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尊盘,先秦青铜器的顶峰

2024-08-19 00:00彭妍
世界博览 2024年16期

结构

曾侯乙尊盘由尊和盘两件器物组成,在出土时,尊被放置于盘内,作为一套组合出现。

尊高30.1厘米,口径25厘米,重9千克。

盘高23.5厘米,口径58厘米,内深12厘米,重19.2千克。

1978年,在湖北随州城西2公里的擂鼓墩的一处施工现场,工人在红沙岩地层中挖出大面积的褐色土,还发现土层中铺有石板。施工暂停,考古人员赶到现场,曾侯乙墓和墓主人曾侯乙(约公元前475—约公元前433)背后的曾国也随之浮出水面。

曾侯乙墓出土了15000余件文物,从青铜器、漆器、木器、金玉器到竹简,涵盖了礼器、乐器、兵器,出土文物级别之高、铸造技艺之精湛、种类之齐全,举世罕见。墓中的国宝级文物就有9件,其中曾侯乙尊盘更是湖北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之一,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这套尊盘不仅造型精巧,还改写了中国古代科技史。

精妙的尊盘

尊在商周时期常作为盛酒器。如果将曾侯乙尊盘的尊拆解开来,可以发现它由尊体和尊体上的附件两部分构成。尊体是一个圆尊,从上到下由尊口、长颈、矮腹、圈足构成(见图2—4)。从长颈到鼓起的矮腹是尊体的主体部分。长颈上有4片芭蕉叶形状的蟠虺纹(蟠虺是卷曲的小蛇,是青铜器上常见的一种纹饰),叶片间的空白处錾刻有2行7字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表明其最后一任主人是曾侯乙。

曾侯乙尊盘的盘也由盘体和附件构成(见图5—9)。在商周时期,盘一般作为水器使用。盘和尊组合时,盘内如果盛有热水,就可以加热尊中的酒,如果盛有冰块,就可以冰镇尊中的酒。盘内底面上有1圈铭文“曾侯乙作持用终”,其中“曾侯”两个字是制作盘时铸造 而成 ,“乙作持用终”则是后来錾刻而成,经过辨认可以发现铭文“乙”原本为“與”。专家推测曾侯與是曾侯乙的爷爷,这套尊盘应该是传到曾侯乙,被他带入墓穴。

这套尊和盘虽然器形复杂,但是两件器物整体风格一致。据统计,尊体上附饰着28条龙,而盘体上则附饰有56条龙,正好构成倍数关系,数量关系可能体现了铸造者的小巧思,暗示盘和尊是成套铸造的。

2000多年前的失蜡法

曾侯乙尊盘整体造型端庄优美,纹饰精妙繁复,展现了楚人高超的铸造技艺。整套尊盘使用了浑铸、分铸、焊接和失蜡法等多种工艺,特别是尊口处的镂空附饰,远看如同一团云朵漂浮在尊体之上,细看则会发现这是层层套合、互相盘旋缠绕的龙蛇云彩状镂空附饰。经过专家鉴定,尊口的附饰是使用失蜡法铸造的,这一重大发现将我国使用失蜡法的历史推进到2000多年前,改写了中国古代科技史。

尊侯乙尊盘的一些附件是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这一观点曾引起争议。尊口镂空附饰由4个部件组成,最初提出失蜡法的专家主张,这4个部件是分别采用失蜡法整体铸造的,而反对者则认为这4个部件是分别由范铸法铸造而成。

所谓失蜡法,就是利用蜡可塑性强的特点将其精细加工,制作成与所需的器物形状一样的蜡模,之后再用泥土填充蜡模内部空隙,并在蜡模外部也包裹泥土。待模具定型后对模具加热,蜡受热后变成蜡液流出,由此便得到空心的模具。之后往模具中注入炼化的金属溶液,等待其冷却后去掉最初填充的泥土,便得到了与蜡模相同的金属器。通过失蜡法铸造的器物无须打磨,并且可以根据需要制作出精美的纹饰。但在曾侯乙尊盘出土前,失蜡法制作的器物止于明清。

尊口

尊口装饰着样式繁复精巧的镂空蟠虺纹饰,顶部平整,侧面则是圆弧形。尊口与附饰相连接的部分,由内外两层构成,均为镂空结构,里面是“8”形状的网状纹路,结构规整,外层的镂空则是相互缠绕的蟠龙组成网状结构。

长颈

长颈附件是对称分布的4只向上爬行、回首吐舌的豹,豹的躯体镂空,其表面有蟠虺纹。豹的尾巴上又焊接着向上的龙首,龙首两侧是焊接在矮腹上的双身龙(先秦青铜器常见纹饰:兽首下接异向布列的双身,兽首常常带有双角)。

矮腹、圈足

矮腹上分布1圈蟠虺纹带。圈足为喇叭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有相互交织缠绕的蟠龙纹形成的镂空纹饰,这些纹饰十分精细,在蟠龙的鳍等关节处特意做了涡状的凸起,龙身则是用圆点制作出鳞片。圈足的下层则分布着与长颈相同的蟠虺纹。圈足上的附件是造型与双身龙风格相近的夔龙。

盘口

盘口饰镂空蟠虺纹。

盘腹外侧

盘腹外侧有3圈蟠虺纹带。

附件

盘的附件是兽形饰、双身龙和龙形足,各4个,前两者各自从口沿延伸至腹侧,它们均匀地分布于盘的周边。

兽形饰

兽形饰高出盘口的部分是曲尺形的抠手,其上饰镂空蟠虺纹,纹饰结构与盘口附饰、尊口附饰基本相同。

双身龙

装饰在兽形饰之间的双身龙龙首咬合于盘口,龙首上又盘绕2条小龙,龙身在盘腹之侧展开作双身,其上又各附3条小龙。盘足则为4只圆雕的双身龙,位置与盘腹的双身龙对应。

在商周时期,最为广泛应用的铸造技术是范铸法,简单来说,就是先制作一个实心的泥模(称为模或者母范);再用泥土敷在泥模外面,脱出后形成铸件外轮廓的组成部分,称为外范,外范往往要分割成数块,以便从模上脱下;之后再将外范组合,注入炼化的金属溶液,待其冷却后去掉外范,经过清理、打磨就得到了相应的器物。模由范生,范由模造,如今我们常说的“模范”一词就来源于此。由于外范拼合会有缝隙,所以范铸法铸造的器物都会有范缝。

经过双方学者的数轮交锋,基本上可以认定曾侯乙尊盘尊口处的附饰是用失蜡法铸造的。因为如果采用范铸法,尊口处的附饰上必然会留出范缝,但是并没有在附饰上发现范缝,经过CT扫描检测也没有在附饰上发现锻打和铸接痕迹,各部件是一次成型。且尊口的附饰过于繁杂,当时的焊接工艺基本上无法实现。由此我们基本上可以断定,尊口的附饰是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这说明早在2000多年前,中国就已经有了炉火纯青的失蜡法铸造工艺。

模糊的曾国

曾国在正史上的记载非常少。根据考古发现,曾国在周代大致位于长江以北汉水以东的区域,包括今湖北的荆门、襄阳、随州,以及河南新野、桐柏一带。根据出土文物上的相关史料记载,曾国先祖曾是周灭商的功臣,是周王室同姓诸侯,被分封在铜料运输的要道随枣走廊(周人南下和控制汉江地区的交通要道,连接中原地区与江汉地区,因其中有随州、枣阳两座城市而得名)上,这可能也是曾侯乙墓能出土大量青铜器的重要原因。

西周时期,曾国的文化艺术独树一帜,甚至影响过楚国,但是由于地缘环境影响,至东周初期,曾国的文化也逐渐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其器物也不可避免地沿袭了楚国的装饰风格,因此,考古学界对曾侯乙墓的文物多以“楚系”风格概括。

曾侯乙尊盘上,无数的龙蛇纹饰盘旋缠绕,构成整个尊盘精美的附饰,这便与楚人的龙文化崇拜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形制受到周礼的约束较强,而到了曾侯乙尊盘铸造的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在青铜铸造上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楚国当时十分青睐龙的形象,希望通过对这一神兽的崇拜,表达对大自然的敬畏,祈求得到神灵的庇护。曾侯乙尊盘就是这一美好向往在青铜器艺术上的展现。

曾国早已消亡于历史的长河,幸而通过出土的文物,这个被历史尘封的古代诸侯国再次走进人们的视野,正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工匠,用超凡的智慧和技艺,打造了令人叫绝的艺术精品,我们也从这穿越千年的曾侯乙尊盘中,感受到那个时代辉煌灿烂的艺术成就。

(责编:李玉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