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对河北省部分院校大学生基层就业毕业生现状、对基层就业政策知悉度、高校引导基层就业政策保障情况、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因素的调研,梳理河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总体特征、发展趋势和影响因素,思考新形势下基层就业工作的开展方式,提出从在工作对象上精准聚焦、在教育引导上全面覆盖、在工作机制上探索创新,三维推动推进基层就业的开展,构建政策保障、生涯教育、平台搭建、实践体验、精准指导的就业工作体系。
关键词:大学生基层就业;引导策略;精准指导
引言
国家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工作,鼓励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把大学生基层就业作为落实人才强国、服务乡村振兴、推进基层治理、拓展就业空间的重要举措。我国高度重视大学生就业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鼓励广大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做成一番事业、做好一番事业”。引导、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高校如何引领大学生就业观念,做好就业指导服务,提升毕业生就业质量,引导服务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亟待破解的重要课题。
一、调研情况
研究对河北省保定学院、河北北方学院、邯郸学院、唐山学院、保定职业技术学院等11所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本专科院校展开调研。调研通过网上问卷与线下访谈两种形式并行开展,了解毕业生基层就业整体情况。使用问卷星对毕业生整体就业情况、基层就业毕业生现状及发展规划、毕业生对基层就业政策知悉度、高校引导基层就业政策保障情况、高校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指导服务情况、毕业生掌握基层就业信息渠道情况、影响毕业生基层就业的因素等。除问卷调查外,研究对部分高校毕业生(既包括基层就业毕业生也涵盖非基层就业毕业生)、高校就业部门领导和老师、二级院系领导、辅导员、部分基层就业单位领导开展了调研访谈,对上述人员采用半结构访谈,分析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因素,掌握高校在大学生基层就业中政策引导、宣传教育、服务保障、效果成效等情况。
二、调研结果及分析
(一)毕业生的基层就业意愿情况
在对“您是否愿意到基层就业”的回答中,有50.4%的毕业生表示愿意选择到基层(西部地区、县乡单位)就业,34.5%的毕业生明确表示不愿意到基层单位就业。
(二)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
影响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因素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返乡就业环境、人际关系较熟悉(32.4%) ;离家近,有归属感(24.5%);基层就业生活成本较低(18.2%)。而不愿返乡就业的因素中,排名前三的分别是县乡经济不发达(44.8%),基层就业发展前途与空间不足(21.4%),城市经济发达、环境好(18.8%) 。
(三)毕业生返乡就业的意向单位类型选择
调查发现,毕业生在基层就业的单位选择上,去机关事业单位就业(含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特岗教师、西部地区就业等)的毕业生分别占53.8%,到国有企业就业的15.9%,到民营企业或其他企业就业的就业占16.1%,自主创业、自由职业所占比重为14.2%。
(四)高校引导毕业生基层就业政策保障情况
调查发现,调研高校都将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就业工作的重点来抓,开展了政策宣导、专项指导、访企拓岗、一对一帮扶等指导工作。在调研的多所高校中,保定学院出台了《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祖国西部地区、到基层单位就业的实施办法》对基层就业毕业生进行表彰、发放就业补助金、定期专家为基层就业毕业生开展培训咨询,构建了基层就业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服务指导长效机制。其他调研院校未出台校级系统化指导文件,相关工作有待提升。
(五)毕业生对高校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工作满意度调研
调查发现,有33.5%的毕业生表示学校对基层就业政策宣传解读不足,有20.7%的毕业生表示学校对基层就业缺乏针对性指导,在报考流程、职业能力、资源推介等方面存在不足,有16.3%的毕业生对学校基层就业相关工作表示满意,其他29.5的毕业生表示对学校基层就业相关工作未关注。
研究发现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上倾向于事业单位、国企等待遇好、稳定性高的岗位。在影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因素上毕业生更倾向于返乡就业。在高校基层就业宣传引导工作上,多数高校未做到调动全校资源,做到全程、全资源推动基层就业工作体系化开展。在基层就业宣传工作上,未充分网络信息平台,存在政策解读不到位,校友宣讲简单化、形式化等问题。在实习实践工作中,高校未引导大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基层,对基层工作的认知理解存在偏差[1]。
三、建议对策
(一)从工作对象方面思考高校基层就业工作的推进落实
工作对象上精准聚焦。结合毕业生就业意愿精准摸排、精准聚焦,对有基层就业意愿的大学生,通过锁定目标学生,培育潜在学生、指导意向学生,做到基层就业引导的精准服务。建立动态储备人才库。人才是推动社会和组织发展的最宝贵资源,对于潜力人才的精准识别是实现基层工作高效推进和良性发展的重要环节。学校就业部门、各二级学院把低年级学生作为基层就业人才资源的储备点,把高年级有意愿从事基层就业工作的学生作为人才定向的侧重点,建立专门的基层工作联络群,开展政策宣讲与解读、信息精准定向推送、问题答疑等服务工作,针对学生不同诉求,提供考公、考编、特岗教师、职业能力、求职面试等专项指导。
(二)从教育引导方面思考高校基层就业工作的推进落实
基层工作除了需要扎实业务能力以外,更需要有过硬的素质、坚定的信仰和正确的基层就业价值观。推动生涯教育、就业指导、思政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一体化融合,实现“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融合,把就业教育和就业观念引导作为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贯穿环节。通过就业工作,引导大学生关注国之大者,以“四大”为目标,培育心怀天下、家国情怀、甘于奉献的新时代大学生。通过教学、宣传、实习、实践等形式,加强学生对于基层工作的责任感、认同感、荣誉感和使命感。通过朋辈教育方式,充分发挥基层工作校友的榜样作用,激发学生投身基层工作的热情。
(三)从工作机制方面思考高校基层就业工作的推进落实
1.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就业工作要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从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人到哪里去等方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志在四方,深入基层,造福人民”为引领,将就业工作纳入高校教育总体布局。在形势与政策课、职业生涯规划课中设立“扎根一线、服务三农”专题,强化乡村振兴主题、丰富基层就业案例;设立专项奖励,鼓励毕业生服务乡村振兴。
2.政策保障,完善基层就业保障激励政策
贯彻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校级一把手牵头总负责,主要领导靠前指挥,分管领导亲自部署、亲自协调、亲自推进,通过就业座谈会、推进会、约谈会等形式推动就业工作,全校上下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二级学院作为就业工作责任主体,层层分解,责任到人,确保就业工作落到实处。学校通过制度制定、政策倾斜、考核奖励、专项指导等方式激励引导大学生到西部地区、基层工作,在就业工作中把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作为就业工作中的重点。落实好“四到位”的人员和经费保障,采用“专兼”双结合的方法,调动二级学院领导、毕业班辅导员、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班主任、授课教师等多方面力量构建一支有爱心、暖人心、有能力、强实力稳定的就业工作人员队伍,保障对各教学单位就业经费投入,积极开发基层就业的职位岗位,推动毕业生基层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
3.生涯教育,构建基层就业教育指导课程体系
把握大学生成长规律、发展规律以及职业发展的需要,从基层就业教学、指导、服务出发,建立学生需求与国家人才、社会需求相适合、相匹配的职业课程体系,构建以提升学生职业能力为基础,突出大学生基层工作能力为理念,聚焦大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职业品质、职业心理、就业观念等方面的培养,它是提升大学生求职竞争力和职业化水平的关键之所在,针对不同的年级、专业特点,构建一体化、全程化的生涯教育教学体系,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教育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加强对基层就业信息的了解,掌握基层单位招录程序、引才政策、发展前景等内容,让学生客观、全面地了解基层工作。突出实践教学、体验式教学,建立健全朋辈生涯教育资源平台,进一步开发品德养成、行业分析、能力拓展、职业素质、咨询技术等方面内容。
4.搭建平台,提高基层工作信息网络管理
高校建立基层就业的服务网络平台,解决政策普及难、信息不对称、对接不顺畅、协议保障不到位等问题。通过信息化平台,引导大学生对基层政策、基层环境、基层生态、基层工作、基层待遇等问题的认识,整合资源、精准推送,把基层岗位、基层需求第一时间推送给大学生,有效提升资源的转化成效。通过整合高校、行业、企业等多方力量,创建基层就业岗位联合培养试点,在人才培养共同体实现价值理念、体制机制、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打破政策、理念、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壁垒,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推动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5.实践体验,推动学校基层工作调研实习实践
高校积极对接基层相关部门、基层企事业单位,设立实习实践基地,选送优秀大学生到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了解基层、了解岗位、了解社会的机会,提升职业技能。建设学生实习岗位需求对接网络平台,征集、发布企业和学生实习需求信息,为学生实习实践提供服务。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的比重,大力推动基层地区行业部门、企业共同建设实践教育基地,切实加强实习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机制。鼓励组织在校大学生积极参与到“暑期实践”“三下乡”等实践活动中去,通过调研、走访、实地体验等形式,调研中求务实,在实践中求真知,培养对基层环境、乡村振兴的情感关注,把到基层工作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内化于心、外化于行[2]。
6.精准指导,科学分类推动基层就业落地生根
高校引导培育大学生到基层就业,要做到对目标人群的精准定位、精准培育、精准指导,对大学生就业意愿、就业进展做到实时掌握。在就业意向层面按照“求职、升学、公考、参军、创业、其他”分类,在就业进展层面按“已就业、求职未落实、备考、暂不就业”4种情况分类,做好学生就业信息的动态管理,组织开展就业主题教育系列活动,开展大学生就业实践调查活动,引导学生合理确定择业目标和就业期望值,树立科学务实的求职择业观念。组织“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及新疆、西藏等西部地区公职或事业单位招录、地方基层项目等实施工作,组织专项指导,举办“公考培训”“西部计划宣讲”“特岗教师培训”“求职面试指导”等专项指导培训,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助力大学生在基层求职就业中取得成功。
7.追踪服务,提供基层就业人员保障服务指导
做好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调研、回馈工作,用好跟踪调查结果,发挥好评价导向作用,在人才培养和宣传引导方向发力,引导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到基层工作。以调研结果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和课程调整,从培养定位、专业建设、课程教学、实践平台等层面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不断提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适配性、教育教学与企业需求的匹配度。深入了解基层就业校友的工作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将学校的关怀和指导传递给他们,搭建高校、学生、校友、地方四方联动的平台,将基层工作人才的培养机制与模式贯穿始终,定期邀请各地基层就业校友回校与在校学生进行宣传研讨活动。针对基层就业毕业生融入基层困难、岗位稳定性低、经济待遇有待提高、晋升途径不明确等问题,高校对在基层就业的校友从生活保障、事业发展上给予支持,在生活保障上与基层相关部门加强沟通协作,围绕影响毕业生基层工作的个人发展、家庭和谐、事业发展等方面因素,切实解决其的忧虑和问题。在事业发展上,高校配合地方相关部门展开调研,提供建议对策,通过针对性政策把基层就业学生留下、留住、留好,建设一支斗志昂扬、奋发向前的人才队伍。
结语
综上所述,高校应立足当前基层工作的发展现状,结合地方发展和人才需求,对接国家需要与社会需要,引导学生在追求自我实现的同时,心怀国之大者,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工作。工作对象上精准聚焦:结合毕业生就业意愿精准摸排、精准聚焦,对有基层就业意愿的大学生,通过锁定目标学生,培育潜在学生、指导意向学生,做到基层就业引导的精准服务;教育引导上全面覆盖:搭建从大学入学到毕业生离校的全过程,通过入学教育、生涯教育、主题教育、实践体验等形式,覆盖大学生学习、求职、职后3个阶段的教育服务体系;工作机制上探索创新:指出针对不同项目、不同就业意愿、不同求职动机大学生开展针对性指导,构建政策保障、生涯教育、平台搭建、实践体验、精准指导、追踪服务的一体化就业工作体系。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河北省大学生基层就业现状调查及引导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20531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7-01-25(002).
[2]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N].河南日报,2018-01-20(007).
(作者单位:保定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