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有效途径,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重要内容。以温州技师学院为例,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现状以及解决举措进行论述,使高技能人才培育与温州当地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关键 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业赋能
[中图分类号]G7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177-04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的攻坚期,“产教融合”已然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热词。产教融合是指产业主体与教育主体在生产、经营、服务与教学的过程中互相融合发展的过程,它起先是以政策文本的形式出现,后逐渐成为一种学术理念,作为教育实践行动的指导。在全球科技竞争的大背景下,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重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被赋予新的使命,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已经上升为推进产业与教育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产教融合正在融入国家经济转型升级各环节,贯穿人才开发全过程,它将重塑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贯通协同的新格局、新业态。基于此,技工院校坚持培养高素质企业一线工人和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致力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专业办学新赛道。
一、深化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党的二十大以来,我国教育和产业统筹协调发展,产业需求更好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人才链与产业链实现深度融合,着力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拔尖创新高技能人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强大人力资源支撑。
(一)专业办学与产业发展统筹呼应
根据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要求,完善产教融合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规划和资源布局。学校紧紧围绕服务温州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温州“产业振兴”战略目标,按照温州“5+5+N”产业布局,紧扣我市传统支柱产业、新兴主导产业“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发展,聚焦机械智造、智能装备、鞋革、服装、餐饮服务、数字经济、新能源及新材料等产业,紧贴市场需求办专业。技工院校常设专业对应我市“5+5+N”产业体系基本实现了全覆盖。按照“把专业建在产业链上”要求,打造特色专业群;按照“以群建院”思路,对学校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优化,动态调整淘汰与产业对接脱节的专业。同时,按照温州“5+5+N”产业布局及市域技工教育资源特点,学校结合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构建“中—高—技”一体化办学模式,健全高技能人才发展体系。与各技工学校、职业学校合作,共同成立技工教育集团,将各学校作为生源储备基地。结合地区优势产业及各学校专业特点,开展“3+2”“3+3”形式联合办学,分层次开设初中起点“3+2”高级工班、“3+3”技师班,打通学生中级工到高级工、技师的升学通道,形成“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在校学生成建制培养,“本土化”培养高技能人才,解决当地企业“技工荒”“留人难”瓶颈。
(二)校企合作呈紧密协同育人新格局
坚持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基本办学模式,大力推进产教融合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更加注重与国内头部企业合作,引领专业建设发展,更加注重企业主体地位,突出深度融合内涵发展。
1.校企合作紧密。学校已与300多家企业保持常态化合作,并与青山瑞浦、京东、金风、正泰、亚龙、报喜鸟、威凤教育、王朝、得尔乐等百余家行业重点骨干企业签订“紧密型”合作协议,在招生招工、专业建设、实训基地建设、管理平台搭建、培养质量评价、师资队伍建设、奖助学基金设立、技能评价、技术研发等方面保持着长期、稳定的深度合作,构建校企双赢格局。近两年来,学校根据温州“5+5+N”产业布局,瞄准区域产业发展新赛道,紧盯市政府招商引资项目,聚焦智能制造、数字经济、新能源、新材料及生命健康等产业,加强与京东科技、青山瑞浦、金风科技、网易有道等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旗下企业及泰昌集团、报喜鸟、红蜻蜓等温州100强企业的合作,深入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改革,推进合作方式规范化,实现资本、技术、设施等资源共享,形成校企命运共同体。
2.企业新型学徒制有的放矢推进。在校企深度合作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校企协同育人,学校不断完善和创新校企双制办学模式,实施以“招工即招生、入企即入校、企校双师联合培养”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企业新型学徒制合作培养,校企共同招生招工、共同制订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设置、共建实训基地、共搭管理平台、共评培养质量等。与青山瑞浦、王朝大酒店、得尔乐等企业签约,共开设“青山瑞浦班”“王朝班”“得尔乐班”等10个班次“订单冠名班”,通过以学校教学场景和企业生产现场为双培养主体,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推行培养和评价“双结合”、企业实训基地和学校实训基地“双基地”、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双导师”的联合培养模式,全面提升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3.校企协同育人稳中求好。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协同育人机制。聘请企业的专家、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才、技能大师等担任学院的办学和专业技术咨询委员会委员、技师讲堂讲师、实习导师或兼职教师,并积极参与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如邀请企业专家参加学校召开的各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专业建设意见征求会或论证会;参加学校专业设置、课程建设、教材开发等工作;在“技师讲堂”上讲学,为学生讲解企业文化、行业走势、职业要求及企业的产品、生产工艺和经营理念及管理等。
(三)平台搭建产教深度融合新生态
充分发挥技工教育在产业转型发展中的重要基础性作用,当好深化产教融合的先行者,进一步推进专业建设和产业布局、课程内容和职业标准、教学过程和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融合,打造“融合共生、一体发展”的校企命运共同体,积极补齐本土主导产业技能人才短板。
1.共建产教联合体和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温州技师学院主动对接温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在温州瓯江口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基础上,联合浙江金风科技有限公司等企业,聚焦零碳新能源、数字经济、智能装备和制造等产业发展需求,建设“温州零碳数智造产教联合体”,共同打造我市技能人才培育的大平台、主阵地,着力构建“政校园企”合作、产教融合的特色办学模式。主动对接中信阿里云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联合达明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未来智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共同打造一个区域特色鲜明的机器人赋能未来制造产教融合共同体;联合威凤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等企业,建设“凤凰数字媒体产教融合共同体”,打造一个区域特色鲜明的数字传媒和数字创意产教融合共同体。
2.共建产业学院和企业学院。学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开展校企精准对接,共同建设现代产业学院、企业学院等产教融合平台,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构建“校中厂、厂中校”技能人才培育新生态系统。一方面,通过“引企驻校”方式,与中信阿里云瓯江口机器人产业园、达明机器人有限公司开展三方合作,投入1000万元共建“工业机器人产业学院”,培养一批符合本地产业需求、掌握机器人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与京东科技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网易有道信息技术(杭州)有限公司合作,共建“数字电商产业学院”,构建“1+1+1+N”协同育人新模式;与威凤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合作,共投入1 000万元,共建“凤凰数字产业学院”,共同培育新业态电商、新媒体等相关领域高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通过“引校入企”方式,学校与报喜鸟、东蒙、王朝、得尔乐等企业合作,共建“报喜鸟电商企业学院”“东蒙服饰企业学院”“王朝餐饮企业学院”“得尔乐餐饮企业学院”等8个“1+1”模式特色企业学院,开展“工学交替、工学一体”产教融合工作,共同培育高素质企业急需岗位技能人才。
3.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按照统筹布局规划、校企共建共享原则,加强校企深度合作,引进企业资源,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学校与北京精雕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协议,共建“北京精雕数字化精密制造仿真技术中心”;与海克斯康制造智能技术(青岛)有限公司共建“精密检测技术工程协同创新中心”,为温州培养“5+5+N”相关产业高端检测检验人才;与中国邮政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分公司共建“智慧邮政文化创意中心”,在校园内打造集邮政智慧物流,文创产品的研发、展示与销售于一体的综合化智能化服务平台;与光子集成(温州)创新研究院共建“温州集成电路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推进温州光子集成技术技能人才培育。
4.重视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学校挂牌成立温州工匠和创新学院,积极开展各大师工作室建设,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学科专业建设,打通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成果转移和产业化链条。通过企业产品研发、技术革新、项目改造等,打通了产教融合从学校到企业的“最后一公里”。学校设有技能大师工作室、技工院校创新创业示范工作室等省市级工作室,主要面向服务中小微企业,让师生在科技成果转换、参加创新大赛等实践中提升技能,并不断为企业提供高效、节能的新型产品。近三年,师生参与技术攻关,获得发明专利、新型实用专利、外观专利等39项。在电气技术工作室,诞生了为企业年创收900万元的“110 kW风冷节能型永磁调速器”、助力企业拿下720万元订单的“大众汽车发动机支架275系列”产品试制项目、帮助企业每年节约人工成本500万元的“剃须刀片自动冲载器”等。省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研发团队与清华大学教授合作,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研发的“基于聚合物微纳米制造技术的热压成型机”,成功在特氟龙表面制造出减阻超疏水表面,是目前全球唯一做成功的团队。
(四)校行企培联动,促进产教融合型行业聚合
1.实现技能人才培训提质扩面。学校与行业协会签订合作协议,在各行业协会设立产教合作基地,充分发挥行业在政府、产业和学校之间的纽带作用,大力推动行业参与产教融合建设的进程,共同参与制订技能人才培养有关标准,联合发起组建行业高技能人才联盟等,实现行业人才资源和信息共享,满足新时代社会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求,形成双方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同时,联合各行业协会,在全市域规模型培训机构遴选设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站,打造高技能人才培训联合体,实现行业高技能人才培育提质扩面局势。
2.实现技能等级认定提质扩面。学校联合各行业协会,协同市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中心,在各市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评价机构、职业技工院校遴选设立“职业技能等级考核点”,联合各行业协会共同开展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及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加快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提高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取证质量和数量,帮助劳动者走出一条技能成才、技能致富之路。
二、现阶段产教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长久以来,温州市产教融合在不断实践和发展中取得很大进展,但产教融合仍处于粗放松散状态,产教融合“合而不深”,校企合作“校热企冷”。产教融合发展还面临不少瓶颈和制约因素,教育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两张皮”问题依旧存在。主要表现在:一是技工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格局尚未根本确立。各县(市)热衷于职业教育升学,各地技工教育资源规划布局、人才培养层次、类型与当地产业布局和发展需求不相适应。行业企业最大的“症结”还是人才培养问题,人才输出效率低、质量差,成果转化不到位,技工、高技能人才求人倍率居高不下,部分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人才供需结构矛盾凸显。二是校企深度合作办学模式态势尚未形成。校企合作“校热企冷”,处于浅层次、自发式、松散型、低水平状态。校企合作主要还停留在低水平、浅层次的合作,企业真正参与办学积极性不高,一些小微企业认为与学校进行产教合作会无形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真正落实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难度较大,开展“校企双制、工学一体”校企深度合作有待加强。三是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尚未根本建立。企业期望相关政府部门能牵线搭建更多产教融合型平台,以达到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愿望。多数企业也希望深度参与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如共设订单班培养,共建实训基地、产业学院等。在政府的主导下,建立一些产教融合联合体、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等,皆因政校企对接渠道不畅、合作制度基础不牢、互利制度不深,导致出现“合而不深”、假象合作、被动合作、牵制性合作的尴尬局面。四是产教合作激励优惠政策落地服务不到位。尽管政府部门出台一系列鼓励企业参与的政策,一些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得到实惠,但大多数技工院校和企业对优惠政策了解不够全面。一些企业认为这些政策难以对企业产生有效影响,同时政策惠及事项办理手续烦琐,让企业望而却步,教师通过校企合作开展的技术服务所得、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依旧被纳入绩效工资,严重打击了校企双方开展产教合作的积极性。
三、举措与建议
(一)产业引领,精准对接需求优化专业设置
紧贴产业办学,聚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产业链提升工程等,研制技工教育产教对接谱系图,促进技工教育和产业人才需求精准对接。根据温州“5+5+N”产业规划和发展战略,聚焦打造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10个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对照“数字+实体”融合、“绿色+低碳”引领、“服务+制造”联动的以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专业设置和产业发展动态对接机制,按照“以群建院”思路,持续优化专业设置,打造特色专业群。围绕战略新兴产业和“卡脖子”技术领域,聚焦数字经济、软件与集成电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疗、“一老一小”等重点产业领域及政府重点招商引资项目,开设智能装备制造与控制、数字康养技术应用、新能源汽车技术、核电风能制氢技术、服务机器人应用与维修、虚拟现实技术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等一批新兴专业,并加强先进制造业紧缺专业建设,撤并或升级计算机网络应用、会计等供给过剩、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专业,适度超前布局培养紧缺人才,促进专业同产业契合度不断提高,为社会输送新时代具有新特征、新能力的产业高技能人才。
(二)多措并举,持续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发展
坚持以教促产、以产助教,不断延伸教育链、服务产业链、支撑供应链、打造人才链、提升价值链,加快形成产教良性互动、校企优势互补的产教深度融合发展格局。按照“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原则,推进产教深度融合。
首先,紧贴产业办学。聚焦温州产业发展特色,在专业设置上优先向“5+5+N”产业集群倾斜,重点建设与我市数字经济为核心的现代产业体系相匹配的技工教育专业群,优化发展与传统支柱产业调整升级相关的专业,积极发展与重点现代服务业相关的专业。
其次,拓展产教融合培养内容。引导企业深度参与我校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涉及、课程设置、实习实训,鼓励企业与我校合作开设“订单班”“冠名班”和“企业新型学徒制班”等,试行校企联合招生、开展委托培养、订单培养和学徒制培养,促进企业需求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最后,丰富产教融合办学形态。积极开展与企业合作,通过“引企入校”方式共建产业学院、“引校入企”方式共建企业学院,推行实施“校企双制”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中“学生所学”与“企业所需”的无缝衔接。同时开展协同创新,共建实训基地、技术创新、企业技术中心及技能工作室等创新平台,服务地方中小微企业技术升级和产品研发。联合行业、产业园区、科研院所等,打造市域产教融合联合体,在重点行业和领域建设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质量就业。
(三)突破瓶颈,大力加强教师队伍整体建设
师资队伍是当前发展技工教育中的薄弱环节,要从实际出发,出台政策支持企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到学校任教,探索符合技工教育特点的教师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吸引更多的行业领军人才、创业企业家、企事业技术能手和各类能工巧匠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创业导师,提高队伍的实践能力和专业水平。推动技工院校与大中型企业合作建设“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选派部分教师脱产或利用寒暑假期到企业一线岗位学习实践,提升专业实践能力。大力推进技工院校工学一体化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实践,通过学校各类工作室打造一体化师资团队,逐步培养一批引领学校专业发展的专业带头人和引领温州产业发展的专业领军人才。
(四)强化宣传,积极创造技能成才良好环境
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广泛深入宣传职业教育法律法规,引导全社会树立职业教育先进理念和“大国工匠”意识。树立价值导向,从严格职业准入、提高待遇地位等多方面入手,引导公众树立正确的求学观、择业观、成才观。注重榜样引领,大张旗鼓地宣传身边优秀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挖掘宣传学校毕业生技能成长成才的典型事迹,促进广大青年把“技能成就梦想”作为人生追求,形成“崇尚一技之长”和“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不断提高技工教育的影响力与吸引力。
因此,产教融合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战略规划、产业布局、制度设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等,通过产教统筹规划布局以及产教融合型企业、产教融合型平台及产教融合型行业建设,集中力量破除以往的体制障碍、领域界限和政策壁垒,面向产业技术重大需求开展人才培养和协同创新,建设产教融合的良性环境和参与氛围,努力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政校行企培”资源最优配置,形成融合创新的社会常态,促使产教融合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联动,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产教融合赋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通知[EB/OL].(2023-06-08)[2024-04-10].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306/content_6886061. htm.
[2] 崔秋立.产训结合:技能人才培养必由之路[J].山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2020(10):6-9.
[3] 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温州市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实施方案(2023-2025)的通知[EB/OL].(2023-03-23)[2024-04-10].https://www.wenzhou.gov.cn/art/2023/4/7/art_1229117830_ 2021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