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方法论意蕴

2024-08-21 00:00:00杨彦京史龙泽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8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自信,彰显了党的历史自觉与使命担当。坚定党的历史自信,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并在历史实践中逐步形成,蕴含着极为重要的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方法论,主要体现在以从后思索的方法来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以规律分析方法来引领社会历史发展方向,以时空分析的方法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以社会交往分析法来认识历史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方法论;马克思主义

[中图分类号]D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8-0025-06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党同志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2近年来,关于党的历史自信的研究成果取得了新的进展,为深化和拓展历史自信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但是,从方法论维度来探讨党的历史自信,其相关的研究成果较为零散,仍需要深入研究。科学把握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蕴含的方法论,有助于拓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观的视野和维度,对于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方法论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从后思索的方法来把握历史发展的进程

从后思索的方法,是通过从结果到原因的倒推来把握历史发展的运行规律和内在逻辑的思维方法[2]。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以从后思索的方法来认识历史,要基于历史反思来正确认识历史,把握党一百多年来创造的成就,正确对待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总结历史经验及科学运用历史智慧。

(一)基于历史反思来正确认识历史

从后思索的方法,是基于历史反思来认识历史,并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把握历史,进一步思考历史发展背后的原因。中国共产党坚定历史自信,把握了不同历史时期发展的主题,从历史发展过程看待事物,进而能够科学认识历史规律。关于从后思索方法,是从发展过程完成的结果开始的[3]。党的一百多年历史,是党团结带领人民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以及国家富强,是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及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坚定历史自信深深植根于对历史进程的把握,脱离不开对历史发展的反思。对历史发展的理性认识与深刻反思,有助于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进一步抓住历史机遇,从而促进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后思索的方法,并不仅仅是对历史进行静态的反思,而是结合现实、未来等方面,对历史具有全面系统的动态把握。基于历史反思来把握历史,要正视与尊重历史,反对歪曲历史及否定历史事实。认识党的历史,要坚持唯物史观,把握历史趋势,站在历史的正确一边,不断推动历史进步。

(二)把握党一百多年来创造的成就

坚定历史自信,是基于中华民族历史与国家历史的自信,是对党所创造的成就的自信。基于从后思索的方法,要自豪对待党一百多年来所创造的成就,并克服前进中的各种困难,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把握党一百多年来创造的成就,科学认识党所取得的成绩,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从后思索的方法,不仅基于历史反思,还在于历史理解的逻辑制高点及逆向的研究路线等[4]。认识党一百多年来创造的成就,要全面深入通过历史进程来加以认识,进而把握取得历史成就的经验。党在一百多年来的奋斗中,增强历史自觉,不断积累了丰富的历史经验,进一步形成了自身的独特优势。这些独特的优势,具体包括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以及自我革命等[5]。进入新时代,坚定历史自信,坚守党的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并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新的发展,并积极开展与其他国家的交往,主动承担大国责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正确对待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

历史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波浪式前进和螺旋上升的过程。从后思索的方法,以实践为出发点,把握好认识事物的顺序,不同于先验主义的方法。对待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不能脱离具体历史实践来认识,不能主观片面地认识。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真正履行对人民群众所负责任的一个最重要、最可靠的尺度[6]。在党的一百多年历程中,对于经历的失误和曲折,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加以总结,并敢于承认及正确分析,针对错误要坚决纠正。坚定历史自信,基于从后思索的方法,也离不开矛盾分析法。对待发展过程中的失误和曲折,要看到这是历史发展过程中非根本的趋势,则属于历史支流。从党的一百多年历史来看,党所取得的成绩是历史的主导和主要方面,仍是历史主流。坚定历史自信,运用好从后思索的方法,在分析失误和曲折中不断发展、坚持真理,勇于纠正错误。同时,把握历史的主流与支流,反对过于夸大失误和曲折的错误观点。

(四)总结历史经验及科学运用历史智慧

坚定历史自信,基于从后思索的方法,要有正确的历史认知,进而从历史现象中把握历史本质。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是党的优良传统[7]548。中国共产党取得的巨大成就,离不开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党的历史自信,不仅是对党的历史成就、奋斗精神与未来发展的自信,还是对历史经验的自信。把握从后思索的方法,要充分认识到历史自信不是自卑或自满,而是以清醒郑重的态度来注重总结历史经验,进一步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对于党的历史经验,要全面系统及多维度来把握,不仅要认识根本历史经验与基本历史经验,还要深入把握涉及不同领域的重要历史经验[8]。坚定历史自信,总结历史经验,增强历史自觉,把握历史规律,还要科学运用历史智慧。基于从后思索的方法,科学运用历史智慧,要重视对历史的学习、研究及总结,增强历史认知,进一步把握历史学习的重要意义及功能。学习历史,尤其是党的历史等方面的学习,要充分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增强历史自觉,坚定理想信念,进一步为坚定历史自信奠定重要基础。

二、以规律分析方法来引领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

规律分析方法,是以把握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来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9]84。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基于规律分析方法,要从历史规律维度来认识党的历史,以主要矛盾来增强历史自觉,深入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注重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

(一)从历史规律维度来认识党的历史

从规律分析方法来认识党史,要把握历史自信与历史规律之间的联系。当然,也要认识历史规律与历史自信之间的区别,进一步增强认识历史规律的自觉性。坚定历史自信,并基于规律分析方法认识党的历史,要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来深入认识。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坚定历史自信,结合规律分析方法,要坚持党的领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坚定历史自信,基于规律分析方法,把握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要认识不同时期和阶段所要解决的问题,遵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等领域建设的规律,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对其进行了揭示,指明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学习马克思,就要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思想”[7]161。基于规律分析方法,坚定历史自信,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要科学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矛盾运动、主体力量及道路选择等方面,进一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方向在于实现共产主义。

(二)基于主要矛盾来增强历史自觉

以规律分析方法来认识历史自信,要坚持唯物史观,并深入认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尤其是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认识历史规律,要将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作为逻辑起点,进一步把握历史动力与历史目标[10]。把握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充分认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为坚定历史自信提供理论基础,从而对各项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什么时候社会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判断准确,党和人民事业就顺利发展,否则党和人民事业就会遭受挫折[11]30。从规律分析方法来看,要认识历史规律的抽象性与具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深入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反对机械地加以看待。认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要在把握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基础上来理解,并结合社会生产的总体情况,深入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在解决社会主要矛盾中,深化对现代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进一步把握新发展阶段的特征,不断推进高质量发展。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增强历史自觉,要明确发展目标与中心任务,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深入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

坚定历史自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基于规律分析方法,总体表现为“两个结合”的内在规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7]48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蕴含着对中国道路的规律认识,不断推进了理论创新。基于规律分析方法,深入认识历史发展过程,并从历史演变中把握历史规律,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体现了对中华文明规律的认识,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不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从规律分析方法来看,增强历史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这个根脉,巩固文化主体性,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魂脉。把握历史规律,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深入把握“两个结合”的内在要求,处理好“两个结合”的内在关系。基于规律分析方法,充分认识“两个结合”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增强了历史自信、文化自信,把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并结合我国具体实际情况,不断汲取了中华文化智慧和力量。

(四)注重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

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历史自觉,坚定历史自信,引领社会历史的发展,要注重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11]322。从规律分析方法来看,深入认识历史规律,坚定群众史观,要充分认识人民作为历史发展主体动力的作用。基于规律分析方法,坚持人民立场,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增强党执政的基础。是否尊重和遵循历史规律直接关系到一个政党有无先进性,更决定了一个政党的兴衰[12]。坚定历史自信,坚持人民至上,要准确把握人民愿望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好物质层面、自身发展层面及精神文化层面愿望的区别,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把握历史规律,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从规律分析方法来看,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落实群众路线,还要注重调查研究,反对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把握人民的主体性作用,要充分认识群众、阶级、政党和领袖的相互关系,并将它们看作是有机整体,摒弃孤立、片面的一些看法。坚定历史自信,发挥人民的主体性作用,要让人民作为评判者,并自觉接受人民批评和监督,依靠人民来不断推进历史发展。

三、以时空分析的方法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

时空分析的方法,是以时间和空间维度来分析经济社会问题的方法[9]231。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以时空分析的方法来弘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充分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强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担当,把握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导向,以大历史观来认识党的历史。

(一)充分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事物在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坐标系中的特定时空位置,并反映了事物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相对静止状态,就是历史方位[13]。基于时空分析的方法,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自觉,要深入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面临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要充分认识新时代中国取得的新成就,并基于主要矛盾的变化来认识我国发展的客观实际,进一步认识在新发展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要充分认识我国在世界格局演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既要把握好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也要对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有所认识。基于时空分析的方法,要全面认识国内外的形势变化,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规律,不断解决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要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既要认识到所面临的发展机遇,也要看到前进中的风险挑战。以时空分析的方法来看,认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要结合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来把握。当然,坚定历史自信,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来把握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不断深入认识发展过程中变化的特点。

(二)强化推进民族复兴的历史担当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7]11。新时代推进实现伟大梦想,是几代中国人追求的目标,是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在推进民族复兴进程中,坚定历史自信,运用时空分析的方法,要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抓住历史机遇与把握历史规律,从而有效应对所面临的风险挑战。坚定历史自信,基于时空分析的方法,有助于把握世界发展大势和我国发展的新形势,深入认识我国发展进程中的困难与挑战。纵观党的一百多年历史,通过充分认识不同阶段和时期的使命及任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进一步增强历史主动。把握党的历史自信,不仅是一种信心、信念,还是一种责任和担当。基于党一百多年取得的成就,深化党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发扬历史主动精神,要充分认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坚定历史自信,从时空分析的方法来看,认识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强化使命感和责任感中推进新的发展。

(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问题导向

“问题是事物的矛盾”[14]。把握党的历史自信,弘扬历史主动精神,坚持问题导向,基于时空分析的方法,要发扬斗争精神,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断维护意识形态安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推进,经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历史虚无主义也不断冲击主流意识形态,进而削弱党的历史自信。坚定党的历史自信,要坚持唯物史观,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来认识历史,把握党史的整体性和规律性。历史虚无主义主要从主观唯心主义来认识历史事实,反对历史的客观性,否定历史规律,在实质上是历史唯心主义。同时,历史虚无主义否定近代中国选择社会主义发展方向,错误认识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未能科学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由此,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影响了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知,干扰了党员和人民对历史自信的坚定。从时空分析的方法来看,坚定历史自信,结合历史分析法,要把握历史事件的时空联系,全面分析和评判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反对片面化的主观性评价。认识党的历史,结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时,要运用辩证分析法认识历史,反对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的态度。

(四)以大历史观来认识党的历史

大历史观是将历史置于贯通古今、联通中外、统筹全局的大时空视野下,全过程、全方位、全局地看待问题的观点[15]。基于时空分析的方法,坚定历史自信,要充分认识时空范围之“大”的历史维度,并结合联通中外的世界眼光,注重统筹全局的整体意识。大历史观,是以整体性思维为着眼点,并基以人类社会的整体性,统筹共时性存在的整体性以及历时性共在的整体性[16]。坚持大历史观,以时空分析的方法来认识历史自信,要坚持总体史观,并以整体性的历史方法来认识党的历史,反对片面化、碎片化看待党史。以大历史观来认识党的历史,不只是时空范围之“大”,还要以全面、联系与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史。当然,坚持大历史观,要结合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深入认识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以及必然性与选择性。坚定历史自信,要结合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不仅要充分认识历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的统一,还要把握民族性与世界性以及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以大历史观来认识党的历史,并以人类社会发展历史来进行审视,在增强历史自觉基础上保持历史耐心,树立正确党史观,以历史主动精神来不断推进历史进步。

四、以社会交往分析法来认识历史发展的意义

社会交往分析法,是在交往实践基础上,运用唯物史观中的交往理论,结合社会结构的认识来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以社会交往分析法来认识历史发展的意义,要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一)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

马克思对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探讨,以及对跨越“卡夫丁大峡谷”设想的分析,是基于交往分析法而得出的成果[17]。关于马克思晚年对东方国家选择社会主义道路的阐释与分析,在交往理论与方法基础上,结合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与民族国家的情况,并不是机械套用西方国家的发展模式。运用社会交往分析法,把握近代中国的社会结构,基于当时的特殊国情和时代背景,必须深入认识社会主义是中国发展的唯一选择。伴随世界市场基础上的世界交往,历史转化为世界历史,而世界历史的核心问题,主要在于实现现代化。基于社会交往分析法,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充分认识通过社会主义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符合现代化的建设规律,具有历史必然性。科学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国内外条件变化,并结合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认识,是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新型现代化范式。中国式现代化摒弃了西方现代化的资本至上、贫富分化、物欲膨胀以及殖民掠夺等[18]。同时,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反对抽象孤立地看待现代化。

(二)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坚定历史自信,基于社会交往分析法,不仅要认识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必然,还要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以社会交往分析法来看,注重交往主体的自觉性与能动性,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和中华文明的有机统一[19]。认识人类文明新形态,是基于文明交往实践,结合科学社会主义文明的创新性发展。从文明形态的变革来看,坚定历史自信,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文明代替资本主义文明的历史必然,把握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和特征。关于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要坚持党的领导,并坚持人民至上,注重协调发展与包容互鉴,追求人人平等与共享,不断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人类文明新形态代表历史进步与文明进步的方向,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体现了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坚定历史自信,推动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要充分认识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与精髓,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的新发展。结合社会交往分析法,把握世界文明的大趋势,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还要不断塑造现代文明大国形象。

(三)积极应对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

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伴随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领域呈现出金融化与数字化的特点,并面临“逆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困境,进而国际经济环境不断恶化,经济治理的难度有所增加。面对全球性经济问题,我国通过高质量发展来加以应对,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不断推进落实“一带一路”倡议,贡献中国智慧。随着当前人与自然深层矛盾的凸显,生态环境保护仍有诸多现实挑战,一些环境恶化问题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鉴于全球环境治理的现实困境,我国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推动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不断建设美丽清洁的世界。在交往实践基础上,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全球性安全问题面临较为严峻的挑战,安全威胁呈现出突发性、复杂性和扩散性等特点。面对恐怖主义、网络安全、生物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基于社会交往分析法,我国推动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全球安全观,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对话,培育构建全球安全共同体意识,不断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四)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

“我们坚定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1]19。基于社会交往分析法,坚定党的历史自信,基于文明交往实践,把握中华文明发展方向,要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推动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以社会交往分析法来看,既要认识资本主义在推动世界交往中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的条件,也要把握资本主义在交往实践中对文明隔阂和文明冲突的加剧,进一步认识文明交往中的异化形式。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运用唯物史观的交往理论,不断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解构资本主义文明交往形式的霸权性、一元性[20]。以社会交往分析法来看,推动建设新的文明交往范式,并坚定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要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认识文明间的差异和不同,积极开展文明交流互鉴。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要清醒认识资本逻辑下的“历史终结论”与“文明冲突论”等观点,并基于唯物史观深刻认识这些错误观点的实质,反对“文明优越论”及“西方中心论”。把握党的历史自信,以社会交往分析法来认识历史进程,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把握文明发展的趋势,注重文明交流互鉴,从而实现文明交往方式的变革。

综上所述,坚定党的历史自信,体现了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把握与运用,充分彰显了对历史规律运用能力把握的优势。探讨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蕴含的方法论,在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探索中,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方法论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葛宁.《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2(10):28-34.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93.

[4]鲍金,张颖.马克思方法论视域中的“从后思索”及其意蕴[J].思想教育研究,2023(6):52-58.

[5]王英梅.历史自信: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23:66-67.

[6]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57.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8]吴德刚.历史经验与历史主动[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2:43-44.

[9]辛向阳.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

[10]田鹏颖.在准确认识社会主要矛盾中把握历史主动[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4):5-12.

[1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12]侯衍社,吕明洋.中国共产党把握历史主动的宝贵经验[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22(2):5-11.

[13]本书编写组.学习的方法[M].北京:学习出版社,2023:189.

[14]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39.

[15]李星良.新时代治国理政的哲学逻辑[M].北京:大有书局,2022:236.

[16]刘卓红,牟修新.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大历史观的科学方法论[J].现代哲学,2022(4):44-51.

[17]李素霞.世界普遍交往与卡夫丁峡谷的跨越——兼论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方法论意义[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2(5):92-96.

[18]赵路强.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的理论逻辑、生成动因与价值意蕴[J].理论导刊,2012(12):42-49.

[19]段妍.坚定历史自信[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23:208.

[20]彭双贞.“站在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的历史唯物主义释义[J].思想理论教育,2023(7):47-54.

责任编辑:祁欣欣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习近平关于中国共产党历史重要论述的哲学研究”(20220303124)的研究成果;河北师范大学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新时代研究生历史自信的培育研究”(XYJG202304)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杨彦京(1988—),男,河北邯郸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北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立德树人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研究;史龙泽(2000—),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唯物史观与社会发展、意识形态与文化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