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视野下高中校园亚文化的价值引导

2024-08-20 00:00吴宝树张俭华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4年9期

摘 要 “和合”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与重要价值,也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当前,校园亚文化的发展不仅挑战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同时也遮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弱化了高中生践行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责任。“和合”视野下的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体现了尊重差异、互补融合、共生共建的价值向度。基于此,生成“和而不同”的亚文化生态场域、打造“互动耦合”的校园主亚文化格局、建构“和谐共生”的高中校园文化环境,是在“和合”视野下引导高中校园亚文化价值建设的有效路径。

关 键 词“和合”精神;高中校园亚文化;校园主流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引用格式 吴宝树,张俭华.“和合”视野下高中校园亚文化的价值引导[J].教学与管理,2024(25):16-19.

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冲突和价值冲突的客观存在决定了高中校园亚文化的现实存在性。“高中生亚文化是高中生通过‘符号化’或‘风格化’的创造,形成与社会主流价值体系不同且体现自身个性特征和生活方式的文化行为,它具有高中生群体所独特的语言、行为和价值体系”[1]。高中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亚文化以高中生受欢迎的形式出现,加剧了高中生价值选择的混乱,动摇了高中生的理想信念,甚至淡化了其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出现背离社会主流价值观的现象。亚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将校园文化引向边缘化和庸俗化方向,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消解效应不容忽视。

一、亚文化对高中生主流价值认同的消解效应

高中生正处于道德标准和道德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原住民,他们对风格新颖独特的各类亚文化有着天然的亲近感和好感。“这些文化类型借助互联网等新的媒体已经蔚然成风,对社会规范、道德伦理、价值取向乃至审美标准等都已产生了无法估量的改变,在某种程度上,我们甚至可以说它们与社会主导文化已构成了一种异已的力量”[2]。由于高中校园各类亚文化泥沙俱下,极易改变高中生的思想认知和价值观念,其对个体判断能力不足的高中生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对校园主流文化和价值观也产生了一定的消解作用。

1.亚文化的颠覆性挑战了高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

亚文化承载了不同于校园主流价值观念的次级价值体系,往往以标新立异的文化符号反映其特有的精神诉求,反映高中生特有的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高中校园亚文化既存在与主流价值观念相符合的成分,同时也有悖离于主流价值观念的消极成分,表现出对主流文化偏离性和颠覆性的一面。受亚文化影响,高中生会以一种颠覆的姿态来解构传统主流价值的崇高性,如有的高中生会对课本中正面人物的图片进行涂鸦甚至恶搞,在李白的插画旁画上美女并配上打油诗,将八路军的正面形象进行篡改,表现出对历史、英雄的扭曲和不尊重倾向,反映了他们对主流价值观认同感和尊重感的降低。

“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就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为了促成教育对象形成符合教育者预期目标而具有的被教育对象服从的一种影响力”[3]。亚文化的颠覆性尤其表现为对某种传统和权威的抗拒与排斥,将主流价值思想作为一种“教条主义”,不愿意受到传统价值观念的规训和约束,这对维护思想政治教育的权威性带来了挑战。高中生对亚文化的接受往往只停留在表面,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思考,对亚文化拼贴、戏仿、反讽传统价值的方式和行为有着天然的好感,表现出对各种“另类文化”的简单模仿,思想政治教育的崇高性逐渐被弱化,无法起到有效的引领和规约作用。同时,高中生强调主体性和自我意识,受某些劣性亚文化影响,往往会发展为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这与思想政治教育强调集体主义、奉献主义的价值观格格不入,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2.亚文化的边缘性遮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力

亚文化具有边缘性,高中生往往以边缘化的角度去认知和评价事物,为了保持自身的“独特性”,形成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圈子”,在小众化的私密空间里进行交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流文化的精华,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内核,而学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偏向于公众化的平台,对处于边缘地位的亚文化群体覆盖不足,其舆论导向功能往往受限。

随着信息网络和自媒体的发展,亚文化以其特有的丰富、新奇、反叛的表达形式,在满足高中生个性化追求的同时,也给亚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相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亚文化更容易受到高中生的欢迎和追捧,这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语空间形成了挤压。“网络亚文化圈层越发细微化和小众化,这样各种思潮、流派、观点、声音就更加容易对其进行渗透和植入,青年群体也更容易被少数居心叵测和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和蛊惑,更容易被一些虚构、虚假、虚无的言论和世相所蒙蔽和欺骗”[4]。亚文化在改变高中生行为方式的同时,也在塑造其情感及价值取向,一些负面的价值取向必然使高中生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和期许。

3.亚文化的娱乐性弱化了高中生践行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责任

娱乐性是亚文化的重要特征,亚文化群体所流行和追求的娱乐方式,凸显了高中生标新立异的心理诉求。网络技术的发展催生出亚文化“人人皆娱”的文化样态,形形色色的网络语言、令人沉迷的网络游戏,以及网络中的各类恶搞、流行段子和表情包,都是亚文化娱乐特征的体现,反应了亚文化群体寻求趣味体验和愉悦感受的精神需求。动画片《小猪佩奇》引发“社会人身份”的娱乐效应,高中校园里各种“小猪佩奇”的另类涂鸦,说明“娱乐精神”成为亚文化最直观的特征。亚文化表现出的泛娱乐化倾向,以充满娱乐和挑战主流社会的行为方式,追求情感的满足和感官的刺激,忽视了高中生正向的价值追求,进而不断冲破主流价值观的道德边界,削弱高中生的价值自觉和伦理责任。

随着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发展,一些裹挟着利己主义和消极颓废价值观的娱乐文化产品,通过网络传播到高中校园,“刷抖音”成为娱乐新宠,“网红”成为价值追求目标,进一步助长了高中生攀比、浪费、拜金、享乐等不良风气,给高中生成长带来功利思想突出、生活消费主义、社会责任感缺失、文化价值取向迷茫等问题。亚文化的泛娱乐化精神,引起部分学生道德意识滑坡,他们或沉迷于网络游戏,或倾心于低俗内容,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出现混乱,弱化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认同。

二、“和合”视野下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向度

“和合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亦是被各家各派所认同的普遍原则。无论是天地万物的产生,人与自然、社会、人际关系,还是道德伦理、价值观念、心理结构、审美情感,都贯通着和合”[5]。“和”意味着和解、和睦与和谐,体现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观,是有差别的事物的统一,“合”意味着合作、结合与融合,强调在广泛吸纳众多元素的基础上蕴育新事物,“和合”意在通过不同事物的“和合”过程,将其统合于相互依存的“和合体”中。“和合”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之一,其核心就是强调在承认不同事物存在差别的基础上,将其凝聚融合起来,在整体上形成多元共融、互补共生的状态。

张立文教授在《和合与对话》一文中将“和合”精神概括为五个方面:人道精神、差分精神、包容精神、生生精神、和爱精神[6],这五种精神为当前高中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校园文化建设中将校园主流文化与各类亚文化统一于一个相互依存的文化共同体中,凝聚“和合”正能量,形成包容互鉴、和谐共生的文化格局,体现了校园文化建设中尊重差异、互补融合、共生共建的价值意蕴。

1.尊重差异

“和合”思想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客观地承认差异,二是将不同事物有机统合为一体。尊重差异、和而不同,是“和合”思想的应有之义,也是“和合”思想的最亮底色。和而不同是“和合”校园文化的合理状态,尊重差异是建构“和合”校园文化的基本前提。尊重差异,首先要肯定高中校园亚文化是由风格各异的多种亚文化形态构成的复杂体系,彼此之间存在差异甚至对立;同时也要明确亚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之间存在差异,而且不同的亚文化形态与校园主流文化之间还存在远近亲疏之分。“和合”校园文化既尊重高中校园亚文化内部的差异,也尊重高中校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差异。

2.互补融合

校园内部各种异质文化形态的客观存在,决定了不可避免的文化冲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消解各种文化的矛盾冲突,使校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亚文化内部之间相互协调、彼此和谐,在互补融合的过程中生成校园文化的合力。这种融合要基于协调而非压制、基于合作而非对抗,是各类文化主体间互补依存和联结贯通的过程,一方面要尊重校园亚文化的主体地位,适度弱化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压制,另一方面要在增强二者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实现校园主流文化对亚文化的科学引领,确保两者理念、价值和目标的总体一致。

3.共生共建

“和合”校园文化建构具有动态生成性,要发挥其文化统合功能,使不同类型的亚文化形态在校园文化场域内实现与主流文化的交融与整合,产生共生效应,达到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境界。“和合”校园文化要为各种亚文化提供广阔的生存、交流和发展空间,并建立良好的资源协调机制,促进各种亚文化形态相互借鉴、共同提升,这也是其生命力所在。校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还要实现共建,要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地位的基础上,确立双方在“和合”校园文化共同体中的各自价值和合作领域,亚文化充分汲取主流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主流文化则要从亚文化中吸收开放、个性、创新的精神特质,进而形成风格呼应、导向一致、功能互补、和谐统一的校园文化新格局。

三、“和合”理念关照下的高中校园亚文化价值引导

“‘和合’作为矛盾与冲突的化解过程与所期结果,实质上是对主体关系的一种重构”[7]。“和合”理念注重不同文化合冲之后新事物的生成,体现了其文化整合的使命,符合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价值诉求,同时也为高中校园亚文化的调控与引领提供了新视角。

1.生成“和而不同”的亚文化生态场域

当前,亚文化正以其特有的发生和发展机理影响着高中生的生活和学习,并呈现出不断发展的趋势,其内容由单一逐步趋向多元,地位由边缘逐步趋向内缘,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已经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只有采用兼容并包的方式,依赖多种多样的文化载体才能吸引高中生的注意力。承认校园内各种文化样态的相对“不同”是校园文化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和动力,校园亚文化要在“和合”思想的统领下,保持其独立个性,并与校园主流文化达成共识,实现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彼此映照,将形式多样的各类文化因子整合于矛盾的统一体中,以达成校园文化的完美平衡。

一是正视高中校园亚文化的常态化存在。形态各异的各类亚文化深入到高中生的学习和生活中,成为他们表达个性、对抗传统并寻求自我认同的重要途径,是基于学生创造力和真实诉求的一种文化表达。学校教育者要将亚文化视作正常的文化和社会现象,理性地给予一定的文化表达空间,让学生合理地展示、表达其文化诉求。如学校的文化墙、展示栏可以开辟专门的亚文化展示空间,通过学生自行设计、展示其个性空间,以增强其“主人翁”意识。学校还可以定期举办“亚文化节”,搭建主亚文化沟通平台,以丰富校园文化。

二是要校园主流文化积极关照亚文化的健康发展。校园主流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组成部分,应当统摄校园内众多亚文化,对其发展进行适当的价值引导。学校要充分依托家庭和社会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创设包容的校园文化成长空间,通过价值引领的方式,促进亚文化健康发展。如学校可以组织开展“我的D盘谁做主”为主题的班会,通过师生平等探讨,帮助学生自行感悟亚文化表达的“度”。通过适度的规范和引导,减弱并消除亚文化中的消极成分,促进学生更积极、健康地表达亚文化诉求,与主流文化和谐共处。

2.打造“互动耦合”的校园主亚文化共生格局

学校教育要在内容和形式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筹发展各种文化形态,通过转变校园主流文化的传播形式和话语风格,弥合主流文化与亚文化之间的分歧,用亚文化的形式诠释主流文化的内容,用主流文化引领亚文化的健康发展,促进两者协调互动,让亚文化“再嵌”于主流文化之中,实现两者之间的“双向破壁”。

一是搭建沟通校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桥梁。学校要采取民主管理的方式,拓宽与学生平等对话的空间,为校园内的异质文化对话提供可能路径。学校可以通过传统节日文化中的代表符号,如春节的对联、窗花和年画,元宵节的元宵、灯笼、灯谜,端午节的龙舟、粽子等,举办形式多样的节日文化创意大赛,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亚文化的积极因素,创新传统节日文化的符号形式,增强文化自信。在主亚文化对话的过程中,教育管理者要秉持开放、包容、共享的心态,积极回应学生的文化需求,建立协商、对话机制,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并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放开组织权限,让学生在文化活动中找到参与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是构建基于社团活动的主亚文化共生空间。学生社团作为校园非正式群体,是校园亚文化生长和发展的重要空间,同时也是校园主亚文化平等对话、有效沟通的主要平台。学校要坚持“形式多变,内容坚定”的原则,深度发掘校园主流文化元素与社团文化的内在关联,将社团活动打造为思政育人的平台,让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在社团活动中互补共生,从而吸引学生更广泛的关注和参与。如针对校园内的汉服社、书画社、民族舞社、古诗词社、古琴社等古风社团,学校可以探索开展方向正确、形式多样、内容优质的古风文化活动,从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提升其审美素养和艺术表达能力。学校也可以定期开展社团文化节活动,设置特色活动路演,让学生沉浸式体验互动,进而搭建展示青春风采、彰显文化自信的交流平台。这样,学校对社团建设的管理工作就不再是单一的价值规训,而是通过营造良好的社团活动空间,让学生的话语权得以回归,进而感受到主流文化的厚重与宽容。

3.建构“和谐共生”的高中校园文化环境

面对高中校园内多元文化共生形态的复杂性,学校不能一味地兼容并包,而是要积极探寻亚文化与校园主流文化的关键契合点,在“博采众长”“和谐共生”的原则上,通过调整和改进教育姿态及方法,优化校园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共生环境,增加共生密度,促进亚文化在高中校园文化的土壤中良性健康发展。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的整合。“从积极意义上来讲,时尚与权威,严肃与活泼并不是水火不相容的,只要有‘百花齐放’的格局,一种健康积极的文化氛围也是可以期待的。”[8]亚文化因其新颖且自由的非主流元素对高中生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但容易让学生受到“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负面价值观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包容性和引领性,将其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渗透到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之中,能够有效消除亚文化与主流文化之间的隔阂,形成价值共识。学校要充分运用多样化的媒体渠道,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有效性,在话语风格上突出“时代元素”,注重把握高中生的思维方式和文化习得语境,以学生容易产生共鸣的表达方式,如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及主题鲜明的思政讲堂等,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实现其与亚文化的良性互动,共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二是发挥亚文化对高中校园主流文化的反哺效应。首先,要利用亚文化渗透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亚文化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和创新性,能够及时地捕捉和反映社会热点问题,思政课可以将亚文化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如通过一些网络流行话题和热门视频,作为教学背景和案例,以增强思政课程的感染力。同时,要将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到高中生的亚文化实践中,如通过涂鸦、漫画等元素打造校园文化墙面,让学生在亚文化的实践中得到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其次,要挖掘健康的亚文化中立德树人元素。学校要以主流文化为依托,有效发掘亚文化的积极元素,“量身定做”受高中生欢迎的文化产品,作为主流文化的丰富和补充,如通过“宿舍文化节”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和集体观念;通过“网络文化形象使者”评选培养学生网络文明意识;通过服饰设计大赛、文明礼仪展示、手工艺术节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动漫设计、时尚画报展、微信设计大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通过开发亚文化所蕴含的积极因素,将学生的热情和创造力聚焦到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中,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 赵世连,吴宝树.“数字化成长”背景下高中生亚文化风格透视[J].教学与管理,2018(19):27-29.

[2] 马中红.青年亚文化:文化关系网中的一条鱼[J].青年探索,2016(01):74-83.

[3] 王学俭,许伟.思想政治教育权威及权威生成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31(02):8-12.

[4] 敖成兵.青年网络亚文化的温和抵抗:特质、缘由及审视[J].当代青年研究,2019(02):78-84.

[5] 张立文.中国文化的精髓——和合学源流的考察[J].中国哲学史,1996(Z1):43-57.

[6] 张立文.和合与对话[J].文史哲,2011(04):10-12.

[7] 李红恩.和合思想下的学校课程建设[J].教育研究,2018,39(11):50-55.

[8] 李海峰,赖雄麟.当代中国青年亚文化的形成、特征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J].高教探索,2009(01):112-114+136.

【责任编辑 赵武星】

*该文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2023年度基础教育课程教学管理改革专项课题“崇真文化引领下高中生品格涵养的路径研究”(2023JY15-GL-L3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