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贡献

2024-08-21 00:00:00刘继峰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8期

[摘要]邓小平清醒把握国家前途命运,战略谋划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原则和发展方向,极富实践理性与发展自觉,体现强烈的历史主动。表现为:打破思维僵化、凝聚发展共识,善于守正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突破传统认识、重塑社会主义观,把握历史方位、提出初级阶段论,坚持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能,实施“三步走”、笃定战略志向。这种历史主动蕴含着邓小平作为马克思主义者的历史思维、问题思维、时代思维、创新思维和战略思维。

[关键词]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由之路;历史主动;思维向度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8-0009-06

中国共产党探索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脉络可大致概括为:“始于毛,成于邓;继往开来。”[1]在新时代深化,经不懈探索,最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2]34的规律性认识。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正本清源,敏锐把握社会主义实践场域,理性转化并科学建构社会主义的解读视域,“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历史性贡献”[3]。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评价“邓小平同志留给我们的最重要的思想和政治遗产,就是他带领党和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他创立的邓小平理论”[3]。

站在奋进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历史起点,回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2]5这一恢宏历史进程的开场序幕,重温邓小平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准确把握,回顾他做出的系列决策判断和前瞻性部署,总结其中蕴含的理性自觉、现实遵循和实践效应,观照其所映现的历史主动精神,有助于我们更深刻理解“五个必由之路”,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完整准确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路向,锚定历史方位,增进发展预期。

一、邓小平在历史转折中正确把握历史发展方向

历史主动是概况归纳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系统性、标识性概念,是解码中国共产党成功秘诀的关键所在。邓小平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最鲜明的出场逻辑,就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重大历史转折关头实现转型和突破。

(一)以高度清醒的自觉意识开启社会主义发展新图景

从本质上讲,历史主动属于意识范畴和精神状态,是揭示人们对所处客观环境和主体自我的认知理解、自觉程度的哲学概念。表现为人们依据对事物发展规律和历史态势的把握,开展反思和批判,实现自我解放、自我建构和自我创新的思维过程,这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主体精神,是一个打破盲目、不断突破“自发的成分”的进程。“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4]507。以高度自觉意识充分发挥主体能动性,可以增强人对实践活动结果的预见性,可以调节和控制活动,增加实践活动计划性和选择性。

“历史转折”四个字最贴切地概括了邓小平受命于危难之际,掌舵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面临的特殊历史境遇。他牢牢把握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实践的发展原则和逻辑进路,在理论上做出重大创新,实践上做出重大突破,实现了从理论主动到实践主动的融通升华,为社会主义在中国实现接续良性发展谋篇布局、建构框架,使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进而奠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向更高阶段发展迈进的基础。

(二)以尊重规律的科学精神勇担民族复兴的重大使命

遵循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人类开展一切活动的定盘星和压舱石,历史主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合力论”题中本意,是历史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只有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结合起来观察,把社会基本矛盾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才能全面把握整个社会的基本面貌和发展方向”[5]34。马克思主义强调任何人都在现有的历史和社会条件下活动并受其制约,正确的实践取决于对客观世界和自我的认知程度。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华民族再次面临向何处的关键抉择。中华民族现在在哪里、未来走向何处、如何实现发展目标、确立什么样的理论指导和方向引领等,是摆在全党面前亟待解决和回应的重大现实问题。邓小平准确把握时代条件和历史方位,主动适应时代潮流和历史大势,果敢坚持和推动社会主义的中国特色实践,明确提出“集中力量搞四个现代化,着眼于振兴中华民族”[6]357,为民族复兴明确了奋斗方向。从毛泽东提出“以苏为鉴”,到邓小平在历史转折重大关头力挽狂澜,从进入21世纪社会主义在中国不断推进和突破创新,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继续砥砺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拓来之不易,在守正创新中持续强劲发展。

二、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没有现成经验参照,邓小平强调必须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呈现出洞察时代大势的能力、发挥历史主动性破解社会主义建设难题的意志和决心,从整体意义上,开启了披荆斩棘式“走自己的道路”[6]3的伟大实践。

(一)引领思想解放:打破思维僵化,凝聚发展共识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两个凡是”集中体现了党内仍然存留的僵化的教条思想,这些思想严重阻碍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为了打破思想禁锢,解答群众困惑,突破发展阻力,邓小平着手推动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他强调要恢复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积极推动并重新确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科学原则。邓小平指出“两个凡是”绝非马克思主义态度和方法,他要求从实际出发、科学确立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坚决反对教条主义方式曲解毛泽东思想,反对全盘肯定或全盘否定。1977年,他致信党中央明确提出,“我们必须世世代代地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全党、全军、全国人民”[7]39。他曾坦诚说道:“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责同志都有错误。”[7]296对于“文化大革命”,邓小平同样保持慎重稳妥的态度。他指出,“要对这样一个历史阶段做出科学的评价,需要做认真的研究工作,有些事要经过更长一点的时间才能充分理解和作出评价,那时再来说明这一段历史,可能会比我们今天说得更好”[7]149。邓小平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推进拨乱反正沿着正确轨道进行。他始终站在时代高度关注四个现代化,阐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邓小平、陈云等老一辈革命家的推动下,中央决定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全面客观评价了新中国成立后30年历史,维护了党的思想统一和政治团结,为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奠定了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

拨开迷雾看清本质,邓小平带领全党全面拨乱反正,不为杂音干扰误导,不受错误思潮蛊惑,高举思想解放精神旗帜,重新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打破长期固守的僵化政治思维、封闭观念,确保社会主义事业有了崭新历史起点和逻辑前提。

(二)强化道路自觉:善于守正创新,坚持走自己的路

基于对照搬苏联模式的深刻反思,吸取曾经教条式实践社会主义的深刻教训,邓小平深刻感受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不能僵化理解、机械运用,必须学好用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伴随着拨乱反正和“以阶级斗争为纲”逐步纠正,党和国家工作重心逐步向经济建设转移。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6]3。这条道路既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原则性,又兼顾发展实际的灵活性,深刻阐明社会主义没有也不应该存在刻板的模式遵循,成为引领中国发展的鲜明时代主题和伟大理论旗帜。此后,党的十三大、十四大不断丰富和实践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命题,进一步阐述凝练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五大正式把党的这一指导思想命名为“邓小平理论”并写进修改后的党章。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念,彰显科学社会主义的中国实践和中国形态。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进行了系统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又丰富了这一内涵,增加了“共同富裕”的论述。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新发展形势下立论定向,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并阐释其内涵和基本方略。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的探索和实践精神,不照搬国外经验,坚持道路自信,这是不断走向胜利的真谛。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8]21。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中,邓小平继承毛泽东的探索又不墨守成规,以敏锐的机遇意识和时不我待的发展紧迫感牢牢把握住发展契机,于时代竞争中脱颖而出,体现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前景的警醒和自觉。

(三)追求价值自觉:突破传统认识,重塑社会主义观

邓小平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6]116,“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7]312。在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方向与兼顾社会主义现实的辩证统一中,邓小平本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态度,给予了辩证思考和系统回答。他强调发展太慢、陷于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有足够发达的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7]39。平均主义和两极分化也都不符合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6]110-111。不能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简单抽象地孤立对待,使之完全对立。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6]373这一论断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对社会主义狭隘的理解,从发展本质高度开辟了社会主义内生性发展的宏阔远景。与此同时,邓小平引领全党改革体制机制,设计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立足改革开放的发展新机制要素,彻底打破高度集中的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主导构建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循序渐进式改革,引领全社会开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认识和实践。

邓小平强调学马列要精,要管用,并对社会主义优越性进行了深刻阐述,阐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基本问题,奠定了与时俱进发展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本质论打破僵化的保守观念,冲破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束缚和限制,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基本的原则和依据,所体现的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具有深远指导意义。

(四)增强发展自觉:把握历史方位,提出初级阶段论

邓小平认识到,贫穷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正视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处理好发展的渐进性过程,清醒地把握社会主义的发展程度,正确认识发展阶段。早在1980年,邓小平就强调“不要离开现实和超越阶段采取一些‘左’的办法,这样是搞不成社会主义的”[7]312。党的十三大召开前夕,邓小平在会见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约蒂和赞盖里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身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中国又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的阶段,强调“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根据这个实际来制订规划”[6]25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思想成为党的十三大报告的立论根据,“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的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也由此确立。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由此成为党和国家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最根本依据,一切发展部署均不拘泥于或限定于抽象狭隘的社会主义标准及形式,这才是从实际出发的最根本体现。正是基于这个判断,全党全社会对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达成共识,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集中精力发展经济、改革开放有了更深刻认识,更加自觉地促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更加重视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坚持审视国情和发展基础,立足当前又放眼长远,实现了目标和行动统一。紧紧抓住了社会性质和发展程度这两个关键向度,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防范右倾倒退,又防止超越阶段“左”倾冒进。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变质、不变色、不偏向,不断开拓创新、良性发展。

(五)推进发展主动:坚持改革开放,激活发展动能

受计划经济的体制机制束缚,解决社会生产力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迫在眉睫。邓小平决心彻底打破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开辟不断解放和推进生产力发展的“新路”。“所谓新路,就是两个开放,对内开放和对外开放”[9]1060。不改革,不坚持开放政策,我们的发展战略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在改革开放40年的伟大实践中得来的”[10]70,改革开放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实践场域,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特别注重实干,强调用改革开放的生动实践来检验得失成败,反对空谈、反对坐而论道。他担心一旦陷入无意义的争论就会错失发展机遇,一事无成。在“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及时纠正对姓“资”姓“社”、姓“公”姓“私”的争议,主张大胆闯、大胆试,坚定改革道路和发展经济不动摇,提出了“三个有利于”、处理好“计划与市场”关系、“发展是硬道理”等著名论断。他强调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并非冰火难容,而是要交流互鉴和相互参照。“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6]370。这些论述澄清了一些理论是非,突出了搞改革开放的坚定意志和信心,凸显了改革开放的实践性,体现了胸怀大局的担当精神,进一步丰富了改革开放经验,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持续蓬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赞叹改革开放是“关键一招”[8]71,决定当代中国命运,关系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伴随改革开放步入快车道,以斐然成就在步入21世纪后实现弯道超车,改革开放成为中国展现于全世界的最鲜明形象特征。

(六)树立目标自觉:实施“三步走”,笃定战略志向

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要实现现代化,对其艰巨性、复杂性与长期性的认识必须客观而理性。邓小平坚持实事求是、量力而行,逐步谋划出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发展蓝图与构想。1979年底,他第一次提出“小康之家”[7]237概念是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的谈话,他设想和规划分步骤分阶段实现“中国式的现代化”的奋斗目标,此后多次提起通过“两步走”实现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到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两步走”发展规划。面对与西方国家的巨大差距和中国实现现代化的艰巨性,邓小平以西方发达国家为参照坐标,预测要赶上西方比较发达国家估计还需要30年到50年的时间,由此经济发展战略期跨度由20年延伸到70年。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正式阐述了“三步走”战略。邓小平强调:“我国经济发展分三步走,本世纪走两步,达到温饱和小康,下个世纪用三十年到五十年时间再走一步,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就是我们的战略目标,这就是我们的雄心壮志。”[6]251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绘制了摆脱贫困——解决温饱——实现小康——完成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三步走”发展战略规划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目标和进阶步骤,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目标的具体化。这一战略既是立足于以往经验教训、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基本国情基础上进行的独立自主探索,又从更高站位和更长远的时间跨度上,科学统筹了中国现代化追求与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发挥。从世界现代化角度而言,也开创了人类社会“后发先进”的现代化新模式。

随着发展形势和条件的变化,党的十五大制定了“新三步走”战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进一步制定和细化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确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和“两个一百年”奋斗蓝图。立足新时代,党的十九大和二十大进一步擘画并重申新的“两步走”战略安排,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制定更清晰确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三、邓小平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维向度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8]22。今日中国之发展实景,已经是这个问题的最好注脚。面对复杂变幻的形势,邓小平牢牢抓住事物的根本,不囿于模式桎梏,在行动中突出目标引领和实效导向,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其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维向度是实践开拓和理论创新的逻辑前提。

(一)敏锐的历史思维

邓小平强调“每个党、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历史,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才有好处”[6]272。秉持这样的原则,他坚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审视时代发展的潮流,贯通历史、现实与未来,谨慎睿智地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成功实现了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坚守、传承与发展。其中蕴含着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历史主动的深层逻辑,邓小平言简意深地概括为“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6]271。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2]545邓小平善于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力量,把握历史大势,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形成规律性认识。

(二)鲜明的问题思维

“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1]289-290。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破题、解题,都是在邓小平善于思考、勤于提出和勇于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系列问题中实现的。他的很多谈话都是从讲问题讲现象入手,展现出以独立的、深刻的思维方式和极富活跃性、创造性的思维品质。提倡不搞“禁区”“开动脑筋”,从实际出发分析问题,也善于从世界大局和战略全局中看待中国问题,处理问题善于抓根本抓要害,能够“两手抓”统筹解决,勇于韬光养晦、独立自主,通过自身发展解决问题,坚持依靠群众和党的坚强领导突破难题。这种聚焦重点、纲举目张的思维和工作方法紧紧牵住了发展的“牛鼻子”,有助于把握形势任务、引领时代先声。

(三)清醒的时代思维

邓小平牢牢把握时代脉搏,认清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和总方向,始终做到处变不惊、保持历史自信。他认为“社会主义经历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6]382-383。邓小平作为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在参与社会主义建设重大决策的制度和实施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大问题作了务实、深入的思考和探索。不论是在誉为改革开放序曲的“北方谈话”中,还是访问日本期间在乘坐新干线上对发展速度的感言,邓小平在历史转折前夕都充分传递了强烈的国家发展时代紧迫性和现实紧迫性之感受。面对后冷战时代“两个主义”并存、“两种制度”之争,他敏锐作出“时代主题”转换的论断,全面审视社会主义外部态势,推动中国抢抓机遇赶超西方,他所引领的中国改革开放时期也被学者概括为“邓小平时代”。

(四)强烈的创新思维

越是艰难险阻的伟大事业,越是需要开拓创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他身上始终洋溢着一种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一种善于创造性思维、善于打开新局面的锐气。”[3]邓小平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探索解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他自称是“实事求是派”,坚持“中国的事情要按照中国的情况来办”[6]3,强调“大胆地试”、要有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气魄和劲头。他极富批判理性和历史担当,重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在批判继承中创新。他强调解放思想和实践检验,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在改革实践中创新。他具有开放胸襟和独立自主信心,放眼世界又立足本国,在学习借鉴中创新。他坚持尊重规律又敢于突破陈规,在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重大问题上勇于破解瓶颈,充分展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开拓性与严谨性、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深度融合。

(五)高远的战略思维

战略问题是根本问题。准确的战略判断、科学的战略谋划,是党和人民的事业赢得战略主动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盛赞“邓小平同志思想敏锐、目光远大,多谋善断、举要驭繁……善于从全局上思考问题,善于在关键时刻作出战略决策”[3]。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顶层设计者,邓小平看问题做谋划mzHg7enWdepEsEmSjoieSav+jP2u6xFvVppAzg8D0PM=重视从国内国际大局出发,善于用世界眼光关照中国发展。他立足现实,坚定维护改革而不改制、开放而不西化,统筹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审慎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等关键问题;他着眼未来、系统谋划现代化建设方向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不动摇;他深谋远虑,举重若轻应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谋划并提出了一系列前瞻性、全局性、根本性的重大举措,充分体现了他对中国问题的深邃思考和对未来走向的深刻洞见,奠定了党和国家的事业正确方向前进坚实的政治基础。

概而言之,邓小平以非凡的历史主动精神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就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现象级创新,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特色实践有机结合的典范,是科学社会主义史上卓有成效的制度兑现,确立了中国追求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全新起点。

参考文献:

[1]就毛泽东的探索和邓小平的业绩薄一波答中央文献研究室问[J].党的文献,1995(1):3-7.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

[3]习近平.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8-21(2).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

[6]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7]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年谱(1975—1997):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10]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王玉倩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3年度中共安徽省委党校(安徽行政学院)系统“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研究”专项委托课题“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研究(KYWT2023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继峰(1980—),男,安徽五河县人,中共淮北市委党校理论研究室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