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四五”时期是推动图书出版融合发展、提质增效的重要时期。2022年4月,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未来一个时期的融合出版作出全方位规划部署。2023年,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并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由此可见,融合出版将是新形势下图书出版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章以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为例,首先分析融合出版的发展历程和现状,其次阐述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近年来的融合出版实践,最后从以下五个方面——提高政策敏锐度,抓住时代机遇;转变出版意识,适应融合出版时代潮流;注重技术创新,寻求全面合作;以内容为导向,筑牢质量生命线;提升编辑素养,建设融合出版人才队伍——展开深入思考,认为大学出版社必须立足传统出版,充分利用内容优势和先进技术,有效推动传统出版的内容、平台、渠道、经营、管理与新兴出版之间的深度融合,将出版业务、融媒体技术、服务平台、管理创新融为一体,加快形成新型图书出版组织结构、传播体系与管理机制,不断为社会输出正能量的精神养料,承担起新形势下大学出版社的社会责任。文章旨在提供大学出版社在职业培训领域内容资源建设的思路,助推大学出版社融合出版发展,助力企业人才培养。
关键词:融合出版;职业培训;大学出版社;数字资源建设;新兴出版
中图分类号:G23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241-04
(一)融合出版的发展历程
融合出版最初可追溯至2015年。2015年3月,《关于推动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标志着出版业由数字化转型阶段向融合发展阶段加速迈进,加快推进融合发展迈向相“融”阶段[1]。2019年8月,《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要推动媒体的深度融合发展,促进图书出版与传播手段的现代化。2020年9月,《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为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发展方向[2]。2021年12月,《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就出版业实现深度融合、产业转型与升级作出顶层设计和规划[3,4]。2022年4月,《关于推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印发,实施意见分为6个方面,一共有20项主要措施,涵盖出版融合发展的目标、方向、路径、措施等,同时提出明确要求[5]。2023年,“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由国家新闻出版署启动实施。“出版融合发展工程”重点实行两个计划,分别是数字出版精品遴选推荐计划与出版融合发展示范单位遴选推荐计划。此外,“出版融合发展工程”也对其他已经入选出版融合发展工程的精品、单位、平台和人才持续性开展培育建设和应用推广。2024年1月,以“生态创新联结未来”为主题的出版融合发展大会召开,出版、数字阅读、电商等行业的领军人物共同探讨出版业深度融合之路[6]。由此可见,传统出版向融合出版迈进势在必行。
(二)融合出版的定义
2021年12月31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融合出版的官方定义:融合出版是将出版业务与新兴技术和管理创新融为一体的新型出版形态 [7]222。融合出版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内容形式的多样化和传播方式的创新满足读者个性化、多样化的需求,实现出版物更经济、可靠、高效的传播,从而实现出版业的可持续发展[7]222。
(一)职业培训市场规模大
2015—2019年,中国职业培训市场规模不断上升,每年的增速均保持在10%以上;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市场规模约为2088亿元,有所下降;2021年市场规模突破2400亿元;2022和2023年市场规模稳步提升。
在庞大的职业培训市场中,石油石化企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员工人数多、经费充足、教育培训规模较大。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近年来每年面授培训规模一直保持在平均90万余人次。石油石化企业开展专业知识培训时主要依托自身的教育培训机构、全职和兼职培训师、在职培训体系和培训课程体系,始终坚持围绕企业经营业务和员工履行职责的实际需求。但是,石油石化企业的教育培训体系与互联网的融合有待进一步深入[8]193。
(二)在线培训规模逐年上升
2021年,我国在线教育行业用户人数达到2.98亿,市场规模约为3220亿元。我国的石油石化企业中,中国石油的职业培训一直走在前列。自2020年以来,中国石油开始大力推行线上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推行“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目前,中国石油通过“技能中油”等多个线上平台开展的网络职业技能培训已达到1300余期次,培训人员超过60万,“技能中油”等线上平台的实名注册人数超过25万,这些操作技能人员基本涵盖中国石油目前各个技能等级序列,实现技能等级序列的全覆盖[8]194。目前,中国石油开发的专业性与通用类在线培训课程达到5000余门,视频类课件达到800余个,累计时长在40000分钟以上。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开发了“海学”平台,平台学习资源覆盖思想政治、海油文化、领导力发展、综合管理、专业技术等9个大类,58个二级分类,包含4470余门课程,近500项知识。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石化”)于2021年4月创建“中国石化网络学院”并同步发布“石化e学”云平台。已有100多家下属企业加入“中国石化网络学院”,年学习时长在2000万学时以上,年点击次数超过1亿次。
(三)融合发展深度不够
传统的线下职业技能培训方式虽然操作性强、组织便利,但是不能突破培训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难以做到标准化和规范化。线下职业培训需要员工脱岗学习,员工无法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学习、培训和认定。因此,线下职业技能培训方式越来越受到限制。2020年以来,许多企业将面授培训转为线上培训,随之而来的是线上资源不足、资源标准化和规范化程度不够、原有资源跟不上时代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建设新的在线学习平台或者充实现有在线平台的培训资源,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在线培训需求。
为进一步适应教育培训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推动数字化转型,必须发挥数字技术优势,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的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构建新一代数字教育平台,在内容资源建设以及在线学习服务平台搭建等方面进行尝试[8]195。
(四)编辑能力急需提升
传统出版编辑的主要职能是信息的采集和加工、传播。传统出版编辑习惯于对纸稿的编辑加工,形成对纸质出版物的思维惯性。他们习惯于做书,而很少思考怎样卖书,怎样卖得多,怎样能增加读者数量。在融合出版形势下,用户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用户更注重阅读体验,倾向于数字化、可视化阅读,对传统纸质图书的依赖较以往大大减弱。目前,传统出版编辑面临的挑战包括意识转变落后于技术发展[9]117、对新技术与新事物的敏感度不够、策划统筹能力不足、信息分析和内容创新能力不足、自身能力跟不上行业发展速度、缺乏跳出舒适圈的勇气等。融合出版对编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倒逼编辑进行能力升级和角色转型。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石大社”)提前布局,成立数字出版部,负责社内纸质图书数字化改造升级,将现有资源进行二次利用;石大社迅速转变身份,增强“互联网+”意识,由过去的传统教材出版商向现在的资源服务商转变;石大社积极与专业技术团队或技术公司合作,借助专业技术团队的技术优势进行数字化资源的开发与建设。
(一)自主开发“职达未来”微信公众号
石大社2018年注册了“职达未来”微信公众号,目前关注用户已超过10万人。微信公众号的“职鉴测试”栏目细分为国家鉴定、石油石化、图书试读、职业微课等子栏目,具有在线试读最新图书、测试学习效果、查看错误试题答案、观看课程视频等功能。石大社出版的《石油石化职业技能培训教程》《石油石化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复习指导书》《油气田员工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应知应会》系列纸质图书为读者提供学习增值服务,读者通过封底的二维码和授权码在“职达未来”微信公众号注册后,即可在线练习,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2023年,石大社出版《天然气管道实训系列教材》,教材分为《管道保护工实训教材》和《输气工实训教材》两册,配套操作视频、课件、岗位知识地图等丰富的数字资源。
(二)重点建设并运维“中国石油技能人才在线学考”平台
在“互联网+培训”的行业背景下,按照线上+线下开展职业培训的整体思路,石大社积极调整业务板块,先后与中国石油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中国石油集团共享运营有限公司合作,统筹平台规划和顶层设计,协助企业建设在线学习平台,重点建设、运维“中国石油技能人才在线学考”平台。“中国石油技能人才在线学考”平台是一个数字化综合管理平台,包含系统管理、基础管理、专家库、资源中心、考务中心、监控溯源、在线考试、在线学考、认证培训9大功能,主要服务于企业考评员、质量督导员、操作技能管理人员、操作技能员工,具备培训认证功能。目前,该平台上线130余个工种的理论试题,1000余个视频,视频时长超过3600分钟。
(三)积极探索海外员工职业培训数字资源开发模式
2023年,石大社与中国石油集团东南亚管道有限公司合作开发《天然气长输管道站场运行》视频资源。该项目包含操作项目152个,视频采用中、英、俄三种语言,时长约3300分钟。《天然气长输管道站场运行》视频拍摄难度大,摄制组先后在我国新疆、西南油气田,乌兹别克斯坦等9个站场进行拍摄。该项目是石大社在外语类职业培训数字资源出版领域的尝试,随着《天然气长输管道站场运行》视频资源的顺利出版,石大社在该领域积累了一定的项目运行经验,为今后同类数字资源开发奠定了基础。该项目有利于提升海外当地员工职业技能,加快海外技能教材体系建设落地,项目成果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
(一)提高政策敏锐度,抓住时代机遇
石大社自20世纪90年代即进入职业培训领域,出版了一大批得到企业、员工好评的职业培训用书。在职业培训领域探索的过程中,石大社一方面积极推进现有板块的知识更新,将成熟的图书重新整合、改版、修订;另一方面深入学习《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等关于出版融合发展的文件精神,摈弃老旧思维,提前谋划布局,立足自身优势,树立融合出版理念,不断优化出版物的产品结构,积极由传统纸书出版商向资源服务商转变,力争抓住出版融合发展的时代契机。
(二)转变出版理念,适应融合出版时代潮流
传统出版时期,出版社是内容的生产商,主要职能是知识内容的采集、加工、传播,而读者是内容的被动接收者;融合出版时期,随着“互联网+”、云计算、5G、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技术迅速发展,读者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阅读方式更加多元化,更加注重知识的时效性和阅读体验。同样,职业技能培训由传统面授逐步转为线上认证是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此背景下,石大社在图书选题策划时,不断更新出版理念,深入实施数字化出版战略,从重编书向重知识、内容、服务转变,从依靠“印刷机”向融合互联网、5G、人工智能、AR/VR、大数据等新技术转变。石大社以用户为中心,发现用户的需要,进行产品策划[10],积极寻求与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海油、国家管网等石油石化企业的合作机会,利用自身的内容优势,为企业数字化资源开发做好服务工作,助力石油行业加快构建与新技术融合的多元化职业培训产品。
(三)注重技术创新,寻求全面合作
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高速发展的时代,知识的传播途径发生了变化,由过去的纸质图书向视频、音频、电子书等转变,缩短了出版时间,提高了传播效率[11]。出版行业必须拥抱新技术,做好技术储备。目前,出版行业比较流行的有在线学习平台、二维码识别、AR/VR、动漫、移动APP等。融合发展是各种要素的互融再生,涉及对象众多。石大社作为大学出版社,具备教材出版、内容加工方面的优势,但新技术的应用略显不足,面临开发投入资金不足、专业人才队伍缺乏、盈利模式不够清晰等困境。石大社积极与专业技术团队或技术公司合作,发挥自身内容生产优势,借助外部力量的技术优势,在减少自身资金投入的同时,实现“内容输出+技术创新”的合作共赢。
(四)以内容为导向,筑牢质量生命线
目前,在线教育平台的各类服务给用户带来了灵活、便捷和个性化的使用体验[12]。各类在线平台、APP呈现高速发展态势,数量也在持续增加,用户的选择更加多样,随之而来的便是在线平台、APP的竞争更加激烈。如何增强用户黏性,最终取决于内容。而大学出版社长期依托高校人才、科技创新等优势资源,在专家队伍、出版内容建设上形成了特色优势,大学出版社应根据本社的专业所长,挖掘有价值的选题,进行产品策划,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应认清形势,找准自身的立足点,以内容为源为本,围绕社里积累的优质作者资源开发产品,充分发挥内容资源优势,逐渐积累自身口碑[10]。石大社一直坚持“质量为本”,在图书出版内容和编校方面严把关,不断推进传统图书出版和数字图书出版全生态的升级发展,以优秀的图书质量、良好的阅读体验为用户提供优质供给;另一方面,石大社秉承“内容为王”,归档、整理、利用好现有数字资源、融媒体技术,创新数字图书资源供给模式,充分发挥数字资源价值[13]。
(五)提升编辑素养,建设融合出版人才队伍
当前,数字技术、信息技术正在引领图书出版变革和创新,催生了融合出版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对出版业人才队伍能力素质提出了新要求[14]。编辑要提升数字出版素养,增强全媒体出版意识,重视社交媒体平台传播,增强自身服务意识[15],树立终身学习意识,全面提高自身综合素养,增强业务能力[9]120。融合出版人才也称为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要掌握传统纸质出版的必备知识,另一方面要掌握信息技术、数字技术,培养对数字出版和先进信息技术的前瞻性眼光。编辑一方面要从事传统文字编辑工作,如对视频脚本、字幕、配套试题进行文字编审校,另一方面还要进行总体顶层设计,包括平台建设,资源拍摄、剪辑、包装,资源上传、测试,平台维护等。大学出版社应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既不可轻视编辑基本功的磨炼,又要创造机会,让更多的编辑投身于融合出版产品的开发中。
在“互联网+职业技能培训”的背景下,职业培训类选题的融合出版前景广阔。因此,大学出版社首先要把好意识形态关、政治方向关;其次要形成知识服务思维、产品思维、互联网思维,立足传统出版,发挥内容优势,严格把握筛选标准,剔除低俗、劣质、同质化内容,坚持走专业化、精品化、特色化道路;最后,要加强与专业技术团队或技术公司的合作,借助他们的技术优势、平台载体,切实推动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智慧出版深度融合,实现出版理念、出版内容、出版技术、传播平台与人才队伍的全生态升级发展,实现组织结构、传播体系和管理机制的一体化,不断为社会输出正能量的精神养料,承担新形势下大学出版社的社会责任,为更好地服务文化强国、出版强国建设,源源不断地贡献大学出版社的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蒋菲菲,杨万庆.融合出版背景下教育出版的数智化发展路径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2):59-62.
[2] 侯良健.融合出版中教材数字资源建设实践与思考[J].中国传媒科技,2022(3):129-131.
[3] 宋吉述.践行出版业“十四五”规划推进出版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J].出版广角,2022(6):25-32.
[4] 马永强.高质量发展视域下的出版深度融合发展路径探析[J].出版参考,2023(10):5-10.
[5] 徐珠君.融合出版形势下科技编辑的业务能力建设研究[J].中国编辑,2022(7):68-72.
[6] 张君成. 2024出版融合发展大会:营造融合好生态探索融合新路径[N].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24-01-15(008).
[7] 马晓彦,吴学兵,陈慧,等.融合出版时代科技图书编辑业务能力提升的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3,14(24):221-223.
[8] 曹光朋.“互联网+培训”模式下教育培训融合出版实践与认识:以石油石化行业教育培训融合出版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12):193-195.
[9] 何峰,徐伟.智媒体时代编辑出版战略重塑研究[J].编辑学刊,2022(4):116-120.
[10] 唐俊杰,李朝明.出版业融合发展的现实思考和路径探索[N].中华读书报,2022-07-20(006).
[11] 刘佳.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数字出版的高质量发展研究[J].传播与版权,2024(1):55-58.
[12] 刘莉.构建与培训新技术融合的多媒介、多元化职业培训产品体系:关于职业培训教材产品转型升级的思考[J].职业,2018(16):20-21.
[13] 张亮,刘洋.新媒体环境下大学出版社发展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9(2):135-137.
[14] 张贻松.高校教材出版的融延发展实践探索: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2(6):26-29.
[15] 段鹏.融合出版背景下编辑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J].现代出版,2021(5):51-55.
作者简介 方娜,编辑,研究方向:图书出版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