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新成果、新形态。从理论维度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延续与发展,以人类解放为价值旨归。从历史维度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源于中国共产党争得人民民主、构建人民民主、发展人民民主、深化人民民主的艰难探索,标注了建党百年来人民民主探索历程的最新发展。从现实维度上看,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对资本主义“政治民主”和“选举民主”的超越,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开拓了人类政治文明新视野。
[关键词]全过程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中国共产党;资本主义民主
[中国分类号]D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8-0037-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1]37依据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类历史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全过程人民民主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赋予了广大人民享有民主的权利,特别是实践形式上的全链条性、全方位性和全覆盖性,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注入了真实内容和鲜活生命力,展现了社会主义民主的“人民”底色和“全过程”特征。进入新时代,在进一步明确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重要地位的基础上,从理论、历史和现实维度全面提炼出有别于资本主义民主的价值意蕴和普遍规律,从而对更好认识全过程人民民主之于中国和世界的深远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一、理论维度: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全面拓展
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于中国实践,以整个人类的解放为价值目标,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为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注入了新的时代内涵。同时,将过程思维贯穿其中,形成了对我国民主理论和实践的当代概括和阐释,全面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
(一)理论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科学延续
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就君主制和民主制、君主主权和人民主权的矛盾问题展开探讨,他把民主制看作是君主制的真理,把君主制看作是不彻底的民主制,认为在君主制中,人民隶属于国家制度,在民主制中,“国家制度本身只表现为一种规定,即人民的自我规定”[2]。这里的“人民”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民。民主制从人出发,把国家变成客体化的人,强调了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此外,马克思在《法兰西内战》中对巴黎公社历史经验进行总结时,敏锐地抓住了人民民主的宝贵经验,强调公社采取的各项措施“只能显示出走向人民、由人民掌权的政府的趋势”[3]163,并进一步提出公社就是“人民自己当家作主”[3]176。事实上,“公社是想要消灭那种将多数人的劳动变为少数人的财富的阶级所有制。它是想要剥夺剥夺者”[3]158。只有剥夺剥夺者,进而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经济与政治的双重解放,一种新的“真正的民主制”才能出现。
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中的“人民”,是现实的、具体的人民,真正的民主必然是体现人民意志,以“人民的自我规定”“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所强调的“人民民主”不是特指政治领域内的政治民主,还应立足于生产关系,渗透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实现社会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不仅在理论逻辑上达成了对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科学延续,而且使科学理论转化为具体实践,在中国大地落地生根,成为一种治理机制和生活方式。
(二)价值旨归:从“社会解放”走向“人类解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博大精深,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为人类求解放。”[4]马克思主义始终遵循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基础,立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内在地包含了政治解放、社会解放和人类解放三者之间的关系。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明确表示:“政治解放本身并不就是人的解放。”[5]38尽管政治解放使国家从宗教中解放出来,但它只是针对资产者而言的有限的、局部的解放,进而与之相对应的“政治民主”存在巨大的局限性。因为它不仅没有废除私有财产,反而以私有财产为前提,“在政治国家真正形成的地方,人不仅在思想中,在意识中,而且在现实中,在生活中,都过着双重的生活——天国的生活和尘世的生活”[5]30。为此,马克思认为还需要经历一个“不停顿的革命”[6]的社会解放阶段。在这一阶段,“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是基本政治前提,“建立公有制,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根本经济条件。正是基于此,民主从政治领域延展到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并得以充分发展和体现。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随着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一切奴役人、剥削人、压迫人的生产关系将被剔除,“人向自身、也就是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复归”[5]185,全人类在获得民主和自由的基础上实现彻底而全面的解放。由此,民主是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它既是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也是实现人类解放的手段。
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与人类解放内在逻辑相适应的具有实质民主精神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其将自身的运行体系嵌入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具有完整的制度程序和完整的参与实践”[7],既赋予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等代议机关实现间接民主的权利,又确保人民通过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实现直接民主的权利,在最大程度上回应了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诉求和主张,把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具体地落实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经济社会生活中,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就此而言,全过程人民民主为“真正的民主制”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人类解放的实现开辟了道路。
(三)形态重构:从扁平独立趋向立体架构
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凸出了“人民性”,建构了一种区别于资产阶级传统民主的独特民主模式,对民主内核、制度建设、实施措施进行了阐释,力图确保人民当家作主。马克思在论述巴黎公社的民主制度建设中蕴含了这一思想,认为诸如“议行合一”制、普选制、监督制、罢免制等形式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为无产阶级共和国奠定了真正民主制度的基础。但是,囿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和种种客观因素的制约,短暂存在的巴黎公社并未在较大程度上体现人民民主的现实实践样态,也并未将过程思维嵌入民主建设进程当中,民主运行的各个环节之间缺乏关联性和贯通性,整体表现为扁平化的理论探讨和制度构想。
全过程人民民主在继承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发展需要,汲取充沛养分,创造性地将过程思维与民主建设结合起来,在时间和空间上重塑了民主参与的形式与范围,推动人民民主形态由扁平独立向立体架构转变。从时间层面来看,民主环节的“全链条”确保了民主过程的持续性和完整性。相较于西方民主模式,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民主选举与民主协商相得益彰,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进行补充,五环紧扣一环,互相贯通、互相促进、相辅相成,共同推动人民参与的非间歇性。具体来说,每一环节之间相辅而行,其他各环节不仅始终贯穿于民主选举环节,而且直到选举环节结束,依然作为重要形式不曾中断。从空间层面来看,民主范围的“全覆盖”和实现方式的“多层次”确保了民主过程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全过程人民民主“应该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做样子的,应该是全方位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个方面的,应该是全国上上下下都要做的、而不是局限在某一级的”[8]。其不仅在范围上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而且在实现方式上贯穿到党和国家机关各个层级的工作中,人民民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二、历史维度:标注了建党百年来人民民主探索历程的最新发展
民主是具有鲜明历史性和发展性的范畴,其既生根于各国深厚的历史文化土壤,成长于各国人民的积极探索,又伴随各国的历史演进而不断发展。走向民主的路径不同,民主的形态和表现形式也就不同。中国的民主是人民民主的体现,符合中国国情和人民利益。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鲜明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9]52换言之,同先前的所有制关系和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消除阶级对抗和压迫、争得人民民主,是无产阶级实现自身解放的先决条件。回溯中国近现代史,自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面对此情此景,新生的中国共产党不畏艰苦、筚路蓝缕,自觉承担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重任,带领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是数千年封建专制制度向人民民主制度迈进的巨大进步,为争取人民民主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
毛泽东曾说:“历史给予我们的革命任务,中心的本质的东西是争取民主。”[10]中国共产党以人民解放为这一时期民主实践的逻辑起点,进行了人民民主道路的探索。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宣布采取苏维埃形式。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的颁布意味着党开始在制度上注重民主实践,其明确表示,凡是年满16岁及以上的公民均享有选举和被选举的权利,并对代表产生的方法作了详细规定。1940年,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的指示,提出运用“三三制”原则组建抗日民主政权。在人员组成方面,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中间派各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以容纳和团结各阶级、阶层;在具体运行方面,“‘三三制’的操作方式有举手表决、投豆、烧孔、票选、聘请等5种方法”[11]。此外,毛泽东还强调,“我们是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苏维埃,‘苏维埃’这个外来语我们不用,而叫做人民代表会议”[12],通过更名的方式使新政权的各种机关都要以“人民”之名,最大程度地体现制度与人民的联系。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新中国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完全新的时代——人民民主时代”[13]。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就决定了对民主的构建首先要从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改造开始。这一时期,在推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对生产资料私有制进行强制性干涉,是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保障,也是变革生产方式必不可少的手段,更是确立公有制进而走向社会主义不可逾越的发展阶段。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领导人民在巩固新生国家政权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构建人民民主创造了根本制度前提,中国的民主大厦巍然耸立起来。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为适应新政权建设,回应新阶段使命,中国共产党以建章立制为这一时期民主实践的主要任务。由于社会主义的改造,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随之发生变革。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并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表明人民当家作主迈入制度化新征程。同时,基本政治制度的确立和完善,进一步为民主发展和实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民主实践扩展到经济领域,在社会主义企业中生根发芽。中国共产党以苏联“一长制”为戒,提出“鞍钢宪法”和“工业七十条”,以厂长负责制、工会、职工代表大会等为主要架构的企业民主管理制度有了明确规定和说明,民主概念逐渐渗透到企业发展中,成为扩大企业民主、吸纳广大职工参与决策和管理的政治指导和有效方式。总之,这一阶段,党领导人民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出发,搭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政治框架,人民民主权利得到进一步保障。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改革开放不仅是我国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伟大创造,更是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场伟大革命。邓小平曾言:“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14]因而,在此时期,基于生产力的实际发展状况,党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进行了适当地调整和变革,坚定不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促进人民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更为稳固的社会物质基础和政治制度支持。
中国共产党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及时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廓清困扰和束缚民主实践发展的思想迷雾,不断发展人民民主。自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我国推出了一系列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政策措施,总的来说,“一条是政治上发展民主,一条是经济上进行改革,同时相应地进行社会其他领域的改革”[15]。就政治上发展民主而言,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得以恢复,强调民主和集中的辩证统一关系,脱离民主的集中和脱离集中的民主都是不可取的,会陷入极端主义。同时,立法工作日益摆上重要议程,从而构筑民主的法治保障,民主与法治的结合对后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建构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正式提出“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方略,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经济生活和管理各项公共事务的活动统统以宪法和法律为重要遵循,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社会主义民主不断向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律化迈进。党的十六大报告进一步明确,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至此,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民主政治模式初步形成。另外,这一时期基层民主得到了广泛发展,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任重而道远者,不择地而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新的实际出发,立足于党的百年民主探索,立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全面总结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积极回应人民对民主的新期盼新要求,团结带领人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中国的民主走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高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伴随着绝对贫困问题的历史性解决,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民主在提升国家治理效能和促进民生工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更好更充分地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民主实践形式更加多样,人民当家作主更为扎实,民主之路越走越宽。
社会主义民主的根本要求是人民当家作主。新时代中国民主模式更加突出“人民性”和“过程性”,在继承前几个历史时期民主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深化人民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深刻阐释了关于健全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的战略部署,把协商民主看作是人民民主的重要形式,要求完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重申了协商民主的重要作用,将协商民主纳入中国式民主,向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迈出重要一步。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进行考察时,第一次提出“人民民主是一种全过程的民主”。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标定民主新路标,“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表述首次写入中共党代会报告。至此,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已经全方位展开和推进,这不仅进一步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民主思想,同时也加深了对民主发展规律的认识。
三、现实维度:开拓了人类政治文明新视野
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在总结民主政治建设基础上提出的一个重大理念。全过程人民民主立足民主建设的内在要求,以其独特优势超越了资本主义“政治民主”“选举民主”,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开辟了人类政治文明新境界。
(一)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资本主义“政治民主”的超越
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如果经济上不平等不民主,那么政治民主也难以实现。列宁指出:“任何民主,和任何政治上层建筑一样……归根到底是为生产服务的,并且归根到底是由该社会中的生产关系决定的。”[16]换言之,一定形式的民主总是建立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之上并为之服务,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民主的性质及其服务对象。资本主义奉为圭臬的普选制、三权分立制、议会制等政治民主制度,虽然具有历史进步性,但归根结底是资产阶级的民主,是虚假共同体基础上的民主幻象。究其根源,就在于其没有生产关系层面的真实的经济民主。这种只有政治民主、没有经济民主的有限民主,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种民主悖论,即:民主制度变成掩盖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外衣”,经济社会层面的民主实践微乎其微,广大人民群众无法获得真正的民主权利。这一悖论最终消解的唯一途径是破除生产资料私有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上获得自主权和话语权,进而将民主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社会领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目的,在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广大人民群众在经济和政治双重维度上享有民主权利。全过程人民民主自觉顺应“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道路,将民主实践向基层延展,不断健全以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为核心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和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强调:“完善办事公开制度,拓宽基层各类群体有序参与基层治理渠道,保障人民依法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1]39这意味着民主原则与运行机制不断进入到人民群众日常生产和生活的场所,切实保障了其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的民主权利,有效规避了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上无权的现象,彰显出经济民主、政治民主和社会民主的有机统一,显然超越了仅仅局限于政治领域的资产阶级民主。
(二)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资本主义“选举民主”的超越
资本主义民主作为资产阶级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9]45,决定了资本主义民主以资产阶级个人为本位,在根本上要服从资本的意志。二战后,为防范所谓“多数人的集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纷纷选择以选举为核心的代议制程序民主,将民主直接等同于选举,“选举谁来统治”成为核心问题。以投票选举为主要形式的选举民主,往往仅体现在大选之时,大选过后则陷入长期休眠状态,并且受资本意志的影响,其面对人民大众,只是赋予了形式上的参与感、激励上的策略性和人员覆盖上的选择性,形成了寡头政治、政党冲突、社会分化、参与不足等新的社会内部矛盾,最终阻碍了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与民主的内在本质和根本要求背道而驰。实践证明,通过依法选举让人民的代表参与公共事务的管理至关重要,通过凝聚共识、科学决策、有效监督确保人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和持续亦十分重要。不同于资本主义选举民主,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一种全链条的民主。其不仅将民主选举贯彻到底,而且将民主协商纳入其中,通过发展政党协商、政府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等多种形式,不断促进协商互动,让各阶层、各领域人民的意见充分涌流,进而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在此基础上,大力推进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全过程和全天候。这五部分前后相连、条块结合、相辅相成,将民主实践过程细化为“选举—协商—决策—管理—监督”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打破了资本主义选举民主的思维定式。
(三)全过程人民民主为人类政治文明贡献了中国智慧
伴随着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资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得到确立,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治制度,开启了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数百年来,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蔓延,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调整,以资本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形态逐渐居于主导地位,基于西方经验的资本主义民主范式也被看作是固定标准,甚至将此标准之外的其他民主形式视为反人类文明的存在。虽然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专制而言,资本主义民主也曾具有历史进步性,为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历史性贡献。然而,如前所述,作为生产关系的核心部分,生产资料私有制限制着资本主义民主进程的边界和走向,决定了其并不是衡量民主形态的唯一标准。全过程人民民主理念破除了形而上学的狭隘视域,把“过程思维”贯彻其中,汲取了人类政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吸收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政治文化养分,进一步深化了对人类民主发展规律的认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过程人民民主充分体现人民意志、鼓励人民参与、保障人民权益,将民主与民生有效结合,提供了中国式“民主”与“治理”的复合之道。这些不仅为人类政治文明的继续发展注入了新元素,而且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贡献了中国智慧。同时,全过程人民民主并不是对资本主义民主的全盘否定,而是一种辩证的否定;也不是为民主设定的终极形态和测量标本,而是基于实践不断发展变化的。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9.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4]习近平.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8.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龚世星.从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马克思制度价值旨归分析的历史向度[J].山东社会科学,2019(11):188-192.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民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7.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297.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0]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74.
[11]牛铭实,米有录.豆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89.
[1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21—1949):第26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200.
[13]刘少奇选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432.
[14]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1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116.
[16]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5.
责任编辑:王玉倩
[作者简介]吴俊芳(1994—),女,甘肃天水人,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