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创新研究

2024-08-15 00:00:00杨春艳
公关世界 2024年15期

摘要: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以生态区域为核心,开展定向生态保护以及修复作业,提升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效益。在研究过程中,以乌梁素海流域的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现状为基础,深入分析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中绿色审计存在的具体问题。深入探讨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践要点。基于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提出绿色审计创新路径,为我国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审计和创新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创新途径

引言

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过程中,需要构建多层次、多角度环境审计体系,才能对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环境审计是人们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共同关注发起的新型审计类型,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预警、揭示以及修复作用。加强绿色审计创新研究工作可以真正发挥我国在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各项法律法规的作用。目前,我国生态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工作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尤其是理论研究并不完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区域的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实践要点提出创新我国绿色审计体系的相关路径,推动我国生态文明与环境审计长远发展。

一、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现状

乌梁素海流域在我国黄河流域“几”字弯顶端,也被称为河套区域。该流域包含乌梁素海海区、乌拉特前旗、中期与后期阴山以南区域、整个河套灌溉区域。乌梁素海流域的整体面积达1.63万km2。整个流域包含山脉、河流、森林、平原、湖泊、草原沙漠等不同生态要素,集齐了山水林田湖草沙等所有生态要素。其中山脉指的是乌拉山;河流指的是巴彦淖尔段黄河;湖泊指的是乌梁素海;沙漠指的是乌兰布和沙漠;田地指的是在乌梁素海流域将近73万公顷耕地,土地平整,土壤肥沃,有塞上江南之称;草原指的是阿拉奔草原,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集中分布的天然草场之一[1]。

作为黄河流域重要的功能性湿地,乌梁素海也是北方地区防沙带重点区域。在保证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促进社会经济稳定发展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在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的情况下,促进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在实际发展中,水环境土壤沙化与盐碱化、矿山过度开发、草原退化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需要加强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修复工程建设,改善该流域生态系统结构并恢复其生态功能。在流域内的生态环境问题对黄河中下游水系生态安全和我国西部生态安全都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需要以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为核心构建完善全面的生态保护修复体系。

二、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绿色审计问题

(一)山水工程审计难度较大

1.审计范围大

现阶段,在我国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绿色审计工作开展时,主要是以江河湖流域和山体山脉等为核心开展生态修复保护工程审计,而这些区域有相对完整的自然地理单元,需要对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性进行综合考虑。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主要以水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水源涵养、林草植被恢复、农田防护林网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荒漠区生态治理、湿地保护治理等子项目为主。绿色审计工作也要涵盖这些内容。在开展审计作业时,需要对湿地保护治理效果、水土流失治理效果、土壤整治与修复效果等进行审计。审计机关开展工作时严格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并对领导干部的履职情况进行审计。在这一方面必须从自然资源管理社会效益以及环境保护效益等不同角度出发进行审查。这意味着审计范围会逐渐扩大。

2.重复审计问题突出

上级审计机关在重点检查时包含山水工程。例如,在政策落实跟踪审计过程中包含山水工程、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审计等各项工作。审计机关与上级审计机关在开展环境审计工作时,不同审计项目可能会同时审查,会产生重复交叉审计的问题。例如,在某一区域山水工程环境审计过程中,有多达16个市县级审计机关开展了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与环境审计。并且该区域作为国家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审计署也对山水工程进行了政策落实审计,并对生态环境保护效果以及专项资金的管理与使用情况进行审计。此外,该省份的审计厅也将这一流域生态环境作为重点进行审计,完成生态环境与水污染防治审计。这导致在生态修复工程审计过程中有多个机关开展多个审计项目会,直接影响审计资源优化配置效果,导致审计工作难度与复杂度增加[2]。

(二)审计问题零碎繁琐,无法形成合力

山水生态修复工程的主要目的是推动自然环境恢复、改善生态环境系统。因此,审计机关在开展环境审计和绿色审计时,不能仅限资金问题,这会影响绿色审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此外,山水林田湖草沙空间结构优化方面可能会存在生态要素不交叠的情况,例如,林田草是以山水作为载体,同生共长的生命共同体。在审计过程中需要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进行分析。在审计工作中以不同生态要素之间的关联性为基础进行审计,一旦审计人员发现小问题,在单一目标审计模式下,可能并不会对生态系统的整体性产生影响,但是问题叠加后会对整个生命共同体产生影响。因此,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发现的单个小问题不能被忽视,要充分考虑其内在关联性。目前,在绿色审计实施过程中,需要对零碎化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够掌握整体性问题。从而掌握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三)审计目标比较单一,可能导致问责错位

在绿色评价过程中可能导致问责错位。在单一目标审计模式的影响下,审计单位人员需要按照单一的环境要素确定评价指标,并未对环境的整体绩效进行科学评价。但在山水工程审计过程中,政府承担山水林田湖草沙的管理工作,需要通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以及修复等不同措施完成生态环境修复。这意味着政府的委托代理责任本身是多目标的,而单一目标审计模式与多目标委托责任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在开展山水工程环境审计评价时,审计人员获取的审计结论并不可靠,无法对生态工程修复效果进行科学评价。

此外,某一环境要素的评价指标与另一个环境要素的评价指标可能会存在一定冲突。例如,在开展土地治理效果审计时,将目标作为评价指标,包含田地产出率;在对森林治理效果审计评价时,要关注退耕还林面积与森林覆盖率。在传统审计模式下对某一环境要素进行评价会导致这一环境要素评价结果虽然达标,但是在另一个环境要素评价过程中出现结果不达标的问题。难以对责任主体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鉴定,很容易出现问责错位[3]。

三、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实践

(一)构建科学完善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体系

在乌梁素海流域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工作时,需要坚持生态文明思想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进行科学修复,构筑我国北疆绿色长城。在实际修复体系建立过程中,要坚持保护优先、系统治理的原则,对生态系统进行整体保护。并对区域发展过程中的重点环境问题进行修复,完成综合治理目标。在实际治理时,需要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屏障,将其作为中心,提高北方防沙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同时要保障黄河中下游水生态安全,从流域、湖泊、沙漠、森林、草原、矿山、农田、湿地等不同生态要素出发进行系统治理。并且要以原有的治理体系为基础,对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步骤进行科学划分、按照时间、步骤以及区域进行合理规划。

(二)加强工程布局与分区

在乌梁素海流域开展生态环境改善和修复工程时,需要对乌梁素海生态敏感性和重要性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按照尊重自然、差异治理的原则,做到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对乌梁素海流域的生态环境进行有效规划。可以根据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方案以及巴彦淖尔生态城市的总体规划方案对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修复方案进行优化以及完善。

目前,在乌梁素海流域生态保护修复过程中主要包含6个治理区域,分别为:

环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主要以周边湖区的农田、城镇以及村落等为主,完成生态保护带面源以及点源污染问题治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需要加强环湖生态保护带污染物减排工作,对周边村落以及城镇污染物进行有效整治。这样能够从源头出发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河套灌区的水系生态保护区域。主要是连接乌梁素海和环湖生态保护带的排干沟区域。需要对水质问题进行分析,完成人工湿地、生态补水等各项工程,提高排干沟水质,尽可能减少进入湖泊的污染物[4]。

乌梁素海生态修复与生物多样保护区。涵盖整个乌梁素海湖区,主要目的是确保水生态系统稳定,保证生物多样性,提高湖泊净化能力以及降解能力。同时要对湖泊水质和富营养状态进行改善,从而提升整个湖区的水流条件,提高湖体库容和水量,减少湖泊内的污染物。结合乌梁素海生态保护带构建水系统生态保护网,形成相对完善的水质改善系统,对提升乌梁素海入黄水质,进一步保证黄河水生态安全有积极作用。

阿拉奔草原水土保持与植被修复区。包含阿拉奔草原和水土保持清水产区。在这一区域治理过程中需要尽可能减少季风通道流域的水土流失问题,加强水土流失源头带、过程带、缓冲带水土保持。利用植被恢复措施,尽可能减少进入湖泊中的泥沙量,达到防风固沙的目的。

乌拉山水源涵养与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区。以乌拉山为核心,对地质环境、地质灾害等进行整治。重点采取植被恢复措施改善乌拉山受损山体与地质地貌,提高水源的涵养功能。从而减少进入湖泊的泥沙量,对湖体水环境进行改善,提升乌拉山生态屏障服务功能。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这一部分主要是以乌兰布和区域为主,需要利用植被草原恢复措施开展防风治沙工作,与乌拉山水源涵养与地质环境形成综合治理区域。同时要紧跟阿拉奔草原水土保持修复方案,提高北方防沙带的整体功能。利用科学合理的治理和修复工程提升该流域的生态环境安全水平,提高山脉、草原、湖泊、水系湿地以及沙漠等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效果。

四、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创新途径

(一)完善绿色审计法律法规体系

在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创新的过程中,为了保证审计工作顺利进行,需要得到立法层面的保护与支持。在开展绿色审计法律法规制定和完善的过程中,可以从以下角度出发:

立足全局,填补法律空白。必须从全局出发对未来绿色审计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以前瞻性目光对现有立法体系进行完善,填补立法空白。从而促进相关法律法规体系的完善发展,扩大审计权限。这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发挥审计机关的监管作用,提高绿色环境审计的实效性。

根据实际,制定审计细则。可以以不同区域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实施的具体情况为基础,将绿色审计纳入生态区域建设规划作业中,制定科学合理的绿色审计实施细则。要确保审计活动规范有序,从审计重点、审计任务、审计方式、审计责任和义务等不同角度出发,提高实施细则的可行性。可以在某一区域进行试点,体系完善成熟后,制定全国性立法,并大范围推广。

(二)加强审计资源整合,构建完善的生态审计格局

现阶段,我国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包含的生态要素比较多,涉及的自然生态系统也相对较多。在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建设规模与投资额巨大,审计机关在规划绿色审计任务时,必须根据生态修复工程的整体规划和部署有计划地围绕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生态功能区、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重点生态物种保护等不同项目。以此为核心开展绿色审计,揭示在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过程中资金使用存在的虚报冒领等问题。同时要对生态修复过程中的安全隐患与修复效果等进行审计,将绿色审计内容融入财政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等专业审计中,对绿色审计中涉及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面监督。

(三)以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差异创新绿色审计体系

绿色审计的主要目标是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效果进行科学评价。在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审计诉求开展有针对地审计工作,防止资金使用不当。在审计时要严格按照我国生态文明制度的相关政策和条例,保证审计工作合法合规。同时在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和发展时期,要根据审计需求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评价生态修复工程制度的科学性以及合理性。在对整体效果进行审计时,需要以效益性审计诉求为基础,发挥审计的监督服务功能,考虑生态修复工程的成本和整体效益之间的协调性。

结语

总而言之,在山水林田湖草沙等生态修复工程实施过程中,需要根据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保证生态修复体系的完善性以及合理性,提高山水林田湖草沙绿色发展水平。在开展生态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工作时,审计机关需要对工程项目进行科学规划和安排,加强资金筹集使用管理,同时要对工程建设管理以及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从而推动不同级别政府对相关制度进行完善和优化,保证生态修复工程的各项方案有效落实,同时提高生态修复工程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区域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本文系2022年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乌梁素海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绿色审计创新研究》(项目编号:NJSY2224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志伟,姜学磊,侯杰.生态保护与修复审计研究[J].审计观察,2021,(01):72-77.

[2]闫文泽.Y县湿地公园项目绩效审计研究[D].兰州财经大学,2019.

[3]李兆东,何静雅.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的多目标综合审计模式研究[J].财会月刊,2021,(02):94-99.

[4]何霄嘉,王磊,柯兵,等.中国喀斯特生态保护与修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19,39(18):6577-6585.

(作者单位:1.河套学院 2.菲律宾克里斯汀大学国际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