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我们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又一次理论创新,蕴含着深刻的政治逻辑。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政治原则,科学地回答了“为了谁”的政治问题,始终如一地把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话语权和主导权,强化党对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工作部署的全面统领的政治抓手。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揭示了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文化创造的主体,坚持“二为”的根本方向,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担当,指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中必须有新发展、新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战略,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价值基础、提供了精神力量、指明了未来方向。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思想;文化领导权;以人民为中心;文化使命;中国式现代化
作者简介:田鹏颖,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沈阳 110819);金英,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沈阳 110819)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世界意义研究”(21AZD001);辽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委托项目“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创新与逻辑体系研究”(24AWT013);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理论基础与体系建构研究”(SCJJ24ZD02)
DOI编码: 10.19667/j.cnki.cn23-1070/c.2024.04.001
新时代的发展需要新思想的引领,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发展和完善翻开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的新篇章,具有极其重要的政治性。在新时代新征程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坚定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政治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担当,以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战略。习近平文化思想实现了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建设的新飞跃,彰显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先进文化引领时代的重大意义。
深刻领悟并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做好新时代思想文化工作的政治要求,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稳步发展的重要保障。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为主要研究对象,围绕着学理依据、生成逻辑、实践路径、价值意蕴等方面展开了多维度、深层次的理论阐释。但是,学者们对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逻辑研究较少。“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①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创新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始终把讲政治放在第一位。因此,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逻辑,更好地“用学术讲政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坚定文化自信、不断奋斗。
一、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政治原则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提出,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理论的继承与发展,也是对党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百余年历程规律性认识的历史经验总结,更是对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科学把握,为新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开创新局面、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就锚定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政治原则,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根本政治保证,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时代发展方向,又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以贯彻“两个结合”,更以中华文明的底气引导人民坚定文化自信,以文化现代化的伟大实践推进民族复兴伟业。
1.回答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的政治问题
马克思曾明确指出:“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②政治原则是由占统治阶级的立场和利益所决定的,体现了阶级的政治活动准则和底线,是政治活动的根本指导和规范。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的政治问题zUDlLDF3fs6UF9szuJbqGw==,明确了以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立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是我们党的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无论是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无不源自于人民的智慧、人民的探索、人民的创造。”③党领导文化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始终离不开我们党对人民根本利益的维护,也离不开我们党团结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共同奋斗。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民族复兴必然是空想。”④这一论断深刻阐明了我们党把民族复兴作为初心使命,而文化复兴是实现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环,必须坚持党在文化建设、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领导权。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为了谁”的政治问题,深刻揭示了坚持人民至上是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深厚根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坚持人民至上的生动体现。
2.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优良政治传统
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我们党的优势所在,在百年征程中,党始终把宣传工作的领导权掌握在手中。早期共产党人瞿秋白提出:资产阶级由于其局限性“绝对没有能力完成他们应该承担的革命任务”;“一切革命的文化团体必须坚决的反对这种企图,为着文化运动的无产阶级的领导权而斗争”⑤。在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总结从事群众工作和文化宣传工作的经验,为了鼓舞军民斗志,更好地开展文化宣传,加强部队文化建设和政治教育,用通俗易懂、便于传唱的方式提出了“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在革命斗争中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自此,党开始加强对文化的领导权并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先后发布和实施了《宣传工作的目前任务》《宣传工作决议案》等文件,在思想文化上与人民群众紧密团结在一起,建立起思想文化上的统一战线,从而推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党根据我国当时文化思想的现状对宣传工作进行了系统的讨论,进一步“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随后,党的八大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作为发展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基本方针,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同时,提出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从而为“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了正确方向。改革开放初期,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面建设,党积极应对文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实施一系列加强文化领导权的措施和政策,拓展思想文化工作涵盖的领域,加强对文化事业的领导。针对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的张力问题,邓小平指出,我们的党要“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①,要“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为一个重大任务长期抓下去”②,确保二者之间的均衡发展。为了进一步做好文化宣传这一重要工作和重要战线,江泽民强调,我们党的宣传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③。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胡锦涛指出,我们党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④,肩负起宣传思想工作的使命和任务。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文化建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历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对文化建设的领导权,积极发挥着宣传思想工作的主动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全速建设和繁荣发展,振奋了民族精神,凝聚了民族力量。
3.指明了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的方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从全局出发多领域、多维度对文化领导权进行了更加深入和科学的认识与把握。首先,在党的领导下,我们迈入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迫切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的建构,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的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守正,守的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守的是‘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守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⑤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文化的守正必须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这一政治原则,必须坚定地掌握党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主导权。此外,还要继续巩固和强化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和地位,积极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实施文化产业政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保障。其次,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加速演进,党的对外宣传工作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既要创新文化传播方式,促进人类文明交融,讲好中国故事,让世界了解和读懂中国,又要坚定文化自信,抓住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国际话语权的着力点,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传播力,为世界文化繁荣作出贡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是方向性问题,必须旗帜鲜明、立场坚定。”⑥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深化了党对对外宣传工作的全面领导,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对外传播日益深入。
二、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和发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来优秀传统文化中经世致用的民本思想和我们党始终一以贯之的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守正创新,彰示了人民性的本质属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立场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人民利益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⑦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不断发展着的理论,而“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毋庸置疑,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
1.坚持人民群众和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
整个人类社会历史都是由人的辛勤劳动创造出来的,历史发展的规律也揭示了人在创造性实践中的本质力量。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创始人,马克思“始终如一”地坚持人的现实性、实践性和创造性,并将“现实的人”的解放和发展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尺度和历史发展的目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是基于人的现实生活和实践活动,是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是为了“人类的幸福”。因此,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理论只有以人民为中心才能转变为物质力量,只有彻底地坚持人民性这一本质属性才能成为先进的理论。否则,理论不能抓住“人的根本”,就会变得苍白无力,彻底失去其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必须以人民为中心,立足于人民的实践,离开了人民群众“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①。就此而言,新时代的文化建设工作既要基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现实活动而不断地创新,也要充分肯定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为激发人民的文化创造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营建更为良好的氛围,促进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的多样性发展。
2.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党的理论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的理论。”②马克思主义是产生于人民的实践、为人民造福的科学理论。“为了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必然面对的首要根本性问题。一方面,回答“为了谁”的政治问题就必须明确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阶级属性,明确为无产阶级服务的政治立场。无产阶级文化是为人民大众所共有的,为人民大众服务是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另一方面,回答“为了谁”的政治问题就必须明确社会主义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政治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是我们党百余年发展历程中基于文化建设的基本经验总结出来的,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所指明的根本方向。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的问题基本上是一个为群众的问题和一个如何为群众的问题。”③坚持“二为”方向强调的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属性,归根结底,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为人民服务。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文艺工作的政治方向问题上指出:“我们要继续坚持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文艺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④我们党继续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人民服务,在“双百”方针的基础上,不断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丰富性,不仅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地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洋为中用地汲取世界上先进的人类文化,提倡文艺创作在形式和风格上的自由发展,满足了人民的文化需求,丰富了人民的文化生活。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二为”根本方向,他明确表示:“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⑤从本质上,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人民的文化,人民的需要是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所在。坚持“二为”的政治方向就必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需求,进一步提升人民的文化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物质文化的保护和创造、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创新,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立德树人的精神滋养。
3.主张要用党的创新理论凝心聚魂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承担着文化教育的功能,文化教育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途径,必须树立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的创造性实践是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①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在文化思想上凝聚力量是文化教育工作的基本任务。党的理论创新的过程,同用党的理论教育人民的过程是同时进行的,理论宣传和教育是最基础的工作。确立思想引领是教育人民、凝聚力量的先决条件,而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的党的理论创新是根本所在。正是因为党的理论创新来自人民、为了人民,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人民才会坚定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就此而言,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必须坚持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宣传工作,以党的创新理论和先进思想引领人民,筑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飞跃。同时,我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捍卫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加强用党的创新理论教育人民,创新教育方式,用寓教于民的方式不断提升人民的文化凝聚力,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根基,为民族复兴伟业凝聚更加强大的人民力量。
三、习近平文化思想凸显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担当
“辨方位而正则”,国家发展在每一个时期都有其历史方位,只有科学地把握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才能走正确的道路而不迷失方向。历史方位主要体现为一个国家发展所处的当下位置和历史走向。准确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方位,就是科学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及其所面临的主要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②习近平文化思想着眼于新时代的历史方位,科学地总结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要任务,赋予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的历史使命,凸显了肩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担当。
1.标注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政治站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③首先,坚定文化自信是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政治担当的精神底蕴。任何一个民族,只有坚定对自身文化的自信,才能不断自强,不断发展。只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以文化的主体性站稳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行以致远。中华文明经历了也经住了历史的考验,绵延不绝而经久不衰,创造了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构成了新时代文化工作者不断创新的底气。坚定文化自信,要求文化工作者坚持社会主义文化道路,立足党领导人民的伟大历史实践和当代实践而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坚定文化自信,既不能盲从于本本主义等各种一成不变的教条,也不能完全照搬未经理论论证和实践检验的外国理论,而是实现敢于承认、正确分析、坚决纠正的独立自主的文化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我们必须“坚定历史自信、增强文化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④。其次,坚持守正创新是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政治担当的精神品格。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既要守正马克思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领导地位,守正根脉与魂脉的有机结合,守正中华文化的引领地位,也要用党的创新理论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更要坚持“两个结合”的创新,彰显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新篇章的谱写。最后,秉持开放包容是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政治担当的宽广胸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包容始终是文明发展的活力来源,也是文化自信的显著标志。”①社会主义文化的建设和繁荣要有敢于开放的崭新姿态和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既要主动地学习和借鉴世界上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也要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促进外来文化的本土化。秉持开放和包容,既要坚持“第二个结合”的思想解放,激发新时代文化工作者的创作激情和创新精神,贯通古今,对内提升先进文化的凝聚力感召力,又要积极主动地汲取外来的先进文化,融通中外,将新的先进文化成果传播到世界,对外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担负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担当,指出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②。
2.强调建设文化强国的政治责任
首先,人民对美好文化生活的需要呈现出新的鲜明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全力推进文化强国建设。同时,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以满足人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期待着与美好生活相照映的、充满生命力的新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必须为人民提供崭新的精神食粮。因此,从人民的现实生活出发,在国家全局上全面推进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文化产业的突飞猛进,在为人民服务上不断地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高质量发展,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确保文化惠民工程的掷地有声,在政治担当上更好地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其次,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发展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总结和提炼,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文化支撑。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中华文化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重要作用,他指出:“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成长发展的深厚基础。”③中华文化富有特色的思想体系是我国文化的独特优势,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和平性为建设文化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第二个结合”打开了中华文化的创新空间,表明了中国的立场、智慧和价值,彰显了中华文化的理念、主张和方案。最后,建设文化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支撑,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锻造我们的民族之魂提供了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④实现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是建设文化强国的关键一环。只有文化繁荣兴盛,国家才会强大昌盛。文化强国是文化自信的重要体现,建设文化强国是处理好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在认同自身文化和包容外来文化中的自信自强。国家强则民族强,民族强则文化盛。建设文化强国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必然增强各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共同蓄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进一步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早日实现。
3.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政治使命
“第二个结合”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新建树。首先,习近平文化思想揭示了“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以“现实的人”的社会关系为前提揭示人的本质,始终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目的。同样,“人”是中华文化的核心,诸如“民为邦本”“天人合一”等传统文化思想将人与家国天下统一起来。正是因为中华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二者才能彼此结合。其次,习近平文化思想说明了“结合”的结果是互相成就。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既要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又要有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要有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的新发展,指出使“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过程中文化思想的新发展、文化建设的新建树。再次,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结合”筑牢的道路根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马克思主义那里不断中国化、时代化而来的,中华文化中诸如“天下为公”“大同”“兼爱”等社会思想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传播和坚持提供了文化基础。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更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拓展了文化根基。就此而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作为。近代以来,中国面临着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时代使命,现代化就成为中华民族必须实现的目标。冯友兰认为,“中国就是旧邦而有新命,新命就是现代化”②。我们不难发现,旧邦表明了中华文化不断延续的悠久历史,始终把文化发展作为使命。新命体现了中华文明的自强日新,立足自身的传统不断创新,实现现代化的转型。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结合”打开了创新空间。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结合”既是创新,也“开启了广阔的理论和实践创新空间”,更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③。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既要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生命力的宝贵遗产,又要完成中华文化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进而实现文化创新,即实现走向未来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最后,习近平文化思想着重强调了“结合”巩固了文化主体性。文化主体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坚持文化主体性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意义上的自信自觉。坚持文化主体性既是对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也是引领时代的文化力量,彰显了中华文明的鲜明文化特性。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根基,是民族生命力的源泉,是人民心灵的归宿。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只有充分认同自身文化,才能真正地站起来,才能建设起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战略
纵观百余年党史,正确的政治战略是我们党战胜各种风险挑战、攻克无数现实难题、取得伟大成就的有力保证。在革命斗争时期,毛泽东同志抓住了政治战略的重要性,指出“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④,制定和实施正确的政治战略是一切实际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⑤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最大的政治,习近平文化思想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文化维度的新境界,也蕴含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战略。
1.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价值基础
中国式现代化是有别于且内在超越于西方中心主义的现代化,具有基于中国的实际国情和中国人民伟大实践的独特性。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性在于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观,人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价值观是文化的核心,习近平文化思想回答了中国式现代化“何以必要”的问题,也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价值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主体和实践主体。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来看,首先,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蕴含着人在现代化中的核心地位,实现人口的高质量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其次,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蕴含着人对物质生活需要的满足是现代化的现实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富裕的美好生活是人类的共同理想,马克思把物质的极大丰富视为共产主义实现的必要条件。可见,共同富裕的价值目标不仅是指人的物质需要的满足,也指向人的解放和发展。再次,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目标。在马克思看来,人是物质存在和精神意识的有机统一体,人的需求不仅有物质需求,也有精神需求。物质需求的满足是精神需求的基础和前提,而精神需求提高了物质需求的品质和境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指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必须“不断厚植现代化的物质基础”“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物的全面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①。毋庸置疑,基于物质富足、精神富有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所要实现的价值目标。从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着重体现了人的自然和社会属性的内在统一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尺度,呈现出超越于传统现代化的新特征。在本质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以绿色发展推动人的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凸显了以绿色发展促进生态健康安全型社会、以系统思维推动自然与社会的高质量美丽发展、以生态权益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新特征。习近平文化思想辨明了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现实关系,把人的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结合起来,以经济增长、自然资源承载力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合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最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是党带领人民探索和建设现代化的根本追求,既是对中华文明和平性的历史传承,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道路取向,更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坚持胸怀天下的伟大情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要继续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捍卫来之不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然选择的和平发展,捍卫党和人民的利益,也要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坚决反对“国强必霸”的错误逻辑,让中国始终作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坚定力量。
2.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精神力量
从结构要素上看,文化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中华文化的现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的中国化时代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现代化。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是对文化现代化先进成果的规律性认识的科学总结,也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力量。毋庸置疑,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理论指导,也赋予了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以精神动力。首先,在理论维度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实现文化现代化的政治战略,提出了建设什么样的、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体系。概而言之,我们要建设以不断创新的马克思主义文化和具有主体性的中华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道路自信,实现绵延不绝的社会主义文化创造和创新,从而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其次,在实践维度上,习近平文化思想体现了“明体达用、体用贯通”的鲜明品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体”指导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之“用”。“明体”表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在文化领域的指导和引领,“达用”体现了习近平文化思想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性要求,“贯通”则说明了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提供的精神力量如何在实践中成为精神动力。理论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对现实问题的解决并逐步发展是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现实目标。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新时代我国文化现代化建设中出现的新问题作出了新思想、新主张,从政治战略的高度力求在根本上扫平制约文化现代化建设的重重阻力,为尽快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
3.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未来方向
方向决定了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只有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才能走正确的道路,凝聚合力实现伟大理想。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相辅相成,相互成就。习近平文化思想指明了文化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而文化现代化正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精神载体。习近平文化思想谱写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篇章,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指明了未来方向。首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有别于西方现代化模式,展现了党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图景。中国式现代化植根于中华文明,不断创造由“结合”而形成的、成为自身文化形态的新文化。中国式现代化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本质,既是文化上的守正创新,又是对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的积极借鉴和汲取,致力于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就此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遵循着习近平文化思想所指引的未来方向,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新的选择,开启世界现代化的崭新篇章。其次,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发展方向,文化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与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发展方向是一致的,社会主义文化实现现代化就必须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国家之魂,文以化之,文以铸之。我们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①文化现代化立足于我们党领导人民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持实现人的现代化,使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向现代化,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与时俱进,以开放的精神面向世界和未来,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中国式现代化面向未来,具有长远的政治战略,以古鉴今,继往开来,以伟大奋斗精神推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事业。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系化、理论化的创新,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逻辑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新征程,我们必须深刻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政治逻辑,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根本遵循,坚持党的文化领导的政治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肩负起新的文化使命的政治担当,坚决执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政治战略。在我们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文化强国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责任编辑 付洪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