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研驱动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维度

2024-08-20 00:00姚丽娟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4年9期

摘 要 学校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其中,教师持续参与教育教学探索与研究是学校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鉴于此,从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教师专业成长的内在驱动力、课程与教学质量改革的创新路径以及学校特色与品牌塑造的战略布局等逻辑维度切入,深入剖析如何通过教科研有效驱动并全面推进中小学教育质量的跨越式提升,由此彰显以教科研驱动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具体思路。

关 键 词 教科研;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教育家型结构;教师科研能力;研究型教师

引用格式 姚丽娟.教科研驱动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维度[J].教学与管理,2024(25):20-24.

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背景下,强化“科研兴校”理念对于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塑造研究型教师队伍、驱动学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中小学教师的教科研工作以在育人实践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为动力源泉,以综合提升育人质量为鹄的,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性提升为宗旨,是新时代中小学办学质量跨越式提升的强大驱动力。然而,目前中小学在教科研助推学校高质量发展方面仍然面临着教师对教科研价值认识不足、教学与科研“两张皮”、教科研管理失范等问题[2] 。鉴于此,本文聚焦中小学教科研现状与发展趋势,探索以教科研驱动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四重逻辑维度,构筑推动中小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性动力系统,从而助推中小学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一、教科研驱动理论实践交融互鉴: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起点

教科研工作中的理论与实践交融互鉴是教科研驱动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在教科研工作中,理论与实践的交互起到了理论引领与实践创新的双重作用,有力驱动了学校整体质量提升。另外,理论与实践的交融互鉴不仅体现在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更体现在对学校教育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重构、教师专业发展、学生个性化学习、教育管理优化、校园文化建设等多个层面的整体推动,从而实现学校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具体体现为教师教科研工作中所提出的教育理论可以为学校改进提供科学的依据与方向,以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同时,学校在改革实践的过程中也在持续地检验着相关理论,以助力理论的深化,使教育理论更好地服务于学校高质量发展。

1.理论引领实践创新:为学校改进提供科学依据与方向

在当前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理论引领的教科研实践创新正为学校改进带来科学依据与明确方向。然而,诸多研究表明,过去中小学教师在理解和实践教科研时,往往在认识和实践教科研方面存在一些误区,具体表现为大多数中小学教师往往将教科研简化为发放问卷、申报课题、发表论文等形式化操作,甚至将教科研归为专家、学者的专属研究领域,忽视了教科研对教育实践的指导意义与价值。这种倾向致使在中小学教科研中呈现出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实践的弊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科研工作通过提出相应的教育理论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变革实践,为学校整体改进提供了科学依据与明确方向。具体而言,通过诉诸于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耦合性关系,能够促进中小学教科研从分离走向深度融合,进而形成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学、以教学升思想的“反馈环”。这是因为,教科研活动通过引入素质教育、全人教育、终身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引导学校转变过度关注学业成绩的“应试教育”观念,转向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领域的培养,以及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养成,旨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求、具备全面素养的个体[3] 。此外,教科研活动大力推广深度学习、混合式学习、反转课堂、项目式学习等新型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情境化、合作化、探究化的学习方式,从根本上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升教学效果,实现学生主动、深度、个性化学习。

2.实践创新检验理论:为学校改进凝练优质的教育理论

教育理论和实践相脱离问题一直困扰着教育研究界和实践界,教科研活动不仅在理论层面发挥引领作用,更在实践层面通过检验、修正和完善理论,有力推动教学过程与个性化学习的持续优化。具体言之,一方面,教科研人员深入教学现场,运用多元研究手段,如课堂观察、教学录像分析、学习诊断等,对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行为与教师专业发展进行深度剖析,揭示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对接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优化方面,教科研活动通过细致观察与分析,揭示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师生互动、教学资源使用等各环节的亮点与不足,在检验先前提出的教育理论的同时凝练出新的理论,为教师后续改进教学方法提供理论依据。例如,通过对不同教学策略在提升学生学习动机、理解深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效果的比较研究,为教师选择或创新教学策略提供科学指导。另一方面,在个性化学习方面,教科研活动运用学习诊断、学习分析等工具,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策略、认知风格、元认知能力等,揭示学生学习的个体差异与共性特征,总结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档案,为后续实施个性化教学提供精准依据。例如,通过跟踪学生在特定学科或技能领域的学习轨迹,识别学生的学习困难与瓶颈,为教师设计针对性的教学干预措施提供支持[4] 。概言之,实践创新检验着教科研所提出的理论成果,并助推理论的深化,为学校高质量发展实践提供更为优质的理论支持,有力推动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促进了学校教育质量的持续提升。

二、教科研驱动教育家型教师培养: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枢纽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专业人员,是推动教学质量与学校办学质量提升的重要中介人物。教育家型教师指践行立德树人使命,具有深厚的教育情怀与先进的教育思想,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不断改革与创新的新时代教师[5] 。因此,教育家型教师应具有不同于一般教师的必备素养。教师是教育教学活动的核心,其专业素养直接决定了学校教育的质量。教科研活动以其独特的方式激活教师的内在专业成长动力,提升教师研究的意识与能力,有助于为中小学培养出一支具备教育家特质的高素质、研究型教师队伍,最终为中小学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1.意识深化:教育家型教师的内在要求

教育家型教师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教书匠,其不仅精通教学技艺,更具备深厚的教育理念、强烈的创新意识和持续的自我提升动力。这样的教师将教育科研视为教育实践的导航灯,通过主动探索教育规律、优化教学方法、反思教育实践,不断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他们由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进行教育教学探索转变,将科研思维融入日常教学,形成问题导向、证据为本、持续改进的教育自觉。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提升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强大驱动力。首先,教师在科研探究中不断自觉革新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引入先进理念与个性化策略激活课堂,满足学生多元化学习需求。其次,面对教育实践中的挑战,教师依托科研方法分析问题验证解决方案,有效优化教学环境与过程,提升教育实效。同时,这一过程激励教师持续学习,深化专业知识与技能,加速个人专业成长,构建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学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此外,教师科研活动的繁荣共同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教育学术氛围,鼓励创新思维与合作交流,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和品牌,得到学生与社会认可,并且在此综合作用下,教师教科研意识的提升敦促着教师的教科研行动,使教师成为新时代的教育家型教师,最终成为推动学校迈向更高教育质量与发展水平的关键因素。

2.素养达标: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目标

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目标是以素养达标为中心,注重个人专业知识与思想能力的全面提升。其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展现出高超的教育技能,还要成为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引领者。教育家型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扎实、持续的过程,需要在几个关键领域上取得突破。一方面,教育家型教师不断追求专业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教科研活动通过激活教师内在专业成长动力,提升教师研究意识与能力,为中小学培养出一支具备教育家特质的高素质、研究型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教育家型教师建立起了持续的专业学习与成长机制。高素质、研究型的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更具备敏锐的问题意识、严谨的研究态度、丰富的研究经验、高效的协作能力,能够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形成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的良性循环,并能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服务,为学校教育改革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示范, 从而推动学校教育创新发展。

3.专业生长:教育家型教师的内生动力

“教育家精神为当代教师明确了奋斗方向和使命追求。教育家精神的价值意蕴、时代内涵等表明,教育家精神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需要,是建设教育强国的需要,是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6] 对教育家型教师而言,前沿、科学、合理的教科研理论与实践既是专业生长的前提因素,也是其专业生长外显的物质载体。教科研活动通过多种途径激活教师的专业成长动力,使其从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求索,形成持续学习与专业发展的良好习惯。首先,教育家型教师除了掌握具体学科知识外,还应该广泛参与课题研究,能够深入了解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最新进展,拓宽视野,更新教育观念,激发对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层思考。通过参与课题设计、实施与成果总结,教师能够亲身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培养严谨的学术态度,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教育家型教师不仅需具备条件知识,还应该不断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条件知识涵盖教育学知识、心理学知识、教育评价知识以及教育研究知识等,实践知识是指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渗透着教师个人特征的教科研风格等。教学反思是教育家型教师实践知识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它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剖析,反思教学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得失,找出问题所在,寻求改进策略。这有助于教师形成批判性思维,提高教学反思与自我调控能力。

三、教科研驱动学校特色与品牌塑造: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内核

在当今教育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中,学校特色与品牌塑造成为了提升学校影响力、吸引优质生源、赢得社会认可的核心要素。教科研工作致力于帮助学校明确自身定位、挖掘特色教育资源、提炼办学理念、科研项目的实施以及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从而树立学校特色品牌,推动学校实现差异化、特色化的高质量发展。诚如有学者所言:“经由科研引领,能够使中小学产出教育理论成果和实践成果,形成学校的‘拳头产品’和‘文化品牌’,从而逐步形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办学特色,实现学校的整体性变革。”[7]

1.明确学校定位,挖掘特色教育资源

只有明确了学校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 才能有的放矢地、创造性地开展好各项工作, 避免工作的盲目性[8] 。通过教科研工作,学校可以明确自身的定位,找准办学方向,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同时,教科研还能够帮助学校发掘和发挥自身的特色教育资源,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彩的教育体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具体来说,一方面,教科研通过精准定位学校发展方向,深度挖掘内外部特色教育资源,为学校特色建设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与丰富的教学资源,为学校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深入分析区域教育环境、了解社会需求、把握学生特质以及梳理学校历史积淀,可以为学校管理层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帮助学校在众多可能的发展路径中找准符合自身实际情况、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独特定位。另一方面,通过教科研的开展,可以对学校内外部特色教育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与深度挖掘[9] 。教科研工作注重对学校内外部特色教育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深度挖掘。其中,内部资源包括教师专业特长、学科优势、校本课程、校园文化等;外部资源则涵盖地方历史文化、社区产业、自然资源、家庭教育资源等。通过实地考察、访谈调研、文献分析等方法,科研人员可以将这些资源进行整合、分类与评估,为学校特色课程开发、实践活动设计、校本教材编制等提供丰富素材,同时推动跨学科、跨领域、跨部门的资源整合,提升特色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例如浦江县七里中心小学以当地仙华文化为基础,围绕“仙华印迹”的主题,打造了“筝舞飞扬”“黛瓦童年”“五样五食”“仙华印记”等具有乡土气息与特色的“仙华印迹”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

2.提炼办学理念,塑造教育特色品牌

根据社会环境的具体要求及学校自身的实际情况,科学而精准地定位本校的发展目标;充分利用本校现有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学校文化,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完成创建学校特色、提升学校社会影响力与认可度的初级阶段后,必须继续向创建学校品牌这一更为高级的阶段迈进,以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和持续提升。因此,中小学教科研工作的落地对于提炼办学理念、塑造教育品牌具有重要意义。

学校重视教科研工作,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支持,鼓励教师参与学科教科研活动,有助于不断提升教学水平和教育品质,最终实现学校育人现代化目标。首先,教科研工作鼓励学校在明确特色定位的基础上,深入思考并提炼具有前瞻性和引领性的办学理念。教师通过理论研究、案例分析、专家咨询等方式提炼出反映时代精神、契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色、引领师生行动的办学理念[10] 。其次,教科研工作通过科研项目的实施、研究成果的应用与推广,助力学校逐步形成独特的教育风格与优势领域,塑造鲜明的教育品牌形象。学校通过开展特色课程开发、教学模式创新、评价体系改革、教师专业发展、校园文化建设等课题研究,为学校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导,推动学校在特色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改革、评价方式创新、教师专业成长、校园文化塑造等方面形成独特优势,形成学校特色区域品牌。学校经历了上述由特色形成的初级阶段到品牌创建的高级阶段,便可快速实现我国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3.整合校园文化,营造优质育人环境

教科研活动还关注教育管理与校园文化对学校整体改进的影响。通过对教育质量管理、教育领导力、学校发展规划、学校文化建设等领域的研究,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提升学校管理效能,确保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营造学校育人的现代化氛围。

首先,教科研有助于优化教育管理方式。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教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学校管理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教育管理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策略。在提高管理效率的同时还可以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与此同时,教科研还可以帮助学校管理者发现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使教育管理更加符合学校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其次,教科研有助于推动校园文化的建设,营造优质学校教育环境。校园文化是学校精神风貌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撑。通过教科研活动,学校管理者可以深入挖掘和提炼学校的文化传统和精神内涵,形成具有独特魅力的校园文化。同时,教科研还可以推动校园文化的创新和发展,使校园文化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和学生需求,成为学校发展的重要动力。通过关注教育质量管理、教育领导力、学校发展规划和学校文化建设等领域,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中,以确保教育实践的科学性和规范性,营造学校育人的现代化氛围。

四、教科研驱动课程与教学改革: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的逻辑旨归

课程与教学是学校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与行动归宿,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实现离不开高质量的课程与教学。教科研工作正是通过对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机制等领域的创新研究,深入探究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开发特色课程,推广新型教学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有力推动课程与教学改革的深化,从而提升教学效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与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最终实现中小学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1.课程内容创新:学科核心素养的生成

在课程内容创新方面,科研工作主要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地路径研究,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程度是学校高质量育人的重要衡量指标之一。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学习某一学科过程中应当形成的、能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品质。在上述目标导向下,传统的教科研思维亟待突破,亟需从教材思维走向学科思维,借助教科研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学科思维能力的塑造。一方面,从知识教学目标转向核心素养提升目标,即教师通过深入研究学科知识结构、学习规律、教学目标等,明确学科核心素养的具体内涵、表现形式和培养路径,使自身在教科研中更加注重对学科思维的研究,为课程内容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另一方面,从研究教材内容传授转向研究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思维训练,即教师在教科研过程中,避免片面地强调教材内容,而是要透过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学科思维,通过精准把握学科思维,将自身的教学实践升华为传授学科思维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教师还通过开发特色课程、整合跨学科资源、引入社会实践等方式,丰富课程内容,使其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和实用性。以某市实验小学为例,该校在数学课程中融入了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教育理念,通过教科研团队精心设计的跨学科项目,将原本抽象的数学概念与实际生活中的工程技术问题相结合[11] 。例如,学生在“桥梁设计与建造”项目中,需运用数学知识计算材料用量、结构稳定性等,同时结合物理原理理解力的传递与平衡,运用信息技术绘制设计图,并通过动手制作模型来验证设计方案。将数学知识与现实情境深度融合的课程设计有效促进了学生对数学核心素养的理解与应用,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精神。通过关注学科知识的全面性、跨学科的整合、学科的实践性与创新性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期学生能够具备综合应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为未来的学习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

2.教学方法创新: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

鉴于传统教学模式过度偏重于单向的“教”,其所带来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导致学生难以有效应对社会中对自主学习、创新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深层次需求,进而制约了其职业发展与个人成长。学校教科研工作的积极开展有助于深入分析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驱动诸如项目式学习、翻转课堂等的新型教学模式在中小学校的广泛应用,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校教学工作高质量变革。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标的学习方式,他要求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实践操作等方式,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协作能力和实践能力。项目式学习以问题为驱动,唤醒各类学习经验;以合作为路径,凸显知识的协商性质;以项目为载体,促进学科知识实践;以创造为导向,构建自我身份价值,实现学生由知识学习向素养生成的转换,进而确保中小学高质量发展目标的达成。翻转课堂则是一种以视频教学为载体,将传统课堂的讲授与练习环节进行翻转的教学模式,它要求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录制的视频,自主学习基础知识,课堂时间主要用于答疑解惑、深化理解、合作探究等高阶思维活动。通过在翻转课堂的实施中实现教学正义的复归,积极吸收实质正义、分配正义、承认正义等正义思想的观点,在实践中真正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要,重视弱势学生的权益,从情感关爱、价值肯定、身份容纳三个方面作出努力[12] ,从而实现教育教学过程的提质增效,增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评价机制创新:多元评价体系的构建

传统的评价机制过于强调其筛选功能,因此高度重视测验的标准化,涉及测验的内容、形式、实施流程以及评分标准等多个方面。然而,这种机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众多问题,如评价目标的偏离、评价方式的偏颇、评价功能的缺失以及评价主体视野的局限等。这些问题亟待进行深入反思与改进,着力以教科研活动推动评价机制向更加全面、客观、公正的方向发展。教科研工作在评价机制创新方面应致力于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以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教师的教学效果,以评促教,最终反作用于课程教学效率的提升,促进学校课程教学的高质量发展。多元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非认知因素。它采用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自我评价、同伴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通过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程记录、实时反馈和定期总结,为教师提供准确的教学改进信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学质量[13] 。例如,在历史学科中构建多元评价体系——除了传统的笔试成绩外,还纳入了学习过程记录、历史小论文、口述史展示、历史剧表演等多种评价方式。该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强调其历史思维能力、史料分析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培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显著提高了评价的公平性和教育性。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是评价机制创新的重要方向。对此,可以通过综合考虑学术成绩、综合素养、个性特长以及自我评价和同伴评价等,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学生,为他们的发展提供更精准的指导和支持。这种多元评价体系将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同时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 杨小微.对标2035:学校教育现代化推进的方向与路径[J].人民教育,2020(Z1):17-20.

[2][4][5] 鲍传友.走向“有组织科研”:提升中小学科研质量的重要路径[J].中小学管理,2024(0305a6da89f53c8f523d11d57227646c7883b3e61e900243572a6b22b61fae7031):9-13.

[3] 朱英杰.中小学教研:魅力与困惑[N].人民政协报,2023-09-20(009).

[6] 李贵安,白玉 . 聚焦未来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基点、特质与路径[J]. 中国大学教学,2022(05):13-22.

[7] 陈万彪.做有教育家精神特质的教育家型教师[J].教学与管理,2024(11):6-8+51.

[8] 张东娇.学校文化驱动模型:一项完整的中国学校改进经验的报告[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22(01):23-33+86.

[9] 丁龙.当前中小学教育管理中亟待关注的几个问题[J].教育探索,2007(04):69-70.

[10] 薛发贵,王珊,王朝贤.高品质办学视阈下特色校本课程建设的问题与对策——以中国西部某市某区为例[J].教育科学论坛,2020(23):60-63.

[11] 陈建华.论中小学办学理念的提炼与表达[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9(04):70-77.

[12] 冯翠典.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1世纪STEM素养框架及其实现路径[J].比较教育研究,2020,42(10):58-65.

[13] 齐军.翻转课堂“热潮”过后的审思:被忽视的教学正义[J].当代教育科学,2023(12):29-35.

【责任编辑 王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