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食品安全 中国式现代化 数字技术 赋能理论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24)07-00116-12
食品安全是关乎全球和谐稳定的重大战略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树立大食物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进行了深刻阐释,强调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为新时代食品安全领域发展指明了方向。食品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经过生产、半加工或加工和销售后可供人类食用的各种产品。《食品安全法》明确食品安全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有营养要求,并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我国始终将保障食品安全作为头等大事,相继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政策助力居民由吃得饱向吃得营养转变。新时代背景下,食品安全的内涵从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营养安全不断迈进。将食品安全纳入中国式现代化范畴,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这一时代命题的理论探索和实践创新。食品安全现代化需契合我国“践行大食物观”“推进共同富裕”“助力健康中国战略”“实现碳中和、碳达峰”“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等新时代目标,强调政府、企业、媒体和消费者等主体通过源头优化供给、产业联动发展、食安素养提升、治理绿色转型及主体跨界协同等方式,构建“多方参与、社会共治、绿色和谐”的食品安全格局。食品安全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我国驱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迈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必然举措。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蓬勃发展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迎来品类研发创新、消费理念重构等机遇,也面临智慧监管难应用、主体素养难提升等问题。如何在贯彻“大食物观”回应中国式现代化深刻诉求的同时,借助迭代创新、广泛渗透的数字技术赋能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①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要课题。2023年《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提出“以数字化驱动生产生活和治理方式变革”。数字技术在食品供给方式优化、产业链条融合、消费素养提升、生态绿色发展及构筑全球食品安全互惠格局等方面具有强大优势,②并与食品安全现代化高度契合。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革新资源利用渠道、优化产业整体结构,提升食品供给效益;另一方面,数字技术通过推进膳食营养科普、助力农业低碳转型,实现消费理念健康化、生态环境绿色化;此外,数字技术通过构建“文化互鉴、贸易互促”的全球食品安全共同体,提升世界食品安全水平。
已有研究主要从数字技术推动食品安全现代化的实施主体、实施客体及实施环境等三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在实施主体方面,数字技术促进食品安全各主体联动参与,③即政府践行智慧监管理念,专家媒体推广均衡饮食模式,科研单位推进食安技术研发,助力权威主体提升食品安全治理效能;④第三方检测机构等专业主体应用数字追溯场景,确保食品安全风险可视可控;⑤生鲜电商等新型经营主体革新食品供应方式,消费者等社会主体开展云端监督,促进市场主体挖掘产业价值,⑥驱动食品安全现代化转型。在实施客体方面,数字技术重构食品生产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和社会交流方式。⑦ 需发挥数字技术在革新食品生产设施、搭建智慧产业园区、辨析消费需求特征等方面的作用,⑧拓宽其在科普食品安全知识、打造冷链溯源系统、健全环境监测机制等方面的应用边界,⑨拓展其在数据资源共享、监管主体联动、食安素养培育等方面的赋能路径,⑩打造供应链协同、产业链互融、跨区域合作的食品安全格局,助力我国食品安全向“供给精准、产业关联、主体参与、生态集约、共建共享”的现代化目标迈进。⑾在实施环境方面,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健康需求更为迫切背景下,我国仍处于食品消费需求多样与供给质量不高现象并存、大产业与弱监管矛盾凸显的关键时期,①更面临膳食营养结构转型的现实情境。②质量安全、产业安全和营养安全是食品安全现代化的实现基础,③食品源头难追溯、智慧监管难应用、④营养知识难普及⑤等是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现实难题。需立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在全球形成食品安全共治合力,运用数字技术推动食品安全现代化向信息化、融合化发展。⑥
综上所述,已有研究为深化数字技术推动食品安全现代化的认识提供坚实基础,但多从数字技术推动食品安全现代化的单一维度或单个主体出发进行概念阐述,基于赋能理论对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理论逻辑进行深度解析的研究较少,从我国食品安全基本国情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出发,对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和探索路径进行整体性、系统性理解和把握的研究更为少见。由此,本文基于赋能理论分析数字技术赋能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理论逻辑,明确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现实困境,并提出探索路径,为推动我国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和参考依据。
一、数字技术赋能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赋能理论在乡村治理、⑦企业数字化转型⑧等领域得到深入应用,体现出个体或组织间通过多维耦合、协同互促提高资源应用能力并实现整体目标的发展过程,有助于探究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和生成逻辑。
1.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理论意蕴
赋能理论最早由学者在《黑人赋权:社会工作与被压迫的社会》中为化解社会不平等现象而提出,强调赋予某个主体特定权利。⑨ Graham在组织情境下强调应发挥员工的个体能动性,推动赋能理论的内涵由“赋予权力”向“赋予能力”转变。⑩随后,赋能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心理学、管理学领域,更为关注资源禀赋、心理特征、主体关系和社会情境等综合因素在提升个体或组织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展现了赋能对象由个体或组织内部拓展为组织或产业之间,赋能机制由被动接受变为主动获取、积极响应,赋能理念由仅仅关注特定结果到注重整体性、动态性演变方式的逻辑转向。由此,赋能理论是指目标对象运用外部因素获得特定资源、权力及能力,推动自身向有利方向演进,即通过汇集多方资源、优化组织结构、激发主体潜能、推动技术嵌入和促进文化交融推动组织向高级形态发展,⑾能够为探究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提供研究思路。学者们对于赋能理论的内在维度进行深入探讨,陈卫平、孙欣提出结构赋能概念,即通过在目标对象间建立有效的联结机制提升整体能力。① Spreitzer提出心理赋能维度,强调心理赋能是指通过提升目标对象主观能动性和内在认知,影响其行为反应。② Leong等提出赋能理论包括资源赋能、结构赋能和心理赋能三重维度,并将资源赋能定义为提高目标对象获取、管理资源的能力。③ 随着数字技术不断发展,学者们进一步拓展了赋能理论的应用范围和适用边界,将技术赋能和文化赋能纳入赋能理论的内在范畴,其中,技术赋能是指数字技术通过整合并重构传统生产要素,提升目标对象间协同能力,④文化赋能是指通过增强文化包容性,提升目标对象价值的过程。⑤
现有研究在明确政府风险治理方式、⑥产业发展现代化内在机制⑦及平台经济赋能过程⑧等方面推动赋能理论跨域应用。在食品安全领域,赋能理论已被用于探究营养意识提升方式、⑨智慧监管实践路径、⑩绿色消费驱动机制⑾等层面,彰显其多元主体综合协调、联动参与的内在意蕴。由此,可基于赋能理论阐释数字技术在资源、结构、心理及文化等方面引导食品供应链、产业链等智慧转型的过程,明确多元主体参与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作用机制,厘清我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和遵循方向。产业组织是食品安全各主体间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重要方式,在食品安全情境下,结构赋能表现为组织赋能,即推动食品产业链各主体融合发展并提升食品安全保障能力。由此,本文从资源赋能、组织赋能、心理赋能、技术赋能及文化赋能五个维度出发,剖析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理论意蕴。在厘清数字技术特征和优势、食品安全各主体职责职能的基础上,通过心理赋能提升消费者膳食素养,资源赋能、组织赋能和技术赋能促进食品供给绿色高效,以及文化赋能为国际食品安全贡献中国方案,明确我国实现食品安全现代化的发展路径。
2.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强调多维要素协同进化、迭代革新。亟需通过构建食品安全供给体系、打造食品安全产业链条、培育食品安全健康素养、促进食品安全生态治理和探索食品安全互惠格局,发挥数字技术赋能作用,实现食品安全现代化。由此,本文遵循赋能理论的五个维度,分析数字资源赋能、数字组织赋能、数字心理赋能、数字技术赋能及数字文化赋能对食品安全现代化的驱动机制,厘清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1)数字资源赋能,构建“满足超大市场规模”的食品安全现代化供给体系
数字资源赋能是指运用数字技术整合食品生产资源、革新食品生产方式,从而提升我国食品供给质量及供应能力。人口规模巨大是我国食品安全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国情,解决14亿人口吃饭问题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重大任务,亟需把握食品数量安全主动权,将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① 我国食品供给具有二重性特征,既具备自然禀赋丰富、生物物种多元等资源优势,又因大国小农这一基本特性约束食品生产能力和品类创新。如何在保证食品基础性供给的同时满足个体差异化需求,是实现食品安全现代化的难点和重要着力点。亟需推动食品安全现代化目标由“应对巨大人口规模”向“满足超大市场规模”转变。具体来说,一是食品资源种类创新。深入挖掘我国巨大人口总量所形成的市场优势,借助食品特色化、功能化的发展趋势革新食品资源种类。二是食品供给结构优化。以“大食物观”为导向,充分运用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及我国自然禀赋优势,构建农林牧渔资源联动、动物植物微生物类型拓展的食品安全现代化供给体系。三是食品生产设施迭代。运用数字技术革新食品生产设施,提升食品智能生产的综合效益,从而在更高水平上实现食品安全现代化目标。
(2)数字组织赋能,打造“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食品安全现代化产业链条
数字组织赋能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在食品产业链各主体间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产业链向融合化、智慧化发展。传统食品产业分散性强、效益低,缺乏规模经营能力。作为衔接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战略基点,产业链是实现食品附加值提升、经营主体增收提效和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数字组织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产业链条,核心是要充分发挥数字技术网络效应、聚集效应及平台效应,增强食品产业链中各主体协作互助能力,进而实现三产融合。② 具体来说,一是食品产业新链条。数字技术通过打造食品产业新链条、拓展智慧物流应用场景、提升产业链可视化水平等,提高政府对各经营主体食品安全行为的规制能力,促进食品高效流通。二是食品产业新集群。数字技术推动智慧种养、冷链物流、平台销售等食品产业链各环节转型升级,并助力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挖掘本土特色食品,树立并传播县域公共品牌,推动食品产业集群发展,拓展食品产业增值空间。三是食品产业新业态。运用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助力新零售新电商向传统食品产业渗透,带动农户等经营主体发展智慧农业、电商直播等新业态,构建联农带农的利益联结机制,引领产业链各主体增收致富,让食品安全现代化成果更高效、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3)数字心理赋能,提升“物质精神文明协同”的食品安全现代化健康素养
数字心理赋能是指运用数字技术提高消费者营养健康认知及食品安全素养,并改变其食品消费行为。亟需在食品安全领域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同发展,既要夯实科学膳食的物质基础,又要在精神层面对消费者健康意识等提出更高要求,通过全面提升社会健康素养助推食品安全现代化。数字技术打造食品安全智能交流网络,传递膳食均衡、适量购买的价值逻辑,最终转变个体食品消费理念、营造社会营养健康氛围。由此,可通过数字心理赋能驱动我国居民膳食质量和饮食观念向现代化迈进。具体来说,一是食安知识科普宣传。一方面,消费者能接受权威专家、媒体等发布的食品安全在线科普信息,另一方面,消费者通过虚拟现实等技术在“云端”主动获取食品安全知识等信息资源,降低食品安全知识搜寻成本并缓解信息不对称困境。二是食安素养培育提升。我国消费者膳食结构正由“粮菜型”向“粮肉菜果”多元型深刻转变,①借助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模拟食品安全数字交流场景,促进消费者精准应用食品安全知识,并将膳食营养理念与日常生活紧密融合,进而帮助其提升膳食搭配水平、改善饮食结构。三是食安氛围共建共享。运用大数据等数字技术分析消费者食品消费特征和偏好,并推动政府出台食品健康消费政策、食品企业践行“三减三健”行动、权威媒体和第三方机构宣传健康食品消费益处、消费者传播健康饮食方式等,引导多元主体共建社会健康消费文明。
(4)数字技术赋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食品安全现代化生态治理
数字技术赋能是指运用数字技术推动食品安全智慧监管,促进食品安全环境绿色化、生态化发展。食品安全现代化不但要关注食品安全内涵中的质量安全、营养安全等水平,更要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绿色技术系统性创新应用,助力食品供应链由资源依赖型迈向技术驱动型,促进食品治理方式智能化、低碳化转型,实现食品安全现代化生态治理。具体来说,一是食安绿色技术研发。以“减排、降碳”为目标,运用大数据技术明确食品产地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在自然资源保护、农业投入品控量、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领域开展绿色技术科研攻关,并通过应用种养循环、精准施肥、智能洁田等技术推动食品供应链绿色创新。二是食安低碳环境建设。秉持“资源节约、低碳循环”的理念,一方面提高食品生产效能,运用智能传感、图像识别等技术提升资源使用效率、优化农业生产布局,进而助推低碳食品优质供给、供应链减损降耗;另一方面营造低碳消费环境,运用数字孪生等技术普及环境友好型消费理念,在全社会倡导低碳节约理念。三是食品生态溯源推进。运用数字技术加强食品供应链与消费者间的联系,如鼓励消费者扫描二维码追溯食品供应链节能降污信息,食品供应链各主体在线披露食品绿色供应信息,实现生态治理方式由“约束型”向“引导型”转变,促进食品供应链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5)数字文化赋能,探索“世界和平发展道路”的食品安全现代化互惠格局
数字文化赋能是指运用数字技术传承我国食品安全文化,为世界各国食品安全提供中国方案。食品安全现代化与国民福祉安康、世界繁荣稳定休戚相关,蕴含着共治共建、共商共享的逻辑底蕴。由此,必须在全球范围内坚持互利共赢的合作战略,共同探索食品安全领域“世界和平发展道路”,保障中国食品安全更加稳定。数字技术通过无界链接、跨域协作促进全球食品安全文化交融,共建开放合作的数字空间,构筑食品安全现代化互惠格局。具体来说,一是食品区域文化挖掘。运用物联网等数字技术,将我国各地人文风情、地域风貌与本土丰富的饮食文化资源相互融合,通过推出地标食品数字藏品、打造食品民俗文化体验馆等,让历史文脉、根脉成为推动食品产业发展创新的内生动力。二是食品民族价值传承。兼顾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独特性与系统性,提升其传播的整体性与协同性,通过打造数字空间传播农遗食品文化价值、举办“云展览”讲好传统民族食品故事,助力民族价值传承延续,增强中华饮食文明的影响力。三是食安治理跨界合作。借力“一带一路”等政策优势,运用机器学习等技术分析各国食品安全治理数据,辨析全球食品安全规律,着力培育国际性食品龙头企业、打造稳定可持续的跨境食品供应链,进而构建全球食品安全治理共同体,推动食品安全经验互鉴和国际跨界合作,及时分享中国食品安全前沿技术与治理模式,为提高全球食品供应链韧性、提升世界居民膳食营养水平贡献力量。
二、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现实困境
数字技术为我国实现食品安全现代化提供动力,但资源要素应用不足、组织链条整合不畅、健康意识培育不够、关键技术研发不力和文化价值挖掘不深等现实困境的存在,阻碍了食品安全现代化的步伐。
1.资源要素应用不足,制约食品安全现代化供给体系扩容提质
资源要素是食品安全各主体在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所需要的条件。数字技术能够优化供应数据、智能算法、电商平台等食品产业资源要素配置方式,但我国食品产业规模差异性大、分散性强,在资源要素与食品产业相互融合过程中,存在资源要素应用不足的困境,制约食品安全现代化供给体系扩容提质。如我国林粮林菌等森林食品具有发展潜力,但受资源利用效率不高、智慧育种水平滞后、食品功能成分不明等影响,森林食品开发水平十分有限。
(1)资源开发有限。受制于对食品产地空间测绘、品质智慧监控等数据汇集分析不够等问题,我国渔业、林草业及畜牧业等所具备的生物资源难以通过食品产业链条形成多元价值网络,食品资源开发利用明显不足。部分地区深海养殖、戈壁农业、林下经济等发展缓慢,生物资源开发、新型食品研发等能力有限,更加难以满足食品市场多元诉求和健康需要。
(2)要素统筹困难。我国对各区域食品产业资源结构、空间布局等信息进行统筹归集的程度不足,并缺乏高效的食品数据共享机制对数据进行精准联结和智能分析,加之各地区食品生产标准不一、农林牧渔产业数字化水平参差,农产品作物长势、病虫害特征、智能质量分级等信息碎片化明显,各地食品品类趋同性强、品牌知名度低,现有食品供给资源结构难以进一步优化。
(3)基础设施滞后。我国食品产业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食品生产加工多采用手工或半自动等传统方式,5G基站、智慧农机、卫星定位、无人机等智能设备建设相对匮乏,无法及时明确土壤、气象、温度等环境因素对食品生产过程的影响机制和结果,限制数字技术在食品供应链各环节的深度应用,更难以保障食品供应链的稳定性。
2.组织链条整合不畅,阻碍食品安全现代化流通网络智慧转型
食品产业链是由食品产前、产中、产后等各环节形成的网络结构,它们相互协作,共同提升组织韧性和效益。数字技术推动食品产业链条跨时空联结,对于联合经营主体、革新加工方式、重塑组织形态等意义重大。而我国食品产业链存在智慧物流建设不足、县域集群特色不够、三产融合程度不深等问题,组织链条整合程度较低,而这会直接阻碍食品安全现代化流通网络智慧转型。
(1)智慧物流建设不足。我国智慧物流分布不均,大多分布在一线城市和东部地区,部分中西部地区冷链物流服务体系仍有待健全,且道路设施不完善、物流节点较分散,加之产地预冷冷库、可视化冷藏车等智慧冷链设备费用较高,食品运输中可能存在较高损耗率和流通成本,降低各主体共建智慧物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县域集群特色不够。我国县域特色食品产业多而不优,部分地区食品产业智慧种养能力不足、精深加工水平较低、龙头企业数量稀缺,难以形成有影响力的县域食品品牌,且相关主体较少运用预定种植、电商直播、社区直销等数字化方式开展多渠道线上推介,影响县域特色食品产业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
(3)三产融合程度不深。我国尚未建成全国性食品产销数据共享平台,且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小、散、乱”特征明显,电商平台、农户等主体间难以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加之偏远地区三产融合程度不深,导致食品产销对接困难,食品产业附加值更难提升。
3.健康意识培育不够,限制食品安全现代化消费素养整体提升
健康意识指个体关注自身健康情况的程度,多用于探究人们对健康信息的搜寻和处理水平。① 随着数字技术发展进步,“互联网+”迅速普及,在线平台成为消费者获取食品安全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渠道,并帮助其培育膳食健康意识、改善日常消费习惯。但由于营养认知程度有限、膳食均衡偏好较低、社会健康氛围不足,如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之和已超过50%,②且居民膳食纤维日均摄入量仅为11克,远低于25—30克的推荐值,③我国消费者健康意识培育不够,更限制了食品安全现代化消费素养整体提升。
(1)营养认知程度有限。我国部分消费者缺少食品营养辨识能力和定期监测自身营养状况的良好习惯,且政府、食品企业等权威主体多运用纸质手册等传统方式普及食品营养知识,电商平台等部分市场主体所售食品常缺少电子营养标签,导致消费者的营养认知难以提高。
(2)膳食均衡偏好较低。我国正处于居民膳食结构转型关键期,但食品消费便捷性改变了居民饮食方式和膳食结构,外卖食品消费量和外出就餐比例等持续增长,鱼禽、奶制品摄入不够与红肉摄入过多,④微量营养元素摄入不足和高糖高脂食物摄入过量并存的现象更为明显,三高等慢性病问题也更为突出,阻碍了消费者形成膳食均衡偏好。
(3)社会健康氛围不足。尽管数字技术驱动消费者在线参与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健康信息交流,但也造成了食安谣言肆意滋生和链式传播,消费者易产生盲目抵制、恐慌购买等非理性行为,不利于培育社会健康氛围。社交媒体蓬勃兴起使食品安全信息主体类型更加多元,虚假、失真的食品安全信息易通过多元社会主体在互联网广泛传播,降低政府部门等权威主体精准规制效能,更约束食品企业等市场主体共同培育社会健康氛围的积极性。
4.关键技术研发不力,束缚食品安全现代化生态环境绿色和谐
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应用于食品生产加工、流通配送、消费服务等供应链各环节及食品安全监管全过程。数字技术促进食品生产精细化、流通高效化、治理协同化,为研发更加高效、可持续的食品安全关键技术,并推进食品清洁生产、低碳流通、绿色消费等带来契机。然而,我国食品产业中部分主体过度依赖现有自然资源,沿用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生产经营方式,⑤如农村地区食品生产过程常存在山梨酸钾超量添加、含铅废水智能监测不足等问题,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发重视程度不够,影响了食品安全现代化生态环境绿色发展。
(1)绿色技术发展滞后。数字技术在我国食品生产绿色技术研发领域场景化应用不足,难以动态监测化肥、农兽药等农业投入品及化石能源等农业生产燃料的用量,且农业废弃物智能测算、生态环境风险量化评估等绿色技术研发滞后,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在食品绿色生产过程中智慧应用有限,降低食品生产过程中的减污降碳效果,制约食品产业转型。⑥
(2)低碳节约理念薄弱。一方面,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人员低碳环保意识不强、智慧设备应用不畅,普遍缺乏食品低碳供给的责任感和主动性,制约食品产业低碳发展。另一方面,我国低碳节约等食品消费理念薄弱,在数字营销背景下,消费者受广告精准推送等数字技术影响,易产生食品冲动消费,食品超量供给和过度浪费现象并存。①
(3)智慧溯源应用不足。我国食品从“田间到餐桌”涉及多个环节,区块链等数字技术所构建的智慧溯源系统面临碳排放数据难汇集、环境污染信息难共享、跨区质量监测难精准等问题,且我国智慧溯源发展时间短、建设成本高,食品安全智慧溯源应用非常有限。
5.文化价值挖掘不深,影响食品安全现代化民族精神传承发扬
我国食品安全文化厚植于悠久的历史饮食文脉和鲜明的民族风情风貌。食品安全文化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能够促进民族文化发展,即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创作及传播。然而,我国部分地区地势偏远,其食品安全文化资源闲置浪费、低效利用等现象严重,且存在消费市场规模小、产品创新程度低等问题,如浙江省松阳王景状元饼有600多年历史,但其因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在线宣传不够而难以扩大市场规模。②
(1)区域文化影响局限。食品安全区域文化能够展现我国各地的历史文脉、饮食方式和民俗风情,但部分地区数字基础设施不完善,能够展现其区域文化的食品供需信息衔接不足,导致本地独有的农遗食品品牌效应不强、辐射范围窄,区域文化难以形成影响力。
(2)民族价值传承不够。我国缺乏运用数字技术对民族文化缘起、发展背景等进行多维阐释和活化利用,也缺少依托数字技术丰富民族饮食文化产品供给,消费者与民族饮食文化开展场景交互的渠道相对单一,难以对食品民族文化产生价值认同,大量传统饮食文化价值传承不够、延续困难。
(3)跨界治理协作困难。各国数字设施互联互通、数字技术融通共享程度有限,食品安全主体间存在风险信息“数字鸿沟”,且部分欠发达地区食品安全数治思维和理念不足、区域合作不够,难以构建跨界联动、互信共治的全球食品安全现代化格局。
三、数字技术赋能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探索路径
亟需发挥数字技术在融合性、精准性、创新性等方面的优势,将其纳入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进程,助推数字资源要素精准应用、数字产业链条智慧融合、食品安全素养多维培育、数字食安技术研发创新和饮食文化价值挖掘传承,夯实“强基提质能力”、践行“联农带农目标”、共创“营养健康氛围”、优化“生态治理效能”和推动“互惠互鉴进程”,从而厘清数字技术赋能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探索路径,为我国助力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推进食品安全战略提供实践依据。
1.数字资源要素精准应用,夯实食品安全现代化“强基提质能力”
通过推动数字资源开发、数字要素配置及数字设备迭代,促进数字资源要素精准应用,进而丰富未来食品类型、优化食物多元结构并提升持续供给能力,为夯实食品安全现代化“强基提质能力”提供资源支撑。
(1)通过数字资源开发,丰富未来食品类型。立足我国西部、沿海等地区资源禀赋及气候特征,因地制宜推动树粮林菌等森林食品、肉干奶酪等草原食品、藻类贝类等海洋食品研发创新,协同提升优质蛋白、微量元素等供给能力,推进食用菌精准培育、高产饲草智慧种植、冷水鱼无人养殖等,拓展食品供给资源。此外,运用数字技术分析我国食品资源种养特性、营养含量等多元信息,并发挥数字技术生产性功能,以食用藻类等为原料,通过生物合成、质构重组等前沿技术研发植物基食品、3D打印食品等未来食品品类,丰富食品供给种类。
(2)通过数字要素配置,优化食物多元结构。着力建设食品现代化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智慧园、智能植物工厂等食品数字化生产基地,优化主粮生产空间布局,夯实食品供给基础;运用产地环境云端监控、病虫灾害数字诊断等智能系统打造水产品、森林食品等智慧生产基地,拓宽海鲜类、坚果类等食品生产规模,优化食品供给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同时,着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种质资源优化等行动,运用数字监测标签等展示农产品种植、养殖等环节具体信息,实现生长环境实时感知、农业投入品精准控制、畜禽疫病动态防控,在源头降低食品安全风险,提升食品供给质量。
(3)通过数字设备迭代,提升持续供应能力。运用空间GIS、物联网等数字技术推动数字生产设施全面革新,如在源头应用生物雷达、卫星遥感等先进技术打造食品供给云平台、3D智能仓储站、冷链物流基地等数字设施,建设云端认养、订单集成等智慧系统。同时,推广数字生产设备,通过在数字牧场、无人渔场、智慧林场等积极发展设施农业,推进立体种植、光伏养殖等,广泛应用源头预冷、精准防虫、智能分级等生产流程所需数字设备,保障食品持续供给的同时提升综合效益。
2.数字产业链条智慧融合,践行食品安全现代化“联农带农目标”
通过数字主体协同、数字精深加工及数字业态创新,构筑智慧流通网络、打造县域特色集群和壮大三产融合链条,推动数字产业链条向信息化、融合化发展,践行食品安全现代化“联农带农目标”。
(1)通过数字主体协同,构筑智慧流通网络。依托大数据等数字技术促进源头生产、加工批发、冷链运输、电商零售等食品产业链各环节主体多方联动,共同搭建全国性食品智慧流通设施,协同打造食品安全数据基站和共享平台,在实现信息高效集成的同时提升产业链敏捷性;同时,完善移动冷链仓库、智慧集散中心、可视化配送车辆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人才下沉、服务下沉、数据下沉等方式发挥东部、中部地区等智慧流通发达地区空间辐射作用和溢出效应,带动欠发达地区智慧流通网络建设,促进全域范围内食品高效流通。
(2)通过数字精深加工,打造县域特色集群。设立食品精深加工智慧园区,因地制宜建设预制菜等食品精深加工自动化生产线,并聚焦消费需求趋势和本地资源特点延伸食品品类,通过食品精深加工方式数字化转型实现投入产出高效契合、供需精准匹配,推动食品产业价值链倍增。同时,以“一村一品、一县一集群”为目标,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综合效益高的县域特色食品产业集群,重点培育县域特色食品龙头企业,完善土特产等特色食品产地加工链条,提升县域特色食品知名度。
(3)通过数字业态创新,壮大三产融合链条。激励食品产业全环节相关主体依据消费趋势展开创新探索,推动人机交互等数字技术与食品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着力发展体验农业、电商助农、消费帮扶及无人配送等食品产业新业态,协同提升网红食品、跨境食品及净菜食品等新型食品产业竞争力,并通过发挥其带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创新联农带农方式。此外,推动本土食品龙头企业与中小规模食品经营主体共筑利益联结机制,如通过开展订单化生产、搭建中央厨房等方式与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激励约束关系,并运用数字藏品设计、名人直播带货、线上社区团购等方式构筑三产融合链条,推动食品产业链增收。
3.食品安全素养多维培育,共创食品安全现代化“营养健康氛围”
共创食品安全现代化“营养健康氛围”离不开食品安全数字宣传科普、数字素养提升和数字档案建设,须全方位培育食品安全素养,引导消费者注重营养安全和膳食均衡,并在全社会形成营养健康氛围。
(1)通过数字科普宣传,培育营养安全意识。通过革新数字科普方式提升食品安全科普趣味性和精准性,即借助小红书等数字传播平台,聚焦中老年人、孕妇等多种类型消费者,运用ChatGPT等数字技术推广食安科普电子手册、营养安全公益小视频、帮助消费者明确超量油盐等的饮食危害和均衡营养素等的健康益处。此外,建议电商平台推出健康食品折扣专属券等,鼓励消费者购买健康饮食菜谱、精准营养食品等,扩大优质肉蛋奶等食品消费量,共同培育消费者营养安全意识。
(2)通过数字素养提升,引导膳食均衡偏好。政府部门运用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分析食品消费趋势,并根据消费者的健康状态在线普及食品安全知识,适时推出个性定制的电子膳食指南,进而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素养。同时,引导电商平台、外卖APP等食品消费平台积极应用机器视觉等数字技术,对食品营养素含量、摄入参考值及单餐卡路里等信息进行可视化展示,并在线呈现膳食优化方案,从而引导消费者膳食均衡偏好。
(3)通过数字档案建设,共建社会健康氛围。政府通过“定期考核、智能立档、精准分析”,设立食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分类数据库,在生鲜电商、外卖平台、在线商家等建立智慧诚信档案,对其供应资质、流通许可、失信行为等进行数字化分析,并对其诚信水平进行动态评估和公示。同时,运用数字技术向多元主体赋权赋能,引导其各司其职,如政府创建慢性病防控示范点,食品企业研发膳食健康档案,权威专家和媒体及时解读“食安云治理”内容,食品行业协会开创智慧健康e站,消费者参与食安风险在线维权,营造社会健康文明氛围。
4.数字食安技术研发创新,优化食品安全现代化“生态治理效能”
通过数字技术攻关、数字平台搭建及数字场景应用,推广食安绿色技术、营造低碳节约环境并完善生态溯源系统,推动数字食安技术研发创新,为优化食品安全现代化“生态治理效能”提供技术支撑。
(1)通过数字技术攻关,拓展绿色循环功能。以“低耗节能降碳”为目标,运用数字技术推动绿色物流建设、绿色病虫害防控、水资源精准降污等绿色技术研发创新,实现饲料结构优化、化肥减量提效、资源高效利用,协同联动家庭农场、食品龙头企业、农业科技园等多元主体应用数字技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云端监测。打造区域食品生产废弃物智慧循环系统,对作物秸秆、林果残渣等进行全域循环利用,助推食品产业链资源绿色循环。
(2)通过数字平台搭建,营造低碳节约环境。引导生鲜电商等食品龙头企业构建低碳环保联盟,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搭建食品生产智慧环保平台,积极探索食品低碳生产账户、节能数据共享平台、排污智能监测系统等,提升联盟主体节能环保责任意识。此外,建设食品低碳消费大数据平台,并分析消费者食品购买数据,有针对性地向高碳消费者倡导可持续消费、低碳消费等新型消费理念,激励其按需购买,并引导其选择小份菜、可循环餐盒等低碳行为,通过创立饮食消费“碳账单”提升消费者低碳消费意识,引导食品消费方式低碳转型。
(3)通过数字场景应用,完善生态溯源系统。以实现食品安全时空、全过程智慧监管为目标,应用AI预警、智能甄别等先进技术建设共享车间、智慧质检室等,大力推进阳光工厂、透明厨房等食品安全行动,拓展食品安全监管场景。协同运用“互联网+数字技术”,以食安溯源码为载体,通过“一品一码”构建食品安全生态溯源系统,对产地环境、入市批次、绿色认证、生态效益等关键信息上链存储,促进食品产业绿色化、生态化发展。
5.饮食价值挖掘传承,推动食品安全现代化“互惠互鉴进程”
通过文化挖掘、体验互促及理念互鉴,树立国潮品牌标杆、助力非遗饮食传承及共商食安跨界治理,实现饮食文化价值挖掘传承,进而推动食品安全现代化“互惠互鉴进程”。
(1)通过文化挖掘,树立国潮品牌标杆。运用元宇宙等数字技术推动我国悠久的饮食文化与独有的地理风貌、民俗节庆等相互融合,深入发掘村庄村落、名人祠堂等的人文功能和饮食文化价值,打造历史美食VR城、饮食文化公社等数字场所。同时,运用大数据预测我国养生等饮食文化趋势,助推老字号食品、民族食品等传统品牌与新兴食品品牌跨界联名建立国潮品牌,将东方美学、国风IP等要素融入食品包装、形态设计,并动态分析食品国潮品牌供需数据,提升其市场需求响应能力。
(2)通过体验互促,助力非遗饮食传承。运用全息呈现等数字技术推动我国饮食文化与高清影视、在线游戏等领域融合,开发饮食变迁云视听、饮食文化云展览、饮食故事云阅读、饮食品味云体验等项目,通过塑造沉浸式体验提升中华饮食文化表现力。协同建立非遗饮食文化数据库,运用云端研学、3D实景、AR互动等方式传播非遗美食制作技艺,推广非遗食品数字名录,增强消费者对非遗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促进非遗饮食文化传播。
(3)通过理念互鉴,共商食安跨界治理。运用大数据构建全球食品安全命运共同体,依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国际食品安全文化共享平台,促进食品安全治理方式推广应用、治理理念互鉴共享,助力我国民族饮食文化、食安治理理念全球传播。此外,以“社会共治”为目标,搭建食品安全风险事件数据共享系统,明确全球食品安全风险时空分布和发展态势,提升各国食品安全风险动态预警和应急响应能力,并促进各国政府部门联动,开展食品跨境贸易互促、技术联合攻关,共同推进食品安全跨界治理协作。
四、结语
在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我国食品安全现代化需要应用数字技术高创新性、强渗透性等特征,朝信息化、融合化、智慧化等方向发展。本文基于赋能理论阐释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理论意蕴,明确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生成逻辑,并在厘清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面临的现实困境基础上,提出数字技术赋能中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探索路径,这丰富了食品安全现代化理论内涵、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理论边界,更有助于扩展食品安全现代化的实践空间。
赋能理论可以用于勾勒数字技术助力个体或组织间协同互促,以提高资源应用能力并实现整体目标的应用图景,为食品安全现代化发展提供了整体性思路,未来可立足中国独特的国情、农情和食情,进一步对以下议题进行探究:第一,深入刻画食品安全现代化理论图景。可从系统视角出发,运用扎根理论等方法,提炼食品安全现代化各要素理论维度,并构建食品安全现代化指标体系,为开展食品安全现代化实证分析提供研究基础。第二,开展食品安全现代化实证研究。食品安全现代化的实践应用离不开多维数据搜集与分析,可运用实地调研、网络爬虫等方法,对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的具体机制进行动态分析,从而厘清其影响过程、边界条件和实践效果。第三,推进食品安全现代化理论情境化检验。数字技术赋能食品安全现代化需要在差异化情境等约束下厘清多元主体对其的实践过程,由此,可从家庭农场、食品科技企业、生鲜电商平台等多元主体出发对该主题开展案例分析,进一步丰富食品安全现代化的理论意义和价值内涵,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
作者单位: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华南农业大学乡村振兴实验室
责任编辑:秦开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