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德技并修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必然要求,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有助于培养优秀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但目前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在课程思政实施保障机制、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课程思政设计与评价等方面存在问题。需要健全系统性实施保障机制,强化专业教师团队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基于职教规律明确实施思路,根据专业类别精选实施内容,立足高职学情创新实施方式,并进一步优化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关键 词]高职;课程思政;专业教学;融合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070-04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最根本的在于人才。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向社会输出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人力资源保障。当前国内外局势发生着深刻且复杂的变化,各种思想激荡给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重大挑战,同样也对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1]专业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载体,专业教学是高职院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不仅要传授专业知识,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同时要对学生开展价值塑造,帮助学生具备实现职业发展所需要的职业道德和行动能力。专业由专业课程构成,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是实现高职院校德技并修育人目标的重要途径与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价值
高职院校的专业源自行业企业,专业的发展取决于其反哺行业企业的能效。人才是行业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专业教学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人才,不仅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竞争力,也关乎国家和民族长远发展大计。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把思政教育贯穿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可以加强专业教学针对现实工作场景的批判力与引导力,增强学生应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力与判断力,更好地发挥专业教学的育人作用。
(一)有助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一代又一代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2]。”高职院校培养的“有用人才”首先要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人。高职院校学生正处于“三观”形塑的关键期,容易受不良思想的侵蚀。无数鲜活的案例都证明,如果缺乏正确的价值观指导,教育将会沦落为知识传播的机器和技能训练的工具。[3]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引导学生了解当今世界局势与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对党的认同,坚定“四个自信”;有助于引导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有助引导学生传承中华文脉,树立法治观念,加深爱国主义情怀。
(二)有助于培养优秀的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技能型社会,弘扬工匠精神,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撑。”[4]在专业教学过程中开展课程思政,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专业技能与社会责任的关系,有助于学生职业道德伦理和职业操守的养成,有助于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成为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的潜质。
二、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施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系统性实施保障机制
长期以来,高职院校专业教学偏重于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价值引领的协同发展,导致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割裂的现象严重。尽管当前高职院校已针对专业课程提出了课程思政的要求,但对于专业教学总体思政目标依然缺乏明确而具体的要求。由于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相应的监管体系等系统性保障机制,导致部分专业课教师在开展课程思政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强拉硬凑一些思政元素塞入专业教学中,造成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中呈现结构性不匹配,有机融合程度不高等问题。
(二)部分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不足
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专业教学团队是关键。当前高职院校普遍默认专业课教师已具备实施课程思政相应的素养。诚然,经过近年来的宣传教育,不少专业课教师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但由于高职院校教师来源多元,且存在一定的流动性,因此并非所有教师都有稳定且明确的课程思政意识,部分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认同感不高,认为只要上好专业课就好。还有部分专业课教师虽认同课程思政理念,思政意识也较强,但是有机融合的能力不足,面对专业教学中的思政元素不知道如何挖掘,挖掘出来的思政元素又不知道如何融入,导致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不够亲和,育人效果欠佳。
(三)缺乏良好的融合实施设计
在专业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不是教条引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而是要将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内化于心,能够在专业课程中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同时与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的基础上,挖掘并演绎专业理论中蕴含的价值观,“让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发生化学反应而不只是物理作用”[5],通过专业课程载体使价值观教育内容为受教育者积极内化,进而实现思想引领、价值传授、知识传播与技能训练的有效融合。但现阶段部分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任务化、形式化、显性化现象严重,甚至游离于专业教学之外,比如单独设置与专业教学无关的课程思政环节,使得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显得极为突兀。另外,在融合方式上不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依然采用传统的说教方式,大道理讲得多,亲身示范少,理论联系实际不够,缺乏让学生思辨、讨论的环节和实践的机会,导致课程思政不接地气,不够感人,不够服人。加之部分专业课教师在融合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背景与经历方面的个体差异,导致部分学生代入感较差,难以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四)缺乏有效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
科学的课程思政评价机制不仅涉及对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还涉及对学生铸魂成效的评价。根据“素质洋葱模型”理论,知识与技能属于“洋葱”的外显部分,相对容易测量与评价,而对于人的行为表现起着关键性指导作用的思想观念属于“洋葱”内隐部分,相对难以测量与评价。专业教学的教学成果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进行评价,而课程思政的成效评价往往定量困难,加之课程思政的育人成效是全员育人形成合力的结果,难以明确界定细分功劳主体和责任主体。而专业教学有着明确的量化指标,易出显效,进而导致高职院校对两者的融合存在“只求开花,不问结果”的倾向[6],即教学管理人员已经认识到课程思政在专业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价值,但在评价设计上依然偏重专业教学成效,缺乏对思政育人成效的有效关照,没有针对学生思想转变情况开展持续跟踪评估。
三、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高质量实施对策
专业教学中高质量的课程思政可以创造更好的学习体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有利于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实现。高职院校专业教学中高质量的课程思政不能脱离高职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这一教改背景。
(一)健全系统性实施保障机制
根据德国学者Haken的协同理论,如果体系内的各个系统之间积极协调配合,就能产生1+1>2的协同效应,若体系内的各个系统离散、冲突,甚至相互掣肘,就会造成整个体系的崩塌。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仅靠专业课教师层面的探索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高职院校站在回答教育根本问题的历史高度,运用体系化的思维做好顶层设计。一是进一步加强党组织对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工作的领导。党的领导是高职院校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要充分发挥二级学院党支部和教研室党小组的引领作用,通过带领教师认真学习党的理论文件,确保融合的方向性与长期性。二是加强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管。教学管理部门是高职院校各项教学工作的指挥中枢,其职能落实情况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质量,要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成效纳入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与评价体系中。三是营造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环境。环境潜移默化地影响教师的思想并形塑行为,能够时刻激发教师的融合意识与态度,要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理念融入院校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
(二)强化专业教师团队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
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的融合意识的发展可以促进其融合能力的提升,同样其融合能力的提高也会加深专业课教师对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融合的认知。但高职院校专业课教师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相融合的意识与能力不是天然具备的,需要引导与培养。专业课教师在专业教学方面通常不存在问题,但未必具备思政育人意识与能力。因此,高职院校要树立课程思政不仅是育学生,同样是育教师的思想。在加强专业教师团队课程思政意识与能力方面,一是要“夯实内力”,二是要“巧借外力”。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新教师岗前培训、课程思政专题培训和教师座谈会等帮助专业课教师转变育人观念,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厚植立德树人情怀,要让专业课教师认识到课程思政也是教“真本领”。同时要积极搭建校内外的交流平台,邀请党政领导、相关专家学者开展思政讲座,组织校内思政教研室与相关专业教研室开展集体备课、校际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方式促进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融合能力的提升。此外要建立健全融合激励机制,将专业课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理念意识与教学效果纳入教师的岗位聘用、职称晋升、评优评先、进修培训的考核依据中。
(三)完善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设计
“盐溶于水”式的融合设计与“润物无声”育人效果息息相关,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设计需要充分考虑高职教育独特的规律、内容与学情等因素。
1.基于职教规律明确实施思路
职业教育是一种教育类型,其地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第二条关于职业教育的定义,其教育目标是为了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教育内容包括促进学生职业发展所需的职业道德、专业知识、技术、技能以及行动能力。高职教育是高层次的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教育规律与教育方法,在人才培养模式上更强调产教融合、工学结合。高职教育不完全是学校内的教育,而是与社会和行业企业有着紧密联系的教育。这也意味着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不能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还需要延续到校内实践、校外实训以及顶岗实习的整个环节中。特别是实践实训环节,要结合真实的工作场景,面对真实发生的事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独立做出价值判断。
2.根据专业类别精选实施内容
专业教学课程思政是将专业中蕴含的专业知识、文化基因、价值范式融为统一的育人资源,让受教育者求技与求道相融合,实现高职院校德技并修、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高职院校的专业源自产业、职业和岗位,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专业类别具有各自的特色与优势。因此专业课教师要认真领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中关于结合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精神,结合不同课程特点、知识体系、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围绕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政内涵,深入思考“挖什么”“怎么挖”以及“如何融”的问题,精心探索萃取与专业核心素养高度契合的课程思政元素,努力做到让专业教学更有广度、深度和温度。
3.立足高职学情创新实施方式
高职院校学生思想多元且独立,对于意图性的说教普遍较为敏感且反感。由于对社会复杂性缺乏足够了解,他们面对社会问题时既体现出爱憎分明可爱的一面,也呈现出容易走极端幼稚的一面。他们在认知过程中更加注重自身的感受,更相信自己思考得出的结论。因此,教师应当抓住高职学生的这一特征,用学生愿意听和听得进的表达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在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实施过程中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结合实际案例将学生代入到相关情景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维视角切入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实现思想性和生活性的有机结合,引导他们做出正确的判断与抉择。
(四)优化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教育评价的指挥棒作用”[7],“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引导教学活动趋向理想的目标”[8]。评价体系在教学过程能起到事前指引、事中纠偏、事后促改的重要作用,评价不是为了打击羞辱某位同学或教师,而是帮助教师发现专业教学课程思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激发教师、学生参与课程思政活动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良好的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有助于保障专业教学课程思政高质量的实施。
1.构建多元评价机制
专业课教师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者,把控整个教学实施过程,对课程思政成效有着最直观的认知与最切身的感悟。通过专业课教师自评,能够发现课程思政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及时修正。院校作为课程思政的外部监控者,可以防止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流于形式,同时基于第三方视角有助于专业课教师避免陷入“当局者迷”的境地。真实情境下面对利益冲突时的选择最能彰显一个人的成色,顶岗实习期间面临真实工作场景与利益冲突的考验,是展示学生综合素质的最佳时期,也是高职院校验收阶段性育人成效的重要阶段,因此顶岗实习单位对于学生的综合评价,对于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施效果极具评价参考价值。学生之间横向性的社会关系使得彼此间处于更加平等、随性和放松的状态,观察学生之间的交流内容与样态,可以帮助专业教师了解师生之间纵向性相处模式下不容易观察到的学生最真实的一面,能够为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评价内容优化提供有用的信息。[9]
2.突出教与学两个重点评价对象
教学活动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理解知识、掌握技能、体验情感的认知活动。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专业教学活动的两个核心环节。教师是专业教学活动的主导,“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教师是关键”。教师在专业教学过程中课程思政的意识与能力将决定教学过程的品质,影响育人效果。学生是专业教学活动的主体,其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的。学生的学习效果反映在内化与实践两个层面。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要重点围绕教师教学过程及学生学习效果这两个环节展开。一方面要重点考察教师教育活动中是否做到“德技并举,润物无声”;另一方面要重点考查学生学习活动中是否实现“德技并修,知行合一”。
3.建构分级评价标准
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对专业课教师而言也是逐步实践的过程。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建立不是为了批评指责专业教师的教学活动,而是帮助专业教师提升课程育人能力。通过设置分级评价标准,将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融合度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可以清晰地了解到达到每个等级所需的要求,使评价过程更加af79331388a83a108d8edfb474506e96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通过对各个级别的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可以更好地帮助专业教师认识自己当前专业教学课程思政融合的水平与状态,为下一步工作提供指导性建议。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贯彻职教理念,明确目标要求,立足专业特点,精选思政元素,将课程思政贯彻到专业教学的全过程。高职院校要基于体系化思维,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压实教学管理主体监管责任,厚植专业课教师立德树人的教育情怀,构建校企合作共育机制,充分运用现代化科技手段并完善评价体系,积极追求专业教学课程思政“盐溶于水、德技双馨”的高质量融合状态,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2020-05-28)[2024-05-23].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 5517606.htm.
[2] 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J].党建,2018(10):4-6.
[3] 崔允漷,陈霜叶.三个维度看“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2017-05-09.
[4]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EB/OL].(2021-10-12)[2024-05-20].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1/content_5647348.htm.
[5] 朱飞.高校课程思政的价值澄明与进路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9(8):67-72.
[6] 陈健,杨丽华,徐红玲.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实践误区及对策研究[J].公关世界,2021(21):117-119.
[7]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N].人民日报,2020-10-14.
[8] 王彦才,郭翠菊.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 陈健,徐红玲.高职院校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研究[J].公关世界,2021(23):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