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渗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024-08-15 00:00:00冯敏燕
公关世界 2024年15期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有诸多关于心理健康的内容,其中包含了很多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对于当前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可以解决传统文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因此本文将对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及融入路径进行讨论,旨在促进两者融合,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引言

心理状态会对大学生的学业、个人成长等造成影响,因此高校有必要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大学生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但是在我国目前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一些问题,由于当前高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应用,所以导致了大学生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导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了一定影响。所以在新时期背景下,需要将传统文化应用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以此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提高,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服务。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思想及主要观点

(一)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思想

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例如,儒家的“心诚则灵”“知行合一”;道家的“道法自然”;法家的“法不阿贵”;墨家的“兼爱非攻”等思想中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同时这些思想也包含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例如,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习相远”的观点,他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学习能力,每个人也都有不同程度的天赋和才能,因此每个人在学习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差异[1]。所以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因材施教,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老子提出了“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等观点。这都是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自然规律来教育学生,达到心理健康教育与自然发展规律相符合。同时老子还提出了“无为”“无我”等观点来引导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商鞅提出了“以法治国”“以民为本”等观点。这些观点都体现了法家思想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这些内容对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大启发意义。

(二)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心理健康方面的主要观点

1. 仁爱思想

该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其中“仁”的实质是爱,是一种爱亲人、爱朋友、爱他人、爱社会的大爱。因此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教师应该用仁爱之心来对待学生。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来影响学生,让学生学会关心身边的人。在与学生交流过程中要关注到每一个学生,努力帮助每一个学生成长。当学生取得进步时,要鼓励他们继续努力;当学生犯错误时,要耐心地对他们进行教育;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和帮助。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学生、引导学生,让他们学会如何关心别人、关爱他人。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来培养他们的仁爱之心。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可以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来引导大学生学会感恩,让他们学会珍惜别人为自己付出的劳动成果。例如,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战胜困难;当学生取得进步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再接再厉;当学生遇到挫折时,教师可以鼓励他们勇敢面对。

2.修身养性

“修身”是儒家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修德,即通过学习和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达到“道之以德”的要求;另一方面是修道,即通过学习和修养来使自己达到“道之以术”的要求。《论语》中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这就说明君子会不断地反省自己,检查自己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否能够达到自我修养的要求。因此修身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有着很大的帮助。修身除了包括道德修养外还包括个人能力的提升和知识水平的提升。在修身过程中不仅要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还要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2]。对于大学生而言,只有具备很强的学习能力和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挑战。所以在大学期间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来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为将来走上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3.知行合一

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生一定要做好自我管理,多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这样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还要“知行合一”,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在当代大学生中有很多学生不愿走出校园、不愿意与外界交流、不愿意接受新鲜事物。这些都是因为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原因。所以在当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应该注重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和使命感培养,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认知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二、传统文化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主要作用

(一)缓解焦虑

当代大学生的压力极大,不仅要面对升学、就业、情感等压力,同时还要面临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由于部分学生家庭经济情况较差,在进入大学之后都会感到非常焦虑。而面对这种情况,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焦虑情绪[3]。(1)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这种思想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2)儒家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寓意着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让自己变得更加优秀;(3)儒家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意味着只有在自己不得志时才能去帮助他人。

(二)提升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完成某项任务或是否能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主观判断。自我效能感的高低与个体在学习、工作及生活中的成败经历有着密切联系。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首先应该使大学生产生积极的自我效能感。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效能感的阐述,主要体现在《大学》一书中:“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只有当人们有了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意志时,才能够使人们在遇到困难时保持冷静和沉着,并且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克服。此言阐述了一个人如果拥有了坚定的意志就能够使他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冷静和沉着。同时传统文化中“知止”和“定”的思想也同样对于提升大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传统文化对于提升大学生自我效能感有着重要作用。

(三)促进自我整合

自我整合是个体在与他人、与社会进行互动中通过一定方式来提升个体自我价值,并且使个体的自我意识、自我体验和自我价值观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在传统文化中许多儒家经典著作都强调人应该学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但是现代社会中很多学生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再加上自身的文化素养比较低,因此会产生很多不适应感。因此在大学期间,高校可以将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通过传统文化来促进大学生自我整合[4]。例如,在古代儒学中就有“克己复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相关内容。同时在儒家思想中还有很多内容都强调人要学会向内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修养和品质。另外还有儒家思想中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天人合一”等内容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自我整合。此外,在儒家思想中还有“忠恕之道”等内容也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生自我整合。而这种自我整合不仅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同时还能够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有效促进其实现自我价值。

三、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讨

(一)推动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程

高校应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将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使学生充分了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当中,通过讲解中华传统文化中关于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利用典故分享、故事讲述和案例分享等方式向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比如,教师可以利用“温故而知新”“吾日三省吾身”等论语当中的名言激励学生,使其认识到通过不断地总结能获取新知,通过自省的方式可以帮助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改进,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认清自我,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建设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校要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当中就必须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高校要建设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传统文化长廊、以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景观、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广播等,通过建设具有中华传统文化特色的校园文化可以使学生在学习之余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高自身心理素质[5]。

(2)高校要重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宣传与普及,将其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去。在校园内开展各类相关的讲座、座谈会等活动,邀请优秀的教师或者学者进行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演讲,并让大学生进行学习。

(3)高校可以通过举办各种主题教育活动来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普及。如“中国梦”主题教育、“我们的节日”主题教育、“心理健康月”活动、“道德讲堂”等,以此在整个校园中形成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氛围。

(4)高校还可以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校园网络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其中与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内容,使学生在网络中接受关于传统文化中积极正向的熏陶。

(三)开展各种主题教育活动

主题教育活动是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教育活动,将中华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例如,教师可以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结合当前社会热点,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一些相关主题的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不良行为的危害性。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来为大学生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奋斗历程,让大学生们感受到自身的不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6]。

另外,高校在主题教育活动中还要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即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一些心理健康教育主题班会、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活动来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使大学生能够主动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例如,学校可以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节、举办心理剧比赛等活动来激发学生参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也可以引导学生在课外时间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四)举办讲座,丰富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和自身的成长环境有关,还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高校可以通过举办讲座来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知识。在举办讲座时,教师可以以中华传统文化为载体,向学生传授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让学生在听讲座的过程中能够学习到心理健康知识[7]。例如,某高校的学院组织了一场名为“人生最美是清欢”的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该次讲座邀请了当地知名专业人士为同学们进行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普及,让学生了解到精神疾病以及一些心理疾病对于个人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危害。通过该次讲座,不仅丰富了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知识,而且使同学们对自己的身心状况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对于自己生活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导致了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着各种压力,容易产生一些心理疾病。因此为了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需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中华传统文化进行融合,让大学生在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提高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对自己所处环境的满意度,最终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丽,焦琪.中华传统文化与心理健康熔铸效应探析——立德树人特色化品牌项目研究[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8,(04):81-83.

[2]谌誉,朱惠蓉,成琳,等.中国传统情志调节理论与方法在高校应用的可行性探讨——以中医情志调节为例[J].中医药管理杂志,2020,28(10):3-5.

[3]吴丹萍,李启念,杨春耘.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践行——以“吃亏是福”理念为例[J].科教导刊,2021,(17):173-175+182.

[4]邵林海,山郑鹏.立德树人、正思强体: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04):62-64.

[5]高晓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改革探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22,20(06):18-21.

[6]林成圣,钟荣树,曾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探索与实践[J].公关世界,2023,(06):90-92.

[7]陶梦馨,侯小花,郭丽娜.融媒体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2,21(15):154-155.

(作者单位:山西工程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宋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