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探赜

2024-08-21 00:00温程芳孙英
成才之路 2024年22期

摘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高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需求,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文章阐述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分析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的可行性,探讨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促进高校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课程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策略;教学效果;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2-0117-04

基金项目:本文系新疆农业大学2023年校级教研教改项目(编号:2023KCSZ19)、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立项项目“改革开放以来新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基本经验研究”(编号:XJEDU2022P043)的研究成果

人才培养既是高等教育的核心任务之一,也是国家现代化建设、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随着当前社会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深入改革,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然超越了单纯的知识传授,转而更加注重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以及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在这一背景下,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有机融合是高校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还能进一步巩固和拓展高等教育的育人成果。

一、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高校人才培养的必然要求

(1)课程开展更全面、更立体。将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相融合,有助于使该课程的开展更加全面、立体。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问题,而融入课程思政后,这门课程将能够更深入地探讨学生的内心世界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通过引入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证个人心理健康的同时,积极承担起对社会的责任,从而培养出更加全面、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才。

(2)凸显课程的实效性。实效性是衡量一门课程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融合,能够提升该课程的实施效果。通过融入思政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能够更加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课程思政的融入能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促进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对心理问题[1]。

2.“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

(1)教学目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思政教学目标,其核心应定位于“立德树人”。此目标不仅要关注心理健康知识的传递,更要重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塑造。其目的在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确保他们在学习心理知识过程中能够明确个人的道德立场与行为准则[2]。

(2)教学内容。在制定教学内容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应将德育元素与心理知识相融合。除了传授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课程还应紧密结合当前的社会背景和时代需求,将道德观念、社会责任等内容有机地融入其中。例如,可以深入剖析社会上的热点事件,带领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道德议题,从而锤炼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并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3)教学模式。为了更有效地实施课程思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需要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采用更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单一的讲授方式已难以吸引现代大学生的注意力,因此创新教学方法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在交流中加深对道德观念的理解;通过角色扮演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变化与道德抉择。这些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能帮助他们在深入参与和真实体验中更全面地理解和内化思政教育的内容。

二、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的可行性

1.人才培养目标一致

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是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合的关键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在于培育学生健康的心理状态、积极的人生态度及正确的“三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课程思政侧重于通过传授正确的思想和理念,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3]。两者虽侧重点不同,但终极目标都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共同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由于人才培养目标的一致性,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调适能力,为其建立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人生态度奠定基础。而课程思政通过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立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形成正向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两者都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发展,鼓励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深化对社会现象和个人心理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共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与心理健康课程不仅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还共同致力于将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课程思政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的热情和责任感,为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贡献力量。同时,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学生学会追求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和谐统一,进而激发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2.理念共通

(1)共同的教育理念基础。理念共通指的是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在深层次的教育理念上存在相似之处。理念共通的存在为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融合提供基础和保证[4]。课程思政侧重于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聚焦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这种理念上的共通为两门课程的融合铺平了道路,确保它们在教育目标和方法上能够相辅相成,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进步。

(2)共通的价值取向。在理念层面,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共享一套核心的价值观念。课程思政旨在塑造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人生目标和崇高的价值追求。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那些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要素,如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两者都致力于为学生提供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并通过价值观的引领,确保学生在全面发展中不迷失方向。

(3)共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都高度关注学生的个体发展。课程思政强调因材施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致力于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提升自我认知和情绪管理能力,以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挑战。两者在关注学生个体发展上的共同追求,使得它们的融合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具体策略

1.教学目标上,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握知识与思想的高度融合

(1)以“立德树人”为目标,优先培养道德品格。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将“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至关重要。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内容,确保道德品格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通过选取具有道德启示性的心理健康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判断力。同时,教师应注重对学生道德行为的引导和激励。通过及时肯定和表扬学生的良好道德表现,增强他们的道德自信心和自豪感,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的道德自觉性。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还能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道德基础。

(2)促进知识与思想的深度融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促进知识与思想的深度融合是实现课程思政目标的关键环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设置开放性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主动思考和探索心理健康知识背后的深层次意义。

2.教学内容上,注重提炼德育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

首先,注重提炼德育元素。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内容制定中,提炼德育元素是关键环节。德育元素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德育资源,如诚信、尊重、责任、合作等,并将其巧妙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历史人物事迹或现实生活中的实例,教师可以生动地展示这些德育元素,使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也能感受到道德的力量,从而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其次,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核心目标之一。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明确人生目标,并树立正确的“三观”。通过探讨社会现象、分析历史事件以及解读文学作品等方式,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世界的正确认识,理解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结合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珍惜生命,以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通过这些努力,学生能够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三观”,为未来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教学模式上,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提高思政教学效果

教学模式是学校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对于提高思政教学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由于学生个体在学习习惯、认知方式和兴趣爱好上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单一的教学模式很难覆盖所有学生的需求。听课式教学模式适合那些喜欢被动接受知识的学生,而互动式教学模式更能激发那些喜欢主动参与和探讨的学生的兴趣。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能够更全面地覆盖不同学生的学习风格,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体验。通过多种教学模式的交替使用,可以不断变换教学节奏和氛围,使学生在多样化的学习活动中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和兴趣。首先,不同的教学模式有助于达成不同的教学目标。例如,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可以更深入地探讨和理解思政理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实践教学,学生可以将思政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增强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5]。其次,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有助于形成全面的学习评价体系。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评价主要依赖于考试成绩,这种方式很难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而通过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包括课堂参与情况、小组讨论表现、实践操作能力等,从而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在提升思政教学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能够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丰富教学内容和形式,还能够更全面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因此,教师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应积极探索和尝试多种教学模式的结合,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6]。

4.时间维度上,注重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为了更有效地应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时间维度上的考量显得尤为关键。特别是在融入课程思政时,注重时效性不仅有助于及早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确保教育内容与学生实际需求紧密相连。为此,从时间维度出发,构建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成为当前高校教育的重要任务。首先,注重思政教育的时间性。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具有时效性,即需要及时发现和处理,否则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后果。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将思想政治教育与时间联系起来,及时介入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以便及早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7]。这就要求教育内容要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步伐,同时教育方法和手段也要不断创新,以适应学生心理发展的需求。通过及时、有效的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应对心理健康挑战。其次,以时效性为基础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注重思政教育时效性基础上,构建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这一体系既要包括系统性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要涵盖心理健康知识普及、心理问题识别与应对等内容。同时,高校应建立心理健康咨询和辅导机制,为学生提供及时、专业的心理支持[8]。通过构建这样一个全面、动态的心理健康教学体系,不仅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能为思政教育提供一个持续、稳定的平台,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四、结语

综上所述,心理育人被列为“十大育人体系”之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综合性强、实用性高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提升他们的心理素质。为了促进课程思政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教师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考量与改进。在教学目标上,教师要以“立德树人”为目标,把握知识与思想的高度融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注重提炼德育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三观”。在教学模式上,教师要结合多种教学模式,提高思政教学效果。在时间维度上,教师要注重思政教育的时效性,构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通过这样的教学策略,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健全人格,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胡晓燕.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 2011,3(02):123-124.

[2]王余娟,柳长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J].西部素质教育,2021(11):89.

[3]刘湉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与探索[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36(03):44-47.

[4]周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01):57-59.

[5]张忠.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J].河南教育,2023(10):34-36.

[6]吴柳.民办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实践探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3,37(02):19-22.

[7]李会,魏国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03):131-133.

[8]徐薇,叶笑云.“课程思政”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和实践[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2023(03):154-156.

Exploration of Integrating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Wen Chengfang1, Sun Ying2

(1.School of Marxism,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2.Commission for Discipline Inspection,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Urumqi 830052, China)

Abstrac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higher education, aimed at helping students establish correct mental health concepts, improve their psychological quality and ability to cope with stress.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an better meet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training needs of students and promote their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analyzes the feasibil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college student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and explor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the"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course, aiming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of 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enhanc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teaching strategies; teachingeffectiveness;personneltrai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