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要义和哲学意蕴

2024-08-21 00:00:00许翠芳王华芳
中共石家庄市党委党校学报 2024年8期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要义包括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七个着力”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论述等。习近平文化思想具有深邃的哲学意蕴,主要体现在原则性和创新性、理论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相统一,对推动中华文化繁荣、指导全球文化交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深远意义。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新的文化使命”;内涵要义;哲学意蕴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69(2024)08-0004-0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人类历史发展大势,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2023年10月7日至8日,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最重要的成果是提出了习近平文化思想。该思想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系统完备,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宝贵理论结晶和实践经验总结,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为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深入挖掘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内涵要义与哲学意蕴,有助于加深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解与把握,不断书写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事业新篇章。

一、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

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一个重大命题——“新的文化使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1]。2023年6月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新的文化使命”目标作出论述:“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2]新时代新征程“新的文化使命”可以从三个方面来把握: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推动文化繁荣与发展

文化的力量深深融入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柱和动力源泉,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继续推动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包括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基因以及创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起文化自信,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中华文化融合不仅增强了我国在全球舞台上的特有吸引力和深远影响力,还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奠定了稳固的文化基石和强大的精神支柱。随着新时代新征程的展开以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变,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显得愈发关键,它以多元的形式,彰显出中华文明在历史洪流中的韧性和创造力。

(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推动我国文化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一是以人民为中心推动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为了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二是在传承中推进文化创新发展。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守正是本源,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是动力,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三是以开放包容的态度交流互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中外文化交流互鉴不可避免,这也是保持中华文化生命力、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举措。以开放包容的态度推进文化强国建设,既要坚持“引进来”,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又要能够“走出去”,让中华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示其独特魅力。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需要重视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推动其时代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与现代文明相契合。面对新时代的挑战和机遇,我们肩负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髓与现代文明相结合的使命,既要维护其传统价值,又要通过创新手段让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让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焕发新生,不仅守护过去,更要照亮未来,积极服务于现代社会的进步与繁荣。“新的文化使命”的提出,以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整体视野,指明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发展方向,将党的文化自信推向了新高度。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只有用先进文化作正面引导,人民才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这个国家和民族也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屹立。

二、揭示我国文化建设与发展的规律

文化的发展有着内在规律性,只有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营造多元文化兼容互鉴的文化生态,才能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提供基本保障和环境支撑。习近平文化思想科学揭示了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的规律。

(一)守正创新规律

守正创新,与时俱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围绕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新的文化使命”[3]。坚持守正与创新相结合,既以守正保持创新正确方向,又以创新推动守正与时俱进。只讲守正而不讲创新,守正就会陷入故步自封;只讲创新而不讲守正,创新就会失去固有根基。只有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才能在激荡的文化潮流中,站稳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脚跟,并凸显其独特优势和光明前景。激活这些文化瑰宝的生命力,旨在保存历史记忆的同时,让它们成为启迪未来的明灯,促进当代社会的进步。让这份丰厚的文化遗产绽放新姿,不仅是对传统的敬意与守望,更是要它成为照亮现代文明之路的火炬,为社会的前行与发展贡献力量。

(二)交流互鉴规律

自古以来,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在与其他文明的相互交流和借鉴中获得了新的生命力,使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焕发出新的光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4]。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是照搬照抄,更不是依附,而是以平等包容、有选择性的态度来吸收借鉴。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我们要虚心学习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但我们不能数典忘祖,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发展模式。”[5]将有益的外来文化与中国的优秀传统相融合,可以创造出更具活力和包容性的文化形态。这种融合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如在艺术、音乐、文学、建筑等领域中融入外来元素,同时保留着中国独特的韵味和特色,打上中国烙印、彰显中国魅力、创造中国风采,为中华文化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文化营养,让中华文明站在世界潮流之巅。

(三)文化兴国强国规律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在世界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就在于中国人民能够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丰富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使文化的力量渗入社会的方方面面,加强教育、文化产业发展、传播优秀传统文化,使文化成为引领社会前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6]增强文化自信是对中华文化深厚底蕴的坚定信念与自豪之情,必须牢固确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心,并将其精髓与时代精神相融合,以此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力量。此外,在尊重和珍视文化瑰宝的同时,也要勇于为其注入现代表达,让古老智慧在当代社会焕发新生,共同编织中华文明新篇章,迈向民族兴盛之路。关于文化创新方面,提倡发挥文化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创意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强文化科技融合;在文化软实力方面,文化作为国家综合实力的关键要素,对于提升国家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和感召力至关重要。增强文化软实力,不仅提升国家形象,也是深化国际合作与理解的桥梁,它直接关系到国家在国际社会中树立怎样的地位,传播何种价值观念,通过对文化的深耕细作和创新传播,可以有效增强国家的整体实力与国际话语权。关于文化传承方面,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同时也要借鉴和吸收其他国家的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交流互鉴。

三、“七个着力”文化发展战略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提出“七个着力”重要要求。

(一)党的领导与价值引领

其一,着力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强调党管宣传、党管意识形态的重要性,确保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新时代以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取得了巨大胜利,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的全面领导是根本保证。其二,着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确保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手中,保障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紧贴国家发展脉搏与党的前进方向,致力于满足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随时代进步而不断创新,并引领时代变迁的潮流。其三,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入国家发展进程和社会生活各方面,引领全社会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强化文化自信与民族向心力,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进程中取得的重大成果,彰显了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努力。

(二)加强文化发展与传播

一方面,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强化正面舆论引导,优化媒体传播效率,确保信息传递正面价值,深化其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新闻工作要进一步践行马克思要主义新闻观,强化主流价值观建设,增强人民群众的发展信心,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另一方面,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将保护与传承作为基石,勇于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新,激发其时代新意,让古老智慧在现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第二个结合”更多的是一种思想上的解放,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得以充分挖掘,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与创新,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贡献文化能量,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让其在当代社会展现出创新活力与独特魅力,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稳固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持。

(三)注重文化交流与互鉴

首先,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聚焦于激发文化和创意产业活力,对于提升国家国际话语权、塑造正面国家形象至关重要。需要利用多元化的国际平台,讲述生动的中国故事,让全球听见来自中国的声音,在国际社会中树立更加鲜明且积极的国家形象。在此过程中,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和自觉意识非常关键,它驱使我们不断探索和发展文化领域,为民众提供更多元的精神食粮,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为构建新的文明形态贡献力量。其次,着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在砥砺奋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的关键历史节点,迫切需要以宽广的视野和敏锐的洞察力,抓住时代契机,持续增进国家文化软实力及中华文化的全球辐射力。这要求我们深化国际传播策略,积极推动不同文明间的对话与相互学习,汇聚民众的智慧与共识。通过文化交流活动,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促进不同文明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成就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辉煌事业。

“七个着力”是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行动指南,是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总体安排与前进方向,是“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7]。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人民不断增强信心,加强对意识形态方面的领导,聚焦于中国式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工作大局上,让整个国家的文化创新充满了新鲜生命力,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动力。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哲学意蕴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系统理解与总结,涵盖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文化工作安排上有战略部署要求,是一个具有极其丰富内涵并且蕴含着深厚哲理的理论体系。从哲学视角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包含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根基,又蕴含着中国哲学的巨大智慧,闪耀着科学真理的光辉。

(一)原则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

守正创新是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气质禀赋,也是党在新时代治国理政的重要方法,有力彰显了原则性和创新性的辩证统一。守正是恪守正道、坚守真理;创新是与时俱进、勇于开拓,两者相辅相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8]

一方面,守正作为创新之根本基础与活力源泉,唯有矢志不渝地坚守,方能给予创新正确思想指导,避免迷失方向。新时代新征程,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就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新时代文化建设必须自觉传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捍卫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另一方面,要鼓起创新勇气,永葆创新魄力。只有不断激发创新的锐气,永驻创新之志,才能掌握主动权,引领未来。新时代文化建设是以守正为本,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推陈出新。古往今来,在不同文化间不断地碰撞和互动中,形成新的思想、话语、机制和形态。为此,新时代文化工作者须以守正创新之正气与锐气赓续历史文脉,奏响当代乐章。

(二)理论性和实践性的辩证统一

“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准确概括和科学总结。“体”和“用”是中国哲学中一对重要的范畴。“体”指的是本体,也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观和优秀文化,也是一种科学的思想理念。“用”指的是实践。这八个字的目的是要把经义和治国相结合,以明确其对实践的重要指导作用。习近平文化思想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根基,兼具“体”之自我建构与“用”之实践革新,实现理论性与实践性辩证统一,凸显中国哲学之智慧。

习近平文化思想之“体”,实现了在理论层面的认识和创新,强调的是新时代文化理论与文化规律的科学认识。习近平文化思想围绕宣传文化思想工作提出的“九个坚持”加深了对思想文化工作的规律性认识,揭示了文化思想领域的内在本质规律;“十四个强调”确定了文化强国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奋斗目标,也为进一步促进文化繁荣发展指出了根本方向。这些富有前瞻性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既是文化理论思想观点的创新和突破,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在新时代的赓续,同时,也标志着习近平文化思想在认识文化建设基本规律上进入一个新阶段,达到一个新的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之“用”,揭示了文化建设全局工作的部署要求,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整体方法和具体实施细节。“七个着力”是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统一,在宏观层面上具有全局性的指导作用,在微观层面上是对实践的具体要求。

(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辩证统一

民族文化如同江河之水,源自不同的山脉溪流,最终汇聚成广阔的世界文化之海,既保留各自独特的源头活水,又在浩瀚中相互交融,滋养着人类文明的共同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9]无论是中华文明,还是其他民族所创造的文明,都是人类辛勤劳动的成果。中华文明的开放性、包容性根植于中国哲学,“物一无文”“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等哲学观念,都蕴含着中国哲学的大度气韵。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彰显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辩证把握。要做到开放性和包容性的辩证统一,就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的主体性和多元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崇尚和谐,中国‘和’文化源远流长,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10]。习近平文化思想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推动中华文明在新时代重焕荣光,为巩固文化主体性提供了思想遵循。

习近平文化思想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本就是一幅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姹紫嫣红的多彩画卷。文化交流不仅有利于本民族文化发展,更是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必要前提。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要在鼓励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的同时,推动世界优秀文化“走进来”,尊重各国文化差异,发现共同价值,发掘共通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指引,以求同存异、开放包容的态度来解决问题、消弭误解。习近平文化思想“开放性”与“包容性”的辩证统一,就是要坚持文化主体性与文化多样性相融汇,秉持开放包容的价值理念,取人之长补己之短,让文化互鉴超越文化冲突,着力推动世界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历史早已向我们证实,阻碍多元文化的发展必然走向毁灭,而人类文明只有在交流学习、相互借鉴的过程中,才能实现人类文明的共赢。

习近平文化思想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引领着我国在正本清源、守正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进,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集原则性、创新性、理论性、实践性、开放性、包容性于一体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哲学意蕴,是指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领会其精髓要义,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6-37.

[2]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J].求是,2023(17):4-11.

[3]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 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努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N].人民日报,2023-06-03(1).

[4]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01(2).

[5]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65.

[6]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3.

[7]习近平著作选读: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35.

[8]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57.

[9]习近平.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5.

[10]习近平.在中国国际友好大会暨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16(2).

责任编辑:王玉倩

[基金项目]本文为昆明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培育项目“基于礼学方法论的共同体建构思想研究”(PYSZZX22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点马院建设项目“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进云南省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实践要求”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许翠芳(1980—),女,河北邢台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王华芳(2001—),女,云南昭通人,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