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位诗人都是孤独的

2024-08-16 00:00:00张期鹏
山东文学 2024年8期

读小曼的诗,我惊叹于她超人才华的同时,也惊讶于她那别致的跳荡音节,精巧的诗思,陌生化个人化的表达。那仿佛从中国古典诗歌中走来的经过千锤百炼的诗句,很容易让人进入她的“诗界”,感受汉语诗歌的魅力所在。

你看,她写春天,“南山的春天正从一棵树/搬到另一棵树/风一吹,花就抖落一地/心也随之陡峭起来”;她写夏天,“夏天到底有多深/蝉/一声一声总也探不到底”(《夏》);她写秋天,“浅秋,多美的名字/美好得让我忧伤”(《浅秋》);她写冬天,“想做一个浅色的女子/渴望一场/直落到自己头上的大雪/于人生的寂静处/聆听雪落下的声音”(《一个人的雪》)。一年四季都是小曼抒写的对象,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时段都有可能触动她的敏感。她写的是季节的变换轮回,写的是自己的内心隐秘。“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人的这句话用之于小曼的诗,是恰切的。

你看,她写童年,“童年是一种远/是藏在暗红绒布绣花鞋里的远/我们不知道童年的流水/愿不愿意流进中年”(《童年是一种远》);她写少年,“旧时光里的我,清澈/能看见十七岁的自己/用纯蓝墨水抄写着席慕容的诗句/在被窝里偷看琼瑶小说”(《旧时光的我》);她写中年,“灰尘如雪,一落再落/填不满脸上的沟壑/白发如星/照得心口亮如白昼/一惊,又惊”(《人到中年》之一)。也许是已经人到中年的缘故,她的笔下有许多人生感慨,像《中年的叛逆》《莫失莫忘》等等,因为“人到中年,落到心里的雪花/比落在脸上的多一些/从眼角爬到头顶”(《人到中年》之二);有时甚至还有老年的想象,“身后是陡峭的人生/眼前是将要逝去的流水”“有一天,我走了/谁来领走我在人间的影子”(《由几个老人想到的》)。我从这里面,读出了深深的孤独与落寞。

你看,她写故乡,“每次离乡/小路都在身后追/一直追/直到瘦成一根线”;她写父亲,“父亲,一座远山/我经常眺望,看不清他的脸/他的表情摇曳/有时是青年,有时是中年/我的眼睛揉了又揉/还是看不清他的脸”(《看不清父亲的脸》);她写母亲,“眼睁睁放她走/目光被拽到路的尽头”(《母亲远去的日子》)。亲情是小曼诗歌的重要表达,其中蕴含的情感,我们都不难理解。

她还写人间风景,像黄河。但她对身边的黄河,不是廉价的赞美和盲目的崇拜,而是切心的感触和深挚的思考。“这是一条被我们放养/又哺育我们的大河/有人从它身上取走粮食/有人取走筋骨”(《它的名字叫黄河》)“始终认为一枚银杏叶的翻飞/是我隐于世的姿态”(《黄河岸边的银杏林》)“它有多沉默/就有多少黄河的故事在诉说”(《黄河岸边的向日葵》)。

她还写那些因为一些特殊的日子和特殊的时刻萌生的情绪,但不论情绪多么丰富复杂,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深深的孤独与寂寞。或许,她所营造的最典型的场景就是,“从戏中掏出自己/喧嚣退场/只剩下月光如水/照着/空”(《从戏中掏出自己》)。这里的“空”,当然不只是戏曲落场后空空如也的舞台,还有诗人空空如也、无处寄托的内心。这里的“空”,也不是真正的空、彻底的空,填充其间的依然是无边的寂寞孤独。因为“人间,不过一场盛大的孤独/在一杯酒中想象漂泊”“往事长满苔藓/有多少喧嚣就有多少寂寞”(《我的诗歌里空无一人》),因为“人像鱼,忽而成群/忽而散去/但终究散去”(《这么近,那么远》)。

不过,小曼并没有因此沉溺,不能自拔,她自有自己的超脱与拯救,因为她发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道场/我的道场是一个落雪的池塘/水、鱼、枯荷、大雪/空旷和虚无/都暗生清香”(《落雪的池塘》)。更重要的是,她有自己的精神寄托,那就是酒与诗书。她愿意沉醉酒中,因为她知道,“世上喝酒的人/都是在火的液体里取暖的孩子”(《一个人的酒》)“我想说的正是酒想对你说的/正如黄昏有顺从之美/顺从了白天又顺从了黑夜/我顺从了水亦顺从了火”(《我准备了一场醉》);她能够在诗与书中获得精神的无羁飘游,因为“诗歌高过天空/比我更接近宇宙”(《以诗歌拥抱世界》),因为“把书穿在身上/我的远方,远过风到达的地方”(《书与远方》)。或许,我们从这个角度更能理解小曼对于客死济南的诗人徐志摩的仰慕和追随,而不仅仅是从“路小曼”与“陆小曼”的名字上找到联系,因为“诗人啊/你已高出尘世和历史”(《想用你的名字命名一座山——致诗人徐志摩》),因为“我在诗歌里放纵自己/也囚禁自己/需要大风、烈酒、利刃和经文/更需要你的诗歌这张处方/把我豢养多年的/那只猛虎放出来/走出特立独行的脚步”(《替你爱着这座城——致徐志摩先生》)。

仔细阅读小曼的这部诗集,彻底颠覆了我最初对她的印象。小曼给我的最初印象是“风花雪月”的,写一些语句轻柔的诗,画一些色彩艳丽的画,人也温婉平和。现在的小曼已经以另外一种形象站立在了我的心中,她虽然笔下不乏风、花、雪、月,但又的确与“风花雪月”没有什么关系,她从中感受到的是另外一种东西。那是什么东西?我觉得是孤独,内心的孤独,真正的孤独。其实,每一个诗人都是孤独的。因为诗歌是纯粹的个人的精神之旅,热闹繁华之处不会有真正的诗篇。诗歌只能产生于一个诗人真诚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刻,产生于摒弃了所有的繁华虚浮之后的真实。

你看,小曼对人生的感慨有多深。“过了三月的桃源/又过了七月的池塘/一根又一根中年的芦苇/与秋风对峙节节败退/无法奢望变黑/一场更猛烈的雪/正大步流星走来”(《中年的芦苇》)。在永恒的时间面前,在永恒的四季轮回面前,人生的确没有什么胜利可言,我们都是失败者。“记得只喝了一场酒/天就黑了/别去碰,那盏忽明忽暗的路灯/人走了,空照着记忆”(《生命的归处》)。

你看,小曼对历史的感慨有多深。“历史大抵如此/大人物风一样地来,风一样的去/留下一连串风也吹不走的名字/敢肯定的是/我不会/大多数人的名字是一个/无根的词/最终会被风吹得不知所踪”(《风吹不走的名字》)。这是人生的渺小与无奈,是所有平凡人的宿命。她也因此常常从历史的思索走入现实的关照,对那些平凡的草根寄予无限深情。“两个深绿的玻璃瓶使劲碰一下/酒在瓶子里冒泡/在嘴里冒泡,苦苦地/被慢慢咽下//他们喝酒喜欢用瓶吹/摆在面前的塑料杯太薄/拿不起放不下/像他们的命/面前的花生米也像他们的命/用劣质的盘子/盛着”(《两个农民工在喝酒》)。

那么,小曼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们可以在她的《寻女启事》中看到她的自我告白:“此女子貌似痴傻/常对着水底游走的云,絮絮叨叨/一些微的幸福会莫名/打湿她的眼//此女子于昨晚到荒原/看寂寥的星/阻止未果,至此未归……”

那么,她又将走向何方?我觉得我们还得借用她的诗句来描述:“戒羞花戒闭月/戒沉鱼戒落雁/她双手合十/对每一个汉字心存敬畏/愿笔一挥/桃花杏花粉墨登场”(《一个写诗的女人》)。她应该就是这样一个写诗的女人,对每一个汉字都心存敬畏,让心中的“桃花杏花”粉墨登场,让“文字经过炉火/字里行间爆出星光”(《诗歌来到梅和我中间》)。

她一定会给我们创造一个更加丰富更具诗美的汉诗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