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策略刍论

2024-08-21 00:00张建文
成才之路 2024年22期

摘要:根据新课标的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在强化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不仅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更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情感教育的融入,使得语文教学不再仅仅停留在知识的传授层面,而是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触发他们的情感共鸣。文章阐述情感教育的特征,强调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探讨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策略,旨在促进学生情感的发展和完善,提升语文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小学;情感教育;语文教学;教学情境;策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2-0089-04

情感是人类最基础的素质之一,并非自然成熟,而是依赖后天的教育和引导来逐步培育和完善。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感正处于萌芽阶段,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以唤醒和激发他们内在正向、积极的情感力量,从而帮助他们构建健康的情感体系[1]。在情感教育过程中,教师应格外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引导他们的情感向更高层次升华,帮助他们培养积极的意志、动机、兴趣和态度。良好的情感素质不仅关乎学生的心理健康,还影响着他们的行为模式和社会交往能力。因此,将情感教育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当下语文教学优化与改革的重要方向。

一、情感教育的特征

1.融合性

情感教育具有显著的融合性特征,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人的日常生活、学习紧密交织在一起。在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应与学习内容和过程相融合,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进而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周围关联性

情感的产生与人的周围环境密切相关。人的情感倾向往往受到家庭、社会、文化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等因素的影响[2]。在进行情感教育时,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环境、文化背景等因素,设计与之相关的教育内容,以引发学生的共鸣,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3.主体性

情感教育是面向学生个体的教育过程,其主体是学生本身。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注每个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需求,采用个性化的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主动体验和感受情感,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认知和表达方式[3]。

4.情境性

情感往往与特定的情境相关联。在不同的情境中,人们会产生不同的情感体验。因此,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应善于创设符合教育目标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情感,从而更加深刻地感受情感的力量和价值[4]。通过情境教育,教师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情感教育的效果。

二、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1.塑造正向情感

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对于塑造学生的正向情感态度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文本是情感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元素。当教师引导学生深入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世界时,学生能够与文本中的人物产生共鸣,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从而激发内心的情感共鸣,这种共鸣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还能培养他们的同理心,使他们学会关爱与尊重他人。通过情感教育,学生能够形成对国家、对社会的热爱之情,这种正向的情感态度将伴随他们的一生,成为他们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强大动力。

2.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情感教育的实施,对于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在当今社会,社会问题的出现根源在于人们的道德水平不高。因此,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道德感和公民意识尤为重要[5]。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可以通过文本中的故事、案例等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现象,理解社会价值观,从而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公民意识,这种教育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3.调节学生情绪

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情绪容易波动,对周围环境的变化也更为敏感。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能够帮助学生调节情绪,保持积极的心态。当教师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中的情感变化时,学生能够学会如何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在逆境中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风貌,这种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抗挫能力和情绪管理能力,还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人成长。

4.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情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在语文课程教学中融入情感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还能够促进他们的认知、道德等多方面素质的提升。通过引导学生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世界,教师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种教育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的个性,拥有独特的见解和思维方式。同时,情感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使他们具备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全面的素质提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的社会挑战,实现个人全面发展。

三、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程教学的策略

1.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

在语文教学中,优化教学情境是引发学生情感体验的重要手段。通过创造生动、真实的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激发他们的情感共鸣,进而培养他们的情感素养和审美能力。首先,创造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为了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创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境。通过将学生熟悉的场景、人物或事件与语文教学内容相结合,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与文本的情感联系,从而更容易地理解和感受文本所传达的情感,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投入和专注[6]。其次,构建真实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为了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构建真实且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情境至关重要,这种情境不仅仅是文本背景的重现,更是一种能够触动学生内心、引发共鸣的教学环境。教师应通过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创造一个逼真且引人入胜的情境,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文本,深刻体会其中的人物情感和故事情节,激发他们的深层情感体验。最后,注重情境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在构建教学情境时,注重情境的连贯性和层次性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的深度至关重要。连贯性要求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保持情境的内在逻辑一致性和情感连贯性,确保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统一的教学情境。这样,学生可以在持续且稳定的情感氛围中深入学习,更好地理解和体验文本。同时,层次性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内容的难度,循序渐进地构建教学情境。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体验文本中的情感,使他们的情感体验更加丰富和深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展示历史照片和视频,重现那个时代的氛围,将学生带入到周恩来年轻时的历史背景中,这些视觉材料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周恩来的成长经历,从而建立起与课文内容的情感联系。然后,教师可以构建一个模拟的历史场景,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进行角色扮演活动。通过模拟周恩来与同学之间的对话和互动,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坚定信念和远大抱负,这种情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周恩来的爱国情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情境的连贯性和层次性。从介绍周恩来的生平事迹,到讲解课文内容,再到角色扮演,每一个环节都应紧密相连,共同构建一个完整、生动的教学情境。同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应和接受程度,灵活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在情境中有所收获。通过优化教学情境,教师可以更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所蕴含的深刻意义。

2.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情感需求

为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探索和尝试,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通过教学内容的丰富,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深化他们的情感体验,培养他们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首先,整合多元教学资源。为了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语文教师应积极整合多元的教学资源。除了传统的教材内容,还可以引入经典文学作品、影视资料、网络资源等,这些资源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容,还能够通过多样化的表现形式触动学生的情感,使他们在学习中获得更深的情感体验。其次,拓宽教学视野,引入多元文化。为了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情感需求,语文教师需要拓宽教学视野,打破教材内容的局限,积极引入多元文化元素。通过向学生介绍世界各地的文化、历史和习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感受到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相互之间的联系,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通过接触和理解多元文化,学生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情感态度。最后,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实施个性化教学。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他们的情感需求各不相同。因此,语文教师在丰富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实施个性化教学,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以满足他们各自的情感需求。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还能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去。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一课时,教师可以整合多元教学资源,如纳米技术的相关视频、图片和科研论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材料了解纳米技术的神奇之处,这些资源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对纳米技术的直观印象,增强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教师可以介绍不同国家在纳米技术研究方面的成果和进展,让学生感受到科技发展的全球性和多元性,这样的教学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全球意识和跨文化交流能力。针对学生对纳米技术的不同认知水平和兴趣点,教师可以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活动和作业,以满足每个学生的情感需求。如对纳米技术特别感兴趣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额外的阅读材料和研究项目,鼓励他们深入研究;对纳米技术了解较少的学生,教师可以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来帮助他们入门。

3.注重朗读训练,促进情感领悟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阅读理解能力,更能在声音的起伏和情感的流转中,引领学生深入文本,体验其中蕴含的情感。首先,以朗读为媒介,触摸文本情感。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直接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情感色彩,感受到作者通过文字传达的喜怒哀乐。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朗读训练,引导学生用声音去诠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情感,从而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其次,注重朗读技巧的指导,提升情感表达能力。要使学生在朗读中更好地表达情感,教师要给予他们具体的朗读技巧指导,包括语速的控制、语调的把握、停顿的运用等。通过这些技巧的运用,学生能够更加准确地传达文本中的情感,同时能提升情感表达能力,这种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助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还能使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创设朗读情境,深化情感体验。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情感领悟,教师可以配乐、角色扮演、情境模拟等方式创设具体的朗读情境。在特定情境中,学生可以更加投入地进行朗读,从而更加深刻地体验到文本中的情感。这种情境化的朗读训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情感教育的熏陶[7]。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猎人海力布》一课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整体朗读,让他们通过声音的起伏和节奏的变化,感受故事中的紧张、激动、悲伤等不同的情感氛围。在朗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给予指导和点拨,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情感基调。教师可以让学生分别扮演海力布、村民等角色,通过对话的朗读,体验海力布的勇敢、智慧和善良,以及村民们的感激和敬仰之情。教师可以借助音乐、图片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为学生创设更加生动的朗读情境。通过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加投入地感受文本中的情感。通过展示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可以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性格,从而更好地进行朗读表达。

4.创新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

情感内化,即将外在的情感体验转化为内在的、深刻的个人感悟,这对于学生的情感成长和人格塑造具有深远影响。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如何通过创新实践活动来有效促进学生的情感内化,成为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首先,创新活动设计,触发情感体验。为了促进学生的情感内化,教师可以从活动设计入手,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引入新颖、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实践活动,这些活动应旨在触发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在参与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情感的流动与碰撞。通过创新活动设计,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更加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从而在亲身体验中实现情感的初步内化。其次,引导反思总结,巩固情感内化。活动结束后,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和总结是巩固情感内化的关键环节。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思考这些体验对个人成长的意义。通过反思和总结,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在情感方面的收获和进步,从而将外在的情感体验真正内化为个人的情感素养,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情感认知能力,还能促进他们形成更加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8]。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草原》一课时,为了使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草原的壮丽与生态的重要性,教师可以策划一次草原研学之旅。在这次研学活动中,学生将有机会亲身踏入广袤的草原,领略其无与伦比的自然风光,深切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时,教师可以借此宝贵的教育契机,对学生进行生动的环保教育,让他们明白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这样的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更能促进他们对草原文化的理解和情感的内化,从而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深刻认识。

四、结语

综上所述,情感教育在语文课程教学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还能丰富语文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为了有效促进情感教育与语文课程教学的融合,教师要优化教学情境、引发学生情感体验,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情感需求,注重朗读训练、促进情感领悟,创新实践活动、促进情感内化,以此不断提升学生的情感层次,使其成长为情感健康、人格健全、“三观”正确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赵涛.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探究[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10):160-162.

[2]宋统霞.将情感教育融入语文课堂[J].成才之路,2008(12):101-102.

[3]叶雪婷.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融入[J].当代教研论丛, 2017(02):52-53.

[4]李楠.分层教学法在语文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刍论[J].成才之路, 2023(28):89-92.

[5]赵丽丽.关于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及其实施对策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09):88-89.

[6]曾爱华.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湖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06):115-119.

[7]刘明娜.叩问和谐人生———论语文课程的教育隔膜和情感突围[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04):36-38.

[8]陈增娟.小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及对策[J].基础教育论坛,2019(15):57-58.

Discuss on the Strategy of Integra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Curriculum Teaching

Zhang Jianwen

(Gansu Province Minqin County Daba Town Teaching and Counseling Station, Minqin 733399,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compulsory education must not only strengthen knowledge transmission, but also attach importance to students’ emotional experience in learning. In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emotional education can not only effectively stimulate students’ thinking vitality, but also help them form correct emotional attitudes. The integration of emotional education makes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no longer just limited to imparting knowledge, but delves into the inner world of students, triggering their emotional resonance.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motional education, emphasizes the importance of integra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nd explores strategies for integrating emotional education into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aiming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emotions and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Chinese language courses.

Key words: primaryschool; emotionaleducation;Chineselanguageteaching; teachingcontext; strategy; corecompetenci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