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归乡土: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的建构

2024-08-21 00:00杨金恩
成才之路 2024年22期

摘要:乡村幼儿园教师根植乡土,掌握乡土知识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和乡土文化传承具有重大意义。但部分乡村幼儿园教师对乡土知识认识不足,乡土知识结构失衡,开展乡土知识实践活动不够主动,乡土知识研究能力有限。可从唤醒文化自觉、激励乡土知识主体回归,提升教师教育情怀、激发乡土知识学习积极性,立足乡土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促进教师乡土知识积累四个方面建构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乡土知识。

关键词: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乡土文化;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2-0053-04

基金项目:2023年度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教育能力研究”(编号:2023 KY2063)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指出“保护利用乡村传统文化,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强农村文化引领,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颁布《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要求“注重发挥乡村教师新乡贤示范引领作用,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乡村幼儿园教师作为乡村的文化符号,在乡土文化传播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使命。乡土知识是乡村特有的文化知识和智慧结晶,是乡土文化的核心,也是乡村教师知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乡村幼儿园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提炼、挖掘、建构和利用乡土知识,不但可以促进自身专业发展,而且有利于乡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乡土知识与教学融合能够让乡村幼儿了解和学习所在乡村社会的历史文化,增强乡村幼儿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真正做到铸魂育人,促进幼儿的和谐发展。

一、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的内涵

“乡土知识”的解释为:本土的、土生土长的知识。我国专家学者们对“乡土知识”的称谓也不尽相同,他们根据自身强调的主题给乡土知识赋予了新的内涵。乡土知识的内涵与地方性知识、本土知识和传统知识相近。事实上,地方性知识、本土知识和传统知识三者经常交叉使用,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李长吉教授将乡村教师的乡土知识分为历史文化、生产生活、传统习俗、地理景观、民间艺术和思想观念等地方知识[1]。乡土知识是在特定的农耕文化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乡村幼儿园教师对当地农村社会的认识和体验,是当地生产生活方式、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长期演变和沉淀,具有本土色彩、地域性质以及乡土气息的知识。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乡土知识主要分为生产生活、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民间艺术、乡风民俗、地方语言等。

二、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建构的价值

乡村幼儿园教师根植乡土,传承和保护乡土文化责无旁贷。具备丰富的乡土知识不仅可以完善幼儿园教师的知识结构,而且可以滋养幼儿园教师的精神世界,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化发展。

1.完善乡村幼儿园教师知识结构

乡土知识和乡土教育理论知识是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乡土教育的知识基础。这就要求乡村幼儿园教师除了应具备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相关文化知识外,还需要具备与当地相关的乡土知识。教师通过学习乡土知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视野,提高专业素养,从丰富的乡土文化中汲取养分,感受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2.滋养乡村幼儿园教师精神根基

乡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生长土壤[2]。乡土知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个人生命发展的需要,滋养个人的精神根基。乡村幼儿园教师置身在一个较大的乡土文化磁场,深受乡土文化知识的浸润。融入乡村土壤之中,与乡土亲切交流,和乡土融为一体,感受乡村社会文化与自然之美,有利于培育幼儿园教师的乡土意识和家国情怀,加强教师对乡村社会的认同和文化自信,涵养教师的内在力量。

3.促进乡村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

从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性来说,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其掌握乡土知识的状况[3]。在乡土教育中,乡土知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只有具备了足够的乡土知识,才能活用乡土知识,对乡土课程进行设计和实施。乡村幼儿园教师在乡土知识的文化浸润和充满乡土味的教育实践中不断创生出属于自己的教育经验和智慧,可以运用自身丰富的乡土知识启迪幼儿智慧,深入幼儿的内心世界。

三、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建构的现实困境

1.乡村幼儿园教师对乡土知识认识不足

乡土知识是当地人民在长期劳作中积累下来的知识智慧结晶,也是幼儿最为熟悉的知识体系。教师对乡土知识的了解是实施乡土教育的前提。但一些幼儿园教师将乡土知识视为一种“落后”的知识,贬低乡土知识,否定乡土文化和乡土情境。远离了乡土知识,也就远离自己的根基,会使乡村幼儿园教师处于“无根”的状态。

2.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结构失衡

尽管部分乡村幼儿园教师具有一定的乡土知识,但其知识结构处于失衡状态,缺失乡土知识,或是对乡土知识一知半解。一方面,由于目前的招聘机制属于全国招聘,所以到乡村任教的部分教师不是本地人,对当地的乡土知识了解不足。另一方面,当地新生代教师回家乡任教后,由于长期在外接受“去乡土化”教育,出现对乡土知识生疏,或是认识深度不够的现象,原本保留在他们身上的乡土记忆,在现代城市主流教育的时代淘洗下所剩无几。而教龄较长的教师虽然有一定的乡土知识储备量,熟悉乡土文化,但缺乏相关乡土教育理论知识,也很难将丰富的乡土知识融入教育教学实践中。

3.乡村幼儿园教师开展乡土知识实践活动不够主动

一些乡村幼儿园教师很少主动开展乡土知识实践活动,积极性不高,主要表现在开展幼儿园活动较为随意,如只是简单地给幼儿展示一些图片、音乐与视频,或者是进行简单的讲解,缺乏对乡土知识的深入解读和研究,浅尝辄止。同时,部分教师挖掘乡土知识内容的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高,只为了完成任务,较少主动利用乡土知识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研究能力有限

部分乡村幼儿园教师很少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活动,或者是在开展教育科研活动中比较被动,研究能力有限,效果不佳。大多数以教材为中心,没有对乡土文化和乡土知识等进行深入研究。有些幼儿园虽然申请了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的相关课题项目,但在课题研究过程中,部分教师由于乡土知识较为薄弱,探索兴趣不高,研究经验不足,只是完成课题研究任务,缺乏成果的转化。

四、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缺失的原因

1.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边缘化

乡村幼儿园教师在接受师范教育时,系统地学习了学前教育专业必备的教育知识、学科知识以及文化素养知识等,并把这些专业知识作为专业发展的必需。在乡村场域里,部分幼儿园教师掌握着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往往扮演着教化的角色[4],在潜意识里把乡土知识排除在专业知识之外,甚至觉得乡土文化可有可无。同时受到农村城镇化趋势的影响,部分幼儿园教师更趋向于追求流行文化,对乡土文化的认同感降低,使乡土知识逐渐边缘化,甚至是被遗忘。

2.乡村幼儿园教师对乡土知识学习积极性不高

乡村幼儿园教师对乡土知识的学习缺乏主动性。一是由于工作强度大,忙于完成各种工作任务,学习乡土知识的时间所剩无几,探索学习乡土知识的劲头不足。二是部分教师在社会身份和职业身份上面临双重身份的困惑,主要体现在自己的预设身份和现实身份之间存在较大落差,从而产生了身份认同焦虑。这让某些教师难以真正融入乡土社会,而职场发展规划进一步加剧了教师的焦虑和迷茫,使得部分教师缺失乡土情怀。教师主动学习乡土知识积极性不高,对乡土文化认同感不足,自觉地承担乡土文化教育的意识也就愈发薄弱。

3.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应用能力不足

从职前教育来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知识体系积极向城市化知识靠拢,乡土知识无法深度融入师范生的培养体系。在课程设置方面,乡土知识和乡土课程的开发不足,乡土知识在高等教育体系中难以拥有一席之地,这就导致青年乡村幼儿园教师职前对乡土知识了解不足[5]。而在职后相关部门和幼儿园又更多关注教师在教育教学技能或者是课堂管理能力等方面的提升,对乡土课程的开发和乡土实践教学的重视不足。久而久之,乡土知识难以进入教师职后培训内容体系,使得教师缺少乡土知识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意识与能力。

4.缺乏相关制度的支持

有部分乡村幼儿园教师在接触乡土知识后,感受到了乡土文化的魅力和丰富内涵,有深入挖掘乡土知识的意愿和想法,但在乡村社会中,介绍当地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建筑文化、民俗文化等方面的相关乡土书籍较少,大多数乡土知识都来源于口口相传或者是乡村志,乡村幼儿园教师在学习乡土知识方面渠道狭窄,难以深入挖掘乡土文化内涵,在教育科研方面研究能力有限。此外,《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关于乡土教育的内容较少,没有给予幼儿园教师清晰明确的乡土教育指导,使得部分幼儿园教师在乡土教育中难以实现乡土知识和教育教学的有机结合。

五、乡村幼儿园教师乡土知识的建构路径

1.教师层面:唤醒文化自觉,激励乡土知识主体回归

乡土知识以“乡土”为根,是基于本土区域形成的知识经验体验和智慧创造,与当地乡村社会有较高的契合度。乡村幼儿园教师作为乡土文化传承的主要力量,从职业生涯开始就承担起乡土文化生活重建的使命。因此,乡土知识不应该被边缘化。唤醒乡土文化自觉,是乡土知识回归的关键。首先,改变对乡土知识的偏见。乡村幼儿园教师要从内心深处接纳乡土知识,强化自身对乡土知识的自觉反应,从而“唤醒”自身记忆深处的乡土经验[6]。其次,要在多元文化中审视乡土知识。乡村幼儿园教师应加强反思,将有层次的乡土文化知识、有深度的乡土文化理念与自身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相融合。最后,要充分挖掘乡土知识。乡村幼儿园教师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到乡土中去,了解乡土,亲近乡土,增强乡土知识资本积累,挖掘乡土的文化内涵,对优秀乡土知识进行吸收与整合、梳理和分类,从而构建乡土文化知识体系。

2.学校层面:提升教育情怀,激发乡土知识学习积极性

当前,国家相关政策对乡村教师在物质待遇以及职级晋升方面有所倾斜,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乡村幼儿园教师的职业吸引力与身份认同感。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提升幼儿园教师的乡土教育情怀。只有培养有乡土知识、有乡土情怀、愿意扎根乡村的教师,才能让教师真正融入乡土。首先,在学校层面,要为新时代培育具有乡土情怀的文化新人作准备。高等院校是培养幼儿园师资的重要阵地,应积极开设校本乡土课程,结合当地特色乡土文化,充分开发和利用乡土元素,在各类课程中积极渗透乡土元素,深挖乡土文化精神内涵,鼓励和引导师范生开展乡土文化社会实践,注重多空间场域文化渗透,激发师范生探索乡土文化的勇气,增进师范生对乡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乡情涵养的师范生群体,为乡村教育注入新鲜血液[7]。在幼儿园教师职后培训中,幼儿园要加强乡土知识的培训,注重引导教师亲近乡土,融入乡土。其次,要激发幼儿园教师的乡土情感。乡土不仅能够让个人的情感得到归属,而且能提供源源不绝的精神价值和内在动力[8]。因此,幼儿园要积极为教师创设乡土实践的机会,开设乡土特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平台,从而增进教师的乡土情感,使教师萌发对乡土的依恋,潜移默化地培养教师的乡土情怀。

3.实践层面:立足乡土教育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仅有乡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实现乡土知识的转化,就要提高乡土知识的利用率,进行乡土教育实践。一是立足于乡土教育实践,强化“回应乡土”的教学能力[9]。教师应积极开展与乡土知识有关的教研活动,在集体教学中合理安排乡土知识主题课程板块,在游戏设计中设计和安排与乡土知识相关的游戏活动,在环境创设中融入乡土文化。同时,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也要重视乡土知识的运用,如在早操、饭前融入当地童谣、儿歌、故事等,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接受优秀乡土文化的熏陶。二是以园本课程为载体,积极参与乡土知识相关的课程研究,对当地特色的乡土知识进行梳理和运用。这就要求课程建设者要具备一定的乡土情怀和乡土知识素养,对乡土知识有深刻的理解,能够深度发掘乡土知识和乡土文化的课程价值。三是成立乡土教材编写小组,鼓励教师积极参加乡土教材的编写工作,积极开展社会调研,参与乡村文化活动,筛选当地优秀的乡土知识融入教材中,编写有特色有系统有乡土气息的园本教材。

4.政府层面:制定相关政策制度,促进教师乡土知识积累

制定相关政策制度,是确保乡村幼儿园教师积累乡土知识的关键一环。一是继续完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相关政策,让广大乡村幼儿园教师融入乡土,扎根乡土。二是为乡村幼儿园教师提供相关支持系统,给予乡村幼儿园教师一定的教学自主权,解决教师在乡土知识建构中的后顾之忧,让教师真正实现乡土知识和教学的融合。三是将乡土知识纳入教师绩效考核,对乡土学习结果进行评价,推进乡土知识学习常态化,提高乡村幼儿园教师对乡土知识的重视程度。四是健全相关保障措施,积极探索奖励机制,激活乡村幼儿园教师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让教师真正参与到乡土知识创新工作中。五是建立专门的乡土知识数据库,为乡村幼儿园教师提供学习的平台,促进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乡土知识积累,使其更好地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六、结语

乡土知识是乡村幼儿园教师进行乡土教育的重要内容,能为教师乡土教育提供源源不绝的生机与活力,唤醒文化自觉,培育乡土情怀。聚焦乡村幼儿园教师的乡土根源,让乡土文化在教育中占有一席之地,需要社会、幼儿园、教师的共同努力,立足乡土教育实践,实现乡土知识回归、乡土教育发展,传承乡土文化。

参考文献:

[1]李长吉.论农村教师的地方性知识[J].教育研究,2012,33(06):80-85+96.

[2]谢计,李如密.寓于教科书的乡土地方性知识教学———基于知识社会学视角的观照[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3,37(06):57-66.

[3]王中华,贾颖.论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知识的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20(06):85-90.

[4]刘文文,朱健刚.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本土知识生产研究———基于西方现代文明与中国乡土情境的建构[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38(04):27-40.

[5]蒋宇,方成智.乡村振兴背景下乡土教材生态系统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3(32):35-41+66.

[6]王小红,王昀曦.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乡土文化指向———基于叶澜“自我更新取向”理论的视角[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22,34(06): 13-20.

[7]柳安娜,张惠,桑国元.新生代师范生乡土文化底色的缺损与充盈之道[J].教育与教学研究,2023,37(06):66-75.

[8]周丽琴,谢超香.新时代乡村教师乡土性培育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J].中国成人教育,2022(21):64-68.

[9]郝广龙,黄培森.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现代化的向度、困境及其超越[J].当代教育科学,2023(08):52-60.

Returning to the Countrysid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Knowledge for Rural Kindergarten Teachers

Yang Jin’en

(Qinzhou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 Qinzhou 535400, China)

Abstract: Rural kindergarten teachers are rooted in the local culture, and mastering local knowledge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i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nd the inheritance of local culture. However, some rural kindergarten teachers lack sufficient understanding of local knowledge, have an imbalanced structure of local knowledge, are not proactive enough in carrying out local knowledge practice activities, and have limited research capabilities in local knowledge. The construction of local knowledge for kindergarten teachers in rural areas can be achieved from four aspects: awakening cultural consciousness, stimulating the return of local knowledge subjects, enhancing teachers’ educational sentiment, stimulating their enthusiasm for learning local knowledge, based on local education practice, promot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formulating relevant policies and systems, and promoting the accumulation of local knowledge among teachers.

Key words: ruralkindergarten;teacher; localknowledge;localculture;professional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