,实施“智汇宁海”人才招引工作

开展“与宁海·共成长”万企引才活动,通过线上线下叠加、县内县外联动模式,详细绘制“人才需求表”,以专场校园招聘会、校地合作洽谈会、引进优质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等方式,做实做优“引才”工作。政府出台政策激励企业引育紧缺专技人员。2022年以146.4万元累计补助116人次企业紧缺专技人才,并充分利用甬江育才工程、领军拔尖人才项目等基金支持,选拔培养优秀中青年专技人才。

2.以立足区域产业发展、市场需求为导向,高质量运行产业人才学院

2021年4月,宁海县产业人才学院成立,目标是打造全流程、标准化的“人才生产线”,为企业无缝输送亟需的产业人才,真正实现高校毕业生精准就业。目前已培养相关产业人才3 000余人。“十四五”期间,还将优选培植20家创新赋能机构、50家实训工场、100所合作高校,培养10 000名产业人才。

3.构建“四位一体”招商引资格局

建立以园区平台为主阵地、投资促进中心为指挥部、政府相关部门配合、乡镇街道服务有机融合的招商组织结构。全县自2016年连续三年选派168名优秀青年干部到村担任“第一书记”,平均每人为村引进项目资金200万元;前后共派驻农村工作指导员11批次,2018年737名农指员争取到各项资金3 500余万元。近10年来,宁海县累计引进合同利用外资21.8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2.31亿元;累计引进浙商回归资金超500亿元、市外内资超600亿元、县外内资近700亿元。

(四)基于创新的系统活化,打造“共富宁海”品牌

宁海县坚持全面深化改革、数字化改革、共同富裕重大改革“三位一体”发展战略,输出了小微权力清单36条,取得了农村综合改革标准化试点、“集士驿站”“党群同心圆”“艺术振兴乡村”等多项在全国全省推广的“宁海经验”,使“共富宁海”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1.立足产业革新,将美丽风景转化为“美丽经济”

通过“一村一策”实施村级集体经济持续提升行动,区域联运打造南部海洋经济产城共富试验区。为此进行了问题调查,在回收的1 064份有效问卷中,有98.5%的受访者表示对村庄村貌的改善十分满意。例如,南岭村先后获评宁海县“乡村旅游发展先进村”、宁波市“最洁美村庄(提名奖)”、浙江省“美丽乡村特色精品村”、宁波市首批“3A景区村庄”等,双林村也获得了省文明村、省卫生村、市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市生态示范村、市园林式村庄和市绿色家庭创建示范点等荣誉称号。

2.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产业

2022年,宁海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入选国家级平台。该县拟通过基地建设、主体培育、产品开发、品牌建设等方式打造资源高效利用、产地环境良好、生态系统稳定、农民生活富裕、田园风光优美的乡村发展新模式和农民增收新机制;以首位理念全力布局千亿级的“光伏+储能”产业链,其中旗滨光伏高透基材、东方日升光伏高效电池和组件、震裕锂电池顶盖等一批光伏和新能源重大产业化项目集群正在环三门湾清洁能源基地核心区快速崛起。2022年宁海县经济总量突破900亿元,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6万元,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到1.72。

四、结束语

总结宁海县从“空心村”到“共富村”的活化路径,以下几项措施具有重要推广价值。(1)发挥乡村生态产业比较优势,以“延链、强链、补链”原则打造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集聚项目。通过引入工商资本合作开发、盘活集体经济实现资源变资本,挖掘美丽经济最大溢出效应。(2)聚力产业升级精准落实“人才+招商”项目。发挥“第一书记”、农指员、联村干部等外援力量,积极争取各级配套项目支持及奖励资金,以人才项目产业化运作帮助村庄“造血”。(3)持续壮大集体经济。以现代乡村治理制度保障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以党建引领多方协同、市场化运作乡村闲置资源,紧紧抓住乡村振兴的发展机遇,创造农村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的新机制与新方法,实现村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互促共赢。

参考文献:

[1] 李玉红,王皓.中国人口空心村与实心村空间分布:来自第三次农业普查行政村抽样的证据[J].中国农村经济,2020(4):124-144.

[2] 新华社.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EB/OL].https://www.gov.cn/zhengce/2021-06/10/content_5616833.htm;2021-06-10.

[3] 张玉,王介勇,刘彦随.基于文献荟萃分析方法的中国空心村整治潜力与模式[J].自然资源学报,2022,37(1):110-120.

[4] 龙花楼,张英男,屠爽爽.论土地整治与乡村振兴[J].地理学报,2018,73(10):1837-1849.

[5] 李长印.河南省“空心村”形态特征及成因分析[J].农学学报,2014(5):101-105,110.

[6] 吴必虎.基于乡村旅游的传统村落保护与活化[J].社会科学家,2016(2):7-9.

[7] 罗章,王烁.精准扶贫视阈下乡村旅游内生脱贫机制[J].农村经济,2018(1):51-55.

[8] 谢正峰,李传裕.我国农村空心化研究进展与展望[J].嘉应学院学报,2018(1):48-52.

[9] 周韵健.成果屡获嘉奖,宁海改革为何频频出新?[EB/OL].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4NTkyNjY4OQ=&mid=2650424217&idx=1&sn=e97a9db698e5ed344fee1e372f8ee6b9&chksm=87de95d7b0a91cc11cad86a9fea10d950993a85d579679d3

e6b9eefd457f004179806b9572b8&scene=27,2023-02-24.

[10] 古川,曾福生.产业扶贫中利益联结机制的构建[J].农村经济,2017(8):45-50.

Exploring the Activ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of “Hollow Villages” in Ninghai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ommon Prosperity

WANG Nan1, MIAO Zhuoran2

(1.Schoo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ingbo929e2161585577c42ffac1c9d54a2820 University, Cixi 315300, China; 2.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and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Ningbo University, Ningbo 315211, China)

Abstract: The year 2023 is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launch of the “Demonstration of thousands of Villages and renovation of thousands of Villages” project in the province.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transformation, Zhejiang also faced a series of “hollowing out” problems such as settlement,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Through on-site research on Ninghai villag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activation mechanism of "hollow village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beautiful common prosperity mainly covers five aspects: the creation, distribution, organization and coordination, supervision and protection, and talent return of rural interests. Therefore, a "hollow village" activation path is proposed to lay the found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strengthen the "common prosperity economy", stimulate the vitality of "common prosperity", and create the "common prosperity" brand, in order to provide a promotable and replicable new demonstr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tegrated development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in China.

Key words: Hollow Village; Activation; Mechanism and path; Common prosperity

[责任编辑 柯 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