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社团对接社区志愿服务研究

2024-08-15 00:00:00宋政凯
公关世界 2024年15期

摘要:本文旨在探究高校社团如何有效对接社区志愿服务,聚焦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这一实例,深度分析其与罗土塘社区结对共建,以公益服务为核心导向,创新开展青年大学生易于参与且乐于投身的支教服务活动。通过整合志愿服务、文体活动和社会融合等多种服务形式,实现资源共享,增强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提升围绕支教主题开展的各项活动质量。

关键词:高校社团;社区志愿服务;结对共建

引言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志愿服务逐渐成为衡量一个社会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志[1]。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基地,其社团组织在推动志愿服务发展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以其独特的公益服务导向,通过与罗土塘社区结对共建,为社区志愿服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模式。

一、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概述

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关爱农民工子女的宗旨,通过自筹书籍、社会募捐等方式,为贫困地区的学校输送图书,建立流动图书馆。随着协会的发展,其服务项目逐渐扩展到支教、公益服务等多个领域,成为宿迁地区知名的志愿服务组织。

近年来,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突出社区支教特色,依托大学生志愿服务项目,发挥学科专业资源、人才资源优势,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与古楚街道罗土塘社区共同签署《结对共建协议书》,结成结对共建单位,依托社区书屋、关工委校外辅导站、邻里驿站等服务阵地,广泛开展“‘微光成炬’青年学生支教公益课堂”系列活动,取得丰硕成果。社团通过对接社区支教的方式,以开展多元化志愿服务活动为主要途径,紧贴青少年需求,不断创新支教模式,助力青少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二、高校社团对接社区志愿服务的模式构建

二级学院领导高度重视社团的发展,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由二级学院领导对接联系,多次召开座谈会及参加社团活动,关心与指导社团发展,并为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联系支教场所。学院设立项目资金支持社团发展,同时设立优秀策划案经费,为社团活动争取更多资金支持。通过多维度打造实践育人平台,多层次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一)多维度打造实践育人平台

1.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线下: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的志愿者们前往古楚街道罗土塘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深入到学生中,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方法。他们不仅可以开展教授艺术课程、组织小合唱等活动,还可以通过家访、交流等方式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需求,从而更好地为他们提供教育服务,引领大学生在助力乡村教育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线上:志愿者们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通过网络直播、在线视频课程等方式,为社区孩子们提供更广泛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机会。孩子们只需通过网络即可共享专业的学习课程,他们的习作以照片或视频的形式反馈,就能得到专业的点评指导。因此,可以帮助孩子们拓宽视野,丰富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2.坚持大手与小手相结合

通过大学生的“大手”,拉孩子们的“小手”,帮助社区孩子们提升文化素养。充分发挥高校资源优势,实现高等教育与社区基础教育的联通,实现大学教育和社区教育的联通,既为教育资源下沉社区提供了支撑,也为大学生志愿者带来生动的社区支教体验。依托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走进古楚街道罗土塘社区,开设语文、数学、绘画、诗词朗诵等多样化的课程。志愿者们既要完成教育任务,又要了解社区文化、建立联系等,这对于青少年儿童和志愿者的综合素质提升都具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在支教中,志愿者需要面对各种挑战和问题,需要实践和创新解决方案,这有助于志愿者的创新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

3.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结合基础教育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要求,突出实践环节,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用“第二课堂”的实践反哺“第一课堂”的学习,打通两个课堂间的“任督二脉”。一方面,加强青少年儿童的基础能力培养。英师、音师、计算机等专业的志愿者上讲台为青少年儿童讲基础课。另一方面,重视青少年儿童的实践能力培养。通过动手图画、拼接玩具等措施提升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多层次提升实践育人成效

1.服务对象:全面提升了社区教育的育人效果

经过大学生志愿者团队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志愿服务项目的常态化、长效化运营,以支教为载体的育人成效显著,改变了原来孩子们留守在家的孤独现状,用丰富多彩的支教实践活动唤醒了社区少年儿童的内在激情和创造力。通过支教活动,使社区儿童文化素养得到提升,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开发,对孩子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全面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志愿者们开展“护苗”宣讲教育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对辖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课余时间,志愿者们为社区提供各类服务,如文艺演出、健康讲座等,丰富了社区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工作队伍:极大促进了参与学生的成长发展

志愿服务活动很好地促进了大学生志愿者们的成长成才,实现了服务社会和人才培养的协调统一。通过社区支教教学实践的锻炼,学生专业兴趣得到增强,学习兴趣得到激发,对专业的价值更为认同。一些学生正是得益于此,考取了相关专业的研究生。一些学生进入乡村中小学校担任相关课程教师,成为乡村教育的中坚力量。

3.社会效应:很好塑造了志愿服务的品牌影响

通过开展志愿服务,创新社区教育模式,成绩显著。宿迁本地媒体宿迁手机台、速新闻等媒体报道志愿服务活动,这是对于蒲公英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活动的充分认可与肯定。通过整合双方资源,形成了优势互补的特色志愿服务品牌。志愿者们通过组织各种兴趣课程与活动,开展“‘微光成炬’青年学生支教公益课堂”系列活动,打造特色亮点,加强对辖区青少年儿童尤其是留守困境儿童的关心关爱,推动社区“周末公益课堂”常态化、多元化、品牌化运行,同时助力罗土塘社区进一步擦亮“爱伴童行”特色活动品牌,激发基层创新活力。

三、高校社团对接社区志愿服务实践启示

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突出公益服务性导向,挖掘培育青年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服务项目,通过志愿服务、文体活动、社会融合等多元化服务,实现资源共享,强化服务供给,不断提高围绕支教开展活动的品质。同时,鼓励支持在校青年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践行奉献精神、服务中心大局,探索构建“五聚焦”志愿服务工作体系。

(一)聚焦思想引领,打造志愿服务“大思政课”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爱国主义精神等内容深度融入志愿服务的理念宣传和动员工作中,明确志愿服务不仅是一项社会实践活动,更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2]。把志愿服务作为进一步加强青年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纳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3],以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解析志愿服务的社会价值和现实意义,引导学生从理论上理解和把握志愿服务的内在逻辑和精神内涵,引导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开展力所能及的公益性劳动和志愿服务活动。积极选树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对志愿服务活动先进集体和优秀个人进行广泛宣传,激励志愿者坚定信念、甘于奉献。构建起一个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大思政课堂,使大学生在志愿服务实践中不断提升思想境界,强化使命担当,成长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

(二)聚焦青年成长,提升志愿服务能力培养

建立健全青年学生志愿服务培训体系,制定志愿服务培训计划,设立专门的志愿服务课程,定期对志愿者进行培训[4],讲解志愿服务的基本原则、技能方法以及伦理道德,有效提升志愿者服务能力。根据志愿服务项目的需求,结合学校学科特色优势,组建跨学科、跨专业的志愿服务团队,充分发挥各自学科优势,形成互补效应,打造特色化、专业化的志愿服务团队。建立志愿服务基地,努力为更多志愿者提供参与志愿服务的机会。鼓励大学生自主发起志愿服务项目,提供项目申报、策划、实施、评估等一系列过程的支持和服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优秀的志愿服务项目给予表彰和奖励,推动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成功案例带动更多同学投入志愿服务工作。要注重理论教育与实践锻炼的紧密结合,不断助力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我成长的提升。

(三)聚焦机制完善,优化志愿服务条件保障

健全志愿服务激励保障体系,完善志愿服务认证体系,依托信息化平台做好志愿者服务项目与时长的认证记录,并作为激励机制纳入评奖评优条件,最大程度调动志愿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推动青年志愿者平稳、优质、高效地完成各项志愿任务。加强硬件设施保障,提供必要的志愿服务工具、设备以及物资,如志愿者服装、标识、交通、通讯设备等,确保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能顺利开展工作。对于长期的志愿服务项目,考虑设立固定的志愿服务站或基地,提供舒适的休息场所和必需的工作条件。加强资金支持,设立志愿服务项目经费,用于资助志愿服务项目的运营成本、志愿者保险费用、培训支出以及其他必要开支,减轻志愿者经济负担。探索多元化筹款渠道,争取项目资助、校友捐赠等支持,保障志愿服务项目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心理关怀与反馈机制,关注志愿者的心理健康,建立志愿者心理咨询服务机制,及时为志愿者提供心理疏导和情绪支持。建立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志愿者的意见建议,及时回应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断优化志愿服务体验。

(四)聚焦实践育人,以志愿服务助推文化育人

坚持把志愿服务贯穿实践育人全过程,将志愿服务作为青年学生日常教育管理的重要实践环节,作为引领青年学子热爱祖国、敬业奉献、增长才干、砥砺奋斗的有效途径,使青年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深化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全面发展。积极搭建实践平台,学校与社区合作共建大学生志愿服务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参与支教、文化宣传等志愿服务的机会,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刻理解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深度融合专业教育与社会实践,鼓励大学生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例如,组织学生带领社区孩子们开展墙绘美化,实现志愿服务与专业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发掘和弘扬志愿服务中的红色文化和优良传统,让青年学生与孩子们在亲身经历中感知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学习和借鉴世界多元文化的精华,丰富自身文化内涵,提高人文素养。强化红色教育与实践育人相结合,结合重大纪念日或重要时间节点,策划和组织专题支教服务活动,通过理论宣讲、政策宣传等形式,引导孩子们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意义,培养爱国情感。

(五)聚焦精神塑造,培育志愿服务校园文化

注重志愿服务品牌项目的引领示范作用,着力打造志愿服务品牌,擦亮“微光成炬”支教品牌。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如志愿服务月、志愿者论坛、先进事迹报告会等,通过榜样的力量激励大学生投身志愿服务,形成浓厚的志愿服务文化氛围。加强阵地建设,创建志愿者之家、志愿服务宣传栏、网站、公众号等服务平台,展示志愿服务成果,分享志愿服务故事,提供志愿服务信息,打造志愿服务的文化地标。舆论引导与氛围营造,充分利用校园媒体资源,加大对志愿服务活动的宣传力度,通过报道志愿服务新闻、发表评论文章等形式,大力宣扬志愿服务精神,营造尊重和崇尚志愿服务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四、高校社团对接社区志愿服务探索建议

(一)创新形式,拓宽新途径

根据共建双方品牌活动特点,将蒲公英志愿者协会支教活动与罗土塘社区“爱伴同行”关爱未成年服务项目融合开展,通过主题活动、创新活动形式等手段,开辟“送教上门”志愿服务新通道,组织学生志愿者先锋队进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围绕教育、服务、文体等重点领域,整合多方力量和资源,切实推进社会弱势群体志愿服务工作走深走实。

(二)复制推广,扩大影响力

为提升志愿服务水平,更好开展“‘微光成炬’青年学生支教公益课堂”系列活动,推动社区“周末公益课堂”常态化、多元化、品牌化运行,依托蓝天苑小区邻里驿站线下场所搭建线上平台,促进线上线下志愿服务联动。待机制成熟,活动效果、影响力提升后,可复制推广到其他类似社区,发挥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优势,以实践阵地建设为抓手,丰富拓展志愿服务活动平台与载体,推动形成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让志愿服务在实践中进一步提升。

结语

高校社团与社区志愿服务的对接是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深入分析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的实践案例,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高校社团在推动社区志愿服务发展中的作用和价值。通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不仅培养了青年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为社区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今后,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加大宣传推广力度,探索高校社团与社区合作的新模式,促进高校社团与社区志愿服务融合发展,发挥志愿服务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系2023年江苏省宿迁学院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高校社团对接社区志愿服务研究——以宿迁学院蒲公英志愿者协会为例》(项目编号:SZJP20230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蓝书怡.慈善事业对新时代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研究[D].温州大学,2020.

[2]李冠文,黄婉宜.高职院校志愿服务实践育人困境与优化——基于“三全育人”的视角[J].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20(03):93-97.

[3]杨玲玲.黑龙江省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对策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21.

[4]王圆圆.新时代辽宁省高校志愿服务问题研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22(05):85-89.

(作者单位:宿迁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