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首先介绍山西省产教融合的现状,以晋中市为例,分析晋中市作为产教融合型城市的现状,并针对晋中市产教融合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成立产教融合工作专班的建议及具体做法。最后对晋中市产教融合可落地实施的几项举措进行了详细阐述,包括抓城市、抓企业、抓项目、抓基地、抓科技资源、抓双创和抓培训等。通过对晋中市产教融合工作的分析和思考,旨在为区域产教融合型城市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 词]产教融合;产教融合型城市;产教融合实训基地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118-03
一、引言
产教融合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种模式、途径和手段,是由“教育链”产生的“人才链”通过“创新链”对“产业链”直接赋能的“四链融合”的一个闭环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引擎。核心包括政府政策层面、产业落实层面、教育推动层面等内容。
(一)政府政策层面
自我国从2013年首次提出“产教融合”概念以来,特别是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一次明确提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在国家和省级两个层面,针对产教融合和职业教育先后出台相关政策90项之多,充分为产教融合的落实给予了政策保障。
(二)产业落实层面
从产业、行业、企业三个维度看,产教融合主要通过教育资源各种形式的赋能,解决产业侧在技术、人才、创新等方面的需求。主要通过在企业办产业学院、企业建立实训基地、创新技术人才入驻企业、企业与院校共建实验室等形式实现。
(三)教育推动层面
在教育链条上,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本科、专科)、中职技校教育以不同的形式落实产教融合,包括学校自建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办专业、联合办学,以混合所有制共建产业学院等。
(四)产教融合的表现形式与载体
目前,与产教融合相关的表现形式与载体大致分为:产教融合型城市,包括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县区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国家级、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产业学院,包括传统产业学院、现代产业学院、未来产业学院;校企共建实验室;以院校或企业为主的各类型产业应用人才实训基地;产教融合联盟、共同体、联合体。
二、山西省产教融合的现状
(一)产教融合型城市工作推进情况
我省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共有四个,分别是太原、大同、晋中、长治。经过前期的调研与验收,长治与大同两个城市准备积极申请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部分城市把产教融合定位为“一把手”工程,但我省四个产教融合型城市对开展产教融合工作缺乏充分的认识与推进思路,从而无法带动其他城市的产教融合工作。
(二)产业侧推进情况
产教融合的落实主要集中在大中型企业,包括国有企业、大中型民营企业、上市企业,小微企业对产教融合没有很高的积极性。
截至目前,我省省级产教融合型入库企业合计为310家,这些企业是从全省申报的近500家企业中,经过5年的时间,通过审阅资料、现场答辩、周期培育等方式遴选出来的,其中我省国家级产教融合型企业合计为2家。在入库的产教融合型企业中,按照数量计算,排在前6位的是我省的重点产业,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
(三)教育侧推进情况
从全省来看,无论是普通本科院校,还是职业院校、中职学校,全省上下都在积极推动产教融合工作,在思想认识上高度统一,彻底改变了原来“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的事”的认识以及“学校热企业冷”的现象。在院校的工作中直接体现出来的是各个学校大力筹建产业学院,把企业的资源、技术、人才以不同的方式与模式融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混合所有制建立产业学院的政策,让产教融合通过产业学院这一抓手得以落地,已经形成了企业和学校两头都在热的局面。
(四)省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建设情况
在省发改委的牵头下,联合教育厅、科技厅、工信厅、财政厅、人社厅、国资委、省小企业局、省总工会联合发文,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面向29个产业领域建立了130个山西省产教融合重大平台载体和实训基地,此项工作为我省各个产业领域提供产业化应用型人才奠定了基础。在此基础上又对产业领域进行了合并整合,建立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此项工作由中北大学牵头实施,并进行了前期1000万的投资。
三、晋中市产教融合的现状
以晋中市为例,目前,晋中市作为我省四个产教融合型城市之一,拥有省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25家,在全省占比19.23%。省级产教融合型试点企业共有43家,在全省占比13.87%。
晋中市部分职能部门和企业对产教融合不够重视,缺乏深度参与,市级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需要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市各级对产教融合相关政策的宣传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双师型”人才紧缺,在职从教人员缺乏“产业思维和认知”。
四、关于推动晋中产教融合工作的两点思考
(一)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措施,鼓励更多县区和企业参与产教融合工作
完善晋中市产教融合的政策体系,加大对产教融合的支持力度。增强职教港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精准对标晋中产业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产教融合的宣传和推广工作,提高社会对产教融合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在政府侧,需进一步加大省级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工作力度。更加注重教育与产业的适配性,特别是我们职教港的内涵建设。职教港是晋中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池,职业教育的规模不一定要那么大、那么多、那么全,在职业教育的总量上面、结构上面、质量上面要一一匹配起来,这就是区域产教融合最好的局面。建议一边布局企业园区,一边布局职业院校,两者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真正做到教育和产业有机融合。进一步聚焦现代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同步规划、同步建设,让晋中市面向全产业链或者重点产业的职业教育体系形成闭环,真正打造教育和产业融合度高、融合度深、先进性强的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同时,引导各个面向产业、行业的利益相关方成立产教联盟,落实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推进具体举措,开展省级产教融合试点行业工作,发挥产教融合中第三方平台的桥梁作用。
在教育侧,结合晋中产业结构梳理专业结构(增、撤、并、调),调研产业人才需求,根据需求调整招生计划,加大企业师资队伍建设力度,落实“双师”认证,调整人才培养模式及培养的灵活性,形成“互认”机制,招生、培养、实训、就业、口碑等要素形成人才培养闭环。
在企业侧,需进一步深入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内涵建设,让企业的业务与产教融合形成关联性强、融合度深的常态化局面。出台晋中市面向产教融合型企业的各项地方政策,积极鼓励企业建设面向行业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形成行业产教融合生态。
(二)成立产教融合工作专班,力争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
晋中大学城是天然的宝贵资源,有些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做法是“没有学校引学校,没有企业以教育资源引企业”,晋中有着较好的教育资源与条件,完全可以实现“城市依托大学建,产业依托教育兴”,打造“晋中硅谷模式”,这种模式在国家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宜宾已经实现,并得到国家发改委的大力推广。
五、晋中市产教融合落地实施的几项举措
(一)抓城市
晋中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成立专门负责晋中产教融合工作的专班,要求专班专人落实产教融合,打通产业、行业与教育的壁垒。经过调研,我们发现产教融合做得好不好,不在于学校的体量有多大、专业有多全,关键在于学校的发展和产业结合得紧不紧,是不是形成了良性互动。即便学校数量多、专业包罗万象,若培养的人才不精准、不聚焦,那培养再多的人也难以发挥学生的作用,教育和产业还是“两张皮”。注重教育与产业的适配性,作为一个产教融合型城市,职业教育的成绩不一定要那么大、那么多、那么全,但是在职业教育的总量上面、结构上面、质量上面一定要匹配。四川宜宾市就是一边布局企业园区,一边布局职业院校,两者相互交融、互为支撑,真正做到了教育和产业有机融合。
(二)抓企业
到2025年,全国要培育建设1万家以上的产教融合型企业,2024年底,山西省也要培育建设400家以上产教融合型企业,主要目的是让企业成为办学用人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员工培养前置到学校中,节省时间和经济成本,最终实现校企双赢。晋中市可以继续支持合理培育,建设一批产教融合型企业,让“金融+财政+土地+信用”等政策看得见、摸得着,让产教融合型企业真正尝到甜头、得到实惠。
(三)抓项目
支持面向产业、行业产教融合的实训基地的建设;利用区位优势吸引教育资本来晋中投资办学;利用大学城(职教港)资源,在大学城(职教港)周边建立“培训小镇”,形成人才校外集聚效应。支持发挥晋中职教集团作用,让集团内企业、学校、行业真正融合,实体化运行。由政府组织专班到全国有特点而且可以和晋中市对标的产教融合型城市去参观学习,观摩典型案例。
(四)抓基地
按照晋中产业结构,分别利用省级、市级已建成和将要建设的面向某一产业领域的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形成“一对一”人才支撑关系。按照重点产业优先,在优势区位重点建设人才实训基地,形成横纵向产业结构、区位布局、行业领域三个角度的立体产教融合模式,形成产教融合型城市的基本框架。以宜宾为例,截至2022年底,宜宾有12所高校,其中两所是本地高校,另外10所是从其他城市引入的分院。宜宾抓住机会,在校生增长了四倍,高新技术企业290家,增长了六倍,宜宾市的产业结构也有很大变化,原来是“一黑一白”,“一黑”是煤炭,“一白”是五粮液。现在升级到“一篮一绿”,“一篮”是数字经济,“一绿”是光伏发电和以宁德时代为代表的新能源电池。
(五)抓科技资源
利用大学城(职教港)各个院形成市校共建,让科技资源走出校园,与晋中市充分融合,发挥科技资源的本地转化作用。
(六)抓双创
充分利用高校软资源,利用大学城(职教港)周边“已有的建筑资源”,通过政府政策支持、市场化运行模式,在大学城(职教港)周边建立若干个创新创业基地,从而形成大学城的“硅谷模式”。
(七)抓培训
建立健全晋中市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育体系,利用大学城(职教港)师资资源开展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培训。
参考文献:
[1] 李俊,黄梅雪,杨瑞麒.产教融合型城市发展与建设的机制分析:基于经济地理学的视角[J].教育发展研究,2024,44(5):70-76.
[2] 沈润东,邝允新,胡美娟.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J].家电维修,2024(2):31-33.
[3] 朱玉业,宋玲玲.职业教育服务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模式与机制研究[J].职业,2024(1):77-80.
[4] 张建鹏,钟鸣长.基于产教融合视角的高职教育适应性路径探索:以泉州市产教城融合为例[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6):33-37.
[5] 罗伟,沈润东,郑雨阳,等.高职教育推进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实现路径探索: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J].投资与合作,2023(12):194-196.
[6] 肖志亮.娄底建成产教融合型城市路径探索[J].办公室业务,2023(13):57-59.
[7] 李海莉.国内外建设产教融合型城市的经验与启示[J].黑龙江科学,2022,13(17):49-51.
[8] 廖喜凤,陈玲霞.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驱动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内涵与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2022,21(10):40-46.
[9] 林国宏,黄志锋.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的机制创新:以福建省泉州市为例[J].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22, 40(4):78-84.
[10] 赵云洁,李俊,张智昊.城市产教融合的测量与分析:以上海市普陀区为例[J].上海经济,2022(4):36-45.
[11] 颜岚岚.泉州市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探讨:基于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建设视角[J].黎明职业大学学报,2022(2):57-62.
[12] 付林.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路径的研究:以广东省中山市为例[J].科技风,2022(14):143-145.
[13] 陈振斌.城市产教融合影响因素与评价体系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