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化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反思与对策研究

2024-08-15 00:00:00袁婷婷
公关世界 2024年15期

摘要:从当前“内卷化”时代背景视角下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的表现及特征进行研究,旨在分析“内卷化”时代下“空心病”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通过研究,思考如何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现象进行有效的防控,从社会、学校、家庭、朋辈、个人5个方面提出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的破解和应对策略,从而帮助高职院校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三观”,为其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多维度保障,助力高职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高职院校;内卷化;空心病

引言

目前在国内外高校大学生群体中都出现了消极且普遍的心理亚健康状态,国外有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为“精英教育体系下的优秀的绵羊”,国内有学者将这种消极现象称为“大学生‘空心病’现象”。国外类似于“空心病”的研究主要是从心理学的生命意义感以及文学领域。存在主义心理学家弗兰克称之为“存在空虚病”,文学领域方面英国诗人艾略特于1925年创作了诗歌《空心人》,生动刻画了20世纪西方人充斥着空虚感和无聊感的一种空虚的生存状

态[1]。国内“空心病”一词最早在2016年第9届新东方家庭教育高峰论坛时由北京大学副教授、精神科主治医生徐凯文发表《时代空心病与焦虑经济学》主题演讲时提出,他在演讲中介绍了“空心病”,并称这种价值观缺陷导致部分大学生心理障碍。“空心病”的表现症状为觉得人生没有意义,对生活感到迷茫无助,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2]。“空心病”伴随着情绪低落、兴趣减退、缺乏快感,但缺乏医学上明确的诊断结果和相关数据佐证,不能被定义抑郁症。但又与个体价值观的密切联系,触发了“价值观”这一当下社会十分关注的话题,使“空心病”现象迅速上升到社会层面,又因社会对青年价值观的关注与重视,“空心病”现象的提出,引发了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空心病”的表现症状进行研究。“内卷化”,最早起源于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一书中,提出“内卷论”。戈登威泽将“内卷化”引入文化领域,后来的学者们将其归结为“文化内卷化”。随后,格尔茨将 “农业内卷化”的概念提出。历史学家杜赞奇将“内卷化”概念引入政治学领域。而在社会学的视角下,“内卷”指的是特定社会组织的复杂性程度的增加没有带来技术与科技上的真正进步,反而空耗社会资源这一社会现象。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内卷”逐渐延伸至当下社会,其核心内涵是“事物发展到某种特定程度而出现的原有方式无休止地叠加缠绕、自我复制并伴有内耗加剧、自我锁定的样态”。随着网络用语不断在互联网平台上的传播,“内卷”一词逐步进入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通过调查研究,笔者发现,多种影响因素促成了 “空心病”现象产生,通过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的表现与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出发点构建高职院校应对“空心病”问题的路径、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提供多维度保障。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的现状调查

(一)问卷设计

为调查高职院校大学生受“内卷化”及“空心病”的影响情况,本次调查采用线上线下调查问卷的形式,以青岛市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发放问卷950份,收回有效问卷872份,有效率达91.8%;其中被试者男女比例1:1.08。问卷主要内容涵盖大学生学习状态、生活兴趣,对人生意义感、目标感和价值感的思考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心理和精神状态等方面。

(二)内卷化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的表现与特征分析

1.心情上表现为情绪低落,迷茫焦虑,兴趣减退、消极被动

在常人的眼中,“空心病”学生是理想中好学生,他们看起来很正常,成绩不错,可是等到高考完进入大学后,问题就越来越明显。11.9%的学生表示自己进入大学后,学习兴趣减退,对生活、学习感到迷茫。15%的学生表示因为已经完成既定的考大学的目标,感觉学习生活没有目标,不知道上了大学是为了什么。6.5%沉溺于游戏中,缺乏积极的态度和参与大学生活的信心。13%的学生认为自己现在的状态为随波逐流,按部就班地完成学校和老师布置的各种任务,对于质量如何不过高要求,自身缺乏主观能动性。7.6%的大学生将“内卷”看作无意义的竞争,对其而言,自己“卷”他人及他人卷自己都毫无意义。由此反映出“空心病”大学生参与学校学习生活缺乏兴趣,他们对自己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上大学、追求什么,在乎什么,心中尚无明确目的。进入大学后,无法应对大家口中“美好的”大学生活,进入大学后有着迷茫、困惑和深深的无力感。4%的同学们表示能享受到成就感,但并不明显,没有寻常同学获得成就感之后的喜悦。

2.思想上表现为缺乏意义感、价值感、存在感

8.7%的同学表示存在孤独感,5.3%的同学对人生的目标感和意义感感到模糊,2%的同学有过自杀的想法。问卷中绝大多数同学能够思考人生的意义并为之努力奋斗,10.9%的同学不知道人为什么要活着,没有为之奋斗的初心,导致自己没有什么目标与梦想,又或者是觉得目标与梦想实在是太过理想化极不现实,认为自己想要的永远得不到,因此他们会产生一种活着是无意义的感觉。6.5%的同学觉着空虚,他们认为自己和周边的同学关系一般,不期待过多、过密切的联系。他们认为这种关系无意义,而且非常虚幻不稳定[3]。

3.行为上表现为无欲无求的躺平主义

问卷中11%的高职院校大学生表示进入大学后,受到融媒体平台“丧文化”“佛系”“摆烂”等亚文化的影响,面对新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容易失去对自己人生方向和价值观的掌控感,6%的同学认为自己是“躺平族”,即主要表现为 “低欲望”“无所谓”“不想努力奋斗”。5.3%的同学表示受“内卷化”影响,自身卷不动,也会感到无助和无奈,但是又无力改变现状。4%的学生选择一种活在当下、得过且过的 “低欲望”的 “躺平”生活状态[4]。

二、内卷化时代影响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的因素

(一)从社会层面上,社会转型剧变,社会发展过快

当代青年处在一个物质及极其丰富、节奏快的“内卷化”社会、社会呈现出高压、高强、高消费等特点迫使大学生必须不断进步,否则就面临被淘汰的风险。低回报率等问题也在增加大学生生存的难度,将学生置于“闯关中”,大学生在“高欲望”社会之中感到迷茫与无助。当大学生努力之后发现无力改变现状时,就会对现实产生疑惑,导致“空心”。另一方面,新生经历了高考考入大学后,失去了高考这个目标,陷入迷茫和困惑。分数成绩是评价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长期忽略了学生的心理健康。基础教育长期重视知识教育,评价学生标准相对单一,学生面临很大的学业压力、升学压力,个性和兴趣得不到充分发展[5]。

(二)新媒体、短视频及融媒体平台的发展

新媒体、短视频及融媒体平台的发展缩短了人与人,城乡、城市之间的距离,获取信息量的渠道增多,信息差变小,当高职学生结束高考后踏入大学发现即便是考入了大学,依旧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3%的学生觉着读书无用,课程的学习、成绩的提升并不能短时间内看到结果,5%的高职学生认为这种提升并没有意义。青年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有着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着各种美好的期待,但伴随着短视频的发展,学生见到了太多优秀的同龄同学,或者就业难等现实情况,这些问题都成为困扰着现阶段高职大学生的难题,过于理想化的目标和在新媒体背景下的求而不得的实际导致学生价值观的障碍,学生不知道何去何从,产生空心。

(三)现阶段存在教育评价体系单一的问题、家庭对学生的心理状况重视程度不够

社会对学生优秀的标准缺乏其他综合性评价,依靠分数评价学生是否优秀的现象依然存在。新生进入大学后,失去了高考这一目标,产生目标空档期,他们不知道接下来为什么努力、以什么为目标继而陷入迷茫和困惑。11%的学生表示基础教育时期,家长认为分数、成绩是评价学生的一项重要指标,重学习成绩、轻心理情况存在。21.8%的学生是带着梦想进大学的,而进入大学后,学生缺乏缓冲,发现老师口中的“上了大学就好了”并非如此,进入大学后学生还需要担心升本、考研、就业等问题,进而产生目标迷茫。

三、内卷化时代下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的破解和应对策略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在大学时期非常的关键,大学时期也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时期,“空心病”带来的消极影响小到影响大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到危害学生心理健康及生命。而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精神状况直接决定着未来能否担当青年的社会、历史责任。从当前“内卷化”时代背景下,结合社会、学校、家庭、朋辈和大学生自身状况深入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空心病”提出破解和应对策略。

(一)社会层面,加强指导工作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应当持续加强对初高中生的生涯规划教育指导,从初高中开始培养学生生涯规划的意识,提高学生生涯规划的能力,厘清职业生涯方向,从初高中开始就明白为何读书,为谁而读,为谁而活等价值观问题,而不是等到大学再去思考及职业生涯规划。社会还应为高职院校学生提供更多的职业发展机会,不单单是依靠学校,应该社校协同,增加职业培训、实习实训、就业指导等机会,从而帮助高职生拓宽职业发展道路,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社会应积极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创作新颖、有趣、青年接受度高的短视频、画报、短文弘扬有价值的人生,增强社会责任感,对于外来的西方价值观入侵要坚决地抵制,通过新时代文明实践行动,引导高职院校学生关注社会,回馈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引导其树立家国情怀,把“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之中,将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

(二)学校层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

补足“空心”大学生的精神之钙,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学校要充分发挥思政教师的作用要走心走近,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帮助学生重燃自信,部分大学生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引导,需要一种方式释放和排解心理压力,于是给“躺平”“摆烂”等亚文化的渗入提供了机会。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效果,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三观”,助力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对于大学生的“空心”现象,辅导员要将关心、引导工作贯穿在育人始终, 循序渐进,精准施策,给予学生足够的关心与支持, 通过完善学生自我认知、倡导职业生涯探索及目标实现等帮助学生走出“空心化”道路。辅导员要赋能鼓励,帮助学生厘清学生生涯目标,发挥朋辈作用,暖心陪伴,帮助学生摆脱网络虚拟世界;积极开展家校联动,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心理中心要积极对接“空心”大学生,让学生思考和感受生命的意义,防止出现自伤、自杀行为。

(三)家庭层面,改变教导方式

要帮助大学生摆脱“空心”现象,回归正轨,需要家庭与学校形成合力,父母的传统观念需要改变,传统观念认为成绩好、工作好、对象好、收入高才算是成功。这种功利性、金钱式的评价标准,压抑了大学生的本性,原本有着许多兴趣爱好和喜欢的事情,却被父母拦路。需要家长减低自己的期望值,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改变传统的教导方式,不要用唯一的标准来评价学生。

结语

哲学家尼采曾说过:“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空心”大学生要在大学生活中要摒弃利益最大化原则,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要坚持培养自己的兴趣,建立双向社交,重塑自我价值,积极参与“第二课堂”,通过实践、服务使大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感受人生的意义,寻找人生的支点、点燃奋进的动力,从而远离“空心”困惑。同时通过培养兴趣,与同频共振的朋友一起分享自己的喜好,在和他人情感互动中增强自身归属感及存在感,逃离内心的“孤岛”,唤醒自己生命的火花。职校生是教育金字塔层的地基,在中国制造2025等强国战略背景下,职校生支撑着技术型人才的未来,高职生的成长成才不仅意味着自身层面的价值实现,对社会发展及民族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状态还对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质量、提高职业技术工人技能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让高职院校学生这个庞大的集体摆脱“空心”的影响,提升大学生意义感和幸福感,需要社会、学校、家庭、朋辈、个人“五位一体”协同解决。

本文系2023年度山东省职业教育研究课题《内卷化时代下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反思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3SSK021)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张自慧,依力亚,黄利金.青年“躺平”背后的意义缺失与精神危机[J].哲学分析,2022,13(01):89-101.

[2]崔欣玉.大学生“空心病”现象的反思与对策——基于价值虚无主义的视角[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03):148-152.

[3]张楠,杨夫腾.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下青年学生精神生活的几点思考——从大学校园的“空心病”现象谈起[J].湖北社会科学,2017(10):171-177.

[4]胡博.让信仰生长:“空心病”现象背后的教育回归问题探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3(06):74-75.

[5]王港.躺平文化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10):176-178.

(作者单位:青岛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