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协同治理理念的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策略

2024-08-21 00:00王大旭陈旭宏
西部学刊 2024年15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学生遭受电信网络诈骗问题日益凸显,以常州科教城的高校为对象,探讨了大学生面临的网络诈骗问题及其成因。研究发现,大学生的网络诈骗受害情况较为严重,且存在主客观的原因,包括心理上易于信任他人、价值观念缺失以及高校防范教育的不足。基于此,借鉴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防范能力策略,旨在通过完善制度、搭建共享信息平台和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有效提升大学生的网络诈骗防范能力。

关键词:协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防范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5-0089-04

Preventive Strategies of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raud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 Ta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angzhou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as an Example

Wang DaxuChen Xuhong

(Changzhou Vocational Institute of Mechatronic Technology, Changzhou 213164)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technology, i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at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suffer from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raud problem. Taking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angzhou Science and Education City as the objects, the network fraud problem faced by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nd its causes are discussed. The study found that network fraud victimization among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is more serious, and there are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reasons, including psychological ease of trusting others, lack of values, and insufficient preventiv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is, drawing on the theory of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heory, the preventive ability strategy is proposed, aiming to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llege and university students’ ability to prevent network fraud through the perfection of systems, the construction of shared information platforms, and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of multiple subjects.

Keywords: collaborative governance; telecommunication network fraud; preventive strategies

在当今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根据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了10.79亿,网络普及率增至76.4%[1]。然而,互联网的普及带来了新的挑战,尤其是网络诈骗问题。《报告》显示,有20%的网民曾遭遇过网络诈骗[1]。在江苏省常州市科教城的一些高校中,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发生率居高不下,不仅对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构成了威胁,也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校园安全造成了影响。

一、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现状

(一)案件数量与受骗金额

通过对2023年第一季度常州市几所高校的网络诈骗案例进行分析,发现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情况较为严重。在这一季度中,共记录了62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总涉案金额达到300 235元,平均每位受害者损失4 842.5元①。根据相关法律规定,被骗金额在三万元以上的个案被认定为“数额巨大”,三千元至三万元之间的个案为“数额较大”。在这一季度的案件中,有2人损失超过三万元,22人损失在三千元至三万元之间,而仅有3人的损失在一百元以下,见表1。

①损失金额及表1、图1中的数据皆根据常州科教城派出所2023年第一季度科教城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案例统计所得。

根据图1所示,网络诈骗的类型多种多样,其中购物受骗、冒充熟人借款和利益诱导是较为常见的几种。在购物受骗中,大学生常因购买游戏账号、平板电脑等商品而受骗,通常是通过登录诈骗者指定的平台或下载特定APP进行支付。在冒充熟人借款的诈骗案中,诈骗者通常会伪装成受害者的亲人、老师、同学或朋友,以急需用钱为由进行诈骗。利益诱导诈骗则通常以中奖、返利、佣金返还等形式吸引受害者。此外,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因好奇而点击含有色情内容的链接,从而上当受骗。

二、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成因探讨

(一)大学生的主观因素

1.心理上易于信任他人

信任倾向是一种人格特点,是指个体在对他人没有任何已知信息的情况下所固有的信任水平[2]。研究显示,在电信诈骗中,受害者与诈骗者建立信任时主要基于两个条件:一是对熟人的信任度高,二是对权威的信任度高[3]。青年的一般信任水平要高于中年人和老年人[4]。由于大学生与同学、朋友和亲人的紧密联系,他们更可能在诈骗者伪装成这些角色并声称急需资金时,轻易信任对方,导致受骗。

2.没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根据案例分析,一些大学生之所以成为网络诈骗的目标,主要是因为他们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消费观,被网络上承诺的快速致富机会所吸引。这些所谓的机会,如中奖、参与点赞返利、赚取佣金等,往往以灵活的工作时间和地点、简单的操作流程以及高额回报为诱饵,吸引大学生。这些受骗学生中,有些人可能因为追求物质享受、攀比心理,或是希望满足个人爱好(如购买游戏装备)而忽视了自身经济能力,从而轻信虚假承诺。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因为缺乏进取心,易沉迷于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络活动,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诈骗分子充分地利用了这些心理特点,通过提供看似合法的兼职和一些小额返利,逐步赢得学生的信任。然而,这些所谓的“劳动”并没有创造真正的价值,所谓的“返利”和“佣金”实际上是诈骗分子设下的陷阱,旨在诱骗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金钱,最终导致他们的经济损失和个人信息泄露。

3.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

在上述案例中,高达45%的大学生在购物或售物时受骗,而且经济损失相对较大,这与他们在网购交易时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不强有密切关系。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广泛通过微信、贴吧等进行社交,在淘宝、美团等平台进行购物,然而,由于生活环境相对单一,社会经验不足,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他们在使用这些APP的同时,不善于保护自己的信息安全,注册各类账号时不慎泄露个人隐私,也会在他人诱导的情况下填写个人资料,或各类登录密码设置的安全系数过低,导致信息被电信诈骗分子利用,出现账号被盗、银行卡被盗刷等情况。

(二)客观因素

1.电信网络诈骗犯罪手段多、技术高

电信网络诈骗手法层出不穷,且不断演进与升级,趋向于专业化和有组织的运作模式,并构建起跨国的犯罪链条。诈骗集团精心策划,对潜在受害者进行筛选并对策略进行精细化调整,通过分工明确的团队成员和精心设计的剧本,逐步诱导受害者。他们甚至利用心理学知识,深入分析受害者尤其是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并根据形势变化不断改进诈骗策略。

2.高校反电信网络诈骗教育效果有待提升

近几年,各高校重视对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的宣传教育,借助电子显示屏、校内各种社交群、公众号等,通过召开主题班会、专题讲座、签订承诺书等方式,拓宽宣传教育渠道,但大多数宣传教育属于“说教式”“填鸭式”,吸引力不强,绝大部分学生被动参与,往往以“看客”身份自居,以“凑热闹”的心理参与防骗学习教育。有些大学生自认为自己抵抗力强,上当受骗的事不会落到自己身上。

3.防骗预防、治理主体尚未形成协同合力

高校在防范和治理网络诈骗方面,目前尚未形成一个有效的多方协作机制。尽管高校和公安部门在安全教育和打击犯罪方面做出了努力,但这些措施往往不足以全面防止网络诈骗的发生。网络诈骗依赖网络、通信和金融等多种工具,而现有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对技术发展带来的变化应对不及时,导致电信和银行等行业的监管存在缺陷和漏洞,为诈骗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

三、增强大学生网络诈骗防范能力的策略

(一)理论依据:协同治理

协同理论最初由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在1969年研究激光过程中提出,并观察到该现象在多个学科领域普遍存在。他认为“协同”即系统的各部分之间相互协作,使整个系统形成微观个体层次所不存在的新的结构和特征[5]。在二十世纪后期,这一理论被引入到管理学和公共行政的领域。进入二十一世纪,国内学者开始运用协同治理的理念来分析和解决国家治理中的诸多挑战。在实际应用中,无论是在自然资源的管理还是在全球抗击新冠疫情的斗争中,协同治理的理念都显示出了其重要性和有效性。

根据协同治理的理念,公共事务的管理涉及多个参与主体,这些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影响能够产生协同效应,推动系统向更高级、更有序的状态发展,构建起有序的系统结构。在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方面,需要建立跨部门合作的治理体系,涵盖政府机构、执法部门、金融机构、通信行业、市场监督管理机构、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等。在某些情况下,个人也应成为电信网络诈骗治理的一部分。通过这种多方合作,可以形成强大的合力,并确立完善的责任追究机制,确保每个参与主体都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二)完善协同治理制度

首先,对防范高校电信网络诈骗的法规制度进行优化和升级。近年来,国家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法律和规章,旨在为打击和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提供坚实的法律支撑。执法机构、金融机构、通信管理部门和市场监管机构等参与协同治理的各方需明确各自的职责,并依照法律行事。其次,建立多方参与的协同治理协商机制。包括高校在内的各级政府机构、执法部门、金融机构、通信运营商和工信部门,以及学校所在社区的派出所、学生家庭和学校内部的学工、保卫等部门,定期举行跨部门联席会议,以拓宽交流渠道,增进各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与合作,共同打造全面覆盖、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反诈骗工作新模式。

(三)搭建协同治理信息共享平台

构建一个多方协作的信息交流平台对于打击电信网络诈骗至关重要。在追踪和解决这类案件时,警方往往面临着与时间的竞赛。为了提高效率,需要建立一个涵盖多个参与方的信息共享系统,这将允许不同地区的执法机构、受害者、教育机构以及金融机构之间进行数据交换。这样的平台将使得警方能够迅速获取关于诈骗活动的关键信息,包括资金流向等,从而为快速定位和逮捕犯罪嫌疑人提供支持,确保案件能够及时得到侦破,并降低后续调查的复杂性。

(四)加大对个人信息隐私犯罪的协同治理力度

强化跨部门合作以提升对个人隐私保护的治理效能是遏制电信诈骗的关键。电信诈骗常以个人信息泄露为基础,因此国家政策强调加强行业监管和源头治理。一方面,需要完善与个人信息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大对信息泄露和非法交易行为的法律惩处力度。另一方面,电信运营商和网络服务提供商应承担起保护用户信息的主体责任,同时行业监管机构应加强对这些企业信息安全措施的监督和检查。此外,高校中负责管理学生信息的部门,如教务处、学生事务处、招生办公室和网络信息办公室等,要提高信息保密意识,落实工作制度,防止学生数据泄露。

(五)强化高校在共同治理中的核心作用

高校在联合防治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中扮演关键角色。作为学生主要的活动和学习空间,高校对日常管理与安全教育承担着直接职责,必须基于中心地位,有效推进校园内的电信网络诈骗防范工作。

1.改善反诈骗宣传教育效果

一是制定和实施预防电信网络诈骗教育计划,确保其持续性和针对性,避免教育活动的间歇性或不一致性。同时,应构建涵盖学校、学院和班级三个层级的防诈骗教育网络,增强宣传教育的深度和广度,确保每个层面都能有效地传达和实施防诈骗的知识和策略。二是丰富宣传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从单向的灌输转变为双向的互动参与,鼓励学生从被动听众变成积极的参与者。通过与警方、电信运营商和金融机构的合作,举办反诈骗教育活动,运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和互动讨论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体验感,使他们能够深刻理解和记忆防诈骗的知识。同时,利用多种媒介和平台进行宣传教育,如短视频等受学生欢迎的形式,以贴近学生生活和兴趣的表达方式,有效传播防范诈骗的信息。三是建立适当的学生参与防骗教育活动激励制度。仅期待学生自发参与高校的防范诈骗教育是不够的,可以通过将参与教育活动转换为素质学分或志愿服务时长,并与评奖评优体系相结合,以此激发学生投身于反诈骗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

2.重视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

强调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的教育至关重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内因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核心,外因通过内因发挥作用。案例分析表明,大学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受害者往往与他们追求快速成功、贪小便宜、过度依赖网络和缺乏上进心等心理有关。因此,高校应当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将价值观教育贯穿于课程教学和育人实践之中,引导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树立通过劳动获得财富的正确观念,鼓励他们脚踏实地、勤奋学习,并树立崇高理想,摒弃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和不良嗜好,建立起坚固的价值观防线,有效抵御电信诈骗的诱惑。

(六)发挥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预防大学生电信网络诈骗,家庭在协同治理中的作用不可忽视。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积极引导作用,家长要和孩子交朋友,改善家庭教育效果;要以身作则,积极示范,培养孩子树立正确的消费观、金钱观;要主动关注电信诈骗案例,加强对子女的安全教育;要积极主动与学校加强沟通、联系,了解学生动态,配合学校共同开展防范电信网络诈骗教育。

四、结语

在网络大数据和智能AI技术广泛应用的当下,高校大学生在防范和应对电信网络诈骗方面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遵循国家关于打击和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的重要指导方针,需要构建多方协作的治理体系,通过各责任主体的共同努力和协作,形成强大的合力,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大学生面临的电信网络诈骗问题,确保高校校园环境的安全与稳定。

参考文献:

[1]CNNIC.第5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DB/OL].(2023-08-28).

https://www.cnnic.net.cn/n4/2023/0828/c199-10830.html.

[2]WU G H,HU X R,WU Y H.Effects of Perceived Interactivity, Perceived Web Assurance and Disposition to Trust on Initial Online Trust[J].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2010(1):1-26.

[3]陈红敏,赵雷,郭素然,等.电信诈骗如何导致误信:影响因素、解释理论及研究展望[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94-106,207.

[4]张明元.关于不同群体人际信任的心理调查[C]//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6.

[5]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M].凌复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1.

作者简介:王大旭(1975—),男,汉族,河南唐河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陈旭宏(1975—),女,汉族,河南唐河人,常州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责任编辑:王宝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