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的探索

2024-08-21 00:00高旋柳检张淏喆方婧
成才之路 2024年22期

摘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既是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举措,也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生物质能是一种可再生、清洁的能源形式,对于推动绿色能源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生物质能的重要性,树立绿色低碳的发展理念,为社会培养具备环保意识和绿色发展能力的专业人才。文章阐述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的必要性,探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的具体策略,旨在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关键词:课程思政;生物质能工程;教学改革;人才培养;具体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2-0113-04

高校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他们具有勇于探索、注重自我价值实现、富有创新精神以及强烈的求知欲等特点[1]。在新时代教育理念指引下,深入挖掘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变得至关重要。在这一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真理力量和实践伟力,成为教育的关键一环[2]。“生物质能工程”课程作为高校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主干课程,详细阐述生物质能的基本概念、转换原理、工艺设备及其工程应用[3]。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关系到人类世界的能源结构,关系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生物质能工程”教学具有一定必要性。本文探讨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的具体策略,为在“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的时代任务之下高校环境专业类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一、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的必要性

1.应对“生物质能工程”教学挑战的需要

“生物质能工程”课程涵盖生物质利用现状、直接燃烧技术、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等多方面内容[4]。由于课程内容广泛且包含诸多抽象原理和工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感到难以理解,导致学习兴趣不高。为了改善这一现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和互联网技术,结合典型案例,对具体工艺进行深入剖析,从而帮助学生以更直观的方式掌握生物质能转换的原理和工艺流程,这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增强他们在能源领域从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的能力。因此,将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来应对当前的教学挑战。

2.丰富的思政元素和素材让课堂教学更有意义

“生物质能工程”课程从全球视野出发,立足本国实际,系统介绍生物质能转化的工艺、设备及其工程应用,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5]。这些资源为开展“生物质能工程”教学改革提供得天独厚的条件,使得课堂教学不仅能够传授专业知识,更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思政元素和素材的融入,不仅能够丰富“生物质能工程”课程的内涵,更能让课堂教学变得更有意义,有助于培养出既具备专业素养又兼具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6]。

3.“低碳”人才培养的需求所在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严峻,“低碳”发展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议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有责任和义务将“低碳”理念贯穿于教育教学中[7]。将课程思政融入“生物质能工程”教学,可以强调生物质能在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树立“低碳”理念,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这种教学理念不仅符合新时代的发展需求,还有助于培养具备“低碳”理念的高素质人才,为推动社会的绿色发展作出贡献[8]。

二、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的具体策略

1.探索内涵特征,转变教学理念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决定教学改革的方向。首先,教师要提升自身课程思政建设的意识和能力,强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的主动性[9]。教师要深入研究和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与特征,明确其在高等教育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通过参加相关培训、研讨会或自主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的意识和能力。要注重深入挖掘“生物质能工程”课程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如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观念、社会责任感等。例如,在教学“生物质直接燃烧”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相关的实际案例,如农村秸秆燃烧的现状及其对环境的影响,来丰富课堂内容。通过展示秸秆燃烧所产生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合理利用生物质资源的重要性。同时,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思政的理念,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同时,实现生物质的可持续利用,从而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精神。其次,积极转变和更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学理念往往侧重于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因此,教师需要从根本上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将思政教育视为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不仅应关注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更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念、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通过转变教学理念,教师不仅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能实现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既具备扎实专业素养又拥有高尚思政品质的优秀人才。

2.完善教学大纲,做好顶层设计

(1)明确教学目标并优化教学内容。教学大纲是明确教学目标、有效组织教学内容、制定相关考核标准和衡量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是课程教学的指导性文件[10]。专业教师应当根据国家教育方针和当前行业发展需求,明确专业培养目标。这些目标不仅包括知识技能的掌握,更应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价值的塑造。为此,教学大纲中应详细列出课程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如学生对生物质能转换技术基本原理的掌握程度、相关工艺技术的操作能力,以及对生物质可持续发展观点的理解等。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教学内容需进行相应优化。教师应结合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和行业发展趋势,更新和丰富教学内容。

(2)融入思政元素并持续改进教学大纲。在完善教学大纲的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是提升课程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挖掘课程内容与思政教育的结合点,如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与环境保护、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联系,将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教学中。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和担当精神。此外,教学大纲的完善是一个持续的过程。教师应定期对教学大纲进行审查和修订,以确保其与时俱进。在修订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考虑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反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同时,教师还应关注行业动态和教育政策的变化,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从而不断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质量。

3.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实效

(1)深入解析课程内容,提炼思政要点。为了充分挖掘“生物质能工程”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教师需要深入解析课程内容,精心提炼与思政教育紧密相关的要点。在介绍生物质能的转换与利用技术时,教师不仅要讲解技术的原理和应用,更要强调技术创新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推动环境保护方面的关键作用。通过阐述生物质能技术的环保优势和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潜力,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科技创新的社会价值,从而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环保意识。

(2)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提升育人实效。在讲解生物质能工程的发展趋势时,教师应将课程内容与国家的能源战略和绿色发展理念相结合,赋予专业知识更深远的意义。通过详细解读国家关于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学习“生物质能工程”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学生能够认识到,掌握这门课程的专业知识不仅是为了个人职业发展,更是为了响应国家战略需求,为推动国家的绿色转型贡献力量。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使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从而培养他们的担当精神和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意愿。

4.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质量

目前,高校教学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式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微课及翻转课堂等[11,12],“生物质能工程”课程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需要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领悟到课程思政的意义。首先,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为了更有效地将思政元素融入“生物质能工程”教学,教师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小组讨论、情景模拟等,让学生在互动和参与中感受思政教育的魅力。这些方法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和体会思政教育的核心价值。例如,在教学绪论部分时,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展示环境污染和温室效应的相关图片、农村大面积秸秆焚烧的视频,线下课堂上则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传统化石能源利用及生物质不合理利用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这样不仅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还能让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发展新能源和生物质能转换技术的重要性。其次,引入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在“生物质能工程”课程内容的具体讲解中,教师可以引入案例分析与讨论环节。例如,在教学“沼气工程”内容时,教师可以沼气工程中的具体设备如进料泵为案例。通过对进料泵的工作原理、设计创新点以及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进行详细讲解,学生将能够更直观地理解沼气工程的运作机制。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教师可以设置专门的讨论环节。在这个环节中,学生可以围绕沼气工程中的热点问题、技术难题或行业发展趋势等展开讨论。通过自由发表观点、相互辩论和交流思想,学生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在思想的碰撞中激发出新的灵感和创意。最后,利用翻转课堂与课后任务深化理解。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可以布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课后任务。例如,在教学“燃料乙醇”内容时,教师可以在课前通过云课堂发送典型发酵工艺的视频和案例资料供学生预习,并要求他们自行查阅资料、对比不同发酵工艺的优势及适用环境。在上课时,利用翻转课堂的方式让学生主动分享、讨论他们的发现和理解,从而深化对技术原理的掌握并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此外,教师可以布置与“燃料乙醇”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撰写一篇关于燃料乙醇发酵工艺的研究报告或者设计一个燃料乙醇的生产方案,旨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提高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

5.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助力思政教育

面对新时期“生物质能工程”课程思政教学的要求,传统的以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为主的考评机制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有必要对现有考评体系进行改革,增加德育方面的评价,提升德育在学生培养中的受重视程度[13,14]。首先,完善评价指标,融入德育要素。“生物质能工程”课程教学必须对传统考核机制进行革新,将德育要素明确纳入评价指标中,包括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习态度、专业精神以及爱国主义情怀等,这些要素的融入不仅能使评价更为全面,还能引导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自我培养。其次,采用多元化评价方式。除了传统的教师评价外,“生物质能工程”课程教学还可以引入学生互评和自评机制。学生互评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而自评能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自我,明确个人在德育方面的进步与不足。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方式,能更好地反映学生的真实情况,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最后,结合课程内容,创新考评形式。为了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效和德育水平,在“生物质能工程”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创新考评形式。例如,在期中测评中,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某一主题进行PPT展示,这不仅能考查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锻炼其表达与沟通能力。此外,在期末考试中,除了传统的知识点考查外,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论述题,以检验学生对“生物质能工程”课程内容的深层次理解和应用。如:写出本学期课程中你印象最深刻的一位科学家的优秀事迹,并说明为什么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通过这一问题,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于科学家精神的理解和认同,以及这些科学家事迹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三、结语

综上所述,课程思政是高校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举措。课程思政融入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还能够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确“三观”。为了促进课程思政全面融入高校“生物质能工程”教学,教师要探索内涵特征、转变教学理念,完善教学大纲、做好顶层设计,挖掘思政元素、提升育人实效,优化教学方法、提升课程质量,构建多元化考评体系、助力思政教育,以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响应党中央“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号召,提高学生在能源领域从事技术工作和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与素质。

致谢:感谢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编号:2023-jg06)及浙江科技大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项目

参考文献:

[1]张碧菱,叶定剑.研究生思想行为特点及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1,13(04):91-95.

[2]张义,贾文睿,郭长青.课程思政融入针刀基础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3):51-53.

[3]盖希坤,李音,邢闯,等.基于工程教育的生物质化工课程教学模式探索[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6,28(05):409-412.

[4]张春梅,李轶,孟凡彬,等.生物质能工程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7(01):78-82.

[5]何宏莲,徐媛媛.高校研究生课程思政存在问题与应对对策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40(05):154-156.

[6]陈豪,王爽,张学民.新能源专业生物质能课程思政“SEE”教学体系探索[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3,40(03):148-150.

[7]周斌.大数据环境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计算思维能力培养[J].天津教育,2022(30):64-66.

[8]孙小博.中职课程思政的内涵及融入专业课程的路径探讨[J].甘肃教育研究,2024(07):149-151.

[9]何宁,张艳丽.“思政链”理念下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J].成才之路,2023(15):21-24.

[10]龚怡慧.“三全育人”理念下高校设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以“产品语义学”为例[J].湖北工程学院学报,2023,44(03): 59-62.

[11]王健,付煜,王昱,等.“互联网+课程思政”建设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进路[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23,40(03):109-119.

[12]吴春英.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研究与实践[J].离子交换与吸附,2023,40(03):264-267.

[13]李旅军.基于OBE理念的计算机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3,10(14):193-196.

[14]孙刚,房岩,李汉生.新工科视域下“环境工程概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1,37(07):8-11.

Exploration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Biomass Energy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ies

Gao Xuan1,2, Liu Jian1,2, Zhang Haozhe1, Fang Jing1,2

(1. School of 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Zhe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 China; 2. Key Laboratory of Waste Biomass Recycling and Ecological Treatment Technology, Zhejiang Province, Hangzhou 310023, China)

Abstract: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urses is not only a key measure to implement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moral education, but also an important task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Biomass energy is a renewable and clean form of energy,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promoting green energy development and addressing climate change.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biomass energy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ies can help guide students to recognize the importance of biomass energy, establish a green and low-carbon development concept, and cultivate professional talents with environmental awareness and green development capabilities for societ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necessity of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biomass energy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ies, and explores specific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biomass energy engineering in universities. The aim is to cultivate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s with a high sense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novative spirit, and practical ability.

Key words: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biomass energy engineering; reform in education; talent cultivation;specific strateg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