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建阳窑黑釉兔毫盏(文物号:故00143126),高5.8厘米,口径12.8厘米,足径3.9厘米。全盏呈撇口状,斜直壁,小圈足。胎呈铁黑色,内壁满釉。外壁施釉不到底,腹下部釉垂流如泪痕。口沿处釉呈酱色,其下渐为褐黑相间,内底纯黑色,外底露胎处呈铁黑色。釉中有丝状黑褐色兔毛般结晶,俗称“兔毫”。
宋徽宗赵佶对白茶情有独钟,认为这种崖林之间偶然生出的茶,是天地之精华。对于茶艺之道,宋徽宗有自己独特的追求与品味,对于茶具自然也是精益求精。建盏的风靡,就与宋徽宗的喜爱关系紧密。
蔡京在《延福宫曲宴记》中记载:宣和二年(1120),徽宗延臣赐宴,表演分茶之事。在宋徽宗眼里,烹茶煮茶是高尚的事,并不妨碍他身为皇帝的尊严。单论饮茶之道,赵佶无疑是一流的专家兼玩家。身为皇帝的他不仅可以品尝到全国各地的贡茶,审视天下名茶的品相与滋味,还可以亲自掌控御茶的制作。
据宋代茶书《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徽宗政和至宣和年间,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官家的品位和心思改变花样。为了使龙心大悦,北苑官焙上供了大量名称优雅的贡茶来供这位皇帝赏玩,如玉清庆云、御苑玉芽、瑞云翔龙、瑞雪呈祥等。
赵佶不仅喜好品茗茶艺,还亲自撰写了一本茶道专著——《茶论》,因这本著作成书于大观元年(1107),故后人也将它称为《大观茶论》。本书文笔精炼,见解独到,是研究宋代茶叶种植、制作和饮茶风尚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宋代点茶艺术的宝贵资料。
赵佶在对“盏”的一篇论述中,首先引用了北宋著名茶学家蔡襄《茶录》中的话:“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然后将建盏大肆夸赞了一番:“盏色贵青黑,玉条达者为上,取其焕发茶采色也。”即黑盏上的兔毫细长,根根清晰,从盏边缘直达盏底才是上品,唯有极品兔毫盏才能衬托出茶色之美。
建盏的釉色完美地迎合了宋朝点茶、斗茶的需要,得到了宋徽宗的分外垂青。因为皇帝的“广而告之”,一时间,建盏风光无限,荣盛至极。钟情建盏的宋徽宗除了著书夸赞外,还常将建茶与建盏这一为点茶而生的绝佳组合写进诗词里。
他在《宣和宫词》里赞誉道:“上春精择建溪芽,携向芸窗力斗茶。点处未容分品格,捧瓯相近比琼花。”意思是春寒料峭之时,带着来自建溪的茶芽,面对芸窗来斗茶,是一件幸福的事。点茶还未分出高下,手里捧着建盏,里面的乳白茶汤比琼花还要美。
在另一首《宣和宫词》里,身为兔毫茶盏铁粉的宋徽宗再次高度赞扬了兔毫茶盏的独特魅力:“兔毫连盏烹云液,能解红颜入醉乡。”建窑出产的兔毫茶盏里散发着茶芽的香气,那香气如云缭绕,令周边的人都沉浸在忘我的茶韵中,醉倒在梦乡里。至此,黑釉兔毫盏与茶道一起同行,开始了闪耀千年的历史征程。
两宋时期,其实兔毫盏并非建窑(建阳窑的简称)的独家秘技,我国很多地方如江西、山东、河南、河北等地都有烧制,但是建窑所烧的“建盏”是所有黑釉兔毫盏中最为著名的。它不仅得到了宋徽宗的认可,还得到了众文人的推崇。范仲淹、苏东坡、梅尧臣等北宋的文豪名士对它多有溢美之词。
自汉唐以来,煎茶已十分盛行。入宋以后,一种更讲究品茗艺术的斗茶之风逐渐兴起,宋徽宗常与王公贵族和臣僚们“斗茶”,上行下效,斗茶之风迅速席卷全国,成为宋朝的全民运动。
在两宋,有权势有地位的人所饮的茶并非现在根根分明的茶叶,而是半发酵制成的茶饼。在饮用之前,先截取部分茶饼,将其碾成茶末后,置于茶盏之中,接着倾入初沸的开水,用由竹片做的“茶筅(xiǎn)”搅动,边点边搅,令茶、水交融,直到涌起白色的泡沫。
这泛起的乳白泡沫就是宋人斗茶的第一个品评标准,新生的泡沫在茶盏内壁贴附的时间越长,水痕出现越晚者,胜出。“斗茶”之法讲究茶质、水质和技艺,不过俗话说:“好马配好鞍”,为了创造最佳的斗茶效果,优质的茶盏也是赢得斗茶胜利的一大关键。
蔡襄在《茶录》中提到,饮茶当用建窑茶盏,一则建盏胎体粗厚,方便以手捧持;一则因为它最能衬映白色茶面,黑盏白茶,黑白分明,一目了然。因此斗茶家们都对黑釉茶盏情有独钟,毕竟建盏可是最适合斗茶的利器了。
也许是在使用建盏饮茶时来了灵感,蔡襄还诗兴大发,专门为建盏写了首诗:“兔毫紫瓯新,蟹眼清泉煮。”诗中的兔毫就是建盏中的代表茶盏之一。兔毫盏的釉面颜色并不相同,它的经典色彩可细分为金毫、银毫、蓝毫、青毫、红毫等。
除兔毫纹外,建窑也有烧制成别致美观的“鹧鸪斑”和“银星斑”的。“银星斑”就是油滴盏。烧制油滴盏时,以生坯挂釉,入窑焙烧到一定温度,釉料中的呈色剂——铁就会形成结晶体,并凝成黑色油滴状,熄火降温后,结晶颗粒就保留在釉层中,独特的装饰效果至此方成。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建阳窑黑釉兔毫盏(文物号:新00107574),高9.6厘米,口径16.2厘米,足径4.9厘米。盏敛口,深弧腹下收,圈足。内外施黑釉,内壁满釉,外壁施釉不到底,垂釉形成滴珠状。口沿釉色黄褐,近底露胎处呈黑褐色。
现藏于静嘉堂文库美术馆的曜变天目茶碗,高7.2厘米、口径12.2厘米,重284克。束口,深腹,圈足矮小。施黑釉,釉不及底足,口沿微失釉,底有釉泪。细观此盏,由炉火馈赠的天然纹样仿佛令人置身宁静深邃的星空之下,而这星空是如此神秘,如此璀璨,像极了那未知的浩瀚宇宙。
被誉为“鬼斧神工”之作的建盏,其外观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和浓郁的东方艺术色彩,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不过只凭借这一点,还不足以使它跃居宋代最上乘的“斗茶”用具榜首之位。造型别致的建盏边薄底厚,胎骨坚硬,胎体厚重,具有绝佳的保温性和隔热性。至今还流传有一种说法:三伏天用建盏盛菜,即使隔夜食物,也不会馊。建盏足小口大底部深,阔大的盏口便于观赏汤花,而足小底深易于茶渣沉淀和倾倒,不必担心影响茶色。诸多优点汇集一身,使其他窑场生产的茶盏大为逊色,因此成为宋人斗茶的“制胜法宝”。
建盏珍品划分为若干等级,兔毫盏是建窑最为典型和产量最大的产品, “曜变”则被列为至高无上的神品。
宋代的建窑,亦称“建安窑”“乌泥窑”,以烧黑釉瓷而在世界闻名。建窑所在的建阳当地出产一种富含铜、铁等矿物元素的瓷土、瓷石,是制作瓷器的优质原材料。这种原材料烧制出来的瓷器,因含铁量较高,故大多呈现出黑或灰黑、黑褐等颜色。人们根据成品的模样,又给它起名为黑釉建盏。
烧制黑釉建盏需要至高的技巧,稍有差池,就会出现不合格的产品。但是,有时候错误也成就了别样的美丽。工匠在烧制黑釉建盏过程中,竟然阴差阳错地生产了少量特殊产品——内壁上布满了大大小小的结晶斑点,颜色瑰丽的茶盏。将这些茶盏放置在阳光下,盏内的结晶斑点和茶盏本身会放射出蓝、绿、黄、紫等炫目的光芒,这就是曜变。
曜变一词原意为“窑变”“容变”,15世纪前后,人们开始用含有“星”“辉”之意的“曜”字来命名。目前已知的3件传世宋代曜变天目茶碗,分别收藏在日本的静嘉堂文库美术馆、藤田美术馆和大德寺龙光院,被列为日本国宝。
(责编:马南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