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采用文本分析、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进行00后使用网络流行词在人口学方面的基本数据调查、使用行为和心理因素构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以及各个构成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和相互作用探究,以“2020—2022年度网络语”(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发布)30个话语作为研究样本,从含义、发展轨迹、结构特征等层面展开内容分析,挖掘它作为00后表征心态符号的特点;结合其传播的四个阶段“模仿—复制—扩散—变异”,基于互联网迷因影响,将00后的行为归为“个体接触—群体模仿—群体认同—心态表征”四个层面,用“行为实践”的实证结合“互文性”机制来分析个人、群体的话语生产过程及表征心态的呈现;借助问卷调查,选取典型网络流行词案例代入还原生成语境,实证研究话语表征心态的内容呈现与现实根源,旨在为国家各级政府部门构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提供理论前瞻和数据支撑;丰富教学内容,培养00后身份认同,有效掌握青年人的网络心理动态和话语表达方式,为课程思政提供素材,为营造积极社会心态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关键词:迷因;00后;网络流行词;表征心态;传播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07-0015-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浙江省教育厅一般科研项目“迷因视角下00后网络‘黑话’的表征心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Y202147804;2023年度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教科研课题“互联网视角下高职学生网络用语的心态研究”成果,项目编号:Ky23021
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10.92亿人,较2023年12月增长248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达77.5%。00后进入大学后,正式开启00后互联网时代,“YYDS”(永远的神)、“XSWL”(笑死我了)等网络流行词迅速渗透年轻人的生活,扁平化的网络环境激发了受众个性化创作的热情,在互联网迷因影响下,网络流行词应运而生,映射出以00后为代表的网民个性化的价值观和社会心态。
(一)文本迷因变异
根据文献综述,文章将00后网络流行词界定为社会隐语,是青年在网络环境下使用的语言变体。理查德·道金斯提出的“迷因”,是指通过非遗传方式尤其是复制进行传递的基本文化单位,具有模仿(复制)、变异和选择三个基本特征[1]。样本分析得出:网络流行词初始文本源于微博微信、网络直播等平台,截取自事件或非事件,创新改编后成迷因文本,具备迷因特征。变异后结构形式多样,特别是GIF动图、小视频;语法句式多样,陈述、感叹各占50%;内容来源丰富,微博、微信占12个,网络直播占10个,传播效果显著。
(二)词语基础分析
以文本形式为主的网络流行词属于“上升”的强势迷因,而“下沉”的弱势迷因又因其留白结构随时可能全新解码,转为强势迷因,都归因于用户表达快感和身份认同[2]。而每一个迷因都反映特定时期、语境、受众对相应事件的认知、态度和行为。
1.词汇语意:主体意识显现。费尔克拉夫提出,语言作为传播符号,投射出身份地位、社会认知和人际关系,具有社会意义,即心态表征的依据[3]。“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2021年)、“奥利给”(2020年)等9个话语样本,通过对自我和他人表达中投射主体意识,“我看不懂,但我大受震撼”源于李安导演在评价纪录片《打扰伯格曼》时,表达自己对这部纪录片的不解和震惊;“栓Q”(2022年)等7个话语样本,通过截取事件关键词,再现场景,注入主体立场,强化心态表征,如“栓Q”表示主体对客体的无语、嘲讽情绪;“小镇做题家”(2022年)等14个话语样本,通过生动隐喻事件内容,传递主体情感,该词形容出身乡镇苦读进大学却眼界有限的学子,主体以此自称来表达自我怀疑和调侃。
2.语法句式:语义增强扩散。语法句式涉及语言元素、构成范式、语气情绪等,网络流行词中,以固定框填句式和派生新词为代表形式来表现话语的心态形式和意义。话语的固定框填句式,通过形成逻辑关系演变成流行关系,深化语义内涵。比如“一种很新的XXX”(2022年)源自短视频音乐评论,经网友改编为“一种很新的表演”……填充内容可根据主体需求替换,重塑成新的“形容词+名词”构式,成为陈述句,可结合个人经历来表达感悟;而派生新词将词义扩大,传达观点立场,实现群体性传播现象。比如“绝绝子”(2022年)源自乡村天后吧吧主借自身身份在音乐圈行骗,被骗者用“无语子”反讽,后派生出“绝绝子”这一感叹词,表达赞美或嘲讽之意。
3.结构形式:形式意义并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流行词的表现形式逐渐多样化,以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为主,通过话语结构形式的变化可考察该词生成意图,统一内在语义和外在形式,以全面了解主体心态的认知过程。“退!退!退!”(2022年)源自大妈和男子唇枪舌剑的视频,大妈边跺脚边用手做击剑动作,并大喊“退!退!退!”演变成GIF动图广泛传播,引申为主体对负性事件的乐观态度,如疫情要“退!退!退!”。“服了你个老六”原为CSGO中的游戏梗,表示玩得很“菜”的玩家,从文字、图片衍生为GIF动图,到最后的音视频,从游戏圈扩散到各个圈群,用来嘲讽玩阴险手段的人。
费尔克拉夫提出,互文性是指话语文本的一种属性,呈现文本、话语、社会习俗之间的建构关系,穿梭在话语生产和关系构建过程中。本文结合迷因文本生产和00后使用行为展开关联分析,具体见图1。
文章结合《关于青少年网络流行词使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展开实证研究来解答网络流行词“如何表征心态”的问题。问卷分为两部分“被调查者的基础信息和青少年网络流行词使用情况”,通过网络平台发放,共收回有效样本100份,占总回收问卷的100%。分析得出结论:年龄上,所有被调查者均为00后;性别上,男性样本占比65%(65人),女性样本占比35%(35人);职业上,以在校生(占87%)为主;上网时长较长,在3~8小时的占73%;88%的被调查者观察、接触2020—2022年度网络流行词。
(一)个体接触:主体心态映射
曼纽尔提出,网络空间中认同源于个体经验和意义,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自我诉求更多得到满足,自我意识进一步得到强化[4]。网络流行词的生产以个体为起点,是否以社会实践符号身份在网络空间传递,取决于是否满足主体认同,以此完成传播闭环,映射主体心态。
问卷调查得出,00后传播网络流行词的原因中,娱乐占88.46%,同时88%以上的人表示该词符合“使我好奇、满足社交、获得认同、实现自我”的目标,即说明大部分00后使用网络流行词以丰富娱乐社交、满足好奇心为主,以展现自我、获得认同为辅。
“雪糕刺客”(2022年)源于高价雪糕引发的消费热议,消费者仿佛“被刺了一刀”,00后将其重新构建形成“XX刺客”,留存“刺客”关键词,与00后对名不副实日销品的控诉惯性认知相匹配,与个人经验形成认同,映射了主体反对消费主义陷阱的心态。该词以“雪糕刺客”原型被传播,来表现当下网红雪糕成为00后社交体验的娱乐趣味状态。另外,基于“XX刺客”的框填形式扩列传播,如“鲜花刺客”,映射了对理性消费的呼吁。
(二)群体模仿:迷因话语重构
希夫曼将网络迷因定义为流行文化的单位,由网民传播、模仿和改编,并创造了一种共享的文化体验[5]。网络流行词常存在于由用户生产内容的UGC平台,如B站等,环境扁平化,其文本内容的相似性和群体间的扩散所表现出的迷因复制和意义模仿特征,往往推动了话语从个体到群体的病毒式传播,完成了新的话语形式重构。问卷调查得出,00后在使用方法上,“复制引用+创新改编”占88.46%,这说明00后有较强的传播、改编网络流行词的意愿,特别是在改编中融入自身观点进行再传播,这一点在微信社交端体现得尤为明显(61.54%)。
“YYDS”(2021年)源自某电竞主播在吹捧原《英雄联盟》选手乌兹Uzi的词,是“永远的神”的缩写,乌兹每次上场,网友都会用“YYDS”来表达对他的喜爱和认可,成为00后的社交流行词,类似的还有“SSFD”(瑟瑟发抖)等。“YYDS事件”小视频在B站上单条累计播放366.1万次,吸引6200 多名网友跟帖,转发3.2万次。同时,“XXX,YYDS”框填形式也即刻生成,网民将主语替换,将“YYDS”关键词投射至其他场景,特别在2021年东京冬奥会期间衍生出许多典型语句。
“【杨倩首金】夺冠时刻 | 中国队YYDS !”(B站, 20210701)[6]
基于“Uzi,YYDS”中网友对偶像赞美之情的唤起,“中国队YYDS”表达了网友对中国队在冬奥会上摘得首金的激动、骄傲之情,以“中国队”“杨倩”对应“Uzi”,基于自豪场景的扩展,表达出对祖国强盛和运动员为国争光的赞美。可见,网络流行词实现了不同语境下有效衔接和语义重构,推动了群体心态表征的实现。
(三)群体认同:集体心态趋同
赫伯迪格提出,“任何认同都以差异化存在作为预设,并基于差异的对比,在反思中确认身份”[7]。网络流行词具有背离特征,区别于主流文化,自带时尚、趣味、时髦等标签,呈现出叛逆、反抗的群体意志和社会阶层特质。00后改编网络流行词形成自嘲、贬低等群体认同,实现情感共鸣,呈现出特定时期的文化属性,表现出趋同性的集体心态。问卷调查显示,00后在与亲友的日常社交中很愿意尝试使用网络流行词(51.92%),对网红、大V等人传播的内容接受度更高(59.62%)。
“栓Q”(2022年)出自网红刘涛在短视频平台上介绍桂林山水时以“thank you”表示感谢,因发音略显搞笑引发关注。截至2023年8月,该条短视频点赞量已逾330万个,转发分享达75万次,评论超35.2万条,评论中有近10万条关联“栓Q”的话语。该词经网红等复制传播,衍生出“栓Q”话语,表示厌恶、无语之意,背离主流文化的感谢之意。在群体转发卷入后,该词完成了框填式重构,如“栓Q!真的会谢!”。其中,“真的会谢”与其搭配,推动了语义的递增和泛化,采用正话反说的形式,表面是感谢之情,实际表达的是无奈的负面情绪。
(四)心态表征:流行范式确立
卡西尔提出,话语符号普遍存在,而且内在意义也是不断改编的,在不同语言时期,同一符号可能有多个解释,同一语义也可能由多个符号代替[8]。网络流行词经过模仿、复制、扩散后,变异成社交工具,由表意和内涵组成。其中,表意包含文本的声音和形象符号,会随着主体意志在传播中发生词义变化。流行范式的确立以权威平台或权威语系收录为主,以政府通用和商业运用为辅。至此,实现从个体接触到群体心态表征的循环,奠定了稳定发展基调。
“奥利给”(2020年)被汉邦字典网收录,百度百科将其表意“给力哦”和“赞美、加油打气”的阐释。又如,“强国有我”(2021年)源于建党百年之际青年学子的庄严宣誓“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在网络平台上确立了流行范式,“强国有我”在权威媒体上实现了话语重构、群体认同,在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上检索分别发现9条和31条相关内容,典型内容如下。
“笔墨润心 教学相长(中国道路中国梦·强国复兴有我)”(标题)(人民日报,20230216)[9]
“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标题)(光明日报, 20221103)[10]
权威媒体关于“强国有我”的报道围绕中国梦、科技等话题,场景从国家到个人,从文化到科技,内涵语义得到了充分的表征,彰显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新面貌,他们有志气、有骨气、有底气,实现了社会意义的升华和增值,确定了权威的流行范式。
费尔克拉夫提出,话语和社会结构处于相互辩证作用的状态,话语是社会关系和意识形态共同作用的产物,隐含国家情怀、青年理想、生活娱乐等话语权的制衡,呈现了社会动态,表征了社会心态。本文结合样本进行文本内容议题分类,选取话语典型代表“躺平”进行个案实践分析。
(一)文本内容议题研究
根据赵日超等《网络流行词流变规律研究:对2003年至2012年网络流行词的分析》,结合文章样本按照内容取向分类从高到低依次为情绪宣泄(30%)、特定用语(23%)、时代精神(17%)、纯属娱乐(13.3%)、人群划分(10%)、针砭时弊(6.7%)。本文选取占比较高的“情绪宣泄”内容取向展开研究,它以情感的夸张表达为形式,满足个体情绪的发泄,可分为嘲讽情感(“好家伙”等)、压力情感(“躺平”等)、期待情感(“绝绝子”等)、其他(“伤害性不高,侮辱性极强”等),其中压力和期待情感占比较高,主体想要逃避现实生活的压力,寄托于他人或自我选择来稳定情绪,究其根本,源于学习、家庭、人际、经济、兴趣等。
“躺平”(2021年)一词作为压力情感表达的典型个案,诞生于2016年,原话为“躺下来任你嘲讽”。《躺平即是正义》中,作者自述通过打零工和低消费来满足生活所需以免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12]。“躺平”是指无论对方做出什么反应,你内心都毫无波澜(2022年《牛津词典》收录),以“丧文化”为语境衍生出较多趋同性词汇来呈现个体“不反抗、不作为”的生活态度。
“1858年9月19日:很愉快。决定了,应当爱,应当劳动!就这样。1858年9月20日:很累。不想爱了,也不想劳动了。”[13]
上述日记语录被00后高频转发,从“愉快”到“累”、从“爱”到“不爱”、从“劳动”到“不想劳动”,体现了借由名著表达主体疲惫,高涨的热情转瞬即逝的矛盾心理。生活在工业社会的主体大多时候仿佛在漫无目的地前行,处于“在无聊和痛苦中来回摆动的状态”[14]。面对生活压力,青年出现价值观与言行失衡的问题,试图通过“躺平”来宣泄苦楚,话语表征出颓废心态,源于青年通过自嘲话语变异浅层策略,释放现实压力,表征群体消极心态,受到强势迷因影响。另外,当焦躁在量变达到质变后,青年“绝地反击”反向表达的深层策略表征出群体积极心态,受到弱势迷因影响。
(二)话语表征心态特征
结合学者陈红莲提出的网民的社会心态四类以及问卷调查,文章将表征心态特征归为娱乐至上、求同求新、宣泄释放三类[15]。娱乐至上:借由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样话语的表征策略经由创新改编,表征为获得快乐、愉悦自我的生活心态,源为生活节奏过快;求同求新:通过模仿、拼接、框填等形式变化的表征策略,借由复制使用、改编创新,表征出标新立异、求同存异的社交心态,源为网络虚拟空间中孤独感剧增,希望获得群体认同;宣泄释放:通过自嘲自黑和绝地反击式的双重表征策略,表现出00后的群体焦虑和积极矛盾心态特征,源为现实生活竞争压力。而在迷因功能方面,对于00后的网络话语,应实时观察舆情发展、理性引导舆情走向。
网络流行词源于快速发展的软件技术、快节奏的生活等,以及符号隐喻、区隔虚拟与现实、自我身份构建、群体身份认同等主观因素。应结合互联网迷因理论,在不同时期理性分析00后网络流行词表征心态,引导好强势迷因,以拉近和00后之间的距离,引发情感共鸣,推动政府和商业等良性运作,把控好弱势迷因,避免虚无主义盛行,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
参考文献:
[1] 理查德·道金斯.自私的基因[M].卢允中,张岱云,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18:50-51.
[2] 熊江武.迷因理论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生成及传播机制研究[J].现代视听,2019(7):47-50.
[3] 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殷晓蓉,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105-107.
[4] 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曹荣湘,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180-181.
[5] 利莫·希夫曼.数字文化中的模因[M].剑桥: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2013:4.
[6] 船的老年人.【杨倩首金】夺冠时刻|中国YYDS ![EB/OL]. bilibili,(2021-07-30)[2023-10-10]. https://www.bilibili.com/ video/BV1Jy4y1j7Ls/ spm_id_from=333.337.
[7] 胡疆锋,陆道夫.抵抗·风格·收编:英国伯明翰学派亚文化理论关键词解读[J].南京社会科学,2006(4):87-92.
[8] 段京肃.大众传播学:媒介与人和社会的关系[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3.
[9] 石新民.笔墨润心 教学相长(中国道路中国梦·强国复兴有我)[N].人民日报,2023-02-16(001).
[10] 新华社.“科技强国 强国有我”[N].光明日报,2022-11-03(08).
[11] 赵日超,秦启文,梁芷铭.网络流行语流变规律研究:对2003年至2012年网络流行语的分析[J].新闻界,2013(14):34-35.
[12] 南方日报.“躺平”可耻,哪来的正义感?[N].新华网,2021-05-20(01).
[13] 列夫·托尔斯泰.托尔斯泰的日记[M].任钧,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20:104-105.
[14] 艾里希·弗洛姆.以生命的名义:弗洛姆谈话录[M].王瑞琪,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203-204.
[15] 陈红莲.从网络流行语看网络受众:以2009年“十大网络流行语”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0(1):32-33.
作者简介 施春兰,讲师,研究方向:新闻舆论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