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能够帮助学生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提升实践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针对目前实践过程中存在的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脱离了学生主体实际需求、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动态管理和实践效果等现实问题,从发挥辅助作用,同步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发挥价值引领,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完善培养方案,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提升育人实效性;更新教育理念,明确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主体;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多元参与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五个维度提出了具体策略,以期能够推动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取得良好效果。
[关键 词]“三全育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4)23-0038-04
新时代,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发展,社会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复合型人才,现代职业教育事业愈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1]。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应将立德树人作为我国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要想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其融入高职院校的专业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各个环节的教育教学中,构建更为科学、长效的全方位育人机制,高职院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应大力坚持和推行全员、全程和全方位的“三全育人”理念,同时应充分发挥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将其与“三全育人”理念深入融合,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纳入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相关内容,辅助好高职院校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从而培养更多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要求的有良好思想觉悟的应用型人才。
一、“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作用分析
与高职院校第一课堂相比,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在强化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方面都有显著优势,教师在设置第二课堂课程内容时有更加广阔的选择空间,教学时间灵活且内容更具趣味性,学生更乐于参与其中,从而为学生全面展示自身能力以及拓宽自身视野提供了重要的发展平台。
首先,帮助学生巩固第一课堂所学知识。第二课堂的教学内容更具实践性,学生在学习时难免会遇到困难和问题,面对自身知识储备上的匮乏,他们会再次研究专业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加深自身对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和理解,从而更好地巩固在第一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2]。
其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实践能力。通过多样化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将会逐步认识到自身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面存在的不足,从而在第二课堂课程中有意识地提升互动沟通、应用知识和数据信息处理等方面的能力[3]。第二课堂课程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生活更为贴近且更具趣味性,更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在知识的互动和探究中找到学习的乐趣,在大量的实践学习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最后,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在学习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时,高职院校学生可根据自身的专业发展需求调整学习计划,借助技能竞赛、文体活动和实训实操等更具开放性的训练项目不断开阔学习视野,在大量课程项目的参与过程中强化学习意识,形成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思维,提升创新能力。
二、“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第二课堂课程项目脱离了学生主体实际需求
在我国教育事业中学生占据着主体性地位,而从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建设第二课堂课程的实际情况来看,其尚未真正考虑到学生主体在成长成才过程中对第二课堂课程项目的实际要求,虽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希望建设具有较强品牌效应的多样化第二课堂课程项目,但在理念、方法和策略上仍存在薄弱环节[4]。以课程项目的品牌化发展为例,高职院校在实践中虽打造了部分第二课堂精品课和示范课,但课程在内容上并未综合考虑到学校所在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以及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办学特色,品牌课程的引领示范作用不够明显,且传播覆盖面积不够广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之间应是密切关联且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第二课堂课程绝不是第一课堂课程的延伸班和兴趣班,在建设中应保留其本质属性。
(二)未能取得理想的教学动态管理和实践效果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的育人特点决定了其教育主体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复杂化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差异化,而其在课前预习、课中学习和课后复习三个环节的工作应形成一个闭环。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第二课堂课程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还未取得预期的实践效果。运用大数据技术后还发现大部分学生在第二课堂课程结束后都不会对学习内容再次进行复习,更不会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价,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互动,个别学生虽对教育教学活动给予了评价和反馈,但反馈结果未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长此以往便形成了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第二课堂课程的育人效果[5]。
三、“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创新策略
(一)发挥辅助作用,同步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课程建设
首先,新时期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进程中已初步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但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的协同育人体系亟待完成。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第二课堂课程是对他们第一课堂所学专业课程的重要延伸和补充,两者之间绝不是彼此独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关系,第二课堂的课程就是在第一课堂基础上的补充和扩展,且这部分内容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同步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课程建设工作,实现两者的和谐共进[6]。
其次,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的发展需求和专业特色制订更具针对性的人才培养方案。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他们的首要工作仍是要学好、学透与专业相关的各类基础知识。第二课堂课程应以学生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并有计划地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学校各个院系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学生第二课堂课程的相关内容,从战略发展角度对其进行顶层设计,结合院系的专业分布情况将特色内容放大,尽可能发挥出第二课堂课程的育人功能,丰富课程内容,对学生第一课堂的基础理论起到有效的带动和推进作用。
最后,加强校内不同部门之间的沟通联系,实现专业课教师、实践课教师和学生管理人员的互联互通。在建设第二课堂课程时应科学设置教学内容,尽可能突出内容的实践性育人功能,激发学生及教师参与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定期举办多种有较强专业性的实践技能比赛,如专业技能竞赛、学科知识答题比赛和创新创业竞赛等,强化专业教师和实践教师的指导和引领职能。
(二)发挥价值引领,打造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首先,明确思政课程的价值引领作用。无论是我国高等教育事业还是现代职业教育事业,课程都是学校培养人才以及完成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所必须依托的平台和载体,向学生讲解课程的过程便是将知识传授给他们并且提升他们专业素养的过程,而除此之外,思政课程还有着显著的价值引领作用[7]。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在传统灌输式教学理念和高职院校现行人才培养方案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课堂教学仍以理论基础知识灌输为主,其他类型的教学方式为辅,在向职业院校学生传授思政知识时未形成系统性思维,价值引领元素明确缺乏。设置课程要保证学生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但也应将更多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应形成育人合力,实现思政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深度结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展现出重要的价值引领作用[8]。
其次,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实现高职院校专业课知识与思政知识的有机结合。课程思政是“三全育人”背景下的一种新兴教育教学思想,其本质是以打造高校全员、全过程和全方位育人格局的形式将思政课知识融入学生能够学习到的各类课程中,并形成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体系。虽然理念已经愈发清晰,但实施过程中仍暴露出了一定问题,如专业课教师简单地将知识生搬硬套到课堂教学中,而理工科的专业教师自身对思政课知识缺乏足够了解,在实践中就更不能获得理想的育人效果。因此,学校应结合自身特点要求各个学院的专业课教师深入学习思政课程的相关知识内容,优选其中的课程思政内容,将其与学生的专业课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从而切实提升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
最后,高职院校应打造高素质的育人队伍,既要提升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又要强化他们的思政育人情怀。从学校的教育教学过程来看,在以人为本的理念下,学生仍占据着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主体地位。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则对高职院校教师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他们既要不断提升专业教学能力和综合素养,又必须具备高尚的思政育人情怀。在“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领导者应要求全体教师都树立课程思政的育人理念,在向学生系统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更要帮助他们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不断提升他们的思政素养,激发他们的思政育人情怀,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三)完善培养方案,面向社会发展需求提升育人实效性
现代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向社会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复合型人才,新时期的“三全育人”理念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并以全员、全程和全方位为具体的育人路径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真正实现当代青年群体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进而明确了当代社会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途径。因此,“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的建设过程同样也只是一种具象化的育人手段,其关键点仍在于提升育人的实效性,并构建相应人才培养方案的认同机制。
首先,从战略发展的角度做好对第二课堂课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工作。与高职院校学生的第一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在教学内容上应更加多元且丰富,在教学手段和方式上应更加多样且先进,在教学组织上应更具互动性。在充分考虑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基础上,形成旨在实现学生全方位发展的多功能育人平台,其所追求的应是持续性地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在实践过程中,应注重将第二课堂课程与第一课堂的人才评价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内容紧密联系起来,对第二课堂课程进行统筹规划和科学设计,明确第二课堂的价值定位,将其育人的实际功效充分体现出来。
其次,构建完善的第二课堂课程保障机制。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各地区的大多数高职院校领导者都已经认识到了打造第二课堂课程的重要意义,并已建立了很多与之相关的规范制度,如“校外教学实践课程学分”“社会实践服务学分”“学科技能竞赛学分”和“第二课堂成绩单”等,这些规范制度紧紧围绕“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制订的人才培养方案,既要求学生全面且认真地学习各个专业课程的理论知识,又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社会服务、公益实践、文化艺术、体育竞赛、学科技能竞赛和创新创业等多样化的职业能力提升实践活动中,通过规范化、课程化和成绩化的学习方式,实现了对高职院校全体学生的全方位和全过程育人,为新时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最后,创建和谐的生态环境,为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赋予更多动能。以往高职院校在组织和开展第二课堂的课程教学活动时需遵照严格的工作流程,即先由学校的基层团委发布统一通知,之后则是各个院系的团委转发该通知并要求各个专业按照通知上的内容开始课堂教学活动,最后便是学生的自发性参与。经过不同部门的转发后,文件内容在执行过程中就必然会有滞后性,文件内容的真实性和执行效率也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并且并不是对学校所有专业的学生都适用。为此,学校应赋予各个院系的团委组织和各个专业的团支部更多开展第二课堂育人活动的权利,可让他们结合专业要求和学生成长需求自主发布第二课堂活动,在建设第二课堂课程时既要考虑到专业不同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又要与他们的兴趣爱好贴近,逐步形成更具本专业特色的第二课堂品牌活动,提升其在全校师生心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更新教育理念,明确高职院校第二课堂教育主体
高职院校在为学生建设第二课堂时应明确其中的教育主体是当代大学生。建设第二课堂的根本目的是实现当代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更多合格的人才,在实践中应综合考虑到高职院校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优劣势,实现彼此的优势互补,打造一支专门负责开展第二课堂育人活动的师资队伍,让校内负责产学研等工作的人员参与到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中。从第一课堂的课程建设中汲取有益经验,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应用到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中,从而实现数据化、制定化和学分化,及时更新教育理念,在教育领域中不断汲取新知识、新理念和新技术。
与此同时,高职院校可单独成立第二课堂课程组织和建设工作委员会,联同校内的学生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和团委等部门统筹规划并科学设计第二课堂的各门课程,并从外界不断引入高素质的工作人员。
(五)创新育人模式,构建多元参与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领导者和管理者在第二课堂课程建设工作中,应从过往第一课堂课程建设中汲取失败教训并借鉴成功经验,在充分考虑到学校学科特色和专业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第二课堂的课程内容、项目分类、运行模式和跟踪评价体系等,将第二课堂学习效果成绩化,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多元模块共同参与的全新育人体系,具体包括课程项目体系、教学保障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和跟踪评价体系四大模块。与此同时,应结合学生实际需求运用互联网技术打造学校的第二课堂教育教学中心,满足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的多样化需求,切实提高学校的实际育人效果。在“三全育人”背景下,应统筹设计第二课堂课程涉及的各方面内容。学生的第二课堂成绩单应是以六大育人模块为基础动态生成的,可从思想成长、实践实习、文体娱乐、特长技能、社会服务和创新创业等多角度制订第二课堂的课程项目,全方位的教学保障,校内的信息化部门则要对第二课堂课程的实施情况进行全程监督和管控,构建记录式评价、学分式评价和综合式评价三位一体的教学跟踪评价体系,实现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的可跟踪、可记录、可呈现和可评价。将学生在第二课堂课程中的学习情况客观、真实地反馈给各个利益主体,保证第二课堂课程的制度化、科学化和系统化运行,提升育人实效性。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建设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还是高职院校育人工作开展的重要手段,更是大学生个人综合发展的核心途径,充分落实好这项工作,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育人实效,助推社会全方位发展。第二课堂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是高职院校开展育人工作的第二大载体,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利用第二课堂开展育人活动,将进一步促使大学生养成严谨治学的学习态度,塑造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助力其全面发展。“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应坚持自身的内涵式发展,坚定落实好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在实践中应采取有效举措建设更为完善的第二课堂课程体系,实现第二课堂的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发展,从而更好地发挥第二课堂的育人成效,为社会输送更多高素养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骏,高向东.基于高校第二课堂学分系统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2022(9):106-111.
[2] 陈曦,何伟.高等教育改革背景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以闽江学院“第二课堂”协同育人体系建设为例[J].人民论坛,2022(3):102-103.
[3] 龙婷婷.“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育人机制的探索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18):89-90.
[4] 王敏锐.关于构建高职院校“三全育人”体系的研究[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21,29(S1):194-196.
[5] 赵敏,李东宁.三全育人背景下“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探析:以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79-85.
[6] 李洪丽,马振钦,章婷.“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第二课堂课程体系的构建路径:以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教育观察,2020,9(10):65-68.
[7] 高竞男.思想政治教学视野下高职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探讨:以吉林化工学院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6):72-75.
[8] 徐雄波.基于“三全育人”背景的高职院校第二课堂系统设计研究:以南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广西教育,2019(31):98-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