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出版专业编辑的工作路径优化思路探析

2024-08-14 00:00吴泱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摘要:出版行业的编辑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具备特定学科背景,如哲学、经济学、历史学、工学等;另一类为出版相关专业,包括编辑出版和数字出版等方向。这两类编辑在出版工作中各有优势,具有特定学科背景的编辑因其深厚的专业知识在学术价值评估、专业内容审核以及与专家交流方面具有优势;而出版专业背景的编辑则在编辑技能、语言表达和政治敏锐性方面表现更为出色。尽管编辑类型各异,但都会面临超越其专业领域的跨学科选题。文章以文献研究和案例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深入分析,结合出版案例,从出版专业编辑的视角,探讨在出版深度融合时代,优化出版专业编辑的工作路径,并提出五点具体思路:一是发挥自身专长,解决出版产品中的编辑出版类问题;二是谨慎求证,解决出版产品中的专业性问题;三是提升美感,重视出版产品的形式美;四是做好出版全流程的桥梁角色;五是以编促学,不断提升编辑核心能力,以期为新媒体时代出版专业编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质性启示,进而推动出版行业在深度融合时代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深度融合;出版专业;编辑工作;路径优化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225-04

编辑工作路径的优化是一个常谈常新的话题。无论是在传统出版时代,还是出版深度融合的新媒体时代,出版专业背景的编辑是出版业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沿技术、读者需求以及信息获取方式的不断发展,使出版业的人才需求有了新的变化,单一的出版学科知识满足不了以问题(如出版市场低俗化问题、阅读需求不足问题等)、工程(如对外出版工程、主题出版工程等)或战略(如出版强国、融合出版等)为导向的出版发展需求[1],这就迫切要求出版专业背景的编辑优化自身的工作路径。

一、通读书稿,解决出版产品中的编辑出版类问题,发挥自身专长

出版专业背景的编辑一般受过系统化的出版理论学习和较长时间的专业训练,具备扎实的编辑出版专业知识,在编辑出版理论、编辑出版实践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出版专业编辑在处理具有跨学科性质的出版内容时可以先从全局视角通盘审视作品内容,解决其中的编辑出版类问题。以《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中的“中国原产地物产”专题为例,这一专题中的条目数量为1200余条,条目内容分为“果蔬”“茶叶”“水产品”“特色食品”等10类,每个条目分别从产地范围、自然条件、历史人文、制作方法、产业现状等方面对原产地物产做了详尽的介绍,所涉及的物产十分丰富,编辑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其中的每一个类目。那么,编辑首先可以从整体上去把握稿件,解决如分类是否合理、各分类下的条目数量是否均衡、选择的物产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等问题。审读内容时,统筹考虑各分类下的条目编写体例是否一致,解决图题、图表等是否符合出版规范,语言文字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和有关标准、规范等问题。“中国原产地物产”专题主要是介绍我国的地理标志产品,一般情况下出现导向问题的概率较小,但在审稿过程中也不能掉以轻心。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一专题的“地域性”特色,在展示中使用地图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地图是国家版图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反映国家的主权范围,具有严肃的政治性、严密的科学性和严格的法定性,编辑就需要特别注意地图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务院颁布的《地图管理条例》。2023年2月,自然资源部印发了最新的《公开地图内容表示规范》,因此编辑还需要仔细核查专题中使用的地图内容表示是否遵守这一最新规范。

出版专业背景的编辑虽然在某一具体学科的专业性上存在劣势,但在编辑出版专业性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出版过程中,编辑应当充分发挥自身长处,运用高度的政治敏锐性、良好的编辑加工技能以及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解决好出版产品中的编辑出版类问题,使作品能顺利达到合格出版物的标准。

二、谨慎求证,解决出版产品中的专业性问题,保持敬畏之心

出版专业背景的编辑在处理跨学科领域的选题内容时,切忌盲目自信,一定要对专业内容保持敬畏之心。当遇到一个自身了解并不深入的选题内容时,首先可以充分利用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等权威专业的网络知识服务平台,从宏观上和学科体系上去迅速了解一个新的领域。同时,通过学术资源平台等进行一定程度的调研,帮助自己更深入地了解相关学科,知晓目前的研究方向、最新的研究成果等。这样,编辑可以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完善自身在这一学科领域的知识体系,确保自己对所涉及领域的术语和概念有足够的了解,从而更好地在作品结构、层次、叙述逻辑等方面提出有针对性、建设性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在解决专业问题时,要善于从各个渠道发掘、求证相关的信息,保证出版产品的内容科学性和内容质量。例如,在审读《北京2022年冬奥会运动项目图解》一书时,可以通过《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快速认识体育学的知识树结构,了解体育学所涉及的细分门类,并从“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这一词条中学习冬奥会大致的发展历程及其所包含的运动项目。在编辑过程中,编辑发现体育运动的专业名称、竞技规则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纸质参考资料一般来说又缺乏较强的时效性,那么编辑可以选择互联网上的权威数据来源作为自己的参考资料。例如,结合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官方网站和国内权威的媒体报道核实奖牌榜单和奖牌数,通过观看最新的冬奥会比赛项目回放,根据专业的解说内容去核查各赛项的现行竞技规则等。再如,核实天王星的自转方向问题时,现有的资料也存在说法不一的情况,编辑一方面可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等权威机构官方发布的消息中查找相关资料,另一方面应运用好出版社强大的专家资源,请天文学相关领域的专家来帮助解决相关专业问题。另外,当编辑在审稿中遇到一些具体的数据或通过实验、计算等得出结果的内容,要严格检查数据来源和查验方法,以确保数据的可信度和可靠性。例如,《高效养育——特级教师精选的家教秘诀》系列出版物中提到关于儿童因伤害造成生命威胁的数据,经编辑多番核查并未找到准确的数据来源,只查到2018年出版的《中国儿童青少年伤害流行状况回顾报告》中的相关数据。此时编辑可以将两个数据进行比较,并通过查找其他资料进行核对,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来源的可靠性。

出版专业背景的编辑在出版其他专业的选题内容时,一定要做好前期的资料准备工作,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海量信息资源的优势,帮助自己建立起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架构,采用多种方式检查内容和数据的准确性,以确保出版物的质量和可靠性。对待知识要有敬畏之心,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尽可能地减少错误和疏漏。

三、提升美感,重视出版产品的形式美,优化阅读体验

出版不仅是一项编辑出版活动,还是一项审美活动。出版产品作为传播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要有美的内容,更要有美的形式。出版美学是出版学和美学的交叉学科,研究出版活动中的美学意蕴,是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结合,编辑出版活动就是美学与实践的外在表现[2]。出版深度融合时代,出版美学所研究的内容还包括出版内容的数字化呈现,以及音乐、动画、视频、虚拟形象等多种维度的审美内容[3]。因此,如今的编辑工作除了涉及大量的文字、图片外,还涉及音频、视频、动画、交互、虚拟场景等一系列融合出版要素,小到字体字号、按钮大小,大到整体风格、呈现形式,都需要编辑精心揣摩,出版产品才能呈现出美的感觉。一个美的作品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好地理解出版内容所传达的意境和精神,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如果编辑不具备美的素养,就很难将出版产品的内容美经由形式美呈现到读者面前。在《冬奥百科数据库》出版过程中,编辑提出将原本的门户网站式设计改为更符合当下读者使用场景的大屏式设计,并在首页以动态视频的方式呈现产品,使整个出版产品的风格更符合“冬奥”的运动属性,数据库整体色彩使用墨黑反白的效果,给读者传达一种冬奥知识宝库质感。

美学素养是审美经验、审美情趣、审美能力、审美理念等因素的总和。广义上来讲,一切美好都与美的素养有关,发现美、积淀美,触发的是人的探索心、感知力[4]。新媒体时代,出版专业编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提升自己的美学素养。一是多阅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习不同的写作风格、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增强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对美的敏感度和鉴赏力,提升出版产品的内容美。二是关注细节,注意传统出版物的排版、字体的选择、图片的搭配等,重视数字出版产品的交互细节、页面设计等,通过这些细节的处理,提高出版产品的整体美感。三是汲取美术设计相关的知识来增强自己的设计能力。四是通过参观设计展览、文化活动等,提升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

四、良性沟通,助力优质内容的出版,当好桥梁角色

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编辑工作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越发凸显,对编辑从业人员的沟通交流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编辑在整个出版流程中扮演着一个桥梁角色,需要与作者、读者、设计、排版、发行、开发等各个环节进行良性沟通,让每一个环节形成合力,从而提高出版效率,增强出版物质感,优化读者的阅读或使用体验。

编辑与作者的沟通非常重要,应当做到真诚、主动。面对不熟悉的领域,跟作者沟通好,才能充分理解他们的意图、理念和思路,认识到“编辑创造是没有创造的创造,编辑只是参与了创造的过程”[6]。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校长钱旭红曾指出,人为地对学科进行划分,不利于学生采取更关联的视角来理解科学的整体意义,也局限了学生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可能性[7]。对于出版专业背景的编辑来说,缺乏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确实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劣势,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未免是一件坏事,在和作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上,他们或许更能跳脱出学科束缚,从较为开阔的视野去审读专业的出版内容,也能在不曲解作者原意的基础上简化一些过于专业化或难以理解的内容,使其更容易被一般读者理解。

编辑与读者的沟通必不可少,应当做到广泛、充分。编辑不仅是编辑同时也是读者。读者是文本的校验者,是出版活动的目的和终点,也是编辑实践的作用对象[8]。出版深度融合时代,读者早已不是被动接受内容输入的群体,他们具有更强的自主性、拥有更多的选择性,编辑更应当广泛、充分地与读者交往。通过与读者的密切交往,出版专业编辑可以充分了解市场,掌握读者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需求,弥补自身在发现跨学科选题价值方面的劣势。同时,编辑也能更好地在作者与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有效沟通的桥梁,使作者与读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在设计、排版、营销等其他环节,编辑作为黏合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及时、有效的沟通助力出版活动中的各环节形成合力,提高出版的效率和品质。例如,编辑可以整合出版内容、作者意见以及对读者、渠道的调研结果,与设计师和排版人员沟通,使出版物有更适合的表现手法,并顺利呈现到读者面前。

五、以编促学,不断提升编辑核心能力,做新媒体时代出版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9]。出版专业的编辑作为思想宣传工作生力军中一个较大的群体,应当不断提升政治素养,培养融合出版思维,拓宽知识领域,增强学术能力,成长为一名“全面掌握出版专业基本知识和技能,拥有先进出版理念和多元文化视角,融家国情怀与出版文化、编辑素养与创新精神为一体的”[10]新媒体时代出版人才。

(一)以理论学习提升政治素养

出版是文化建设的基础阵地,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承担着重要使命[11]。出版专业编辑要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新形势下的出版工作;党的领导是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证[12],要努力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从党和国家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努力担负起文化强国的使命。出版专业编辑要以理论学习为抓手,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在出版深度融合发展的大浪潮中,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好出版产品的导向关,创新主题出版工作,服务好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

(二)以实践培养融合出版思维

编辑工作具有政治性、思想性、科学性、创造性、选择性等特点,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需要在实际工作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出版深度融合时代,如何运用新兴技术进行策划选题、组稿、编辑加工,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出版什么样的产品,不同的出版产品适合在哪种媒介渠道上进行宣传……这些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轻松掌握的。出版专业编辑要多参与不同类型的出版项目,了解各类出版产品的特征,培养立体化的融合出版思维,“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13],在实践、积累、总结中提高融合出版思维。

(三)以多读多思拓宽知识领域

出版与阅读密不可分。首先,阅读优秀作品可以培养出版专业编辑的语感,有利于做好内容编校工作。其次,阅读是拓宽知识面的有效方法,出版专业编辑只有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才有做好重大选题的可能。再次,工作之余的阅读还可以适当缓解编辑工作的职业倦怠。阅读要做到“广”,要尽可能多地阅读各种类型的文本,尽可能广地涉猎知识;要做到“新”,时刻关注行业里的新内容,了解市场最新动态,挖掘新需求点,激发选题策划的灵感;了解新知识、新观点、新技术,如元宇宙、数字藏品、OpenAI等,为融合出版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四)以学术研究加强专业能力

编辑的专业能力建设包括:一是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能力建设,二是出版产业和行业专业能力建设[14]。出版专业编辑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推动出版行业发展。同时,应积极主动寻找个人兴趣点并在这一领域不断深耕,培养自身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能力。“一些有思想的作者,更愿意与自己能够在学术理念、学术认同上有碰撞的编辑交流”[15],日常工作中编辑可以根据不同的选题内容,积极参与具体学科领域的学术研讨活动,多与业界、学界的专家学者交流,了解研究重点和热点,提高自身的学术对话能力,严把出版作品的学术价值关,推动精品出版。

六、结语

出版专业编辑在职业成长和发展的道路上没有捷径,唯有脚踏实地,埋头苦干。要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始终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笃实好学,不断弥补自身在其他专业领域的知识欠缺,运用好身边的权威资源,开阔视野,终身学习。要重视出版产品的内容美和形式美,不断提升美学素养,优化读者体验。要充分认识自己的桥梁角色,发挥正向协同作用,串联起出版工作的各个环节。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选择并深耕某一具体学科领域,多读、多学、多想,掌握科学的工作方法,及时接触和了解前沿技术,思考新技术与出版工作的结合点,在遇到跨学科的出版内容时,充分运用新的技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在出版深度融合背景下,成为出版专业技能扎实,融合出版视角多元的新媒体时代出版人才,为读者提供有思想价值、科学价值、学术价值的高质量出版产品。

参考文献:

[1] 方卿.守正创新:学科交叉融合背景下的出版人才培养[J].科技与出版,2023(1):6-11.

[2] 魏硕.出版美学的学科内涵对新时代图书出版的启示[J].采写编,2022(3):127-128.

[3] 刘韬,宋薇,赵辰玮.数字出版时代出版美学的发展与创新[J].出版广角,2020(15):31-33.

[4] 谭芳芳.编辑的美学素养在出版活动中的实践意义[J].新闻文化建设,2022(19):18-20.

[5] 杨丹.论新编辑沟通能力的培养路径[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23,44(4):133-136.

[6] 余向丽.浅谈新时代编辑的坚守之道与创新路径[J].编辑学刊,2022(3):115-120.

[7] 钱旭红.是时候锻造新的科学教育了[N].中国科学报,2022-06-22(1).

[8] 刘扬,周国清.从“作者中心”到“读者中心”:读者概念的现代化抽绎与想象[J].编辑之友,2023(8):64-71.

[9] 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342.

[10] 吴平,高兆强.出版专业硕士培养:问题与进路[J].现代出版,2023(1):8-15.

[11] 新华社.中宣部、教育部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就《关于推进出版学科专业共建工作的实施意见》答记者问[EB/OL].中国政府网,(2023-12-20)[2024-01-30]. https://www.gov.cn/ zhengce/202312/content_6921415.htm.

[12] 张勤繁.习近平文化思想蕴含的道理、学理和哲理[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7(5):10-18.

[13]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311.

[14] 于殿利.引领学术与创造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目标下的出版使命与队伍建设[J].中国编辑,2024(1):16-21.

[15] 周煜.编辑人的追求[J].出版参考,2017(12):65-67.

作者简介 吴泱,编辑,研究方向:数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