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甘肃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2024-08-17 00:00陈增帅贾晗菁
发展 2024年6期

本文在总结甘肃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基础上,从品牌挖掘不够、设施服务滞后、资金投入不足、联动发展不足等方面,深入分析了甘肃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推进文旅产品创新、正确处理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整合区域优势文化资源、强化对文旅产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快文化旅游品牌建设、拓展文化旅游产业链六个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推动甘肃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一些可资借鉴的思路。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持续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如期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单纯对物质生活的渴望逐渐转向对包括物质、精神享受在内的多方面需求。正是基于这种变化,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长足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据联合国世界旅游业协会研究,全球约37%的旅行都与文化有关,其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今天的中国方兴未艾。

甘肃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和良好的人文及资源禀赋,是一个民族特色、地域特色十分鲜明的地区。近年来,甘肃以其优美的大漠风光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甘肃省把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为拉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形成了政府推动、社会资本参与、文化旅游双向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一、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一)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现状

甘肃省是文化大省,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自古以来积累了以始祖文化、民族文化、黄河文化、丝路文化、彩陶文化及红色文化等为代表的多种文化遗产。甘肃省地理位置优越,自汉代以来,就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主干道,有着独特的地位。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甘肃省境内流经913公里,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黄河文化的时代价值感召着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并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特征的民族和区域文化。甘肃省境内共有7处世界文化遗产,是一片发育良好的艺术沃土,敦煌莫高窟举世瞩目,《丝路花雨》《敦煌盛典》《又见敦煌》等一批经典文化品牌享誉全国乃至世界。

旅游业健康发展要以文化为核心,而通过旅游则可以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推动文化的深度发展。就甘肃省的文化资源而言,其厚重的文化底蕴已足够支持旅游产业蓬勃发展,实现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

(二)甘肃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2023年,甘肃省旅游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745.8亿元,增长312.9%;接待游客约3.88亿人次,增长187.8%;实施文旅项目609个,完成投资152.2亿元。甘肃省在发展过程中突出了文旅融合特色,建立跨部门、跨区域协同工作机制,制定文旅融合发展规划,明确文旅融合发展方向、目标及措施,推动文旅要素集聚集约,为文旅融合顺利推进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三)甘肃省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1.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平台建立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甘肃省文化旅游的数字化水平越来越高。比如,全省各个城市建立了文化旅游资源数据库,实现了对历史文化遗迹的数字化注册和分类数据管理,还建立了由规划、建筑、文旅等领域技术人员和相关管理人员组成的文化遗产保护和监督部门,为文化旅游资源的深度挖掘和数字化推广奠定了扎实基础。

2.大部分文化旅游资源得到科学合理的开发

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是建立在良好的自然环境基础之上的。甘肃省的生态环境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各市州一直非常注重文化旅游资源的科学合理开发。比如,省会兰州市有意识地强化旅游景观走廊建设,在城市入口增加了森林带、绿色走廊和绿色岛屿,开发建设的“两山一河”景观,山水交织,幽静动感,已经成为最突出的景观特征。

3.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增强

文化旅游作为高级文化活动,具有提供文化享受和推动经济发展的二重性。近年来,甘肃省许多风景名胜区在原始旅游资源开发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旅游资源背后的文化内涵,开发了具有特殊文化体验的旅游产品,为游客提供了较好的景观体验和文化享受,推动文化旅游资源的影响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

4多层次多功能的旅游服务功能日臻完善

近年来,甘肃省具有各种服务设施和强大接待能力的“旅行、旅游、购物、饮食、接待、娱乐”六要素接待服务系统日益完善,基本满足各类游客需求;职业化、专业化的旅游人才队伍建设步入正轨;旅游中介机构有序健康发展。例如,省会兰州市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安全+智慧”服务体系,目前有384家注册旅行社、7700多名导游,30多家星级酒店,具备多层次、多功能的旅游服务和接待能力。

二、甘肃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文化品牌挖掘不够

相关行业部门对甘肃民族文化、历史文化、丝路文化、长城文化、商贸文化、农耕文化、西游记文化、马文化、红色文化等缺少系统地整理和包装,对地方人物、传说故事等深度挖掘与推广不够,各类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亮点和创新性不足,无法充分展现旅游资源的丰富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目前,大多数到甘肃省的旅游者,只能自己观看和体会景色之美,缺少对这些独特美景的深入认识和理解,影响了深度旅游的意愿和动力,也降低了文旅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滞后

随着高铁的开通和航班的增加,甘肃省境外游客越来越多。但是,城市和景区间连通能力不强,特别是相邻景区之间的道路等级低、通达能力弱、景区入口能力低等问题依然存在。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存在精品化意识淡薄、精细化管理有限、优质化服务能力不强等劣势,景区导览系统不健全,部分指引标识不清晰或识别度不高,星级卫生间、休息室及座椅、通信等其它配套设施明显不足,无法实现“快旅慢游”的目标。同时,旅游行业从业人员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高水平导游较少,对文化旅游资源的解说相对缺乏深刻性、活跃性和感染力。

(三)文旅项目资金投入不足

景区建设资金投入量较大,但平均回收期长。甘肃地方财政资金实力有限,对一些重要的文旅产业项目投资力度不够。一些招商引资项目资金到位率低,难以形成代表性强、吸引力足的拳头旅游产品。同时,各地对文旅项目分散投资,在某种意义上也造成人力、物力、财力不集中,进而降低了建设水准。

(四)本地消费能力有限

甘肃省各市州的旅游景区数量虽然不少,但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周围旅游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主要经济社会指标来看,甘肃省人口少(2023年底总人口2465万人),GDP小(2023年全省GDP只占全国的0.94%),财政收入少(2023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03.5亿元),城乡居民收入低(甘肃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长期倒数),社会消费总量低(2023年全省社零总额占全国的0.92%)。全省规模大、核心竞争力强的旅游公司数量较少,总部经济还是空白,这些均对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五)联动发展不足,营销水平较低

目前,甘肃省各地旅游业仍处于分散状态,缺少有效的协作交流机制和统筹发展平台。市县协同发展的体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各县、区(市)分工协作、错位发展、借位互补的协作联动还很薄弱,现有的交流、协作层次不高且渠道单一,没有建立起多层次的利益分享机制。同时,旅游行业营销方式比较单一,营销策略创意不够,立体化宣传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丝绸之路、祁连风光、户外运动、休闲度假,健康养老等旅游产品相互分离,缺乏弹性,政企、区域之间尚未建立起文旅营销的整体格局。

三、甘肃建设文化旅游强省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文化旅游产品创新

创意是推动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大力发展高质量文旅,必须充分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根据不同游客的需求,不断开发新的产品。比如,嘉峪关的方特欢乐世界、金昌的航空产业园、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历史传说,都可以引进新的技术进行再开发再包装再宣传,使其焕发出历史的文化光芒和时代的斑斓色彩,吸引更多以精神享受和愉悦心灵为目的的国内外游客度假旅游。

(二)正确处理文化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关系

促进文化旅游业的长期发展,需要在对文化资源进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在具体过程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1.全面贯彻生态环境保护理念

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把“适度”理念贯穿到整个建设和维护全过程,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制度。为满足游客对原真性文化的需要,须对各类历史文化遗存进行重点保存,以最真实的方式向旅游者展示优秀的文化,防止过度商业化、包装化、低俗化。

2.加强对文物的保护

积极学习外国的一些先进做法,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游客、参与者和当地民众的文化保护意识,在必要的情况下,通过节庆的方式来激发人们的热情,让民众积极维护自己的文化。

3.在保护和发展特定文化方面要有创造性和可持续性

针对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可通过技术和创新手段,让文化活化、趣味化、接地气,推动特色文化资源得到保护、传承与发展。

(三)整合区域优势文化资源,实现联动发展

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不同类型的文化区域,横跨了各市州的行政区划。可以结合文化资源特点,突出红色文化、黄河文化、民族文化、祖脉寻根文化、休闲康养文化等主线,推动具有相似资源的地区高效衔接,建立协同合作发展的制度机制,用统一的规划、统一的行动计划、共同的发展目标,实现联动高效发展。

(四)强化对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扶持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的开发思路,加强与文旅融合发展相适应的各项工程建设,做好产品开发、推广等多方面工作。对于已经具备一定发展潜力的区域,可以出台相应政策,利用文旅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收益进行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缮工作,从而为产业发展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遗产。同时,应充分发挥文旅融合发展先进典型的示范效应,让那些发展得比较好的地方,带动和引导其他区域发展。

(五)加快文化旅游品牌建设,培育文化旅游产业集团

旅游品牌不仅是旅游市场竞争中的一个核心,更是激励消费者购买产品的有效途径。可以采取分层的方法,划分省级文化旅游、市州级文化旅游、县级文化旅游等,在推动“丝绸之路敦煌行”“五无甘南”等现有品牌做优做强的同时,支持其他市州建设地方品牌。同时,应积极组建区域文化旅游集团,整合当地优质文化旅游资源,实现规模效应。

(六)大力拓展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产业链

1.丰富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为了发挥文化在旅游业中的灵魂作用,旅游产品必须经历转型,将文化的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甘肃文化资源中有引起世界轰动的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超过200万年的黄河象化石;有宋拓本《淳化阁帖》、我国最完整的文溯阁《四库全书》、代表马家窑文化的最早的打击乐器弦纹彩陶鼓等,对它们进行文物年代学的解释具有重大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让这些文化古迹积极参与国内外文化交流,举办各种艺术展览,向各地游客充分展示,并将这些文化符号融合到各类旅游产品中去,从而再现其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2.实施精品化开发战略

坚定走高端化、精品化开发之路,通过各个文旅项目,尽最大可能整合旅游资源,创建精品旅游路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精”,不断拓宽市场空间。比如,可借助网络媒体火爆出圈的天水麻辣烫带来的巨大流量,依托当地丰厚的文化积淀和旅游资源,满足人们追求诗与远方,领略人间烟火的美好愿望。比如,可着力打造以丝路文化、民俗文化、黄河文化为核心,以现代科技文化为支撑,以“黄河名珠,丝路新城,西北中心”为主题的精品文旅产业,打造甘肃省旅游新形象。

3.加大旅游形象及特色产品宣传营销力度

旅游形象徽标、特色旅游产品、景观主题口号等都是旅游形象定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好的旅游形象能够使之成为潜在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能够在潜在旅客心中形成清晰、强烈、愉悦的感知印象,自然地使潜在游客到旅游地旅游。应基于甘肃文化旅游的鲜明特征,加强甘肃旅游形象的宣传和推介,推出具有吸引力和感召力的旅游徼标或主题宣传口号,更简单直观地反映甘肃旅游的区域特征和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本文为中共甘肃省委党校(甘肃行政学院)2023年度科研咨询重大项目《甘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路径探析》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