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本科阶段所开设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是理论性最强、内容最抽象且有导向作用的一门重要课程。文章主要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应承担的育人使命出发,剖析其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高校应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创新课堂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教师自身队伍建设,以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使命。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使命;实现策略;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22-0029-04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校各专业的公共必修课,承担着铸魂育人的使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1]。这就涉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下文简称“原理”课)的教学,“原理”课旨在使学生站稳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学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方法,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将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使命,充分利用“原理”课培养大学生自觉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基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使命的基本内涵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存在的问题,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策略进行探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使命的基本内涵即通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使大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能够清楚地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增强责任担当意识,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种信息交织,一些大学生在多元思潮的影响下,思想观念发生改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基本理论、基本范畴,是其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表达,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集中概括。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助力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2]特别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之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不能离开科技作为支撑,而科技的发展一刻也不能离开人才,所以人才是推动国家发展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年轻一代的青年大学生,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大学生有理想、有作为,民族就有前途、祖国就有希望,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追求,将个人梦想和中国梦结合起来。“原理”课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并不是割裂的,在授课中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为什么诞生至今一百多年还永葆生机与活力,引导学生为自己的理想去拼搏,为社会的理想去拼搏,做一个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助力大学生实现社会价值
“原理”课可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主观原因出发,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为何将个人价值与劳苦大众的生活结合在一起,成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导师。今天,虽不是马克思、恩格斯所生活的年代,但他们的精神是不朽的,在新时代发扬他们的精神能助力学生将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修炼学生的品德,使学生努力学习专业知识,锻炼实践能力,勇于承担时代重任。在向医学生授课时,“原理”课要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式现代化是各领域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全面进步的现代化,这其中必然包括医学领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要求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和社区。“原理”课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时代的医学生要立足博览群书的“知”,脚踏实地地“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健康中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努力成为健康中国建设中的一颗坚韧的“螺丝钉”,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3.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的重要职责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原理”课阐明了科学的世界观,能教会学生客观、全面、辩证地看问题。马克思主义理论阐明了人类实践活动必须受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其中价值尺度与人的思想观念有着直接关系,因为价值观指导实际行为。“原理”课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活动必须以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基础,因此“原理”课对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原理”课作为一门高度理论化、抽象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要达到讲深、讲透、讲活是不容易的,其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还存在灌输式教学模式较为普遍、教学内容晦涩难懂、实践教学操作不当等问题,影响了“原理”课育人作用的发挥。
1.灌输式教学模式较为普遍
思政课教学的主要阵地是课堂,而“原理”课教学通常以教师讲授为主,容易给学生造成一种错觉,认为能将“原理”的知识点背下来应付期末考试就行,出现上课走神、沉默的情况,导致课堂氛围不佳,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此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仅仅扮演着学习者、倾听者的角色,缺乏课堂参与感,主体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不利于问题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2.教学内容晦涩难懂
“原理”课的内容大多出自经典著作,且具有较强的学理性和抽象性,有时容易使学生产生“原理”课教学内容晦涩、难懂的认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是讲道理,所以理论必须要有说服力[3]。而要让“原理”课的理论具有说服力,“原理”课教师不仅要懂“原理”,而且要进行生活化处理。但部分教师缺乏对教学内容的生活化解读,使得学生难以理解,进而加深对“原理”课内容深奥、毫无趣味的印象。“原理”课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部分,且这三个部分不是割裂的,而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但个别教师对“原理”教学内容的整合和处理不恰当,在教学中对个别内容少讲或不讲,使得学生无法感受到“原理”内容的内在统一性,导致学生对“原理”课知识的理解过于零散和抽象,很难让学生做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
3.实践教学操作不当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一切真知都来源于实践[4]。因此,要完成“原理”课的教学任务,仅靠理论知识的教学是不够的,还要通过实践使理论知识具体化。教育部也明确规定思想政治理论课应开展相应的课堂实践教学,故而各高校“原理”课也开展了课堂实践教学。但在具体实践教学中,指导方法多是对整个班集体进行统一指导,没有针对不同学生采取针对性的教学策略。此外,因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在实践教学形式的选取上,一般以观看课程相关影片写心得体会、朗诵经典著作、对某个问题简单进行讨论等形式为主,实践内容不是很丰富,实践教学效果不是很好。
根据“原理”课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为取得更好的育人效果,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身上肩负的重要使命和责任,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步伐,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练就过硬的本领,还要积极投身于实践,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更好地为祖国建设作贡献。具体来说,应从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方法、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出发,以更好地发挥“原理”课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积极作用。
1.转变教学理念
传统的教学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历史发展来看,我国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向来注重理论的传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是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受到广泛认可。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进来,主动学习、主动实践,才能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实用型人才。“原理”课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对理论知识进行掌握,还要助力学生人格的健全、综合素质的提高[5]。因此,“原理”课教师应对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理念进行革新,以学生的生命、成长、幸福、个性、需要为本,尊重学生的课堂教学主体地位,体现学生的主体价值和主体意识[6],让学生自己想学习、爱学习,调动学生学习“原理”理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用“原理”课所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正确看待自身发展、社会的发展提供科学指引,为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奠定基础。
2.更新教学方法
推动“原理”课在教学方法上的改革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7]。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在“原理”课教学中,教师要面向学生、走进学生,从学生真切关注的“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知识点理解的基础上,实现“原理”课对学生品德的锤炼和行为的规范。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教师可选取学生身边的事例或当地典型事例进行教学,用讲故事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内容的印象,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原理”知识,从而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的教育和引导效果,拉近“原理”课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突出“原理”课理论在解决现实问题中的指导作用。例如,在讲解中国式现代化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原理来进行阐述,使学生明白中国式现代化既有其他国家现代化的共同特征,也是基于本国实际情况的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而使学生理解为什么我国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经过不懈的奋斗努力,而青年大学生是社会的中坚力量,承载着国家未来的希望,因此要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积极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主动担负起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责任。这样,能使大学生明白可以通过提高综合素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创新创业等方式,为中国现代化进程贡献力量,实现自身成长与国家繁荣的共赢。
3.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当前,为落实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使命,教育部规定各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应增加课堂实践教学环节,这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高度重视的体现。“原理”课教师应通过对课堂实践教学模式进行创新,丰富实践内容,以此克服课堂教学实践中存在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内容过于贫乏、不利于学生主体性发挥等问题。在开展课堂实践教学前,教师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要明确实践教学主题,认真撰写课堂实践教学方案,并从学生的个体特殊性出发,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同时,由于“原理”课内容过于抽象化、枯燥化,在进行课堂实践教学时,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实践方式,增强实践的趣味性,使学生体会到“原理”课的内容并不是脱离现实的。教师可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如视频拍摄、自主讲课、演讲等方式,以增强学习的趣味性。例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针对不同的合作学习小组选取不同的贴近现实的内容,让学生通过搜集资料、分工协作,完成短视频拍摄任务。这样,从准备过程中的确定主题、搜集资料,到对作品的打磨,再到课堂上的完整呈现,学生不仅对教学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而且培养了交流、合作、创新等多种能力,能实现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并对思政课教师提出了“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的要求。为此,高校必须抓好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教师应研读经典著作,精准掌握“原理”理论,提升自身理论水平[8]。要给学生讲理论,教师自己先要做到真学、真懂、真信,不能照着教材一味灌输。“原理”课中的理论知识来自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且多为抽象和凝练化的表达。研读经典著作有助于教师理解“原理”内容的系统性、广泛性,更好把握其内容的有机联系。因此,“原理”课教师应对经典著作进行认真研读,做到精准理解“原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再用精练、易懂的语言向学生进行阐述,破除学生对“原理”课深奥、晦涩的印象,提升课程亲和力。其次,“原理”课教师应增强探析社会热点问题的敏锐性,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紧跟时代,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将时代精神融入到“原理”课的讲解中,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做有理想、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最后,高校应加强教师培训。高校应通过举办专业培训、讲座,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教学能力,使教师更好地完成“原理”课教学,充分发挥“原理”课的育人作用,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高校作为我国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对时代需要进行考察,为社会发展提供适配度更高的人才。“原理”课的理论不是空洞的教条,而是与学生自身、社会现实紧密相连的。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育人作用,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改变传统教学理念,选用适宜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创新实践教学模式,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教学能力,助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唐立,黄显中.新文科建设下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学情定准、目标定位、改革定法[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2):96-101.
[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02).
[3]张珍珍.提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亲和力的路径探析[J].高校学刊,2021(12):162-165+170.
[4]马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实践教学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12):137-139.
[5]郑晓娜,苏梅艳.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路考察[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2(04):19-22.
[6]王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教学创新研究———以西华大学为例[J].高教学刊,2022(03):33-36.
[7]赵明刚.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守正与创新[J].阿坝师范学院学报,2020(09):30-38.
[8]陈菲,胡倩倩.经典著作阅读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思考[J].高教论坛,2022(07):46-49+57.
Discuss on the Education Mission and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Tak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as an Example
An Ting
(Magic Ethnic Medicine College, Guizhou Medic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Abstract: The cours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offered during undergraduate studies in universities is the most theoretical, abstract, and guiding course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urriculum system. The article mainly starts from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that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Marxism" course should undertake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alyzes the main problems in its classroom teaching, and proposes that universities should transform traditional teaching concepts,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innovate classroom practice teaching models,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eacher’s own team, in order to better fulfill the educational miss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i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educational mission; implementation strategy; foster character and civicvirt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