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新”而行 唯“新”致远

2024-08-17 00:00杨映琳赵鹏郭发学李海滨白旺彩冉博文
发展 2024年6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是甘肃在新发展阶段构筑竞争新优势的战略选择,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的“必答题”。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出发,需要弄清楚新质生产力是什么、干什么、怎么干等重点问题,紧密结合省情实际,因地制宜发展具有甘肃特色的新质生产力。现就甘肃如何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8点初步思考建议。

一、如何理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涵要求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集体学习时,对新质生产力进行了权威且完整的定义:“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我们应当深刻理解,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和系统阐述,进一步明确了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以产业升级构筑竞争优势的发展方向,将为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增强发展新动能。

(一)新质生产力的“新”。“新”的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主要体现在要素构成“新”和具体表现“新”两个方面。

从要素构成看。新劳动者呈现高素质化,能够充分利用现代技术、适应现代高端先进设备、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新劳动资料呈现高智能化,传统劳动资料与科学技术相融合,生成式人工智能等一批具有颠覆性的生产工具陆续出现,推动生产方式发生系统性变革;新劳动对象呈现高算力化,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数字型劳动对象的应用,极大提高生产精准度和效率。

从具体表现看。新质生产力所依托的新产业主要是以高新技术产业、绿色经济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新型产业,具有高度的技术含量和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新领域主要是以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领域。

(二)新质生产力的“质”。“质”的最终落脚点还在于生产力,主要体现在本质、质量、品质三个方面。

从本质看。新质生产力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传统生产力,是实现关键性颠覆性技术突破而产生的生产力。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产业发展降低了自然资源和能源投入,改变了过去高污染、高消耗的发展模式,经济发展方式由传统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

从质量看。通过科技创新、升级产业结构、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和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不断释放经济增长潜力,确保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从品质看。新质生产力依托于先进的技术和智能化设备,通过数字化、自动化等技术手段大幅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降低生产成本,使得生产工艺、品质大幅提升,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社会需求。

由此对照审视,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基于长期以来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当下加快转型的良好势头,甘肃可在部分领域放大优势、积厚成势,塑造新的产业动能和经济优势;挑战在于,发达地区拥有更多的技术、人才和资本以及先发性的产业优势,在发展新质生产力背景下将“强者恒强”,与之相比甘肃可能会形成新的“发展断层”,拉大发展差距。

二、如何认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础条件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由此分析,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虽然与发达省份不可同日而语,但也有一定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

(一)资源禀赋方面。一方水土培育一方产业,用好资源禀赋,发挥优势特长,才能更准确地定位产业布局、推动创新发展。甘肃拥有较为丰富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资源以及大量的铜、锌、铅等有色金属资源,各类资源总体禀赋好、可开发利用量大,这既是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物质条件,也是甘肃后发赶超的潜力所在。

(二)产业基础方面。甘肃作为西部重要的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有色冶金、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等行业基础良好,且在兰州新区、白银、金昌、酒泉、天水等地呈现初步的集聚效应,这些厚实的“家底”也意味着向上生长的广阔空间。立足工业发展基础、产业结构特征等,运用科技创新改造传统产业,不断推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有着不小空间。特别是近年来,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动能澎湃,新能源装机规模占比居全国第2,未来一个时期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前景十分广阔。

(三)科研条件方面。甘肃拥有科研“院所+基地+平台+载体+人才”综合优势,特别是近年来,“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理念深入人心,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都有一些新的变化,包括重组全国重点实验室9家,“国字号”实验室达到14家,新创建15个国家和省部级创新平台,先后攻克国产替代技术74项,研发国际或国内领先技术89项,中科院兰州化物所的多项材料与技术成功应用于长五B火箭和空间站“天和”核心舱,酒钢的超高碳马氏体不锈钢填补国内高端剃须刀片用钢市场空白等,这些都是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所在。

三、如何把握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工作原则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因地制宜”四个字,蕴含着重要的方法论和实践论,是基于对我国国情的深刻把握,是求实效、谋长远的必然要求。我们认为,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把握好以下五个原则。

(一)先立后破,循序渐进。在“立”和“破”上把握好先后顺序,兼顾当前与长远,不能“未立先破”或“只破不立”,避免把传统产业简单等同为“落后产业”忽视和放弃,避免新旧动能转换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和冲击,确保新产业健康成长、旧产业有序退出。

(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根据本地的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市场前景等各种因素,充分认识和尊重不同产业、领域和区域发展的差异性,因地制宜确定发展重点方向,避免“一刀切”、一哄而上、盲目跟风搞一种发展模式,避免贪大求全、“全面开花”、毫无重点地“撒胡椒面”,造成新兴产业的低水平重复和产能过剩。

(三)精准发力,点上突破。既有所为,也有所不为,紧盯关键点、着力点,集中优势资源和力量精准发力、持续用力,推动更多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连点成线”“聚线成面”,形成融合交叉、互促共进的态势,推动新质生产力在重点突破中壮大成长。

(四)科技引领,创新驱动。始终将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贯穿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构建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新发展格局,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协同互动,同步推进体制机制和人才工作机制创新,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五)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加快形成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产业结构,实现生产过程清洁化、资源利用循环化、能源消费低碳化、产品供给绿色化、产业结构高端化,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的“含绿量”。

四、如何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设想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兼顾需要与可能,我们认为可按2025年、2027年、2030年三个节点,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设想。到2025年,新兴产业集群规模稳步扩大,实力明显提升,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较快增长,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较大提升,成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形成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千亿级规模产业集群。到2027年,数字技术全面赋能传统产业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持续增加。在新能源、先进材料等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实现较大突破。到203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创新网络、培育链条、政策体系初步构建,在氢能与新型储能、先进材料等领域形成一批百亿级、千亿级未来产业集聚区,初步形成未来产业和新兴产业、传统产业协同联动的发展态势。

上述目标的提出,既充分考虑产业基础、支撑条件和发展潜力,也充分体现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要求。向外看,当前各地都在积极谋划布局新质生产力、抢占发展先机,动作很快、力度很大,甘肃必须立足自身、有所作为。向内看,近年来,随着强科技、强工业行动的深入实施,甘肃传统产业老树新枝,新兴产业加速成长,未来产业孕育孵化,工业投资增速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保持全国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高于全国水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持续提高。可以预见,只要因地制宜、科学谋划、务实推进,甘肃发展新质生产力一定会有所突破,对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起到良好支撑作用。

五、如何确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攻方向

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我们体会,发展新质生产力重在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做到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三箭齐发”。具体可从六个方面进行谋划和突破:

(一)在科技成果转化上寻求突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以科技创新驱动产业体系实现能级跃升的过程,支撑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成果转化则是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新质生产力“最大增量”的“关键一跃”。甘肃实施强科技行动两年来,创新平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技术攻关催生标志性成果,科技成果转化迈出关键性步伐,去年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38.3%,科技进步贡献率首次达到60%。应充分发挥科教资源丰富、创新基础相对厚实的优势,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融合发展,实施成果转化“贯通融合”行动,打通科技成果向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对接的“最后一公里”,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上迈出较大步伐,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建议重点从三个方面促转化:

以更深融合促转化。坚持“产业出题、科技答题”,推动企业与科研机构、高校深度融合,需求与供给高效对接,聚焦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协同创新,通过成果转让、委托开发、联合开发、共建研发机构和科技型技术企业实体等方式,突出科技成果转化导向,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甘落地转化。

以更强平台促转化。更大力度推进甘肃科技成果转化(交易·评价)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以成果转化为导向的高水平新型研发机构,着力打造一批重点产业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试点创建一批要素高度集聚、技术高效交易、资源充分保障、人才自由流动的“热带雨林”式开放创新服务生态集聚区。特别是结合实施兰白两区新一轮发展规划,高标准建设榆中生态创新城,吸引集聚一批科研创新团队,尽快转化一批具有较高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集中打造全省产学研用融合区、集聚区和先导区。

以更活机制促转化。聚焦科技成果转化的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所有权等核心问题,加快落实科技成果赋权、薪酬制度、考核评价、勤勉尽责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举措,清除有形无形的“栅栏”、院内院外的“围墙”,推动构建更为灵活、更为便捷的机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二)在传统产业升级上寻求突破。传统产业是甘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我们认为,对甘肃这样一个传统产业基础雄厚的省份而言,传统优势产业的深刻转型、向上突围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一环,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先把特色传统产业改造好,加快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不断夯实甘肃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建议从四个方面加力推动:

加力推动技术改造。立足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等不同产业特点和差异化需求,鼓励引导重点企业机器换人、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支持生产设备数字化改造,推广应用新型传感、先进控制等智能部件,加快推动智能装备和软件更新替代,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5G、物联网等信息技术与制造全过程、全要素深度耦合,建设一批“智慧车间”“智慧工厂”“智慧矿山”等。

加力推动产品更新。聚焦市场升级需求和空白领域,支持传统制造业深耕细分领域,加快企业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建设,逐步增加高端产品供给,用先进标准体系倒逼产品迭代、质量提升。

加力推动绿色转型。引导省内园区、企业、工厂实施绿色化改造,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和绿色供应链,积极推广资源循环生产模式,大力支持节能节水、先进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绿色环保装备发展和推广应用,提升资源高效循环利用水平。

加力推动服务融合。促进传统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培育创建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工业设计研究院和行业性、专业性创意设计园区,培育推广个性化定制、共享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等新模式在传统制造业领域的应用深化。

(三)在新兴产业壮大上寻求突破。近年来,甘肃逐步形成了以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数据信息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这些产业也是甘肃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赛道。当前,需要进一步聚焦聚力,做足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的文章,推动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壮大新的增长引擎。

新能源产业。可在已有工作的基础上,依托酒泉、金昌、天水等地,重点发展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及其他新能源、智能电网等产业。还有,目前兰州新区、金昌等地已引进一批动力电池企业,可重点支持培育壮大,形成新能源电池产业新优势。同时,着力提升兰州广通新能源汽车、知豆电动车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拓展中亚和东欧等市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上赢得一席之地。

高端装备产业。可依托酒泉等地,进一步促进集聚发展,壮大风电机组、光热设备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依托兰州、天水、兰州新区等地,有序布局一批高技术、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产业项目,重点发展重大成套设备制造、智能测控装备制造、智能关键基础零部件制造、新型大功率发电机设计制造、新型电力系统响应调试和化学电池制造等关联产业。

新材料产业。可依托金昌、嘉峪关、兰州、白银等区域,重点发展先进有色金属材料、先进钢铁材料、先进石化化工新材料、先进无机非金属材料、高性能纤维及制品和复合材料、前沿新材料等产业,打造特色鲜明、拥有核心竞争力的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创新发展高地。

生物医药产业。可依托兰州、张掖等地,持续推进创新生物医药制品研发生产,做实道地药材本土生产加工转化,强化疫苗等优势领域发展,着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陇药高端品牌。推进高端医疗器械数字智能发展,建立健全现代中医药、生物药品制品、医疗器械、化学药品与原料药以及生物配套服务等全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发展智能医学影像、智能诊疗、智能健康管理等新业态。

数据信息产业。一方面,可依托天水、兰州、平凉等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制造、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高储能和关键电子材料制造、智能消费相关设备制造等细分产业;一方面,充分发挥气候、能源、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甘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壮大提升庆阳数据中心集群,努力打造面向全国的算力保障基地。

(四)在绿色低碳循环上寻求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甘肃风能、光伏技术开发量分别位居全国第4、第5,绿色低碳产业方面的比较优势非常明显,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撒手锏”。应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持续抓实用好“双碳”战略机遇,加快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电力储能等绿色产业,着力打造集发、输(配)、储、用、造于一体的清洁能源综合产业体系,特别是加快发展以液流电池、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为代表的新型储能。同时,借鉴内蒙古和青海“零碳产业园”的做法,试点构建以新能源为主的区域电网,创新设立小区域“零碳产业园”。加快推动河西走廊国家大型清洁能源基地建设和绿色低碳产业体系培育,力争将河西走廊打造为集新能源基地建设、技术创新、示范应用和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构建为一体的先行示范区。

(五)在现代种业发展上寻求突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供给集中攻关,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用中国种子保障中国粮食安全”。甘肃是全国三大国家级种业基地之一,发芽率、纯度、净度均高于国家标准的“张掖玉米种子”更是金字招牌。应紧紧围绕种子这一农业科技的“芯片”大做文章,持续推进种业振兴“五大行动”,像海南建设“南繁硅谷”那样,打造具有甘肃特色的“河西种业硅谷”。

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利用。做好农业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工作,开展种质资源引进、筛选、改良、评价、分类和创制,种质资源及品种鉴别技术研究,加强对优良、特异种质资源的挖掘、鉴定和评价。

开展技术联合攻关。持续培育种业企业创新联合体,实施重大新品种选育工程,推动育种前沿技术应用,加快玉米、马铃薯、瓜菜、肉牛、肉羊品种选育联合攻关,培育资源高效、优质、专用、高附加值的突破性新品种。

强化制种基地建设。以优势产区为重点,结合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优先开展制种基地建设,积极创建现代种业产业园。推进玉米制种全程机械化及智慧农业技术试验示范与产业化,实现玉米种子繁育的高度规模化、集约化和无人化推广应用。集中力量把张掖打造成全国最大的玉米制种基地、加工基地、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不断提升市场占有率和竞争力。

(六)在未来产业培育上寻求突破。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已成为带动产业升级、开辟新赛道、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今年1月,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确定了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以及若干细分领域。我们注意到,最近一些地方先后出台发展未来产业行动方案,体现了良好的前瞻性和务实性。比如,江苏提出在第三代半导体、通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合成生物、元宇宙等未来产业领域着力实施“5个100”行动;安徽重点谋划布局合成生物、化合物半导体、人形机器人等领域;重庆提出打造卫星互联网、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元宇宙、前沿新材料、未来能源等六大未来产业;宁波布局前沿新材料、未来智能、元宇宙、未来能源、空天科技、未来海洋、量子科技、原创新药及未来诊疗九大未来产业赛道。相比发达地区,甘肃未来产业布局较为滞后,颠覆性技术攻关及产业化能力明显不足,但可以对标国家确定的六大方向和细分领域,在优势地区和园区谋划创建未来产业先导区,孵化一批引领细分领域的“未来之星”企业,走以“点”带“面”的未来产业发展之路。

未来制造领域。天水星火机床有望成为工业母机生产的龙头企业,这是在未来制造领域的突破点。同时,甘肃具有重离子加速器技术优势、规模优势和小型化研发优势,应加强与中科院等单位合作,在甘肃设立同位素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以及重点实验室。

未来能源领域。甘肃是全国最早建立核产业体系的省份之一,培育了核燃料循环产业链,集聚了一批核技术领域专业技术人才,比较优势十分明显。可依托武威钍基熔盐实验堆,积极布局具有更好经济性、安全性、可持续性、防核扩散性的第四代先进核能系统,推动甘肃从核大省向核强省转变。同时,抢抓氢能源产业发展机遇窗口,可依托玉门油田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项目和庆阳氢能一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区项目,构建氢能“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促进一体耦合、风光带氢、氢促风光、产融结合的深度协同产业格局。

未来信息领域。依托甘肃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国家枢纽节点的优势,紧盯国家量子通信、量子计算、量子精密测量等领域前沿技术和产业应用,实施“人工智能+”行动,争取国家下一代移动通信、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在甘肃布局试点。

六、如何破解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约瓶颈

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认为甘肃还面临一些突出的制约瓶颈,需要加快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体制机制创新,努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条件。尤其是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必须狠下功夫破解:

(一)科技变现能力不足的问题。受体制机制制约,一批科研成果长期“锁在柜子里”,没有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2023年全省技术成果市场化指数仅为52.3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万人吸纳技术成交额1375.16万元,万人输出技术成交额1037.14万元,分别居全国第21、17位。变“静态科技”为“活态科技”,是甘肃当务之急的重大问题。

(二)研发投入水平较低的问题。近年来,甘肃在研发投入上力度很大,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速100%,财政科技支出年均增速12.9%。但总体来看,研发投入和强度依然偏低,2022年研发经费投入为144亿元、仅占全国总量的0.47%,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为1 .29%、低于全国1.25个百分点。特别是用于支持科技项目的财政经费较少,难以支撑研发需求和创新能力提升。全方位加大研发投入,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实现一个较大突破。

(三)人才外流情况依然存在的问题。受市场经济、发展条件、内部环境等因素影响,甘肃人才外流现象一直比较严重。近年来虽然有所改观,初步扭转了“孔雀东南飞”的窘态,但从总体数量和构成比例来看,依然不容乐观。2022年全省研发人员5.67万人、仅占全国总数的0.6%,研发人员占就业人员比重仅为0.43%、居全国第27位。同时,培育引进人才多为中层次人才,外流的多为高层次人才,导致高层次科技人才年龄趋于老化、青年人才储备不足,高校院所和企业高层次研发人员较为缺乏。如何稳住人才、留住人才,显得比引进人才更为紧迫,需要更大力度的政策创新。

(四)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发挥不够充分的问题。甘肃企业数量基数小,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占全国的总量均为0.5%左右,近八成的规上工业企业没有研发活动,有研发活动的企业只有560多家,仅占全国比重的0.32%,其中设专门研发机构的仅占7.3%。同时,一些国有企业迫于短期业绩考核压力,不愿选择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创新项目。这些问题,都需要更大程度鼓励探索创新,真正让企业敢闯敢试、舍得投入、勇于突破。

(五)敢闯敢试精气神不足的问题。从社会到个人,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所需要的创新精神、风险意识、企业家精神,满足于小富即安、小进则满,只求保险、不愿冒险。此外,容错纠错及激励机制不完善,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和阻碍了创新力量的成长,导致整体创新氛围不够浓厚。这些都必须从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的角度,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探索,引导形成“我要闯、我想闯、我愿闯”的创新生态。

七、如何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推进机制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科学设计、务实推进,营造积极作为、有所作为的良好氛围。

(一)制定一个专项规划。盘点梳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深入调研论证,提出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思路、战略目标、主攻方向和重大举措,加快研究制定甘肃《新质生产力发展战略规划》,明确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指导思想、规划目标以及重大改革、重大政策、重大工程等。

(二)出台一个行动方案。围绕战略规划,制定出台甘肃《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以及相关考核激励办法等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任务书、施工图、时间表,靠实工作责任,加快组织实施。

(三)建立一个工作机制。在省科技领导小组框架下,建立省、市、县三级统筹协调推进机制,由各级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组长,同级党委组织部门负责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强化各地各部门工作联动,统筹协调产业研判、项目推进、企业服务、调度评估等工作。

(四)成立一个工作专班。抽调一批有理论水平、有创新精神、有实践经验的行家里手组成工作专班,专职负责发展新质生产力各项具体工作,采取项目化管理、责任制推进、清单式落实等方式,协调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确保各项任务有力有序推进。

(五)组建一个智囊团队。从高校、科研院所、高新企业、投资平台等机构选聘在相关领域具有权威地位、有较高知名度和较高专业研究水平的专家,组建新质生产力智囊团队,对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相关问题开展针对性研究,在工作谋划、方案制定、任务推进等方面提供专业咨询和科学论证,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六)召开一个现场会议。每年在工作推进快、工作成效好的市州召开一次发展新质生产力现场推进会,系统总结、交流比学实践成果,表彰一批先进典型,引导各地精准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努力以一域精彩为全局添彩。

八、如何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能力水平

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各级干部而言是一场“大考”,要适应和答好这场大考,至少应提升四个方面的能力水平。

(一)提高思想引领力。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和讲话精神,完整准确理解和把握其精神实质、实践要求,服从党中央决策部署,紧跟党中央步伐,提升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真正把发展新质生产力作为一项重大任务来抓,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概念上、口号上、空话上,更不能上下一般粗,把什么举措、什么工作都往新质生产力这个“篮子”里装。

(二)提高工作实践力。坚持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通过各种方式、利用各种途径,加强对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知识以及新经济、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等方面的学习,自觉运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努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行家里手。

(三)提高政策落实力。发展新质生产力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必须树立和践行正确政绩观,冷静理性看待新赛道上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既摆脱一哄而上的浮躁心态和短期行为,也摒弃无动于衷、无所作为的躺平心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保持定力、久久为功,扎扎实实做好科技创新这篇大文章,一步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确保各项工作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

(四)提高风险防范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一场事关全局的变革,必然会遇到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需要各级干部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对各种风险见之于未萌、化之于未发。同时,把握好力度和节奏,特别注重提升新上项目和招商引资的精准度,防止盲目跟风、一哄而上、恶性竞争,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