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英语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的路径探究

2024-08-15 00:00:00李亚青
公关世界 2024年15期

摘要:高职英语旨在培养有双语交流能力和跨文化意识的高技能人才。在高职英语课堂厚植家国情怀,能够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中华文化的推广传播。通过在学习资料中增加家国情怀相关典籍及其英译,在讨论环节中融入中西文化差异讨论,在现代化内容方面补充国情教育,在练习中创造中西文化交流情境,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完成课程各个环节的家国情怀教育,培养能力和文化兼具的中国青年。

关键词:高职英语;家国情怀;文化自信

引言

高职英语课程需关注英语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内容,英语教师要将中国文化内容有效融入英语课堂的各个环节,带领学生学习中国文化,增强中国文化知识储备,理解中国文化,推广和传播中国文化。在高职英语课堂厚植家国情怀,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其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提升在多元文化交流中的自信,实现英语的课程育人目标。本研究以高职英语大一上学期学生为教学对象,使用复旦大学出版社《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为教材,进行教学设计,希望为高职英语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的路径提供参考。

一、高职英语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的必要性

家国情怀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家庭的归属感、对自己祖国的热爱、对所属民族文化的认同[1]。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代代相传,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能够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交流和发展。在当代,家国情怀的内涵更加丰富,它不单是热爱自己的家国,而是对整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心和奉献,这是中华本土文明在同外来文明的互动过程中,交流、吸收、转化的结果。北京的高职学校担负着培养未来首都高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英语课程是学生了解外来文化的窗口,因此,在高职英语课堂厚植家国情怀,让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传承发展中国文化,体会家国强大,增强文化自信,促进跨文化交流。

二、高职英语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的方法

(一)在学习资料中增加家国情怀相关典籍及其英译

通过介绍历代伟人对于家国的观点、文化、事件等,让学生了解中国人家国情怀的具体含义,更好地读懂中国文化。在《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的第三章以母亲节导入,讲解子女需要对于父母之爱表示感恩,文章讲述父母对子女的付出,子女用语言和行动感恩父母。“孝”在中国文化中是指对父母、长辈和祖先表现出应有的爱和尊敬的美德,是人之为人的重要基石。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它从人的自身修养、德行,演变为被国家推崇的“孝道”,成为中国古代以宗法制为本的家族制度和政权形式的基础和保障。“孝顺”“孝敬”“孝悌”成为衡量人品、规约社会行为的重要标杆。教师补充儒家、佛家、道家经典关于“孝”的论述及其英译,丰富学生的中国文化知识,也拓宽文章话题关于感恩的内容。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将“孝”音译为“Xiao”,英文为“Filial piety”。“Filial piety”意为“the virtue of exhibiting the proper love and respect for one’s parents, elders, and ancestors, particular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Confucian, Chinese Buddhist, and Daoist ethics.” 教师将此词汇补充解释,学生细读典籍,思考翻译,有以下典籍及其英文供讨论:

《论语》中,子游问孝: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2]。

Filial piety means to provide for their parents. But even dogs and horses are able to do that. If you do not respect your parents, what is the difference?

《孟子·梁惠王上》提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3] 。

Expand the respect of the aged in one’s family to that of other families; expand the love of the young ones in one’s family to that of other families. If you do these, ruling the kingdom can be as easy.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也指出:“天下之事,孝为上善第一”[4] 。

Xiao(Filial piety) is the best among all the good qualities in the world.

通过中国文化典籍中英文对“孝”的解释,学生更加了解中国文化中的人们对于家和国的孝,运用英文这些内容整合,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对照教材中对父母对子女的爱护之心和子女对父母的敬爱之情。

(二)讨论中西文化差异

在课程讨论中融入中西方文化差异讨论,促使学生思考文化差异,感知交流中的文化因素,做一个有内涵的沟通者。在《21世纪实用英语综合教程1》的第四章Cultural Issues,教材以跨文化意识导入,讲解跨文化意识的含义,进而介绍如何增强文化意识。文章从商务礼仪和送礼物礼仪两个不同方面讲述跨文化交流。教材本身已经强调跨文化意识的重要性,也介绍了中国、美国、穆斯林文化、犹太文化等在送礼物方面的不同。文章提到:由于钟表的“钟”和表示死亡的“终”同音,因此在中国,赠送礼物不要赠送钟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为什么在汉字中有如此多的谐音?中英文对其用法有何区别?

汉字的有效音节在1300个左右,汉语的读音和文字数量差别很大[5]。因此,大量汉字有同一个读音,谐音在中文中的比例非常大。汉语63种正式修辞方法中谐音可以增强表达效果,使表达更加诙谐、委婉,因此十分常见。在中国数千年的发展中,在中国的民俗文化和诗词作品中有很多谐音的用法,这些说法是从农耕时代开始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愿望,如:年年有余(鱼)、金玉(鱼)满堂、三阳(羊)开泰、六(鹿)合(鹤)同春、五福(蝠)捧寿等。

英语中,谐音(Homophones)指在发音上相同或相近,但在拼写和意义上完全不同的词语。这些词语之间经常会造成拼写和语言理解上的混淆。双关语(pun)指以幽默的方式使用一个词,以暗示其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含义或另一个与之发音相似的词的含义。通过对中英文文字、拼音、谐音、双关语的探索,学生能够更加了解自己的母语和英语的基础知识,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比较,了解两种语言及其植根的文化。在教学中,还可以就中西方文化在送礼、节庆、饮食、宗教等文化方面的对比进行补充,促使学生对中国文化及中国文化的由来更加了解,对文化差异有更加清晰的意识,促进对外交流效果。

(三)在现代化内容方面补充国情教育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大事,了解国家和人民的奋斗史和辉煌成就,让他们切身体会当前生活的来之不易,奋斗历程的艰辛,生于华夏的幸福。课本第二章AI,讲解人工智能的发展。在课程资料基础上,课堂可以融入更多具体数据,如:创新能力增强,经济、科技、航天方面巨大进展等。

(四)在练习中创造中西文化交流情境

在高职英语课堂,模拟中国文化背景和英文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不同平台的对话。选择不同话题,如教育、科技、感恩、文化、社会问题等,让参与者模拟交流。这样可以帮助参与者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和交流方式之间的异同,促进跨文化理解。教材第5单元和第6单元的写作部分,讲述感谢信和祝贺信的写作。教师可以提前提供中英文感谢信和祝贺信的例子,供学生对比讨论后,提供真实情境,进行英文写作。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通过具体的信件案例让学生感受到中国文化中对于亲友感谢和祝贺的真诚之意,还能通过语言比较,让学生感受中文语言和英文语言的差异之处,中国和西方的礼仪差异。这些真实的语言情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国家、社会、民生情况,在内培养对于国计民生的了解,向外提高理性沟通的能力。

(五)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鼓励学生在学校、社区等地参加英文相关的文化交流活动,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流和互动。高职英语课堂也可以组织文化交流活动,邀请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分享看法和经验。学生还可以通过参观历史文化遗迹、读书、写作、参加志愿服务等活动,不断提高对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的了解,增强对家国文化的自豪感,从而更加热爱自己的国家,更加富有文化自信,促进对外交流。

三、高职英语课堂厚植家国情怀的路径

(一)课前任务

在课前阶段,教师整理资料,引起学生兴趣,预设交流情景,课前任务,见表1。

在课程中,教师介绍文章,讲解与感恩相关词汇,中国文化中关于游子家书的内容有很多,学生通过阅读中文鲁迅先生的《致母亲》,引起思考:中文作为高语境语言,倾向于使用间接的、模糊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而英文作为低语境语言,更加简单明了,需要掌握与感谢相关的词汇。

在介绍过英文的Gratitude之后,教师引入中国关于“孝”的文化及相关典籍及其翻译,西方文化中的父母子女关系,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更多关注父母和子女的关系。

(二)课中活动

通过母亲节关联文化背景,引入感恩父母之爱主题,铺垫课堂内容。

请同学阅读文章,总结母亲为孩子做过的事情:Tend bumps and scrapes, keep him on the straight path, chide while he makes mistakes, always be in charge even when the author is bigger than him, do laundry, cooking and cleaning, teach him basics in the kitchen, teach by example。作者陈述这些母亲所做之事是为了表达对母亲的感激之情,教师展示《致母亲》,学生发现在鲁迅的信中的更多与母亲交流具体情况,分毫不提感谢,但是却在言语之间表达感谢,如:母亲大人膝下,敬禀者,请勿念,均安好,恭请金安,叩上等,在内容方面,作者只叙述自己、孩子和身体均安好,也印证了“父母唯其疾之忧”的“孝”。在课堂上,除了请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学习词汇外,关于感恩和孝的文化融入,让学生了解父母的付出,帮助学生在理解语篇背后文化现象的同时,更加理解跨文化现象。

读后活动,创设情景,当面致谢(口语),书面感谢(感谢信写作)。

(三)课后任务及评估

学生对于中西方文化中的感恩及其相关话题知识进行调研和汇报。通过查阅修改学生的口语致谢和感谢信发现学生作为中国文化传承人的特性更加明显,在语言学习中要更加注意致谢语言的学习。而在信件交流中,使用正式语言表达感谢,学生对感恩这个话题有了更加深入地认识。课后任务显示,多数同学认为感恩是人品质中的重要部分,缺少感恩态度,是品德中的重要缺陷。因此,要感恩自己的父母,感恩自己的国家,同时他们对“孝”的思想有了更加深入地理解。

结语

在高职英语课堂中,根据学习内容和话题,深挖文化内涵,将中国的传统思想、哲学理念、文化典故、思维方式融入教学的全过程,赋予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新的时代意义,在语言和思想层面因势利导,让青年人了解家国历史,崇尚家国文化,拥有一颗爱家爱国之心,培养深厚的家国情怀,从而使他们立志学习,兴国报国,在职业教育阶段不仅注重职业技能的获得,更加注重身心健康的培育,良好观念的养成,家国情怀的厚植,真正成为未来现代化建设的脊梁。

本文系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2022年校级课题《课程思政实践中的职业院校英语课程文化自信构建》(项目编号:20224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赵艳萍.历史核心素养下的高中历史教学研究[J].智力,2023,(21):89-92.

[2]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

[3]孟子章句讲疏[M].邓秉元,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太平经今注今译[M].杨寄林译注.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

[5]李仁安.现代词作中的音韵学问题[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01):114-117+128.

(作者单位: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基础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