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薛宝钗作为曹雪芹笔下塑造的女性角色,一直以来其性格特征在红学界褒贬不一,甚至贬多于褒,评价具有单一性。联系小说文本,多层面多视角分析薛宝钗人物性格特征,以全方位把握人物艺术形象。从内外俱无双中入手,探讨内在“热毒”和外在“无情”双重影响下的性格发展;从社会背景影响下的理家才能中,领会薛宝钗“人情式”管理方法;从以黛读钗中对比人物性格相互映衬中,进一步探讨两人性格差异,最终得出薛宝钗的性格特征复杂多样,需要辩证浑融看待的结论。
关键词:薛宝钗;人物性格;复杂性
中图分类号:I207.4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5-0138-04
On the Complexity of the Character of Xue Baochai in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Shi Xiaohan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Tianshui 741001)
Abstract: As a female character portrayed by Cao Xueqin, Xue Baochai’s personality traits have always been mixed in the field of the academic circles of studies on 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with even more negative than positive evaluations, resulting in a singular evaluation. This article will connect with the novel text, analyze the personality traits of Xue Baochai from multiple perspectives, and comprehensively grasp the artistic image of the character. Starting from the unparallel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aspects, exploring the development of personality under the dual influence of internal “heat toxicity” and external “ruthlessness”; understanding Xue Baochai’s “humane” management method from her ability to manage her fami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al background; from reading Xue Baochai through Lin Daiyu in the contrasting characters in character mirroring each other, to further explore the differences in personality between the two, the final conclusion is that Xue Baochai’s personality traits are complex and diverse, requiring a dialectical and integrated approach.
Keywords: Xue Baochai; personality; complexity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的一名重要女性角色,在书中被曹雪芹评价为“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她容貌丰美,举止娴雅,博学多才,因此受到贾府上下人等的一致好评,其形象历来被认为是复杂多面且难以解读的。她的温婉容貌、聪颖才情在大观园中可谓是数一数二的,在与林黛玉对贾宝玉的爱情问题上也一直被众多读者津津乐道。究其根源,人物的行为都会受本身的性格所指引。鉴于此,只有了解人物复杂性格才能对人物行为举止有一个符合规范的解读,从而较为准确地理解曹雪芹呈现薛宝钗人物性格的合理性。基于前人对薛宝钗人物的研究与评价,可大致判断学术界对薛宝钗人物评价观点,由于薛宝钗人物性格复杂多变,仅从单一角度着手,难免出现一定的偏颇性,需辩证浑融看待。
一、内外俱无双
(一)内在:“热毒”中的“冷美人”
外号“冷美人”的薛宝钗天生“热毒”在心。何谓“热毒”?“热毒”是有严重危害性的毒症,“常常用十二分黄柏煎汤送下”,从中医角度推断病症和服用药物可知,宝钗患的是哮喘病。她身上的“热毒”是先天与后天共同加持的集合体,与生俱来的凡心情欲与后天社会和家庭对她的有意培养,一起构筑了宝钗的炽烈热毒。
曹雪芹在书中直接表达对宝钗最高的评价“艳冠群芳”,引出花签“任是无情也动人”,源自晚唐诗人罗隐的《牡丹花》“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无情”中包含的“冷”,让她在温柔大度、平易近人的性格中总是彰显出一种与世界淡淡的疏离感。
色泽纯白、触感寒冷、质感冰冷。“冷美人”一方面体现在宝钗用冰冷的封建规范扼杀自我应有性情;另一方面体现在她对于人的生死离别展示出超人的淡漠和平常心。然而这里所提到的“冷”绝不是“冷酷”,而是情绪异常平稳,波动起伏不大的性格,增添了约束自我的理性意义,她在“热”中禁锢自我、“冷”中释放本真。
一是“毒”中的情真与情伪。薛宝钗从胎里天生带有一股热毒,需经过癞头和尚的“一剂药方”压制。此药方由“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的诗句得名,被命名为“冷香丸”。宝钗内在热毒通过冷香丸所压抑的是作为寻常少女对于爱情的憧憬。书中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前来探望。“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宝玉听得这话如此亲切稠密,后觉得大有深意,将身体的疼痛早已丢在抛之脑后。“忽见她又咽住不往下说,红了脸低下头只管弄衣带,那一种娇羞怯怯非可形容得出者,不觉心中大畅,将疼痛早丢在九霄云外。”[1]宝玉挨打后,宝钗对于宝玉的关切之意溢于言表。
不少学者将宝钗这一举动视为她对宝玉初次吐露芳心,更甚者评价宝钗早已私下将芳心暗许。审视整本书中,宝钗庆生以贾母嗜好设宴,帮湘云请众人赏桂花吃螃蟹,私下悉心提醒黛玉等可知,宝钗并非是一位“心中藏奸”之人,她对于贾府中的一切人与物都注入个人的观察与判断。综合来看,宝钗对众人的关切,也不妨理解为情伪衍化的平常心。所以对于宝玉的关心,很大一部分是宝钗的素养和家教对自己的要求综合决定的。“情真中观少女之性”,“热毒”挥发使然;“情伪中赏冷情之态”,性情表露所现。
二是正统完美“封建淑女”形象。薛宝钗是曹雪芹所塑造的完美女性形象,深受封建文化的影响。她自幼在父亲的鞭策下熟读“四书五经”,早已将个人的理想抱负与统治阶级的利益紧密捆绑在一起。宝钗虽然推崇孔孟之道,但并不是完全被封建礼教所束缚的。宝钗对于入仕做官有她自己的一套理论。在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宝钗对于读书有自己一套见解。宝钗一直秉持着将书中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去的原则,既能明理,同时又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书读得一知半解,抑或是读些误人子弟的书,反倒不如不读书。所谓“心术不正、多学无益”,也正是《大学》所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基础。薛宝钗对于封建制度是充满质疑与反叛精神的,她不是一味遵从传统妇女伦理的贵族小姐,她以大趋势下的“绳墨”束缚自我,以个人“方凿”衡量传统观念。
(二)外在:任是无情也动人
一是“摒弃传统,以简为美”的服饰观念。“简而不俗、惟觉淡雅”是宝钗外在服饰的真实写照,她的服饰很自然地顺应了中国传统封建社会对于妇女的服饰要求,整体讲究仪容整洁、姿态合宜,从她的服饰中我们能看出宝钗的性格特点是稳重平和、安分随从的。
宝钗一出场,在宝玉看来她的服饰就是“自然无雕饰”的。书中第八回对薛宝钗的服饰描写,“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做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髻儿,……脸若银盆,眼同水杏;唇不点而含丹,眉不画而横翠,……”[2],作者塑造的宝钗容貌具有简单大气的美,一出场俨然是一副贤惠妻子的模样。
宝钗不爱首饰、胭脂水粉,吃穿用度一切显示着朴素大方的自我风格,严格秉持儒家的中庸思想。在第五十七回中,宝钗与岫烟的对话“但是有一句话你也要知道,这些妆饰原出于大官富贵之家,你看我从头到脚可有这些富丽闲妆?”宝钗对自我的描述就是如此彻底,她教导岫烟不要贪慕虚荣、恪守本分,都为逆耳忠言。从穿着打扮这一外在,就能反映出她在性格上处处低调平和、不张扬不外露,与她平时“藏拙守愚”的表现十分符合。
二是重要符号蘅芜苑。蘅芜苑是宝钗在大观园的日常居所。《红楼梦》对于蘅芜苑有着较为细节的描写,譬如一同进了蘅芜苑,只觉异香扑鼻。那些奇草仙藤愈冷愈苍翠,都结了实,似珊瑚豆子一般,累垂可爱。及进了房屋,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案上只有一个土定瓶中供着数枝菊花,并两部书,茶奁茶杯而已。床上只吊着青纱帐幔,衾褥也十分朴素[3]。从薛宝钗的住所,可看出其冷淡之态。
蘅芜苑中赏雪洞般空寂之态。“雪洞”直指色调、装潢都不重华丽,且可推断出家具玩器、布置风格都大幅度彰显空落。“雪”历来被众多学者等同为“薛”字形式的引申,其判词中的“金簪雪里埋”“山中高士晶莹雪”都暗示了宝钗高洁人品和对身外之物的轻视。
蘅芜苑中品忠贞骨气。贾珍评价蘅芜苑,“此处这所房子无味得很”,这里的无味,似乎大有韵味,作者有意通过反语表现。一来蘅芜苑中上下各处种植的异藤香草代表着宝钗“君子”性格。“香草美人”在屈原时就经常被映射为忠君贤臣之士,他们远奸佞、尽忠诚。宝钗身为一介女流,同等代换有闺阁中君子美名。二来苑中香草皆为向上攀爬的蔓生植株。这在一定意义上暗示宝钗柔软善于伸缩、不从世俗之态,可解读为宝钗具有只向高处走、不眷恋世俗生活的勇敢和骨气。宝钗正是一株生命力顽强的藤蔓,她把自己的一生奉献在理家“治国”中,茁壮地汲取养分、顽强地捍卫权利、平淡地坚守幸福。
三是“金锁”看缘生。金锁是薛宝钗从小佩戴的物件,与贾宝玉的美玉为“金玉良缘”的官方婚配信物,对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人物性格展示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三十五回“白玉钏亲尝莲叶羹,黄金莺巧结梅花络”中,明显能看出宝钗对于通灵宝玉是十分重视的。在这之前,通灵宝玉只是用“五彩丝线”系着,在宝钗的一番衡量之后,选择络子颜色只能用“金色”的话语颇有深意。贴身佩戴之物悄然从黛玉换为宝钗所做之物,可见是曹公有意为之。金色为“金玉良缘”中宝钗金锁的颜色,也是宝钗角色的代表性颜色之一,其中之意不言自明[4]。
然而自我评价为“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的宝钗,其凌云之志绝不仅仅满足于与佩戴玉的男子草率结合,她的初衷是进京选妃。所以在书中只要提到自己与宝玉的婚配问题或与宝玉、黛玉三角恋的问题,总能看到宝钗“愈发没意思起来”这种想法。她的性格复杂体现为宝钗对于宝玉的态度是不明朗的。且“金玉良缘”说属实主观化,薛蟠讨好生气的宝钗只说:“妹妹的项圈我瞧瞧,只怕该炸一炸去了”。这里的“炸一炸”指用火焰焙烤、高温处理,除去金器表面的污垢和坑洼,使其光亮如新。可见宝钗之金锁为人工打造之物,需经常打理,才能保持其完美姿态。与同是石头和草木自然属性之物比,多添刻意打磨之味。
二、社会背景影响下的理家才能
(一)强烈的自我道德束缚
就当时的社会而言,薛宝钗作为女子,其责任和义务本应局限在相夫教子、女红刺绣上,但她在书中往往表现出“齐家”“治国”的担当和本领。在书中第四十二回中,林黛玉看“杂书”被薛宝钗发现。宝钗以姐姐的身份劝谏黛玉不要看“杂书”,她认为只有男女都将自己的“分内之事”处理好,整个社会的运转和机制才能良好发展。第五十六回中,宝钗与探春探讨朱熹和孔子等权威人物的理论主张,她对于朱子的理论是不容置疑、非常认可的。第六十四回中,林黛玉担心闺阁诗词被贾宝玉传出去,薛宝钗提到:“女子应总以贞静为主,女工还是第二件。其余诗词之类,不过是闺中游戏,原可以会,可以不会。咱们这样人家的姑娘,倒不要这些才华的名誉”。可见薛宝钗并非盲信“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教条,而是因为她同意德性和实务是重要的,而游戏和名誉意义不大[5]。
宝钗是道德和传统的奉行与践行者。同时,她不是一味地盲从与遵守,而是有自己揣度与思虑,是充满辩证性的。
(二)理家才能中的智慧
薛宝钗既能化身像屈原那样的浪漫主义人物,影射为蘅芜君;又如她时刻以儒家伦理纲常约束自己,化身为政治的代表,为封建伦理道德的宣讲人;再如受命理家,以“宝二奶奶的试用期”为由,凸显自己“齐家”的本领。
在理家方法上,宝钗遵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治家理念,在整个贾家的人情网中强调人情式管理。她经常被误解为利益至上,被评价为只是为了一己私利去争夺、去追逐。真正了解宝钗便会发现,她的主张根本不是局限在个人、家族或君王,而是可以随时俯仰整个社会发展。在书中第五十六回,宝钗十分体恤下人,将贾府的四百两银子留给下人补贴家用,还给园子里的妈妈们每年分红。宝钗的“小惠体大全”的做法是——上位者关爱下位者的体现,是整本书中都少有的。这种先进的道德追求思想已将社会对女子行为举止的约束抛之脑后,而这正是最终归功于宝钗对于儒家伦理体系的深深认同感和对于民本思想的理性追求上。
(一)追爱之异
《红楼梦》描写人物常用并举对比方法,相形之下使各自形象性格显得更鲜明;读者品鉴人物也宜遵循此法[6]。钗与黛,是两种互补之美,两者各自抗衡又相得益彰。
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人之间的爱情有一种超越凡尘的纯洁感。两人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在贾母的有意撮合之下,二人在荣国府同吃同住,关系亲密无间。如果说黛玉对待感情的态度是大胆直接的,那么宝钗就是藏而不露、幽微难言的。
宝钗的“藏”被少女情思和他人猜度逐渐显现出来。在未被薛蟠挑破之前,她心中对于爱情的“热”总是远着、避开、逃离。在进宫选妃失败和王夫人、王熙凤等一系列人对于“金玉良缘”观念的推崇下,宝钗逐渐产生了对于宝玉别样的情感。小说第八回,薛宝钗和金莺儿的对话,有心点破“莫失莫忘,仙寿恒昌”“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肯定“金玉良缘”这一说辞。第二十六回,薛宝钗去怡红院与宝玉聊天,惹得晴雯格外不自在。在当时封建礼教的严格控制之下,一向克己守礼的宝钗一直待到了半夜三更,她这种做法是对于传统礼教的大胆反叛。第二十八回中,贾府过端午节,元春按宫中传统赠宝钗红麝串。存有“拒红心理”的宝钗第二天就将红麝串戴在手上,映射对于“金玉良缘”的认可。红麝串的主要成分雄麝的香,香气宜人,可作中药,有开窍避秽、活血散结、催生下胎的功效,与性事有所关联。元稹《莺莺传》中的《会真诗》三十韵描写男女私情“衣香犹染麝,枕腻尚残红”[7],可见宝钗面对爱情的心理自始至终都是藏而不露、有所保留的。
(二)思想之异
如果说钗、黛二人各自代表不同的派别,那么黛玉就是精神层面道家象征,宝钗就是儒家入世实践代表。道家更多的是个体精神方面的思想,是众多士子寻求安顿个人内在精神生活的出世哲学,借助对自然的审美观照诗化苦难的现实人生。他们尊重生命,保护自然生灵与万物,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崇拜“上善若水”与“清静无为”[8]。宝钗的大度、自主人格表现出自甘淡泊、宽以待人、善解人意的品质。这是她主动认同的选择,非被动接受的结果。她的自觉追求儒家伦理人格,同时又展现出人格精神的世俗化倾向。
因此,宝钗的独特价值在于她主动实践着伦理人格,同时具有这种伦理人格的全部复杂性和对于传统的伦理原则、现实社会的秩序以及现存的人际关系能力。这种儒家的主动争取常常使宝钗饱受误解与争议,她断不是追名逐利之流。一方面是因为宝钗有极高的道德修养和自我人格操守,另一方面也恰恰是因为宝钗“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一个看透现实无常的人,必然“应物无心”[9]。
宝钗、黛玉的人物形象中包含的意义非常繁复庞杂。除了黛玉孤高自傲、宝钗克制含蓄的各自性情外,作者将自己理解或者了解的两种优秀女性概括化、艺术化,然后倾力塑造出这样两位完全不同精神、气质的女性形象。在中国古代小说所塑造的女性形象中,她们的精神境界是绝无仅有的[10]。宝钗的稳重和平、品行端正需与黛玉的孤傲自赏相对照,两人各自闪耀,对黛玉的进一步了解也能深化对于宝钗人物性格复杂性的发掘。
参考文献:
[1]沈杏轩.《红楼梦》隐喻叙事探析:以“梦”的隐喻叙事为例[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01-105.
[2]郑重.浅析红楼梦中薛宝钗的服饰特点与象征意义[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6):121-122.
[3]周晓波.论《红楼梦》“宝玉挨打”后宝钗黛玉之对举[J].考试(教研版),2012(10):192.
[4]周梦.从服饰看薛宝钗的内心世界:以《红楼梦》前八十回为例[J].明清小说研究,2015(2):26-35.
[5]曾祥龙.论薛宝钗的道德认知及其对心境和德性的影响[J].曹雪芹研究,2022(1):88-97.
[6]林方直.人物对比两分明:《红楼梦》人物描写品鉴[J].阴山学刊,2016(4):45-54.
[7]章必功.黄金锁·冷香丸·红麝串:薛宝钗的三件“道具”[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6(2):43-50.
[8]王琴.论薛宝钗、林黛玉形象的象征意义[J].广东海洋大学学报,2008(2):61-65.
[9]杨铭硕.淑女品格与高士情怀:谈薛宝钗形象的复杂性[J].江苏社会科学,2022(3):185-192.
[10]辛欣.“钗黛合一”评议[J].红楼梦学刊,2006(3):321-345.
作者简介:史小寒(2001—),女,汉族,河南许昌人,单位为天水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献学。
(责任编辑:朱希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