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路径探索

2024-08-21 00:00王霞
成才之路 2024年22期

摘要:智能型社会的便捷化,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有的青年学生过于追求享受、伸手即来的生活方式,存在缺失劳动精神、不热爱劳动的现象。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形成良好的劳动作风,实现个人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高校应从立德树人教育理念出发,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劳动育人模式,营造劳动文化,健全考评机制,以推动新时代高等教育蓬勃发展,为培养高素质人才作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立德树人;人才培养;劳动观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2-0009-04

基金项目: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创新研究”(编号:2021SJB1060),主持人:王霞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应重视和加强劳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以深化高校改革和创新为动力,提升劳动教育质量和效果[1]。针对当前劳动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多样性、劳动文化育人氛围不佳、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缺乏等问题,高校要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三观”,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基础。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的立身之本。高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立德树人强调德育为先,学校应将道德伦理教育纳入教学体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使其具备较高的道德素养,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者和践行者。立德树人理念强调全面发展,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多种能力的提升,使其在各个方面都能够得到均衡发展。此外,立德树人理念还强调个性发展与个性化教育,学校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手段和方法,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和成长环境,促进其个性的全面发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应培养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积极投身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伟大事业中,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年。

二、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劳动教育的本质

1.培养学生的勤俭精神

勤俭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强调节俭、艰苦奋斗的品质。勤俭精神不仅是整个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更是每个个体应当具备的基本素养[3]。当前,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学生只有参与各种劳动实践,才能真正认识到物质财富来之不易,懂得珍惜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因而,高校劳动教育要培养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意识。无论社会大事,还是生活的点滴细节,学生都应该有意识地去实践,从小事做起,做到勤俭节约,为社会资源的合理利用贡献自己的力量。

2.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作为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关乎个体品德修养,更涉及社会风气的培育和和谐社会的构建。高校引导学生参与各种劳动实践,能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辛苦,从而培养学生勤劳勇敢、诚实守信的品质。学生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能认识到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该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从而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成为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能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使学生深刻领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进而形成积极向上、奋发向前的精神风貌[4]。

3.磨炼学生的精神意志

在劳动的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身体上的疲劳、技能上的不足、环境上的恶劣等种种困难。这些挑战能让学生更加坚强,直面困难,逐渐形成勇敢面对挑战、永不放弃的顽强意志,使其精神意志得到磨炼。在劳动实践中,学生不仅要动手操作,还要思考问题、分析情况,能潜移默化地锻炼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逐渐形成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执着不懈、敢于挑战的品格。此外,在劳动教育中,学生需要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任务,这有助于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高校劳动教育面临的问题

1.劳动协同育人机制不完善

尽管劳动教育在教育体系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在各个层面之间尚未形成良好的协同机制,也没有形成合力,劳动教育的实施效果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在家庭层面,一些家长更注重孩子的学业成绩,忽视劳动教育对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还有一些家庭存在过度保护孩子的倾向,不愿意让孩子参与劳动,影响了孩子对劳动的认识。在学校层面,虽然学校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增加,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学校之间、学校与家庭之间以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还比较薄弱。且部分学校对劳动教育认识不足,缺乏相应的资源和支持,导致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不够突出。

2.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多样性

劳动教育内容应多元化,涵盖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技能的培养以及社会实践的开展,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一些高校在劳动教育中过于注重传统的体力劳动或简单的劳动技能培训,忽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团队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等。另外,一些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缺乏创新,没有探索新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导致劳动教育形式较为单一和僵化。例如,部分高校开展劳动教育主要以集体劳动、义务劳动等方式进行,缺乏创新和多样性,容易让学生产生疲劳感和抵触情绪,影响他们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3.劳动文化育人氛围不佳

虽然劳动精神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部分高校更侧重于传授学科知识和专业技能,忽视对勤劳勇敢、艰苦奋斗等传统美德的弘扬,导致一些学生对劳动的认知存在偏差,甚至部分学生对劳动有一定抵触情绪,不愿意从事劳动。此外,社会层面对劳动文化的认知和态度也需要进一步提升。一些人对从事体力劳动的人持有歧视和轻视的态度,使得劳动文化在社会中有时被边缘化和弱化。

4.劳动教育考核评价机制不健全

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部分高校没有形成统一的课程教学标准,相关专职教师和教学资源配套不完善,并且在劳动教育的评价过程中,缺乏科学的评价方法和工具,难以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学生是劳动教育的主体和受益者,但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学生往往缺乏参与和表达的机会,使得评价结果较为局限,影响教育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一是学校在劳动教育的考核评价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组织,评价标准和方法不统一、不规范。二是学校在评价方法和工具的选择运用上缺乏科学性、实效性。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实施路径

1.建立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机制

为促进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协同,全面发挥各方优势,推动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应建立多元化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5]。一方面,要明确各方责任。家庭承担着培养学生正确劳动观念和价值观的重要责任,应通过家庭教育、家庭劳动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并为其提供相关的劳动教育资源。学校作为劳动教育的主导者,应制订相关的教育计划,组织开展各类劳动教育活动,以确保劳动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企业作为劳动教育的实践载体,应积极参与学生的实践活动,提供实践机会和实践指导,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政府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促进各方的协同合作,推动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另一方面,要形成协同合作的共同体。在这一机制下,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应形成合作共赢的关系,共同推动劳动教育事业的发展。家庭和学校可以通过家校合作的形式,共同制订劳动教育计划,加强家校沟通,共同关注学生的劳动教育情况。学校和企业可以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共同开展实践活动,搭建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政府则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政策支持,鼓励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合作,共同促进劳动教育的全面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劳动教育的形式和方法也要不断创新和改进。家庭、学校、企业和政府应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劳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模式,创新劳动教育的方式方法,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的需求,推动劳动教育事业的持续发展。

2.丰富劳动教育内容和形式

在开展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高校应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培养学生全面素养为目标,将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有机结合,构建一个全面、系统的劳动教育体系。在理论知识方面,应涵盖劳动伦理道德、劳动法律法规和劳动保护等方面的教学。劳动伦理道德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和职业道德的基础,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树立尊重劳动、尊重劳动者的意识;学习劳动法律法规能够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劳动中的权利和义务,增强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学习劳动保护知识可以帮助学生预防劳动事故,学会保护自己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在劳动教育实践方面,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可通过开展手工制作、技能比赛、实习实训等活动,使学生亲身参与劳动实践,掌握各种技能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在职业素养培训方面,应涵盖团队合作意识、沟通协调能力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在现代社会,团队合作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职业素养,学生要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解决问题,形成不断探索、创新的精神。在教育形式方面,要适应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和学习特点,结合课堂教学、实践活动、社会实践、校企合作等多种方式,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在课堂教学方面,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等,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邀请行业专家和成功人士来开设讲座,分享他们的劳动经验和职业心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在实践活动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技能。

学校在劳动教育中需要充分利用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以确保学生在劳动教育中获得全面的发展和成长。首先,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师是劳动教育的重要力量,他们应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专业知识,能够设计和实施符合学生需求的劳动教育方案。学校可采用培训和会议交流等方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激发他们的教学热情,促进教师团队的成长和发展。其次,学校要优化校内设施设备,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条件。劳动教育需要实践性的教学环境和设备支持,学校应投入资金和资源,建设各种劳动实践室、实验室和工作坊,配备先进的工具和设备,为学生提供更加便捷的学习场所。再次,学校应积极开拓和利用校外实践资源。学校可以与各种社会组织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和项目,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空间和机会。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义工活动、竞赛比赛等,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成长。最后,学校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企业资源支持劳动教育,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职业培训和就业指导,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接受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和职业素养。

3.构建良好的劳动文化育人氛围

学校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劳动竞赛、劳动技能展示等活动,弘扬敬业乐群、艰苦奋斗、创新创造等劳动精神,激发师生对劳动的热爱和积极性[6]。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劳动精神和价值观念,如“勤劳致富”“劳动光荣”等。学校可以通过课程设置、校园文化建设等途径,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引导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享受劳动。同时,学校还应通过举办劳动教育主题讲座、播放劳动精神宣传片、社会实践等方式,向师生宣传社会主义劳动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满足学生需求,可以借助信息技术丰富校园劳动文化建设。一是利用网络平台传播劳动文化。可建立劳动教育的网站或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与劳动相关的文章、视频、图片等内容,宣传劳动的意义、价值和精神,让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劳动教育的资讯和资源,加深对劳动的认识和理解。二是利用在线课程开展劳动教育。学校可以开设劳动教育在线课程,包括劳动伦理、职业技能培训、实践指导等内容,让学生系统学习劳动知识和技能,提升自己的动手能力,丰富实践经验,并利用在线讨论区和实验平台,让学生进行交流和实践,促进劳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三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劳动成果。学校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学生的劳动成果和实践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他们对劳动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推动劳动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4.健全劳动教育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劳动教育的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首先,考评体系的制定需要明确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培养学生的劳动意识、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等。同时,要确定相应的考评指标,如学生参与劳动教育活动的频率、劳动技能的掌握程度、劳动实践的成果等,以便科学评估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由于劳动教育涉及多方面的内容和形式,因此应该采用多元化的方法进行评估,并结合教师评价、同学评价、企业评价等多方面评价,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表现和成长。其次,建立健全的质量监控体系,对劳动教育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和监测,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进,并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收集学生和相关参与者的意见和建议,为优化劳动教育提供参考。还可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劳动教育考评的信息化平台,实现对学生参与情况、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等数据的实时监控和管理,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最后,为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活动,可以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如劳动积分制度、优秀劳动者评选制度等,对表现突出的学生进行奖励和表彰。同时,也要建立健全惩罚机制,对违反劳动教育规定或不认真参与的学生进行相应处罚,以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

五、结语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高校面临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的重要任务。高校、教师以及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共同营造积极向上的劳动教育氛围,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更多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作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倩,周思聪.新时代农林高校劳动教育价值内涵与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育,2024(04):31-33.

[2]吕建春,徐建宇.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视域下劳动教育路径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24,26(02):144-146+160.

[3]贾红,苏继恒,白曦龙.“五色教育”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劳动教育建设探索[J].绥化学院学报,2024,44(02):118-120.

[4]陈娟.劳动教育融入新时代大学生创新素养培育研究[J].菏泽学院学报,2023,45(06):61-65.

[5]吴婉婷.新时代高校劳动育人的现实意义与路径研究[J].陕西教育,2023(12):56-58.

[6]龚劲丹,吴家林,姚文英.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融入立德树人的实践探究———以宁德师范学院为例[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38(07):112-117.

Exploring the Path of Labor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Wang Xia

(Yanche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Yancheng 224005, 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venience of intelligent society, has greatly improved people’s way of life. However, some young students excessively pursue a lifestyle of enjoyment and easy access, resulting in a lack of labor spirit and a lack of love for labor. To guide students to establish a correct labor concept, form a good work style, and achieve the unity of personal and social values, universities should start from the concept of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 virtue, construct a multi subject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mechanism, innovate labor education models, create labor culture, and improve evaluation mechanism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vigorous development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contribute to the cultivation of high-quality talents.

Key words: new era; universities;labor education; foster characterand civicvirtue;talentcultivation; laborconce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