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的现状与发展策略

2024-08-17 00:00:00张琼宇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4年23期

[摘 要]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利用八爪鱼采集器,从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7个国内主流MOOC平台中抓取了187门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的课程网页数据。对收集到的数据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发现当前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存在内容同质化、实用性不强、课程思政质量不高、缺乏质量评价体系以及可持续发展动力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建议和发展策略,以期更好地利用MOOC推动高职基础医学教育的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 词]基础医学类;慕课;MOOC;高职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062-04

在线教育是近年来在教育领域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教育模式。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人们可以更加方便地获取教育资源,而在线教育也因此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应用。其中,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作为一种开放、大规模、在线的课程形式,引起了全球教育界的广泛关注。MOOC的特点是能够提供高质量的教学资源,吸引大量的学习者参与,实现异地、异步、个性化的学习,促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同时还可利用大数据分析和反馈进行教学评估和优化教学设计[1]。因此,MOOC在教育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基础医学作为研究人体生命现象、疾病发生与进展及其相关规律的学科,构成了现代医学体系的核心。它不仅为临床医学提供了理论基础,还为生物医学研究和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科学支撑。基础医学课程通常包括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等多个领域,这些课程对于医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直接关系到学生未来在临床实践中对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能力。高职医学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其任务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仁心仁术”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基础医学课程门类繁多、知识点多、体系庞大、难学难记,导致高职基础医学课程教学长期以来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教学资源的不足、教学水平的不均、教学模式的单一、教学质量的难以保证等[2]。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为高职基础医学教育的创新与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3]。MOOC以其开放性、大规模、在线互动等特点,能够有效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突破时空限制,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当前,我国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的发展呈现出积极上升势头,课程数量逐年增加,覆盖了基础医学的所有分支学科,为广大高职学子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然而,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很快暴露出一些问题和不足,如课程内容的更新不够及时、教学互动和实践环节不足、质量保证机制不完善等。因此,探索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的现状与发展策略,对于提升高职基础医学教育水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及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分析对象及方法

(一)调研范围和目的

为了深入了解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的建设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对国内主要的在线课程平台上提供的高职基础医学及相关课程进行了全面调研。研究的主要目的是评估这些课程的质量、特色和优势,并分析它们在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上的潜在问题,以提出改进和发展的建议。

(二)数据收集和处理

本次调研覆盖了包括学堂在线、中国大学MOOC、超星泛雅、智慧树以及人卫慕课等7个已接入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的专业在线课程平台,通过八爪鱼采集器这一先进的网络数据抓取工具,对各门MOOC网址上的网页数据进行抓取,收集该MOOC的课程名称、建设单位、课程主持人、课程详情、课程大纲、课程教师、参考教材、课程评价、累计选课人次、累计互动次数等,然后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系统分类和统计分析。

(三)分析方法

为了全面评价所调研的在线课程,我们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包括课程数量、类型、参与学校和教师的数量等统计数据的计算。定性分析则侧重于课程内容的深度、教学方法的创新性、课程互动性以及学习者反馈的考量。我们还特别关注了课程的可持续发展和维护情况,以评估其长期价值和影响。

二、研究结果

(一)课程数量与类型

在本次针对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建设现状的综合调研中,我们全面分析了187门相关课程的数据。这些课程中,有22门被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53门为省级精品课程,这些数据反映出高职基础医学MOOC建设上得到了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

在课程资源丰富度方面,智慧职教MOOC学院平台以164门课程的数量占据领先地位,成为高职基础医学MOOC的主要提供者。此外,学堂在线平台提供了7门课程,而中国大学MOOC、智慧树和超星泛雅各平台各提供了2门课程,人卫慕课则贡献了1门课程。这些数据揭示了不同平台在高职基础医学MOOC领域的贡献和分布情况。

在课程内容分布上,生理学和解剖学课程数量最多,各占38门,紧随其后的是药理学课程,共27门。这一分布凸显了这三门课程在基础医学教育中的核心地位,也反映出课程建设可能存在一定的重复性。为了应对这一问题,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的趋势,即将不同的基础医学课程进行整合创新,形成了如“人体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人体解剖生理学”和“正常人体结构与功能”等新型综合课程。这类MOOC的出现,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还提供了基础医学教学跨学科整合的新视角,为基础医学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撑。

从课程类型来看,理论课占据绝大多数,有165门,而实验课仅有3门,结合理论与实验的课程有19门。这一数据揭示了高职基础医学MOOC在课程类型上偏重理论教学,也指出了实验课程在MOOC建设中的不足。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未来应考虑增加实验课程的比重,并探索如何在在线环境中有效开展实验教学工作。

在授课语言方面,几乎所有课程均使用中文授课,这符合国内高职学生的语言习惯和学习需求。然而,仅有1门课程实行中英双语教学,这表明在国际化教育趋势下,高职基础医学MOOC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探索还相对有限。未来可以考虑增加双语课程的数量,以提高学生的国际竞争力。

(二)参与学校与授课教师

目前,基础医学类MOOC的构建涵盖了来自全国23个省份和直辖市的81所以上的高等职业院校及专科学校,共有超过1500名教师参与了这些在线课程的建设。这一数据展示了基础医学MOOC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参与和深入合作。

在课程建设数量上,河北、河南和湖南三个省份表现突出,分别贡献了36门、29门和19门课程,显示了这些地区在基础医学在线教育领域的积极性和贡献。特别是沧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单独贡献了12门课程,凸显了该校在基础医学在线教育领域的领先地位和积极投入。

在师资方面,基础医学MOOC的主持人多为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副高级职称以上的教师,其中主讲教师以副教授及中级职称为主,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这一数据表明,基础医学在线教育领域拥有一支专业深厚、经验丰富的教师队伍,同时这些教师具有较高的活力和创新能力,能够较好地理解和运用新的教育技术和在线教学平台,这对于推动基础医学在线教育的发展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资源

大多数传统基础医学类MOOC的课程内容建设按照课程标准及教学大纲,将选用教材的知识体系按照章节划分为若干教学模块。每个模块根据其核心知识点,进一步开发出相应的微课视频、教学PPT、图表、动画、案例、章节测试题及讨论主题等教学资源。每个知识点均有视频资源和非视频数字资源。而近年新开发的MOOC则对接岗位,并根据临床思维对教材的知识体系进行重构和规划,以适应临床实践的要求。这种新型MOOC的建设更注重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强调通过项目式学习、案例分析等方法,提升学生的临床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资源的开发上,除了传统的微课视频和PPT,还采用虚拟仿真、互动模拟等技术手段,使学生能在虚拟环境中模拟实验操作,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互动性。然而,调研也发现,大部分微课视频延续着传统的讲授形式,对学生吸引力不大;虚拟仿真等高质量数字资源往往不对外校学生开放,仅供MOOC建设单位内部使用。此外,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不够深入,未能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数字资源。

(四)课程互动性与学习者反馈

在互动性方面,我们的调研揭示了不同课程间存在显著差异。以病理学课程为例,累计互动次数最高的平均每次开课为10余万次,最低的仅为数次。大部分基础医学类MOOC通过设立在线讨论区和即时问答环节促进了学生参与和互动,但也有课程因缺乏高效互动机制而导致学习者参与度偏低。通过分析课程评价发现,学习者普遍对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表示肯定,但对实践环节和互动性的需求仍然强烈。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调研中发现,很多基础医学类MOOC中虽然设置了互动环节,但互动质量普遍不高。在一些课程中,学习者的参与互动更多是被动响应教师的要求,缺少主动探索和深入讨论的动力。特别是在大规模的线上课程中,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满足,互动多半为吸引关注或提升申报精品课程时的数据表现,而非真正促进知识的深入交流和理解。这种形式化的互动削弱了线上学习的效果,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满意度。

(五)教学评价与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全面评估在线课程的教学效果,基础医学类MOOC均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通过在线测试、作业和小测验等形成性评价,对学生的学习进度进行持续监控和评价。通过在线期末考试这种终结性评价,评估学生对整个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此外,还有一部分课程引入了同行评价,鼓励学生互相评价作业和讨论的贡献,这不仅增强了学习的互动性,还拓展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种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不仅为学生的学习成效提供了全方位的反馈,还为教师在未来的MOOC教学实践中调整教学策略和内容提供了依据。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根据调研的各期基础医学类MOOC课程大纲分析,大多数课程表现出积极的维护和更新态势,超过50%的课程每两年会对教学内容进行持续优化,这表明课程提供者对教学质量的高度重视和对教育创新的持续追求。然而,也有少数课程存在更新滞后的问题,这导致了课程内容不够新颖,难以满足当前教学和学习的需求。此外,有22门课已经停止维护和开课超过一年时间,这反映出在MOOC的持续运营和管理方面存在一定的挑战,同时,MOOC平台还缺乏退出机制。

三、问题分析与对策建议

(一)强化特色建设,减少内容同质化

通过对已有的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的课程大纲分析可以发现,所有课程均存在重复建设和内容同质化问题。面对这一问题,首先课程建设单位应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自身的独特优势与特色资源,如独有名师讲座视频、特有医疗技术、参与科研项目和成果、真实医疗实践案例等,将这些资源与MOOC教学内容相结合,打造具有辨识度的教学体系和风格。其次,基础医学类MOOC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培养目标和要求,突出专业特色,精心构建差异化的课程体系,避免简单的复制和模仿。课程内容要与专业需求紧密对接,为各类医学生的专业发展提供独到的基础医学知识和教育体验。目前,仅有如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等少数院校成功构建了凸显护理专业特色的基础医学类MOOC[4],而其他专业特色鲜明的此类MOOC尚未发现。此外,各院校之间应加强合作,共享教学资源,减少重复建设。如建立共享平台,让不同高校的教师共同参与课程开发,分享教学经验和资源,加速教学创新过程。总之,基础医学类MOOC必须坚持协作建设、差异化建设、特色建设和创新建设,从而提升课程质量和吸引力,更好地满足高职基础医学教育的需求。

(二)强化理论与实践整合,提升课程实用性

除了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是基础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已有的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课程内容多偏重于理论教学,而忽视培养实践技能。因此,MOOC课程开发时应紧贴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注重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提供针对行业的实际应用场景的思维和技能培训。首先,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等先进数字技术,更多地为学生提供在线实验操作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模拟环境中学习并练习诸如解剖学、生理学等实践技能。其次,通过情景模拟、病例分析等方式,训练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医疗状况中,解决其中的复杂问题,提升其高级思维和应对复杂情境的能力。最后,开发互动式学习平台,鼓励学生进行实时互动讨论、提问和协作学习,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

(三)强化课程思政设计与实施,提高思政教育质量

在高职医学教育中,基础医学课程不仅传授专业知识,还承担着塑造高职医学生职业伦理和社会责任感的重任。调研发现,尽管部分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中融入了思政元素,但整体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存在较大提升空间。首先,应当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并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制订具有学科特点的课程思政目标。其次,结合专业知识点深入挖掘课程内在蕴含的思政育人元素,如医学人文、医德医风、医学伦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团队意识、科学精神等,开发思政教育案例资源,对课程思政进行一体化设计。最后,结合授课教师的特色和优势,选择最佳思政切入点多途径融入基础医学类MOOC各教学环节中,从而在知识传授中进行价值引领,达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四)强化教学评估与反馈,构建高标准的MOOC质量评价体系

通过对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的试题类型、课程评价和互动数据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课程评价方式普遍过于单一并缺少有效反馈机制,必须在后续MOOC建设中加以改进和优化。首先,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评价方式,包括客观题、主观题、案例分析、互动讨论和项目作业,以全面评估学生的知识理解和应用能力。其次,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技术,为学生提供即时作业和测验,建立教师与学生间的实时互动通道,定期收集、分析教学数据并进行学生满意度调查,从而指导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的优化。此外,质量是MOOC的生命,需要从设计质量(包括课程理念、课程定位、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授课质量(包括师资队伍、教学方法、教学活动、考核认证等)和服务质量(包括学情分析、资源更新、应答服务等)3个维度出发,建构具有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特色的MOOC质量评价体系,为课程建设、运行以及持续改进提供有效的评估和认证,才能不断提升其整体质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和用户黏性。

(五)强化资金和技术支持,促进课程的可持续发展

基础医学类MOOC已成为高职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虽然大部分课程建设的初始资金来自政府、教育部门和高职院校,但日常运营、内容更新和教师培训都需要持续的资金支持,因此需要探索更多资金投入渠道,如与企业长期合作、实施合理的课程收费等。此外,利用AI技术和大数据分析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运营效率。这些技术不仅可以提升个性化学习体验,还能通过数据分析来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因此,投资这些先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对于基础医学类MOOC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资金策略和技术投入,可以确保MOOC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进一步提升高职医学教育质量。

(六)强化宣传和推广应用,扩大课程受众范围

通过更好的宣传和推广策略,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将能够更有效地扩大受众范围,并在全球范围内促进医学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首先,应加大对无法参与传统校园学习或已离开高校的专业群体的宣传力度。其次,要让基础医学类MOOC在教育资源匮乏的西部省份和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目前,国内MOOC教育机构在这方面的关注不足,大多数机构仍专注于加强与东南部高校和企业的合作。此外,需要鼓励各院校允许学生通过完成指定MOOC课程获得相应学分,畅通学分互认互换机制,增强MOOC学习证书的权威性和认可度,为学习者提供实际价值。同时要推进国际化战略,特别是针对非中文母语的学习者,提供多种语言的课程版本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向“一带一路”沿线的发展中国家推广课程,将实现更广泛的国际影响力和教育资源共享。

四、结束语

当前,大规模在线课程已经从最初的快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了更为成熟的内涵发展阶段。高职基础医学类MOOC面临转型期的一系列严峻挑战,主要包括质量参差不一、重复建设、实用性有待提高、持续维护不足以及使用效益有待提升等问题。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医学课程是培养医学生职业能力的基础,对整个医学教育体系起着至关重要的支撑作用。因此,各高职院校应加大资源投入,深入研究并制订具有高职基础医学课程特色的MOOC质量评价标准,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提升课程的实用性,融入高质量课程思政,并探索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从而助力基层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培养,为“健康中国”战略的实现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刘亚男,肖明,刘江荣,等.基于“中国大学MOOC”平台的MOOC质量评价研究[J].软件导刊,2019,18(12):236-240.

[2] 刘丹花.高职基础医学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进策略[J].现代职业教育,2019(34):172-173.

[3] 李媛,姚平平.高职基础医学混合教学模式研究:基于“智能+”[J].辽宁高职学报,2022(10):46-49.

[4] 郑丽华,刘斌,邵玉普,等.高职高专《护理应用解剖学》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构建与应用[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2,5(11):28-3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