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当前,管理体制不健全、资金筹措与使用困难、技术与人才短缺以及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是其经济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要完善管理体制,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强人才和技术培养,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时,完善政策与法规体系也很关键,能够确保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有序进行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水利工程;经济管理;解决方法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4)15-0043-03
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不仅是确保水资源安全、防洪抗旱的坚固防线,更是推动国家整体发展的强大引擎。从农业生产的角度看,水利工程为农田提供了稳定的灌溉水源,保障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丰收,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支撑。在工业发展方面,水利工程通过提供清洁、可靠的工业用水,确保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促进了工业经济的繁荣。
水利工程对于城市供水也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对水资源的需求日益增长,水利工程通过建设水库、水厂等设施,为城市提供了稳定、安全的供水保障,满足了城市居民的生活需求。
另外,水利工程还承担着电力供应的重要任务,水力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代表,为国家的能源结构优化和环境保护作出了巨大贡献。更为重要的是,水利工程的建设和管理能够有效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通过建设生态水利工程,可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水生态系统的健康与稳定,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生态服务。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而且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1 ]。
(一)管理体制不健全
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其影响深远且显著。职能重叠和责任不明确的问题在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中尤为突出。各部门间职责划分不清晰,往往导致在决策、执行和监管等关键环节中,各部门间出现相互推诿、责任不清的现象,不仅使得决策过程变得复杂而漫长,而且可能因为责任不明确而导致问题被忽视或处理不当,进而影响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水利工程管理机构的设置不够合理,也是管理体制不健全的重要表现。目前,一些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在规划和协调上缺乏统一性,导致管理效率低下。这种分散的管理方式不仅增加了管理成本,而且会因为缺乏整体规划和协调,使得水利工程在建设和运营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影响工程的质量和效益。
监管机制的不完善也是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的一大问题。由于监管力度不足,相关机构对水利工程经济活动的监督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一些违规行为可能因为缺乏及时有效的监管而被忽视或纵容,会损害水利工程的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稳定造成不良影响。
(二)资金筹措与使用困难
资金的筹措与使用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们直接关联到水利工程的顺利建设与高效运营。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无疑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从水库大坝的建设到水渠的铺设,再到后续的维护和管理,每一步都需要资金推动。
然而,现实情况是资金筹措渠道相对单一,往往过度依赖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这种依赖不仅加大了政府的财政压力,而且限制了水利工程的发展速度和规模。由于资金筹措渠道的限制,水利工程在面对突发情况或需要追加投资时,往往难以迅速获得所需资金,影响了工程的进度和质量。
资金使用的有效性和透明度是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在资金使用过程中,由于缺乏有效的监管和评估机制,往往容易出现资金浪费和挪用现象。一些工程项目可能存在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等问题,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由于监管不力,一些不法分子可能利用漏洞挪用工程资金,既损害了水利工程的利益,也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技术与人才短缺
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领域,技术与人才短缺的问题愈发凸显,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水利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复杂化,对管理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技术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然而,目前水利工程经济管理领域的人才储备明显不足,缺乏具备高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管理人员。这种人才短缺的状况不仅影响了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环节,而且限制了水利行业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发展。
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手段也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当前的管理实践中,往往缺乏创新和高效的管理方法,导致管理效率低下,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
(四)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
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矛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复杂议题。水利工程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建设和运营旨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包括农业灌溉、工业供水、水力发电等多个方面。然而,在追求这些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正视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水资源过度开发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用水需求,水利工程可能会过度抽取地下水或拦截河流,导致地下水位下降、河流断流等生态问题。此外,水利工程的建设和运营过程中也可能产生水污染,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一)完善管理体制
为了有效解决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的体制问题,需要从多个维度出发,构建一个高效、透明的管理体系。在明确职责和权限方面,要详细梳理各部门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的具体角色和责任,避免职能重叠,确保各个环节能够高效、有序地运行。这将有助于消除因职责不明确而产生的推诿和延误现象,使各部门能够各司其职,共同推动水利工程的顺利进行。
优化管理机构设置也是至关重要的,需要根据水利工程的实际情况,合理设置管理机构,确保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合。通过建立统一规划和协调机制,可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管理效率。这不仅能够减少资源浪费,而且能够缩短工程周期,确保水利工程的及时完成。
另外,加强监管机制的建设也是不可或缺的,需要完善监督体系,确保水利工程经济活动的合规性和透明性。通过加强对各个环节的监督和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 2 ]。应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将水利工程的经济活动情况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提高管理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二)拓宽资金筹措渠道
为了有效解决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的资金筹措问题,必须拓宽资金来源,以减少对政府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的过度依赖。在多元化的筹资策略中,引入社会资本和吸引民间投资是关键的步骤。通过向私人投资者展示水利工程的长期回报潜力和社会价值,可以吸引他们参与水利项目的投资,增加资金来源的多样性。发行债券也是一种有效的筹资方式,通过发行债券,水利工程可以筹集到长期稳定的资金,用于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债券的发行可以通过向公众出售或者通过专业金融机构进行,满足不同投资者的需求。
在拓宽资金来源的同时,也需要建立有效的资金使用监管和评估机制。这包括制定明确的资金使用计划和预算,确保资金按照计划使用,避免浪费和挪用[ 3 ]。要定期评估和审计资金的使用情况,确保资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效益性。这可以通过引入独立的审计机构或专家团队进行,保证评估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
针对水利工程经济管理领域技术与人才短缺的严峻挑战,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成为重要任务。教育培训是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的基础,应构建完善的教育培训体系,涵盖从基础知识到专业技能的全方位培养,要针对在校学生提供专业教育,为在职人员提供持续培训,确保他们的知识和技能能够与时俱进。注重实践环节,为学员提供实地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激励机制。提供具有竞争力的薪资待遇、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广阔的发展空间,以吸引人才。同时,关注员工的个人成长和职业规划,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和成长,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工作。在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手段方面,应保持开放的态度,积极学习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
引入新的管理理念、管理工具和方法,以及应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如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来提高管理效率。注重将这些先进理念和技术与实际情况相结合,确保它们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的有效应用。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是推动水利工程技术进步的关键。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高校开展相关领域的研究,推动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研发和应用[ 4 ]。这将有助于提升水利工程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四)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必须高度重视生态效益的保护与提升。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等各个环节中融入生态优先的理念。
在规划阶段,应充分考虑生态环境因素,确保水利工程的建设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在设计阶段,应运用更加环保的设计理念和技术,如生态护坡技术,以增强水利工程的生态功能,同时减少工程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环保法规,采用环保材料和工艺,确保施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例如,建设湿地,利用湿地的过滤和净化作用改善水质,改善水生态环境。
在运营阶段,应建立健全的生态环境监测和评估体系,实时监测和评估水利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有助于及时发现和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确保水利工程的长期稳定运行。
政策引导和市场激励是推动水利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引导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单位积极履行环保责任,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利用市场机制,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方式,激励企业和个人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
(五)完善政策与法规体系
在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面临着一系列复杂而多样的问题,涉及资源的合理分配、生态环境的保护、经济效益的提升等。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完善政策与法规体系显得至关重要。健全的政策框架和法规制度是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有效进行的基础。这些政策与法规需要全面覆盖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建设与运营等各个环节,确保每一步骤都能得到明确的指导和严格的约束。通过明确的法规条款和政策导向,可以指导水利工程建设的方向,确保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和谐共存。制定更加明确、具体和有针对性的政策与法规是完善体系的核心。这些政策与法规应针对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的具体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和措施。例如,为解决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可以制定节水政策和法规,推动节水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面对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的挑战,应制定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规,加大对破坏者的惩罚力度[ 5 ]。这样的政策与法规体系不仅有助于明确责任,而且能强化监管力度。通过明确责任主体和监管职责,确保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营过程中各环节的责任得到有效落实。
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然而其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为了推动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管理体制,确保资金的有效筹措与合理使用,同时要加强人才培养和技术应用,以应对技术与人才短缺的挑战。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至关重要,必须确保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完善政策与法规体系将为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提供坚实的法律保障,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韦玲利,吴一韦.水利工程经济管理中的成本控制方法分析[J].财经界,2023(34):33-35.
[2]孙银星.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水利工程项目风险管理探讨[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02):45-48.
[3]马月.基于绿色发展背景下水利工程经济管理方法研究——评《水利工程经济与管理》[J].灌溉排水学报,2022(09):151.
[4]马静.水利工程经济管理的有效方法及效益提升——评《水利经济与水利工程管理》[J].人民黄河,2022(08):167-168.
[5]王华胜.水利工程建设中的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J].财经界,2022(20):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