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构建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是顺应国际课程教材改革之势,提升我国中小学教材质量,建立健全中小学教材质量保障体系的必然选择。遵循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理论逻辑,在厘清其内涵要义与建设向度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创造性地转化为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目标愿景与方法路径。结合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以及党和国家人才培养目标对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提出的新要求,在全面考量教材目标、内容、教学及文本四大要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实践逻辑。
关 键 词 教材质量评价;评价标准;中小学教材
引用格式 田雪,刘学智.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三重逻辑[J].教学与管理,2024(25):60-65.
在教育强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视野下,党和国家提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的工作目标,为我国新时代教材建设工作指明了发展方向,而教材质量评价是国家宏观监控教材质量的重要手段。教材质量评价活动的开展、教材使用信息的反馈,有利于促进教材设计编写、审定、出版及选用等教材建设各个环节的改进与完善。新形势下,加强和完善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建设,对教材质量评价的制度化与规范化,促进教材质量的提升,全面发挥教材的育人功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要正确认识并把握好价值、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价值逻辑为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指引方向,筑牢正确的价值立场;理论逻辑为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提供起点,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逻辑为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指明行动,搭建可行的实现路径。
一、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价值逻辑
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事关新时代教材的发展方向,而国家、学校与学生是教材质量评价主要面向的价值主体。基于此,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首先要回答好“为谁培养人”,满足国家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需要;其次要回答好“怎样培养人”,促进学校发挥教书育人主阵地作用;最后要回答好“培养什么人”,帮助学生成为均衡、全面、和谐发展的整体的人。
1.新时代呼唤新标准: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建设的时代之需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人才发展的诉求往往要借助教材这一重要媒介实现[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课程教材体系是高质量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是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关键支撑[2] ,同样要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在新时代背景下,将立德树人的目标贯穿到教材体系建设的全局之中,建设“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体系,以五育并举进教材助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培养,就成为教材建设的新时代使命。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作为一种可量化、可监督、可比较的规范,是推进教材现代化的工具,是衡量我国教材建设质量的关键尺度。新时代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建设要从新时代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来定位中小学教材质量标准,把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研制作为研究和提高教材质量的起点,将新时代宏观抽象的教材建设愿景转化为具体现实的教材建设行为,细化到教材评价指标中,保证国家人才培养目标能够系统充分地落实到各级各类学校、所有学段、所有学科的教材中,充分体现国家与社会的时代需求。
2.新标准助力新教材: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建设的本体之要
科学、系统、专业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能够高质量地服务于我国新时代高质量教材研制、科学精准判断教材价值、持续改进与完善教科书,以及国家、教师、家长与学生群体比较、选择与使用教材。然而,由于我国的教材评价起步较晚,教材评价研究也相对滞后,在理念指引、评价标准、方法工具、评价方案等方面尚有不足,与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之间存在不匹配、不兼容、支撑无力等问题[3] 。这表明教材评价工作还没有为高质量教材体系建设做好充足的理论与知识储备,有待进行教材评价领域“高质量”话语的内在解构与重构,探索新的教材质量理念与质量标准,契合教材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在世界各国持续深化课程改革的时代大背景下,发达国家纷纷从战略高度审视和强化教材建设与发展,不断加大教材评价标准的研制和改进力度[4] 。因此,应当立足于我国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建设的本土经验,剖析发达国家教材评价标准的特点,研制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为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教材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评价保障。
3.新标准造就高质量: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建设的现实之需
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质量,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是随着不同时期的不同教材质量要求而发展变化的,因此不能脱离具体的时代发展空谈教材质量评价标准。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标准化建设的不断强化,国家在教材建设领域制定与出台了一系列标准,在教材现代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规范、引领与保障作用。同时,在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下,原有的评价体系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如以知识观为核心的褊狭的评价观念,缺少一致、权威的评价标准,淡化教材的民族性、思想性的评价指标体系等[5] 。这使得已有的教材质量标准难以适应于新时代教材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重建新时代教材质量观,构建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保障体系成为必然。
高质量教材评价标准应当体现“全员、全程、全方位”新时代教材治理的精神实质。“全员”指教材评价标准的拟定应当争取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和支持,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吸纳多学科领域专家、一线教师、教材出版者、家长、学生等参与其中,保障相关主体的参与权、知情权与话语权,从而构建出更加公平、更加高效、更加科学、更为适切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全程”指现行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在时间上的断裂问题,要求质量标准体现“动静结合”。目前,教材评价工作主要在教材编制完成后教材投入使用之前开展,且为一次性的、终结性的活动,因此教材质量评价标准重在考察静态的教材设计与编制质量,较少关注教材使用的动态过程质量。“全方位”要求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全面覆盖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满足国家培养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要与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需要。
二、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理论逻辑
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理论逻辑是指围绕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相关的理论本身的内在规定性及其发展演进的过程。把握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理论逻辑,要回答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如何认识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及其构建?从新时代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本质属性入手,厘清其内涵要义。在此基础上勾连“点”与“线”描摹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认知地图。二是应当运用什么理论来指导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立足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把握其理论遵循。
1.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理论起点
在管理学视域下,标准指“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6]。这一定义揭示了“标准”的内在逻辑。首先,获得最佳秩序与效益是标准产生的根本原因;其次,标准的内容指向某一活动或结果特性(质量、精度、可靠度、准确度等等),是活动得以开展的前提与依据,且以规则、导则等形式表征;再次,标准经由多元主体协商一致形成,因而具有合理性、正当性与可行性。教育学视域中的“标准”为“要求、优质或成就的某种程度或水平”[7] 。可见,教育中“标准”具有鲜明的价值倾向与判断意味。教材是教育活动中培养人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是教材评价主体对教材优质程度或水平作价值判断时所依凭的准则,是对教材质、量、价值要求的具体规定,反映教材价值主体需要什么、关注什么以及忽视什么,为新时代教材建设向何处去提供指引。
在厘清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内涵后,首先应进一步探索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核心内容要素,这是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关键点。早在20世纪90年代,美国2061项目就提出了影响至今的“基于标准的教科书评价方案”。与之相配套“2061计划评价工具”从内容分析与教学分析两个维度为中学数学与科学教材评价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指引[8]。随后,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中心在2017年发布了《科学教材评价指南》,评价维度包括内容设计、教学支持与学生发展进度监控三个部分[9],进一步丰富了教材质量评价标准要素。2013年,德国国际教科书研究所以Lev Vygotsky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论与Bakhtin提出的言语体裁论为理论基础,研制了《教科书质量:教科书标准指南》,构建了一个包括教材整体质量标准、从学生主体出发的教材质量标准、教材主题单元质量标准、教材内容质量标准、教材内容教学设计质量标准、教材语言质量标准以及电子教科书质量标准在内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体系[10]。2017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义务教育诸学校教科用图书的审定标准》,要求教材内容与教育目标、课程目标相一致;适应学生身心发展阶段;处理好政治、宗教、商业化、个人化、团体化等敏感性问题;引文、参考资料具有科学性、时代性、规范性与适切性;学习内容具有层次梯度,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准确无误且易于学生理解[11] 。我国教育部于2018年颁布的《中小学国家课程教材审定·审查工作细则》从思想导向、课程标准切合度、内容选择和呈现、对教与学的指导、教材编辑规范程度等方面拟定了教材审查标准[12] 。由此可见,国内外在教材评价标准要素构成方面已经做出了不少有益的探索与尝试,在教材内容、教学设计、教材语言以及教材制作媒介等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核心要素上达成了共识。
其次,要明晰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层次结构,这是推进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主轴线。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是教材质量标准单元按照一定内在联系与结构进行逻辑组合形成的有机整体。从纵向上看,我国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由义务教育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与高中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成,因材施教,适应不同学段学生认知水平、心理特征发展的需要。每一阶段的评价标准由于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多样性与复杂性,根据评价行为化、可操作化的需要,可进一步分解为具有行为化、可操作化的指标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从横向上看,我国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在反映教材共性特征的基础上,也要体现出学科(专业)与类别(职业教材)的个性特征,在保障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共同指向的基础上增强针对性与实效性。只有这样,才能形成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各种类型与层次标准组成的系统化、结构化的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整体。
2.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理论遵循
新时代推进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最根本的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为指导。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体现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准则,心系人民群众的需要与利益,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材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人民群众的整体满意度作为衡量教材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故而我国教材评价标准的国家立场与人民立场有着高度的统一性与一致性[13] 。应当坚持党和国家、人民相统一的价值立场来探讨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问题,尽可能地满足相关利益主体的社会性、个体性、多元化、丰富性、层次性、变化性的价值需求,实现教材标准的效益最大化。
新时代推进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同样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首先,立足根本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的“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高质量教材评价标准建立的根本目的在于分析与评判教材在促进受教育主体个性而全面发展,养成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上发挥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的大小和质量。其次,体现时代性。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是教材建设的指南针与方向标,具有鲜明的时代指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就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必须与时俱进,体现教材建设的新要求与新方向,使新发展理念融入教材评价标准构建的全局之中,体现创新性、协调性、可持续性、开放性、共享性等基本特征。再次,提高原创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这是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建设的重要面向,为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教材评价标准指引了方向。最后,提升系统性。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再次重申要“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基于此,新时代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要加强纵向联通,一体化设计各学段教材评价标准体系,推进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贯通性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建设;要促进横向融通,引导学科(类别)教材横向配合,在跨学科(类别)教材间建立起更多的联结,发挥教材综合育人作用;要提升内外联通,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对内应实现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纵横间高水平联结与协同,同时也要形成面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面向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面向教材体系高质量发展的适应、反馈及调节机制。
三、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实践逻辑
新时代,要推进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落地生根,首先应当确证建设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价值逻辑,讲清楚“为什么”;其次应当厘清构建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理论逻辑,讲清楚“是什么”“依据什么”;最后应当把握构建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实践逻辑,讲清楚“怎么做”。由此,将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统一于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实践活动之中。从教材目标设定、内容规划、教学支持与文本呈现四维出发,全面评价教材在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保持与传承文化的需要、引领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及师生交往对话需要上的贡献度[14] 。
1.把握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构建的新方位
价值方位是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确保评价标准始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首先,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各学科教材建设提供了科学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因此,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内容应当涵盖对各学科教材是否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思维、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论断;教材目标与内容是否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健康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15] 。其次,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决定的,又对政治经济起反作用。培养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的政治方向和思想意识,为谁服务,这是由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决定的。教材建设是国家事权的体现,评价标准事关教材建设方向,是教材编制、出版、评审、选用等环节的重要依据,势必要体现国家意志,为落实我国人才培养目标服务。再次,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中国与中华民族风格、国家和民族基本价值观。教材集中体现着国家民族价值观念,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载体。新时代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应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内容要求,使教材不仅有利于文化自身的传承、更新与创造,而且能通过共同的文化标准使维系民族生存发展进步的精神根基得以保存与发扬,从而促进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最后,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要充分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新时代教材在思想性全面增强的同时,应进一步提升科学性、时代性与先进性,使教材及时反映科技文化发展最新成果。
2.以立德树人为统领,推进目标标准整体协调
教材目标贯穿于教材始终,是教材所期待得到的学生的学习结果。教材目标并非来自教材本体,而是依附于国家制定的从教育目的到课堂教学各层面目标而存在[16] 。因此,教材作为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直接依据,应当体现国家意志,承载国家教育改革所倡导的基本理念。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出发点和归宿,推进新时代教材质量评价标准的建设则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之举,二者相辅相成[17] 。
由此可见,新时代教材目标的评价标准构建要以立德树人统领,在厘清“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方向的基础上,遵循“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原则,整体设计教材的目标标准。“立德”要求教材评价标准重点关注各级各类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质量;“树人”侧重评判各级各类教材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育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上的服务质量。“立德树人”整体性与阶段性相统一的特征内在要求构建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教材评价标准体系。在纵向上,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体系要处理好教材评价目标一致性与教材内容方法梯度衔接的关系,学生主体整体性与不同学段身心发展差异性的关系,教材服务于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关系;在横向上,构建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标准体系,关注教材跨学科(类别)知识整合水平,引导学科(类别)教材在知识、能力与价值观层面有机融合。推进教材目标标准的整体性设计,坚持一致性、学科性、系统性与示范性相统一,以标准为抓手衡量教材目标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间的契合程度,使新时代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体系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依托。具体表现为:考察教材目标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根据教材目标是否体现学科性质和特点评判教材学科性的遵循程度;依据教材所体现的对各学段知识与能力的衔接以及交叉与融合的要求判断教材目标系统化、层次化水平,是否适应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又有所超越;目标是否具有一定的弹性从而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发展空间;目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与可检验性,以及目标是否体现了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需要[18] 。
3.立足于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推进内容标准全面科学
教材内容是教材的核心。教材内容选择需遵照一定的标准,这个标准的选择则必然涉及一定的价值。其中,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与谁的知识最有价值是国内外教材编制者与研究者在进行课程知识选择时的两大重要标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立足国际视野与中国立场,在借鉴国外教材评价标准建设的成熟经验的基础上,研制具有国际视野、符合我国实际的中小学教材质量评价标准。坚持教材内容要素思想性、科学性、人文性与全纳性相统一,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精品教材。
其一,思想性标准主要表现在对教材所体现的价值观、国家认同、社会责任方面的要求。新时代教材建设应大力弘扬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体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使学生形成国家政治认同、领土认同、民族认同与文化认同,并在社会交往、社会参与中积极承担应有的社会责任。其二,科学性标准主要体现在对教材的内容选择方面的要求。教材是传播新思想、新观念的重要载体,因此新时代教材必须博采众长、与时俱进,及时反映世界科技新进展,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其三,人文性标准包括对教材内容要素中传统文化、革命传统、生态文明、生命关怀等内容的考量,要求教材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体现革命精神、革命作风与革命意志;体现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观、体现珍爱生命、乐观向上的健康生活观,调动学生的道德感、美感等情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铸成了中华文化的主流与主体,应当通过评价标准促进其在学校教育中合法性地位与制度化身份的实现,使其成为现代中小学生必须具备与掌握的知识与文化素养。其四,全纳性标准表现为对多元文化与特殊群体的要求。新时代要在“命运共同体”这一人类社会发展新理念下寻求人类共同利益与价值观。这就要求教材应在尊重特殊群体的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体现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性、民族文化多样性的理解,以及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与尊重。
4.基于教师与学生的需要,推进教学标准共建共享
教材指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实际使用的教材及相关的辅助材料。教学性是教材的内在需要,是教材与生俱来的内在规定性[19] 。教材对教学价值的追求,就是对教师“教”与学生“学”活动需要的满足。教材质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教材服务对象这一价值主体的价值判断。因此,教材质量评价实质上是从社会与个人出发,对于教育各要素及其特性是否满足各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如何所作出的价值判断。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深刻指出个人都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揭示了人的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及精神属性三者辩证统一的关系。追求教材之于人的价值,就是使教材更好地促进人的价值的实现,使受教育主体个性而全面发展,养成真、善、美统一的理想人格。
新时代教材不仅应当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需要,也要满足引领学生成长的需要及交往与对话的需要[20] 。表现在实施中教材对于教学情境的营造、教学活动开展、教学评价、教法与学法等各环节的引导与支持程度。在教学情境的营造上,教材的教学情境设计是否具有生动性和趣味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是否能够联系必要的历史文化背景,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上,教材的教学活动设计是否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并促进其能力的发展。在教学评价方面,教材评价设计是否体现促进和激励学生发展的功能;是否体现出评价过程和评价方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是否具有情境整合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在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引领方面,在前言或引言中是否有对教师与学生使用教材方法的清楚说明;教材是否对每一课(或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的表述具体、清晰、明确,具有教学指导与学习指引作用;教材关于运用教学辅助、与学习辅助的手段(如视听设备、仪器、图表等)的建议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有效性;教材的教学资源与学习资源(如书目、图片、录像、网络资源)是否容易获得;教材在内容编排、活动设计等方面是否体现出学法引导的理念;教材呈现的练习解答、案例评析等是否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有助于帮助学生掌握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5.以育人为本,推进文本标准开放创新
文本标准既包括由字符与图表结合而成的多模态表意系统,也包括由文字款式、色彩、风格、印刷及出版构成的视觉系统[21] 。教材不是文字的堆砌,作为有生命力的载体,必须全面考察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教育性、审美性与技术性等特征,真正实现以学生发展为本。
一般而言,文本层面的标准主要包括评价教材语言是否适合学生阅读与理解,是否有趣且富有表现力;教材文字款式、公式符号、插图表格是否清晰明确,易于辨认且相得益彰;教材章节内容、色彩风格、版式设计是否和谐美观,富有吸引力;教材文字、图片所占页面的比率是否适中,符合审美需求;教材页面留白和开本的比率是否适中,呈现适宜的信息量;教材纸张是否符合环保标准,能够回收循环使用;教材价格是否合理,耐用性好,具有较高的性价比;教材尺寸、重量、印装是否符合出版标准,便于师生使用。然而,目前对教材文本呈现标准的研究主要是评价纸质教材的版面设计、插图选取与图文匹配、纸张选择、装帧与外观方面等维度,与数字教材相关的文本评价标准研究较少。相较于纸质教材来说,数字教材依然存在相当的隐性、深层次的问题,相关评价标准及管理规范有待建立与完善,亟待从技术性与实用性出发考察教材适应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满足互联网时代学习特性需求的程度。在借鉴纸质版教材文本质量标准相关经验的基础上,重点评价数字教材的技术特性与出版特性,具体评价内容为:文字是否流畅、规范、科学性强;图片、录像、表格是否准确科学;操作界面是否清晰简便,布局科学合理,色彩美观;是否能满足学生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的需要。
参考文献
[1][5] 唐丽芳,丁浩然.建构以质量为核心的教材评价体系[J].教育研究,2019,40(02):37-40.
[2] 田慧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材体系[N].中国教育报,2020-12-01(001).
[3] 马云鹏,李哨兵.德智体美劳培养体系下的教材体系建设[J].教育研究,2019,40(02):25-28.
[4] 胡军.发达国家教材评价标准的特点与启示[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4):138-143.
[6] 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一编辑室编.标准化工作导则汇编[M].2版.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8:168.
[7] 瞿葆奎.教育学文集 第16卷.教育评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762.
[8] Jo Ellen Roseman,Sofia Kesidou,Luli Stern.Identifying Curriculum Materials for ScienceLiteracy:A Project 2061 Evaluation Tool.[EB/OL].(1996-11-12)[2023-01-17].http://www.project2061.org/publi-cations/articles/roseman/roseman2.htm.
[9] 张增田,侯前伟.教科书评价:基础研究与标准建构[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143.
[10] Ivan Ivi,Ana Pe ikan,Slobodanka Anti.Textbook Quality:A Guide to Textbook Standards [M].G ttingen:V&R unipress,2013:63.
[11] 文部科学省.义务教育诸学校教科用义书检定基准[EB/OL].(2017-08-10)[2023-01-17]. https://www.mext.go.jp/a_menu/sho-tou/kyoukasho/kentei/1411168.htm.
[12] 全国中小学教材审查细则发布 严把关政治市场、价值导向.[EB/OL].(2018-06-25)[2023-01-17].http://news.china.com.cn/txt/2018-08/14/content_58705135.htm.
[13] 罗建河,康翠萍.论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国家立场[J].课程·教材·教法,2021,41(07):55-62.
[14][19][20] 张增田.超越经验与常识:教科书的教学性再认识[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1):55-61.
[15] 郑富芝.尺寸教材 悠悠国事——全面落实教材建设国家事权[J].人民教育,2020(Z1):6-9.
[16] 刘学智,张振.教育治理视角下教材一体化建设的理论建构[J].教育研究,2018,39(06):139-145.
[17] 刘学智,王馨若.基于立德树人的大中小学教材一体化建设[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08):12-19.
[18] 丁朝蓬.教材结构分析与内容质量评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1(08):61-64.
[21] 侯前伟,张增田.基于功能——结构分析的教科书通用评价框架建构[J].教育学报,2018,14(05):37-46.
【责任编辑 郭振玲】
*该文为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课题“统编教材建设国家事权运行的体制机制研究”(2022-03-003-BZPK01)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