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不彻底、就业渠道过于集中、就业压力偏大、就业政策宣传不到位等诸多困境。为此,本文从促进就业的不同主体出发厘清思路,提出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多元就业;加强宣传力度,确保宣传到位;强化制度保障,优化就业环境;调整专业设置,推进教育改革;加强就业指导,做到全员全程;做好重点帮扶,关心关爱学生;改变自身观念,重视职业规划等纾解进路。另外,还号召用人单位也应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创造就业岗位。以期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顺利摆脱当前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
关键词:西藏;大学毕业生;就业
引言
高校毕业生作为重点就业人群,其就业工作是事关经济社会稳定的民生工程、“一把手”工程。近些年,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正有条不紊地进入市场就业体制的改革攻坚期,“唯体制内就业”的陈旧观念正逐步打破,严峻的就业形势有所缓和。基于应届毕业生年年增加和待就业毕业生往届仍有存量,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诸多困境,因此在客观分析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寻找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出路成为当前西藏推进就业工作的首要任务。
一、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三维通道
2003年,西藏基本确立大学生就业实行双向选择的办法,并出台《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改革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意见》(藏政发〔2003〕19号,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自2006年起,全区取消普通高校专科毕业生就业计划分配,自2007年起,取消普通高校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就业计划分配。自此,西藏高校毕业生真正开始面向市场就业,同时,相关的就业政策制度在不断地改革发展中得以完善优化,逐渐形成以公考就业、企业就业和升学为主的就业三维通道和以基层就业(“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乡村专干、科技专干等各类专项计划)、区外就业(因主动赴区外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较少,本文讨论的区外就业主要指通过参加就业援藏计划获得就业岗位实现的就业)、灵活就业、征兵入伍等为补充渠道的就业格局[1]。
(一)公考就业
公考就业是指通过公务员招聘考试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考试取得就业岗位的就业形势。2006年,西藏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制度正式实施以来,为确保就业制度改革的顺利过渡,西藏积极拓展就业渠道,在提供公益岗位、实施就业援藏、设立创业扶持基金的基础上,依然在科学测算后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的岗位数量合理地保持在较高水平,用以对冲人们就业观念转变滞后性带来的就业矛盾突出问题。随着体制内岗位的不断饱和,公考岗位逐年减少,但西藏高校毕业生受传统因素和家庭因素影响,认为只有进入体制内才算是真正就业以及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求稳心态的叠加,使得将体制内就业作为唯一就业目标的高校毕业生在公考失败后也依旧不放弃备考,更加剧了西藏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缓就业”现象。因此公考就业依然是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渠道。
(二)企业就业
企业就业是毕业生通过公开应聘进入国企、私企、合资企业等其他所有制企业,获得就业岗位的就业形势。西藏在实行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制度以来,企业就业是仅次于公考就业的第二大就业形式,近些年吸纳毕业生规模基本和公考就业规模相当。但在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中,绝大多数更倾向于国有企业,少数毕业生无力选择民营企业,常常出现国有企业招聘现场人满为患、民营企业门可罗雀的窘相。在全国整体经济增长疲软的背景下,相较于内地其他省份,西藏本就薄弱的经济基础更是雪上加霜,经济发展势头稍显不足、企业用工需求逐渐降低、就业岗位不断缩减。为此,西藏不断出台贷款、补贴、税收等利好政策,减轻企业负担,优化营商环境,鼓励中小微等非公企业根据市场形势适当扩大生产经营规模,不断增强市场吸纳毕业生能力,稳定就业市场。但在非公企业中就业的毕业生,就业稳定性较差,就业一年内离职、计划更换工作的可能性较大。因此,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存在再就业的问题。
(三)升学
2021年,教育部将就业率改为毕业去向落实率,升学作为毕业去向落实率的一项重要指标,也成为西藏高校毕业生主要的一种就业形式。升学主要包含专升本、考研考博,其中专升本考试仅面向应届专科学历毕业生招生。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拥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待就业存量较大,受市场规律影响,用人单位在岗位招聘时,提升了学历要求,将学历限定在本科及以上,专科学历毕业生毫无就业优势。因此,高校毕业生学历提升意愿明显。同时,近两年教育部扩大了专升本、研究生招生规模,进一步刺激了高校毕业生提升学历、打牢就业基础、增强综合实力的内生动力。特别是专升本报名人数一改往年寥寥无几的状况,近些年呈几何增长趋势。但仍旧存在部分高校毕业生(主要为专科学历毕业生)认为在完成学历提升后仍然面临就业问题,担心随着时间推移,就业形势会更加严峻,计划赶不上变化,学历提升依旧徒劳,相对有专升本优势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学生退役士兵等毕业生群体,也存在放弃享受专升本照顾政策、挤破头参加公考的现象。
二、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局审视
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三维通道能够基本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需求,但依然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毕业生传统就业观念残余、就业心理压力过大、就业渠道不够多元、就业政策的宣传不够深入等问题,困扰西藏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就业。
(一)就业市场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同时存在“就业难”“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造成此种怪象的有以下原因:(1)高校毕业生多青睐有稳定收入保障的体制内岗位,企业年年缺人却又年年招不到人;(2)西藏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教育改革存在滞后性,许多行业人才产出过剩;(3)西藏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忽视了学生实践技能、组织协调、沟通交流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毕业生综合素养较低,很难应聘到心仪的岗位。
(二)毕业生就业观念转变不彻底
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实施10余年以来,大部分高校毕业生已经摒弃了传统就业观念,树立了市场就业的新观念,但依旧有部分高校毕业生对就业制度改革过渡期实行的“将公考岗位数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政策抱有幻想,一心想着公考。部分专科学历毕业生升本欲望不足,对专升本依旧持观望态度。极少部分高校毕业生存在“等靠要”思想的残余,造成“慢就业”“不就业”现象。
(三)就业渠道过于集中
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以公考就业、企业就业和升学为主,其他就业渠道除基层就业(“西部计划”“三支一扶”、乡村专干、科技专干等各类专项计划)稍具吸引力外,通过区外就业、灵活就业、征兵入伍等就业渠道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比例较低[2]。区内毕业生受“不远离家乡就业的传统观念”影响,就业援藏计划实施效果不尽理想。灵活就业缺乏组织归属感和工作安全感,灵活就业比例偏低、质量不高。高校毕业生征兵入伍政策宣传不到位、宣传方式不够新颖,导致部分有意向参军入伍的毕业生因不了解政策而放弃入伍[3]。
(四)毕业生就业压力偏大
西藏高校毕业生过高的就业期望与现有岗位的结构性错配,容易导致其产生就业怠慢和就业焦虑问题[4]。(1)毕业生因自身素质能力达不到意向岗位要求,错失就业机会;(2)部分毕业生眼高手低,对中小微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不感兴趣,主动放弃就业机会。最终都没能实现顺利就业,容易产生就业挫败感,进而导致就业怠慢和焦虑问题。
(五)就业政策宣传不到位
就业政策宣传不到位,宣传方式单一(以线上发布为主),岗位招聘信息宣传不及时,导致部分毕业生对已有的就业帮扶政策知之甚少甚至错过招聘机会。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在离校后与高校的联系紧密度降低,很难获取相关就业帮扶政策和市场岗位招聘信息。同时,虚假招聘信息趁虚而入,部分高校毕业生容易被虚假招聘信息迷惑,导致就业被骗。
三、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纾解进路
摆脱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困境,需要各方协同发力,共同解决。要发挥市场调控作用,科学合理制定政策,并确保政策的宣传落实;要积极推进教育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人才与市场的契合度,发挥教育引导帮扶作用;毕业生个人要树立市场就业观念,提升综合实力,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增强就业内生动力。
(一)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多元就业
相关部门要科学制定刺激经济增长的各类政策机制,激发市场活力,扩大市场就业岗位需求;同时,合理引导毕业生灵活就业,增加灵活就业岗位,提高灵活就业比例;充分发挥就业援藏计划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优势,面向区内高校毕业生做好政策的宣传解读;加强征兵宣传,针对有入伍意愿的高校学生专门做好入伍政策讲解,提高高校学生征兵入伍率。
(二)加强宣传力度,确保宣传到位
就业部门应该适时开通新媒体账号,针对高校毕业生等有就业需求的重点人群精准推送就业政策和岗位信息。在高校毕业生离校后,积极发挥基层就业职能部门贴近待就业群体的优势和送岗位上门、送政策上门服务的便捷性;高校也应积极向待就业毕业生转发推送就业部门的权威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此外,还要做好反诈宣传,对不实信息要及时辟谣。
(三)强化制度保障,优化就业环境
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就业市场的监督管理,出台相关制度法规,积极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坚决惩处企业违规解聘、不按照合同支付劳动报酬等违反劳动法的相关违法行为;加强对就业岗位信息的甄别监管;治理泄露毕业生个人信息行为;妥善解决灵活就业毕业生的社保担忧,提高灵活就业满意度。
(四)调整专业设置,推进教育改革
高校要合理稳妥地调整学科专业设置,缩减人才需求不大专业的招生规模,停办人才过剩专业,新增满足市场需求的融合交叉学科专业。高校还应积极推动教育教学改革,重视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尝试开设职前体验课程,提高毕业生职场适应能力。
(五)加强就业指导,做到全员全程
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工作时要做到全员参与、全程跟进,甚至要全方位服务。全员参与要求除高校就业部门和辅导员外,班主任、专任教师、教辅人员、管理人员也要共同参与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5]。全程跟进要求根据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阶段开展就业指导工作。全方位服务要求不断根据专业需求调整课程设置,优化学生知识结构;强化学生自我管理,提高学生团队协作意识。
(六)做好重点帮扶,关心关爱学生
高校要在做好普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存在就业心理问题的重点毕业生群体,做好团体辅导;在有必要情况下,可以开展个别咨询,并及时干预。真正关心关爱学生,塑造学生健康人格、健康心理,增强学生抗压能力。同时,也可寻求学生家长支持,发挥家庭情感支撑作用,提升毕业生就业信心和心理抗逆能力[6]。
(七)改变自身观念,重视职业规划
(1)高校毕业生要提升市场意识,树立市场就业观念,转变其传统就业观念,重视学历提升,增强就业实力;(2)积极利用校内外各种培养培训平台,珍惜培养培训机会,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提高就业核心竞争力;(3)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并能够根据就业市场情况适时调整职业目标;同时也要降低就业期待,寻找适合自己的目标岗位,避免产生就业挫败感[7]。
结语
总之,推动西藏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对改善西藏经济发展格局、提升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动力具有深远影响,需要多方协同,久久为功。在此,用人单位也应该配合多方主体共同发力,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树立正确选人用人观,杜绝盲目提高入职门槛和就业歧视,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构建产学研互促互融,充分利用高校人才培养的便利性,建立人才蓄水池,重视人才梯队建设,超前谋划企业发展布局,创造更高经济效益和更多就业岗位。
本文系2022年度西藏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项目《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西藏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ZEDYP22011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聂生奎.关于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思考[J].中国人才,1997,(11):58-59.
[2]涂永前.“零工群体”崛起, 劳保法要更有作为[N].澎湃新闻,2020-04-28.
[3]张慧毅,孙文杰.“三全育人”理念下研究生职业发展教育体系构建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22,(15):29-36.
[4]毛秋亚,姚珂.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对策研究[J].国际公关,2023,(05):119-121.
[5]刘叶萍,王艺云.就业压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J].商讯,2024,(03):175-178.
[6]王琦.试论高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指导措施[J].就业与保障,2024,(01):121-123.
[7]赵明.我国大学生就业质量提升的对策研究[J].江苏高教,2019,(10): 67-72.
(作者单位:1.西藏大学 2.拉萨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