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构成人类文明演化的底层逻辑,未来社会的进步必定是以高度发达的物质和精神的生产力的巨大增长为前提的。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又顺应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和转型的客观现实的需要。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引擎,通过数字化和技术化革命,促进产业的转型升级和新服务、新业态、新模式的涌现;以高新技术的引领为主调,以绿色生产力为底色,通过对传统生产要素的新质化组合与优化,突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同时新质生产力作为驾驭和超越资本逻辑的新发展观,强调以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了中国式现代化以人为本的鲜明特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选择。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新发展理念;唯物史观;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4.1;B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5-0001-04
The Logic and Implications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Wang AnyaoZhang Haitao
(School of Marxism, Xi’an Shiyou University, Xi’an 710065)
Abstrac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considers the productive forces to be the underlying logic that constitutes the evolution of human civilization, and the progress of future societies must be predicated on the tremendous growth of highly developed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ductive forces. The proposal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s not only a contin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theory of productive forces, but also responds to the needs of the great change that has not occurred in a hundred years and the objective reality of China’s curren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ransformation.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as the power engin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promotes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industries and the emergence of new services, new business forms and new modes through digitalization and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with high-tech leading as the main theme and green productive forces as the background, it highlights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through the combina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factors of produc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s a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that harnesses and transcends the logic of capital, emphasizes the goal of realizing the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human beings, highlighting the distinctive feature of a Chinese path to modernization that is people-oriented, and providing new ideas and new choices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world economy.
Key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new development concept; historical materialism;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2024年7月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核心概念,也是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丰富发展的新范畴,它不仅拓展和创新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而且为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科学的行动指南。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到:“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1]。从今年1月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到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习近平总书记对新质生产力作出了科学的系统阐述。他指出: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2]。详细介绍了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全面阐明其蕴含的内涵和特征。准确掌握新质生产力内涵,拓展我国高质量发展新的理论格局,有必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域出发,深刻剖析和阐发新质生产力的立论语境、本质内涵和价值意蕴,从而为形塑发展新动能、创造发展新优势提供重要的理论和价值遵循。
一、新质生产力生成的理论逻辑
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当代拓展与深化。对于何为生产力,经历了一个不成熟到成熟的阶段演化。古典经济学家及其批判者对于生产力的考察囿于土地、资本、劳动等个别要素,未能准确揭示出生产力的本质内涵及其联系。直到马克思创立了科学的生产力理论,赋予生产力经济意义和社会历史意义的双重属性。他指出“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3],深刻阐释了生产力不仅是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生产力,而且还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4],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一般意义上的劳动对象三个方面。他强调“劳动者是生产力诸因素中最重要和最活跃的要素”[5],指出“科学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而使劳动过程的智力与工人相异化”[6]。马克思所定义的生产力是决定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根本原因,科技俨然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为推进社会发展服务。
综观人类生产力的演进历史,主要经历了以自然资源为主、以劳动力为主、以大工业机器为主和以科学技术为主的发展阶段,每一历史阶段的生产力都有其历史的具体特征和表现形式。诞生于第五阶段的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内部要素和功能的嬗变,更是物质生产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的彰显。新质生产力呈现出劳动者的高素质化、劳动资料的智能化、劳动对象的高科技质态。在现实意义上,新质生产力表现为一个全要素集合系统的统筹,这一新系统与传统粗放型、集约型生产力系统相比,更突出新技术、新要素、新组合,以此引领局部、综合构成的新产业、新模式和新动能。新质生产力是对以往传统生产力发展路径的超越,优势在于运行的机制更健全、价值指向更明确和诉求愈加科学合理,生产力模式从传统的自然征服型转向和谐型,注重人与自然、科技与自然的双向互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模式,克服了传统科技单向度使用对人生存的异化、环境的破坏和社会发展制约的影响,强调以科学的新发展理念推动生态生产力的可持续发展。总之,新质生产力使得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本真精神得以凸显,是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当代的新样态。
二、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内涵
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认识人类社会基本矛盾的逻辑起点,现实的个人的发展和需要是促进生产力更迭和生产关系变革的首要因素。从历史逻辑来看,现实的个人是处于历史关系中的个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遵循着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规律,社会历史真正的变迁都是以新的生产力发展为基础的,从旧的胎胞中诞生的新生产力呼唤新生产关系的到来,“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7]。从现实逻辑看,“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8],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总是决定着社会状况,制约着人民对于美好物质生活的需要和高质量精神文化的追求。新质生产力的提出着眼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符合马克思生产力理论及其一般的规律,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性贡献。
首先,新质生产力有着“质料”的新旧之异和“质量”的本质之别。新质生产力本质是生产力,摆脱传统产业依靠高耗能、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的发展方式,突出科技创新对资源的长效利用和有效转化。重大技术突破带来生产力“质料”要素的释放,数字、智能、信息等新要素催生出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信息经济等新绿色经济形态体,科技状况越来越决定着人们对生产要素的配置、重构着人们收入分配的比重。新质生产力的关键是质优,集中体现在依托技术的转型和创新,以解决“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9]等问题。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思维方式,优化有效供给,提供上乘产品和高质量的服务,实现整体生产力的提升和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满足。
其次,新质生产力是以颠覆性技术创新驱动和以脑力劳动为主体。当今世界依然处于资本逻辑架构的秩序下,资本增值的逻辑是推动西方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根本驱动力。而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资本是服务于生产力的基本要素,但根本上是依靠科技创新驱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新质生产力是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生产力,载体上表现为高科技成果的普遍应用,通过高科技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10];形式上呈现劳动资料、劳动者的高科技化和高知识化,脑力劳动成为新型生产劳动的突出方式。因此,高素质人才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力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必然需求。
最后,新质生产力以高质量发展为目的和以全要素生产率的大幅提升为标志,高质量发展必然要求新质生产力作为有效支撑。我国目前面临“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国内大循环存在堵点,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9]等问题。这些问题和挑战是阻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痛点、难点,亟需通过发展新质生产力来化解和攻克。新质生产力整体上是对传统生产力在“质”和“量”上的全面超越。一方面,生产力系统中实体性要素和其他各要素都被赋予了同质的数字属性,各个要素按照其功能属性进行科学、高效的组合配置和交叉融合,以最大限度发挥其矩阵组合效应,克服了传统生产力要素配置的人为主观和盲目低效。另一方面,科技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无形资产”是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实质,这意味着通过科技水平的进步和大比重投入,经济体不仅能以低成本生产更优质的商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还能够有效应对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如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发明创造引领“科技跨越式发展、产业优化升级和生产力整体跃升”[11],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新质生产力生成的价值意蕴
唯物史观视域下的“新质生产力”是我党百余年来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最新成果。新质生产力依托科技创新的优势驱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使其呈现出发达的质态。新质生产力具有不容小觑的价值作用,除了可以创造物质财富以外,还可以为现代人类带来更多精神财富,为人类真正获得解放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质生产力是一种满足人类需要可持续性的“发展观”,也是一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境界论”[12]。理解新质生产力的价值意蕴,应当立足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则,并以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为指导,从科技之维、人本之维和生态文明之维来理解和阐释。
从科技之维来看,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新质生产力是对资本逻辑主导下经济发展桎梏的超越。资本主义社会囿于资本逻辑框架的制约,科技成为资本增值的工具,无序的科技生产造成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污染,恶性的竞争环境导致市场经济的混乱,时常引发金融危机、债务危机等,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而社会主义社会所倡导的新质生产力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其核心要义就是通过技术创新优化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组合,促进新产业部门的催生和劳动能力的优化,实现生产效率和质量的跃升。新质生产力可以有效调节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一是通过科技创新探索新业态,变革新模式,推动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的科学合理;二是通过完善自身产品结构和人力资源优化,促进管理和制度的创新,形成企业良性市场竞争;三是通过高水平开放促进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既是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动力,也是新常态的外在特征[13]233,任何“把经济发展仅仅理解为数量增减、简单重复,是形而上学的发展观”[13]234。
从人本之维来看,新质生产力极大地使人的物质世界得到满足和精神世界得到充盈。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作为工业革命起点的机器,是用这样一个机构代替只使用一个工具的工人,这个机构用许多同样的或同种的工具一起作业,由一个单一的动力来推动,而不管这个动力工具有什么形式。”[14]这个动力如今就是指科技创新和人的智力劳动,劳动者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主体性要素,人的活动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15]。在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劳动对象发展成为抽象的信息集合和新能源新材料的形式,人有目的地把自己的智力通过科技创新转化成技术工具,提升了生产效率,创造了巨大的社会物质财富。随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的发展,具体的劳动形式发生改变,高效的科技生产工具使人从繁重的、枯燥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人们有更多的自由和时间去支配自己的生活,提升自己的审美之维。然而,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教育的价值理性和意义实用性的基础之上,必须实现科教兴国的目标,培育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人才,加快教育优势转化为生产优势和发展优势,以新质生产力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从生态文明之维来看,新质生产力倡导经济的绿色发展和良性循环。一方面,新质生产力是绿色的生产力,利用新兴科学技术能够有效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释放清洁能源开发的潜力,突破以往“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16]的资本逻辑思维,使得生产的节能减排、环境的污染智慧防治和高效的绿色生产观念深入人心。这意味着对生产力的理解跳出了主客体二分法对立的思维范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意味着对自然规律和人类自我的认识更加深入,自觉按照规律指导行动,从必然王国逐渐进入自由王国,使人类能在工业文明的基础上迈向发达的生态文明。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区别于传统生产力依赖消费助推经济增长的模式,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使人迷失于虚假的情感体验和感官刺激的消费洪流之中,蓄意营造出消费水平和能力作为衡量身份地位的象征,以及消费的数量多少与幸福获得成正比的假象,物化的人被异化的消费产品无情地支配。新质生产力能够使人从消费主义文化价值观的思潮中解救出来,使颠倒的消费回归于仅作为谋生和发展的手段,人本真的幸福和自由需要在人类与自然关系的创造性劳动中不断得到确证。所以,新时代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于革新经济发展观念,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四、结语
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拓展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视野,丰富了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理论视域,同时深化了科技时代数字经济、信息经济等生产力要素的构成。新时代新质生产力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方方面面,从根本上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和命运。因此,一是要自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党的全面领导。应对内外部的风险和挑战,需要发挥党的统领作用,从战略和策略上统筹兼顾、谋篇布局,发挥自身优势,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机遇,抢占未来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新高地。二是要深化改革,打通“堵点”和“痛点”。发挥市场和政府的双主体对市场经济的调节作用,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从新产品、新服务、新模式等着手,主动变革我国生产力要素构成,形成以质促效的国家总体生产力宏观布局。三是要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2]。以高素质人才为主体,运用人工智能劳动资料,处理新型劳动对象,聚焦科学技术的开拓和制度管理体系的创新,助力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总之,新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提出顺应着时代变革的潮流,遵循着当下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现代化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参考文献:
[1]牢牢把握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的战略定位 奋力开创黑龙江高质量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23-09-09(1).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3]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00.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409.
[5]肖前,李秀林,汪永祥,等.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5.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743.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60.
[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2-533.
[9]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23-12-13(1).
[10]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1).
[11]习近平.论科技自立自强[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3:212-213.
[12]穆艳杰,董瞩宏.生产力生态化跃迁发展的逻辑理路[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124-131.
[13]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4]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432.
[1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11.
[16]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313.
作者简介:王安瑶(1996—),女,汉族,陕西渭南人,单位为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张海涛(1982—),男,汉族,山东泰安人,西安石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外马克思主义。
(责任编辑: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