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认知隐喻学认为身体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中介,在此基础上身体词被赋予了诸多隐喻。选取身体词“头发”和“hair”进行对比分析,借助CCL和COCA语料库,结合两国不同文化背景,分析“头发”和“hair”隐喻色彩的异同。研究发现,“头发”和“hair”基本释义相同,也都拥有年龄色彩和情感色彩,但“头发”还拥有“hair”所不具备的器官色彩。在分析原因时,借助体认语言学的相关理论指出器官构造的高度相似导致体验感的高度相似,不同文化和价值观念导致语言加工的差异。
关键词:认知隐喻学;身体词;头发;汉英对比;体认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5-0169-04
An Exploration of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oufa” and “Hai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gnitive Metaphors
Wei Minghui1Zhou Jinguo2
(1.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 650000; 2. Dali University, Dali 671003)
Abstract: Cognitive metaphors believe that the body is the intermediary for human beings to recognize and understand the world, and based on this, body words have been given many metaphors. The body words “toufa” and “hair” are selected for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with the help of CCL and COCA corpus, combined with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the two countries, we analyze the differences and similarities of the metaphorical colors of “toufa” and “hair”. It is found that “toufa” and “hair” have the same basic meaning, and both of them have the color of age and emotion, but “toufa” also has the color of organs which “hair” does not have. In analyzing the reasons, it is pointed out with the help of the relevant theories of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that the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in organ structure leads to the high degree of similarity in the sense of experience,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es and values lead to differences in language processing.
Keywords: cognitive metaphors; body words; hair; comparison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embodied-cognitive linguistics
人类的语言和思维中存在着大量的隐喻,隐喻为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提供了便捷的方式。隐喻是一种跨域映射的过程,器官因人们所熟悉而被赋予隐喻,一直以来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中介。人类通过隐喻将人体的器官映射到具有其他相似特征的领域,由此属于身体器官的词汇便产生了更多含义。
认知隐喻学的兴起使得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更是一种思维方式。隐喻连接了两个不同但相似的认知领域和范畴,一个领域和范畴的经验可以投射到另一个领域和范畴,人们借此了解其他领域的运行逻辑。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我国认知隐喻学研究大致包括以下内容。一是关于认知隐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孙毅[1]阐述了认知隐喻学的基本原理和文化内涵,并借助不同语言情感的认知来分析认知隐喻学的原理。熊学军[2]在此基础上,把认知语言学应用在理解和解释语言中。二是汉外语言的对比分析,集中在汉英的比较上。如研究十二生肖语簇[3]和关注自我概念隐喻[4]等。三是情感评价和隐喻运作。杨瑞玲[5]通过分析吉祥图案模态的特点和隐喻方式,揭示在视觉艺术中如何实现情感评价。宋健楠[6]则从人际共轭视角出发,分析了情感评价在认知隐喻学中的体验性。
国内一些学者尝试从认知隐喻学的视角来研究身体词。卢卫中[7]借用概念隐喻理论考察了汉语和英语的隐喻构词类型,其中人体作为人类熟悉的事物是构词及隐喻词义形成的主要源域。孙影[8]考察了身体词词义演变的认知机制,认为隐喻象似性是词义不断演变的认知机制。这些都为分析身体词的隐喻奠定了理论基础。两种语言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既反映了不同民族之间相似的情感体验,也体现了不同语言在准确表达各自文化时的独特性。
一、头发隐喻汉英对比
头发,是指生长在头部的毛发。与眼睛、鼻子、耳朵等相比,头发并不是身体的某个器官,但因为头发生长在头部,往往被视作与头部紧密结合,因此称之为头发而带有器官的色彩。头发可以保护头部,也能够根据季节、温度的变化调节体温,起到御寒或者散热的作用。此外,头发可以修饰个人的外表,人们可以通过头发来辨认一个人的性别。因此,头发对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本文关注的汉语“头发”和英语“hair”,其隐喻含义十分丰富。
(一)基本释义
《现代汉语词典》对于“头发”的解释为:人的前额以上、两耳以上和后颈部以上生长的毛。牛津词典对“hair”的解释为:the substance that looks like a mass of fine threads growing especially on the head; one of these threads growing on the body of people and some animals(长得像一团细线的物质,尤指长在头上;长在和一些动物身上的丝状物之一)。可以看出,英语中“hair”的意思要更广泛一些,除了对应汉语中“头发”这一主要意思之外,有时还指长在人或动物身体上的毛发。但二者的主要意思是一致的,都指长在头上的毛发。因此,头发意象可以成为隐喻中的源域来映射靶域。汉语和英语中有大量的句子使用的是“头发”“hair”的基本意思。
(1)我头发尽落,汝顶髻初成。——白居易《吾雏》
(2)夫家、娘家着不得,剃了头发做师姑。——南宋话本《快嘴李翠莲记》
(3)金莲自从头发剪下之后,觉道心中不快,每日房门不出,茶饭慵餐。——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4)She looked the same as always, he thought. Her little shoes, her hair swept off her shoulders.(Leslie Bazzett-The Maid of Laurel Avenue)(他想,她看起来还是老样子。她的小皮鞋,披散在肩上的头发。——莱斯利·巴兹特《劳雷尔大街的女仆》)
(5)Do we go the way of Ronald Reagan, the greatest man with the greatest hair who ever lived?(Last Man Standing)(我们要走罗纳德·里根的路吗?他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人,头发最浓密的人。——《最后一个人》)
(1)(2)(3)的“头发”用的都是基本意思;(4)出自《新英格兰评论》,(5)出自电视剧,用的都是“hair”的基本意思。
(二)基本器官色彩
头是人体重要的器官,头发因与头紧密结合而带有器官的色彩,有时用“发”来指代头。在汉语中,有非常多例子使用的是头发的器官色彩。
(6)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孝经》
(7)乃以剑割自己之发掷于地,曰:“割发权代首。”使人以发传示三军曰:“丞相践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三国演义》第十七回
(8)孔明挥泪斩马谡,周鲂断发赚曹休——《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从《孝经》开始,头发被视作是身体的一部分,不能随意地进行伤害,否则就是不孝的行为。因此,在古代有一种刑罚叫“髡刑”,它是指全部或者部分剃掉人的头发,虽然并没对身体造成实质性的伤害,但却对受刑者的人格产生了极大的侮辱。从中可见,在汉语的语境中,头发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这个角度就不难理解(7)和(8)了。曹操自己的马踩踏了麦田,曹操割发代首,具有极强的警示作用。周鲂用断发的行为表示自己投降的诚意,因此骗过了曹休。古人对头发的重视让头发与人的生命合为一体。因此头发渐渐衍生出了政治色彩。因此清军入关的时候,提出“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口号,汉人则回应“宁为束发鬼,不做剃发人”,双方产生了极大的分歧从而爆发了一系列的惨剧。辛亥革命以后,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剪辫子成为宣传民主共和最直接的一种方式。无论是留辫子还是剪辫子,其背后都有浓浓的政治考量。在英语中,hair就缺乏这样的色彩。
(三)年龄色彩
古代男子和女子成年以后都需要进行结发,是表示成人的一种仪式。男子二十岁加冠,称之为弱冠;女子十五岁用笄穿起头发,标志进入成年和婚配阶段。此时除了表示年龄以外,也预示着男女双方进入婚配阶段,因此有“结发夫妻”的说法,《孔雀东南飞》中写道:“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夫妻双方也会赠送头发当作定情信物,即合髻,是唐宋时期一种婚礼仪式。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是不能随意损害的。因此男女双方以头发作为重要的信物,是对婚姻庄重的承诺。
不同年龄段的人的头发颜色不一样、状态不一样,因此头发就具有鲜明的年龄色彩:
(9)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
(10)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劝学诗》
(11)The glory of young men is their strength, gray hair the splendor of the old.(力量是年轻人的荣耀,白发是老年人的光彩。)
通过头发的颜色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是常用的做法。(9)中的“黄发”指的是老人,古时候认为这是长寿的象征。“垂髫”即垂下来的头发,还未进行束发,指的是小孩子。(10)中的“黑发”代表的是年轻人,“白首”代表的是老年人。再如“白发人送黑发人”,也同样表示这个意思。在英语中同样有类似的表达。(11)中“gray hair”是“白发”的意思,也指年长的人。
(四)情感色彩
中国人的头发因颜色是黑色,外形又十分纤细,也被称为青丝或者头发丝。青丝与情思音相近,使得头发成为情感的载体。又因为丝的纤细,头发丝也喻指脆弱和纤细。
(12)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
(13)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14)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将进酒》
(15)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诗经》
(16)I met a red hair guest.(我遇见一个古怪的客人。)
(17)Her laugh when she phoned in the evening these days really got in my hair.(这几天她晚上打电话时的笑声真的让我发毛。)
(18)Would you like me to get out of your hair and leave you alone?(你希望我不要打扰你,让你一个人静静吗)
(19)Take it easy! Keep your hair on!(放轻松,保持镇静!)
在汉语中,当人心中有悲伤、惆怅等不良情绪的时候,往往容易长出白发。《秋浦歌》用夸张的手法形容白发之长,使得惆怅这一抽象的情感具体化了。在《满江红》中,岳飞告诫众人不能因为时间的流逝,白了头,却一事无成,只剩下满腔的悲切。李白的《将进酒》中,年轻时的满头青丝如今已是雪白一片,父母只能对着明镜感叹自己的衰老。因此,当内心的情感需要宣泄之时,头发最先感应到,正如伍子胥过昭关,一夜白了头。
除此之外,头发也常常成为男女之间情思的代表。女为悦己者容,当思念之人不在身边无法见面的时候,女子常常选择不梳妆打扮,但要见到心爱之人的时候,女子会选择隆重地梳妆打扮一番。当男女双方不再眷恋红尘选择出家之时,也必须剪断自己的头发,剪断世俗的情思。
英语用hair来形容人的时候同样具有感情色彩。(16)中的“red hair”除了字面上的红头发意思以外也可以形容这个人脾气古怪,含有贬义。据说红头发是比较特别的发色,比较少见,拥有红头发的人大多是爱尔兰人或苏格兰人。因此西方国家对红头发的人带有偏见,视为是女巫的化身。(17)中的“get in one’s hair”意思是令人不胜其烦,使人烦恼。从字面上理解意思是进入到某人的头发里,可以想象成烦恼进入到人的头发里,因此让人不胜其烦。这个短语借助hair进行非常形象的表达。与之相反的是(18)中的“get out of one’s hair”,意思是不再烦扰某人的,从某人眼前消失。(17)(18)中这两对词组是一对“反义词”,一个表达的是烦扰到某人,一个表达的是不再烦扰某人,其中hair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19)中的“keep one’s hair on”意思是保持镇静,不发脾气。人生气的时候往往怒发冲冠,常有毛发气得都竖起来了的感觉,而保持头发的镇静就容易喻指保持心情的镇静,不发脾气。
二、体认语言学视角下隐喻的异同
我国对认知隐喻学的研究建立在体验主义哲学基础上,由此产生了一门新兴的学科——体认语言学。王寅的《体认语言学》阐述了相关的理论体系,并应用于汉语、英语等领域。黄兴运[9]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隐喻映射的“多源性”,体现了它的复杂性。
体认语言学的核心观点是“现实—认知—语言”。“体”强调人作为主体与客观世界的互动体验,语言并非是对客观世界的直接反映,而是基于人的互动体验,由此产生人的认知。在这个过程中,器官是人与世界互动的工具。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器官的构造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体验感也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而“认”是人的主观加工,不同国家和民族基于不同的文化和价值会呈现出不同的语言加工,从而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体认语言学很好地解释了不同语言隐喻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的现象。
从汉语和英语词典对于头发和hair的解释可以看出,其定义虽然有细微的差别,但都从体认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在了解人体结构的基础上创造出相应的词汇和用法,在基本意象、年龄色彩和情感色彩方面有着较大的相似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不同文化之间对于同一语言内容就表现出不同的加工偏好。汉语中的“发”基本上指的是头发,因为长在头上而与头紧密相连,头发被视作一个整体渐渐成为偏义词,这与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观念相一致,强调整体。但在英语中,头跟发是用两个不同的单词来表示,这与西方强调个体主义的文化分不开关系。头跟发,一个是身体器官,另一个并非身体器官,自然会被分开看待。也正因为头与发的分离,使得英语中的hair不具备汉语中头发所具有的政治色彩。在英语的文化环境中,发和头承担着截然不同的意义。
三、结语
本文简要分析了汉语“头发”和英语“hair”的不同隐喻以及原因。不管是“头发”还是“hair”,所衍生的许多隐喻是极其相似的,这体现了体认语言学中人作为主体与自然世界的互动是客观的,不同民族在很多方面的体验是相同或者相似的。隐喻的表达在很大程度上也受不同文化对语言加工偏好的影响,因此呈现出一定的差异。基于此,对于其他身体词的隐喻研究还有深入挖掘的空间。
此外,认知隐喻学在多模态语篇的隐喻思维构建方面能充分发挥作用,这方面的研究还有许多可挖掘的空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政治、经济、体育、军事等方面的内容。认知隐喻学作为一种解读方法在今后可以与各学科交叉,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孙毅.论认知隐喻学的文化意蕴维度[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91-97.
[2]熊学军.论认知隐喻学:两个“意义”的区分[J].外语学刊,2013(3):73-77.
[3]孙毅,高亚莉.认知隐喻学视野中的汉英十二生肖语簇对比研究[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2):155-160.
[4]孙毅,周锦锦.认知隐喻学畛域中汉英自我概念隐喻意涵重塑[J].外语研究,2020(4):13-21.
[5]杨瑞玲.认知隐喻学视阈下吉祥图案模态表征及隐喻运作方式探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54-60.
[6]宋健楠.认知隐喻学畛域中情感评价的体验:人际共轭促生理据疏义[J].外语研究,2016(2):46-51.
[7]卢卫中,李一.英汉语隐喻构词理据对比研究[J].外语学刊,2020(3):27-32.
[8]孙影,成晓光.身体词词义演变的认知解析[J].外语研究,2012(2):26-29.
[9]黄兴运,谢世坚.体认语言学观照下隐喻映射的“多源性”研究:基于“愁”的概念隐喻分析[J].外国语文,2022(3):89-97.
作者简介:魏铭辉(1995—),男,汉族,福建福州人,单位为云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语言学、中华文化传播。
通信作者:周锦国(1964—),男,汉族,云南大理人,大理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语言学、白族文学。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