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路径探讨

2024-08-15 00:00:00林坤 范明超 王少辉 孟昭兴
公关世界 2024年15期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而高职院校作为新型劳动者培育的重要基地,其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及其优势,揭示了高职院校与新质生产力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进一步探讨了高职院校如何通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深化校企合作模式以及优化技能人才培育机制等路径,有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新质生产力;赋能;路径

引言

在全球化、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新质生产力的兴起已经成为推动世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高职院校作为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育新型劳动者的使命,对于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紧贴产业发展需求,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提供大量实用型、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和技能培训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能够针对新质生产力领域的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和实践教学,加速技术创新和应用。高职院校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定制化技能人员培育、技术咨询和成果转化等服务,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产业升级。研究高职院校如何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不仅有助于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和水平,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高职院校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一)新质生产力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新质生产力主要指的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形成的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料的新型生产力。这种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速度快、应用范围广、经济效益高,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新质生产力也对职业教育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1.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建立高素质劳动者队伍

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必然要求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这一要求超越了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基本需求,更加强调在创新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跨领域协作能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全面提升。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引领学生发展面向现代化、信息化、智能化产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技能,不断提升劳动者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2.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打造相匹配的产业人才结构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全面优化产业布局,这既离不开引领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也离不开将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产业化应用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必须进行战略性调整,主动对标国家重大战略和发展需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培育体系,实现人才供给与实体经济发展的高效对接。强化学生对高端技能的学习,满足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需求。

3.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构建灵活开放的人才成长空间

新质生产力蕴含创新驱动、跨界融合、开放协同的发展理念,职业教育必须超越过往封闭、固定的教育模式,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路径和丰富的学习资源,建立更加灵活开放的培育格局,促进学习者持续学习和全面发展,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

(二)高职院校的特点及优势

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独特的教育特点和优势,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些教育特点和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职院校教育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

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行业紧密合作,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确保教育培养内容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度一致。这种紧密的联系使高职院校能够快速响应市场变化,为新质生产力发展输送具有实战经验和技能的专业人才。

2.高职院校注重实践教学和技能应用

通过建立完善的实训基地、模拟工作环境、企业实习基地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学习机会,使学生能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应用知识[1]。这种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和人才保障。

3.高职院校强调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

通过建立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能够直接引入企业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行业标准,使教育教学更加贴近产业实际,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也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累积工作经验,顺利过渡到职场,这对于缩短学生从学校到职场的适应期,提高就业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4.高职院校具有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

除了全日制教育,还包括成人教育、远程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这种多样化的教育形式为广大学生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三)高职院校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

高职院校与新质生产力的关系体现在多个层面。

1.“人才链”供给

高职院校负责着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育和供给,通过与企业、行业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培育出具有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新型劳动者,这些新型劳动者直接服务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针对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高职院校可以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掌握前沿技术和实际应用能力,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2.技术研发和创新

高职院校在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许多高职院校拥有较强的技术研发能力,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参与到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中。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高职院校的科研实力,也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推动了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共同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产品,加速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

3.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高职院校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深化校地、校企合作,高职院校能够将教育资源与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相结合,为地方经济提供技术支持和人才保障。这种合作不仅有助于提升地方产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也为高职院校的学生提供了实践和就业的机会,实现了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4.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

高职院校通过开展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为在职人员提供技能提升和转型的机会,帮助他们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也为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二、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一)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

高职院校在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一创新主要体现在紧密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强化实践技能训练、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

1.动态调整和优化

高职院校的课程体系应紧密结合当地及国家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通过与企业、行业深度合作,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新质生产力要求的课程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前瞻性和实用性。例如,针对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培养学生掌握最新技术和工艺。

2.强化实践技能训练

强化实践技能训练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创新的重要方面,高职院校应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通过模拟企业的生产流程,让学生在真实或接近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同时,推行“工学交替”“学徒制”等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

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如在线教育平台、虚拟仿真实验室等,丰富教学手段和学习方式。通过视频、动画、模拟操作等多媒体手段,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此外,鼓励学生参与研究项目和创新实践活动,激发其创新思维,增强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创新的基础支撑。高职院校应通过引进具有行业背景的专业技术人才,增强教师队伍的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同时,定期组织教师参加产业最前沿的培训和学习,不断更新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发展同步。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通过课程体系与教学方法的创新,可以有效地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这不仅需要课程内容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还需要通过实践技能训练、多元化教学手段和师资队伍建设等多方面的努力。

(二)校企合作模式深化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在推动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校企合作模式是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通过深化校企合作,可以有效地将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对接,促进学生技能与市场需求的匹配,从而提升人才培育的质量和效率。

1.校企合作模式能够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通过与企业建立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的机会,这种“学以致用”的教育模式,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能够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需求,从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

2.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课程内容的优化和更新

通过与企业的紧密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行业最新技术和技能需求,进而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实际,更能满足市场需求[2]。此外,企业专家可以直接参与教学或提供技术指导,使学生能够接受最前沿的技术培训,提高教育的现实性和前瞻性。

3.校企合作模式促进了教育资源的共享

企业不仅可以为高职院校提供实习基地、实训设备和资金支持,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教育培养方案的制定和评价中,使教育培养方案更加符合企业实际需求。同时,高职院校也可以将自身的教育资源向企业开放,为企业员工提供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服务,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4.校企合作模式有助于构建长效合作机制

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不应仅限于简单的实习实训合作,而应深化为研发合作、技术创新合作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关系。通过建立稳定的合作机制,双方可以共同参与新产品的研发、新技术的应用推广等项目,不仅能够促进学校科研能力的提升,还能加速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实现共赢。

综上所述,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对于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实践平台的提供、课程内容的优化、教育资源的共享以及长效合作机制的构建,可以有效地促进产教融合,提高学生培育质量,为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三)技能人才培育机制的优化

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新质生产力需要新型劳动者,高职院校作为为社会培育输送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在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培育机制的优化,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创新能力,还能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的优化。以下是几种优化培育机制的有效路径。

1.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培育模式

高职院校应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通过共建实训基地、联合研发中心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习和实践,从而提高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企业可以参与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更新和实践教学中,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产业需求,提高教育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加强工学结合、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

高职院校应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案例教学、项目驱动教学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技能竞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提升自身的技能水平和创新能力。此外,还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提高教学质量[3]。

3.强化学生能力提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在加强学生技能培训的同时,高职院校还应注重学生的人文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通过开设人文社科课程、组织志愿服务活动、创新创业项目等,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其成为既懂技术又有责任感的复合型人才。

4.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成为技能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国外高校和企业的交流合作,为学生提供海外学习、实习的机会,同时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教育的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优化技能人才培育机制是高职院校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通过构建产教融合的培育模式、加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提升教育的国际化水平,高职院校能够培育出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结语

高职院校在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方面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科技飞速发展,产业升级换代加速,高职院校在赋能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方面也面临着众多挑战,包括产教融合程度不高、课程体系与市场需求脱节、师资力量不足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去应对,及时解决问题,争取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为社会输送出更多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本文系2023年度济南职业学院科研课题《高职院校专业调整与产业结构演进动态耦合逻辑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YZX202305)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林夕宝,余景波,宋燕.高职院校助力新质生产力高质量发展探究[J].职业技术教育,2024,45(09):15-23.

[2]李东民,郭文.新质生产力的丰富内涵、生成逻辑与当代意蕴[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4,(04):8-13.

[3]赵峰,季雷.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构成要素和制度保障机制[J].学习与探索,2024,(01):92-101+175.

(作者单位:济南职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