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及其价值启示

2024-08-21 00:00:00刘迪翔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8期

[摘要]邓小平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深刻回答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实现怎样的现代化,依靠谁来实现现代化,如何推进现代化”的问题。在邓小平看来,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全方位、深层次地保证国家的繁荣发展、和平稳定,需要依靠党和人民的团结奋斗,大力推动经济建设,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进行改革开放。回顾并梳理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对于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思想引领价值、实践导向价值和示范带动作用。

[关键词]邓小平;邓小平理论;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A8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8-0015-06

如何实现现代化,是中华民族长期致力于解决的课题,无数仁人志士进行过各式各样的探索。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他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卓越贡献。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形成了一个科学完整的体系,深刻回答了中国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实现怎样的现代化,依靠谁来实现现代化,如何推进现代化”的问题。在新征程上,回顾并梳理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对我们继承和发扬邓小平理论,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一、社会主义中国应实现怎样的现代化

自成立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并逐渐形成了关于现代化的清晰认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明确提出:“中国工人阶级的任务,不但是为着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而斗争,而且是为着中国的工业化和农业近代化而斗争。”[1]新中国成立之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逐步确立起来,旨在“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伟大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2]。面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任务新要求,邓小平以实际行动回答了我国要“实现怎样的现代化”的关键问题。

(一)建设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在1979年3月的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他认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3]163在他看来,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有两个立足点。

一是立足中国国情。一个国家要实现怎样的现代化,归根到底是由这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1982年9月,邓小平在为党的十二大致开幕词时强调:“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4]2这要求中国不能盲目进行现代化建设,需要紧密契合中国的具体实际。1983年,邓小平在会见参加北京科学技术政策讨论会的外籍专家时,明确表示“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己的条件,以自力更生为主”[4]29。立足中国实际,这一时期我国关于现代化建设的具体路线方针政策得以确定下来。

二是坚持社会主义方向。随着三次工业革命如火如荼地进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作为现代工业革命的先行者,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成就。但中国式的现代化既不能成为西方现代化的翻版,也不能封闭僵化,而是要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邓小平认为:“我们搞四个现代化,是搞社会主义的四个现代化,不是搞别的现代化。我们采取的所有开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110相较于其他模式的现代化,尤其是西方的现代化,中国的现代化展现出显著的社会主义优势,它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着的贫富差距、社会分化等问题。邓小平强调:“中国十亿人口,现在还处于落后状态,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形成一个新的资产阶级……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4]207-208因此,邓小平将坚持社会主义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前提,指出推动现代化建设必须讲社会主义,“很多人只讲现代化,忘了我们讲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4]209。

(二)努力实现全方位、深层次的现代化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谋划,不仅从现代化的一般意义着手,而且还将现代化与中国实际、社会主义融合起来,进行了全方位、深层次的探索。邓小平强调,20世纪80年代要做三件大事,核心是现代化建设,“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5]。具体而言,现代化建设有两方面重点。

一是实现全方位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涉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方面面,既要求经济、政治、社会、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协调发展,也要求物质与精神等方面的统筹。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农业、国防、科技的现代化被予以高度重视。邓小平认识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性,明确强调“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3]249-250。邓小平十分重视农业工作,他认为农业是现代化建设的根本,“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6]。推动农业现代化,需要最大程度地发挥科学技术的作用,“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要充分认识”[4]275。不仅如此,邓小平还认识到城乡统筹的重要性,指出工业化建设要处理好工业与农业的关系,城市化建设要做到城乡互助,而且还要在民主化建设中妥当处理好稳定与参与的关系,通过农业的现代化缩小城乡差距。在社会建设上,邓小平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不仅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经济、技术落后的面貌,而且还要“着眼于党风和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4]144,让整个社会的经济政治与思想文化生活都发生深刻变化。

二是实现深层次的现代化。中国式的现代化不仅表现在领域范围上,而且还要求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索突破。在邓小平看来,“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发展生产力,不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不能说是符合社会主义要求的”[4]116。而发展社会生产力,就需要准确看待并用好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同样的,学习资本主义国家的某些好东西,包括经营管理方法,也不等于实行资本主义。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3]236。不仅如此,邓小平还在政治体制改革、教育发展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邓小平反复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3]168,现代化建设“是要在经济上赶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的民主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并且造就比这些国家更多更优秀的人才”[3]322。邓小平也非常重视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在1983年9月给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中,邓小平就强调:“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4]35

(三)实现繁荣发展、和平稳定的现代化

中国式的现代化需要将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面临新形势会给对外开放提出更高的要求,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外开放的深化也需要国内各领域、各方面的改革。邓小平提出:“无论是农村改革还是城市改革,其基本内容和基本经验都是开放,对内把经济搞活,对外更加开放。”[4]82

一是实现繁荣发展的现代化。在中国相对落后的条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工程,需要分阶段、按步骤推进。邓小平在1979年12月6日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就强调,要把“中国式的现代化”提升到战略高度,认为现代化建设不能急躁冒进,只有首先解决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让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再让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才能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此背景下,1987年10月,根据邓小平的提议,党的十三大确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党的十五大根据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此后相关的政策文件又得到不断完善。同时,邓小平不仅看到先富带动后富以此激发社会活力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邓小平在1980年1月中共中央召集的干部会议上明确提出:“我们提倡按劳分配,对有特别贡献的个人和单位给予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也提倡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方由于多劳多得,先富裕起来。这是坚定不移的。”[3]258邓小平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我们的政策是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和帮助落后的地区,先进地区帮助落后地区是一个义务。我们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4]155

二是实现和平稳定的现代化。实现现代化,既需要依靠自身经济社会的发展,又离不开国际合作,必须制定正确开放的对外政策。邓小平认为:“应该充分利用世界的先进的成果,包括利用世界上可能提供的资金,来加速四个现代化的建设”[3]234,“即使我们的科学技术赶上了世界先进水平,也还要学习人家的长处”[3]91。邓小平指出,对外开放不是一个短期的政策,而是一个战略问题,“要扩大对外开放,现在开放得不够”[4]32,到中国接近发达国家水平后,“到那时,更不会改变了,即使是变,也只能变得更加开放”[4]79。当然,邓小平还清醒认识到,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资金和技术不能完全依赖外国,“必然要以自力更生为主”[3]257。而在国际交往中,一件大事就是必须反对霸权主义,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管理,努力为全球和平发展作出贡献。

二、中国共产党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现代化建设在社会主义中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邓小平认为现代化建设要遵循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它有助于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那么,究竟依靠谁来实现现代化?邓小平对此进行了深刻回答。

(一)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

在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一项具有开创性的事业,需要强大的组织力把各方面的力量聚合起来。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党员具有高度的觉悟性、纪律性和自我牺牲精神,能够真正代表和团结广大人民群众。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是解决社会主义现代化各类问题的关键。邓小平指出:“离开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谁来组织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谁来组织中国的四个现代化?”[3]170“忽视教育的领导者,是缺乏远见的、不成熟的领导者,就领导不了现代化建设”[4]121。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经济社会等各方面条件相对落后,如果没有党的全面领导,缺乏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就难以集中力量办大事。邓小平多次强调:“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7]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坚持和依靠党的领导,能够发挥巨大的组织优势和政治优势,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二)依靠中国人民的团结奋斗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人民自己的事业,只有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发挥他们的主人翁精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能取得突破性成绩。邓小平认为:“同心同德地实现四个现代化,是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全国人民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是决定祖国命运的千秋大业。”[3]208-209这需要广泛动员广大人民群众,最大限度地集中全社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不仅如此,在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同时,也要更好地推动人民当家作主,更好地保障人民权益,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获得最广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邓小平清醒地认识到:“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3]312因此,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三、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推进现代化

关于中国式的现代化,邓小平不仅科学阐释了现代化“是什么”“依靠谁来实现”等问题,而且还落脚于“如何做”,明确了这一时期推进现代化的具体举措。

(一)大力推动经济建设

搞好经济建设,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围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三步走”战略,邓小平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一是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邓小平一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4]373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四大对此进行了详细深刻地论述。邓小平不仅从政治路线的高度明确经济建设的地位与作用,而且还结合改革开放实际,提出了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种战略规划。二是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发展是硬道理,无论是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还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国内经济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国际交往交流的正常开展,都需要大力推动经济建设。邓小平反复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指出“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4]137。三是将经济建设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结合起来。邓小平强调:“我们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这就是我们目前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就是我们的中心任务。”[3]182当然,关于经济所有制类型和结构的调整,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邓小平也予以了说明,“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4]373。这个精辟论断,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当作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其质的规定性。1979年3月30日,邓小平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作了题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明确提出“我们要在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在思想政治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3]164。1987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把“四项基本原则”作为重要内容写进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可见,中国式的现代化与社会主义具有内在的统一性。推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能够走其他什么样的道路,不能任由西方自由化思想干扰我国现代化进程。在我国这个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家,所要实现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它决定了我国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也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质的规定性。因此,要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

(三)坚决进行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将深层次的改革和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统筹起来。一方面,深层次的改革能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大动力。面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存在着的深层次的体制机制问题,改革必须向最难处攻坚、向最关键处迈进。邓小平认识到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严重阻碍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在管理方法、管理制度、经济政策等方面进行改革,他指出:“为了发展生产力,必须对我国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4]138,“如果现在再不实行改革,我们的现代化事业和社会主义事业就会被葬送”[3]150。另一方面,高水平的对外开放能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活力。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学习和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现代化经验,科学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是走向现代化必不可少的条件。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4]373因此,邓小平提出:“对外开放具有重要意义,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4]117但同时,邓小平明确提出,我国的对外开放不只是对西方的开放,不能够停留在与西方发达国家的交流合作上,而是要以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实际情况为依据,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对外开放。

四、价值启示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在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不断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认识把握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价值启示。

(一)思想引领价值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和精神品质,能够不断凝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识,在新征程上指导我国持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一方面,有助于廓清关于现代化的模糊认识,抵御错误观点和错误思潮的干扰。一段时间以来,关于现代化建设,一些错误观点甚至错误社会思潮甚嚣尘上,有的对现代化的巨大成就视而不见,大谈特谈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的鼓吹新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论,企图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引向西方的现代化模式。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探索实践,让我们认识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守正创新,既不能僵化封闭,也不能改旗易帜、任由西方自由化思想泛滥。另一方面,有助于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向。相较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显著的社会主义优势,也克服了西方现代化过程中普遍存在的物质主义膨胀、贫富分化严重、政治极化、生态恶化等问题。不同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盲目崇拜、照搬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模式,中国式现代化确立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目标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邓小平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实践深刻反映了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统筹发展和安全两件大事,有计划、有选择地引进西方国家的先进技术以及其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坚决抵制各种丑恶颓废的内容,回应并澄清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种种诘难、曲解甚至诋毁,努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二)实践导向价值

邓小平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实践的价值启示既有思想、理论层面的,也包含具体、实践的内容。从实践理念上看,我国现代化建设要契合实际情况,敢于探索尝试。邓小平关于现代化的探索实践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在实践上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大量尝试,而且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了变化,但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没有改变,作为后发国家在现有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富有中国特色、根植于中国国情。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探索性事业,仍有许多领域、层次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尝试。邓小平进行了许多现代化尝试,不仅突破了计划经济姓“社”、市场经济姓“资”的固化思维,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概念,而且还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积累了大量经验。在新征程上,中国式现代化必然会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循,这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敢于尝试、注重实践探索。从实践方法上看,要善于运用辩证思维,系统谋划、整体推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极为复杂,需要正确处理好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宏观战略与微观策略、守正与创新、效率与公平、国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等一系列重大关系。中国式现代化要做到社会主义在经济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协调发展,统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科技等在内的综合发展进程,缩小地区之间的利益差异和上下层次之间的利益矛盾,不断提高治理现代化水平。

(三)示范带动作用

邓小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者,他不但积极倡导、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且还为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一步推进现代化、其他国家实现现代化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方面,启示现代化建设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妥善处理好相关问题。中国式现代化是党和国家经过长期探索形成的现代化新道路,必须发挥中国共产党强大的现代化规划和组织能力,解决好“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为什么要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什么要进行改革开放”“为什么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什么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为什么要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实现共同富裕”“为什么要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等各式各样的问题、难题。另一方面,为其他后发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样本参考。邓小平通过对国际形势、时代特征和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分析和判断,排除万难地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前所未有的壮举。邓小平关于现代化建设形成的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开创了不同于西方模式的现代化新道路,改变了长期以来西方现代化模式占主导的世界现代化格局,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探索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中国方案。这是需要我们明确的内容。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邓小平同志的贡献,不仅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历史命运,而且改变了世界的历史进程。”[8]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以巨大的勇气和胆识、卓越的政治智慧提出了“中国式的现代化”的时代命题,进行了现代化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在邓小平诞辰120周年之际,全面深入地学习、理解并掌握邓小平现代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及其精神实质,有助于我们深化对中国式现代化的规律性认识,让中国的现代化道路具有更为广阔、更深层次、更富效率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81.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20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9.

[3]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5]朱满良,杨信礼.社会主义通史: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12.

[6]邓小平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22.

[7]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邓小平思想年谱(1975—1997)[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223.

[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39.

责任编辑:祁欣欣

[基金项目]本文为2024年度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研究课题“影响青少年的主要社会思潮及其引领研究”(2024B76)的研究成果;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制度创新研究”(22BDJ11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刘迪翔(1992—),男,湖北荆州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思潮与青年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