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育的实践路径探究

2024-08-14 00:00何智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新媒体在人们生活和学习中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多元的网络信息在丰富大学生思想、满足大学生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有时也可能影响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思政课作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修课,在思想引领、学生价值观形成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从新媒体时代高校加强思政课建设的必要性出发,通过剖析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特点,认为要在发挥新媒体作用的基础上创新思政课教学手段。新媒体时代,在多元思想的影响下,要不断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突出高校思政课的德育属性。大学生是互联网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新媒体时代的高校思政课教育要在综合考虑网络媒体和思政课教育的特点的基础上,把互联网传播速度快、资源丰富的优势与思政课的政治引导性相结合,在高校内全面推动思政课建设和发展,强化思政课的育人效果。要通过不断提高教师素养、创新教学手段、以自媒体平台为媒介、以群团组织为依托,在“线上+线下”的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参与度。在高校思政课中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推动高校思政课效果最优化,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使命感、责任感、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养,使其真正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课;教育;路径;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181-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山西大同大学思政专项课题“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实践路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S9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日益成熟,高校思政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校思政教育要与时俱进,在创新运用新媒体平台与资源的基础上不断更新内容,探索新路径,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人才。

一、新媒体时代加强思政课教育的必要性

新媒体时代,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要求关注学生的整体素质,统筹兼顾学生的知识、能力、道德、审美、身体素质等方面。“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1]思政课是知识性和德育性兼备的课程。从知识性看,思政课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涵盖社会学、法学、政治学、教育学等多门学科内容;从德育性看,思政课具有导向性、思想性。思政课能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培养爱国情感、增强法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尤其在新媒体时代,网络信息参差不齐,学生要有正确的判断力才不会被网络上纷繁复杂的信息误导。因此,将新媒体手段与思政课相结合至关重要。

二、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特点

(一)思政课变化体现时代性

不同时期的思政课有不同的教育内容和形式,高校思政课要结合不同时代的情况开展教育。“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应旗帜鲜明地聚焦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自觉承担起主流价值教育的使命。”[2]当前,思政课教育要结合新媒体时代信息资源多、信息虚拟化、信息共享化的特点开展,发挥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在纷繁复杂的信息中高效识别信息,增强思政课的效果和影响力。

(二)思政课教学突出双向互动性

思政课教育是教育主客体双向互动的过程,新媒体时代为思政课的双向互动提供了资源。新媒体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了解社会、自我学习的途径,为教师提供了不断精进课程的资源。教学过程是双方交换意见、共享资源的过程,如通过学习通APP,教师与学生可以在线互动,通过双向交流为教学提供便利,促进师生之间教学相长,实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思政课落实体现实践性

高校思政课教育要以实践为基础,体现实践性。学习知识的目的是运用,思政课教育让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理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本质上也是实践和运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要借助新媒体或虚拟平台开展教育,“高校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把媒介素养作为重要内容纳入高校心理育人的教育目标体系”[3]。通过提高思政课的影响力和学生的媒介素养,改变学生的行为。

三、思政课教育路径创新

随着大学生认知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增强,传统“灌输式”的教育方式需要改变,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要综合考虑教学环境、教学要素、教学方式,“通过融媒体传播方式的运用,彰显高校自身教学特色,满足学生的成长和成才需求”[4]。运用新媒体技术推动教育资源创新,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

(一)以提高教师的素养为基础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5]思政课教师作为教育活动不可缺少的一方,要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提高自身理论素养;要了解社会热点,提高对热点的感知度;要增强新媒体技术运用能力,提高媒介素养。

第一,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6]思政课是高校的公共必修课,学校要不断提高课堂的质量和教师团队的水平,较高的教师队伍水平是学校课程质量的第一道保障。“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建设应继续在增强理论的解释力、说服力上下功夫。”[7]教师要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不断提升政治理论修养;学校要加强教师的理论培训,通过开展专业知识讲座、论坛和研讨会等提升教师素养。

第二,提高教师对热点的感知度。教师在具备理论知识的同时要了解国家大事、社会热点,教师对社会热点的感知度会影响课堂的丰富程度。“思政课教师需对现有学习资源进行筛选整合,化解同质化的学习资源给学生带来的‘阅读疲劳’。”[8]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分析时政热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通过集体备课平台更新课堂案例,增强课堂吸引力;将创新能力运用于教学,体现思政课与时俱进的特点。

第三,提高教师的媒介素养。新媒体时代,教师要增强接收信息、筛选信息、解释信息以及运用新媒体技术的能力。教师要准确辨别网络上的信息,在课堂上正确地引导学生,向学生传递正确的价值观,更好地发挥新媒体技术传播快、影响大、时效性强的优势。

(二)以创新教学为手段

要不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在发挥思政课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网络平台的作用,要形成新媒体技术贯穿课前准备、课上展示、课下落实全过程的新模式。

第一,课前上传资源。部分思政课理论性较强,学生仅凭课上时间难以真正理解透彻,教师在课前将原著、文献上传学习通等平台的方式克服了传统纸质书厚重不便携带的缺点,为学生课前预习提供了便利。教师要把丰富的课程资源转化为课程内容,通过将慕课平台、集体备课平台上优秀的案例、教案与实际结合,增加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推动课件、案例、语言创新,增强课堂吸引力。

第二,推动多样化技术进课堂。其一,“融媒体的发展促使新型网络工具不断涌现,自由度高、包容性强、开放性广等特点的网络交往极大满足了大学生渴望交流的需求”[9]。课上单纯地用语言表述会显得内容过于空洞,可以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如小组讨论、演讲、表演、微视频等增加课堂乐趣。课上教学可以把新媒体技术转化为教学辅助手段,利用视频、音频等形式扩充教学内容,变枯燥的文字为生动的画面。例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上,可以把抖音、哔哩哔哩(B站)的视频资源作为课堂补充;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上,可以选取相关影片,用红色影视资源生动呈现书本知识,也可以组织学生排练小短剧还原历史,让学生在表演中感悟历史,增强爱国情感。其二,“信息化语境下把红色文化资源建设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成为一个新的研究视角,将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大学生‘网络媒体’新课堂”[10]。高校要结合地方特色和实际情况开发校本教材,设置主题教育课,如结合当地历史开设红色文化教育,让学生更直观地感知书本中的内容和精神内涵。

第三,创新课下实践形式。课后实践可以组织学生拍摄不同专题的短视频,如爱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民族精神专题等。将课后实践作业和短视频制作结合,学生由小点切入,在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的同时深入学习专题知识。另外,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通过VR体验、沙盘课堂或实践教学等形式丰富实践内容。

(三)以自媒体平台为媒介

第一,加快高校自媒体账号建设,打造思政之窗。“发掘新媒体优势,整合开发高质量的隐性意识形态文化产品,打造多样态教学平台。”[11]高校推动建设校内自媒体账号,开通抖音、微信公众号、微博等社交媒体,以“思政之窗”为主题,组织专题模块知识分享,包括但不限于社会新闻、时政热点、思政专业知识、社会故事、社会小课堂等板块,便于学生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增强筛选信息的能力,发挥思政课文化育人的功能。“高校要注重提升高校网络育人的引领作用,旗帜鲜明地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高校网络育人模式。”[12]总之,要借助社交媒体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让学生将思政课的学习贯穿于生活中,在耳濡目染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

第二,鼓励教师运营自媒体账号。教师可以开通个人抖音、微信公众号,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快、内容精、时间短的优势,实现知识在短时间内快速传播,便于学生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提升思政课的影响力。

(四)以群团组织为依托

其一,发挥群团组织、校园活动对学生的影响。“建强用好团属报刊和新媒体平台,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在凝心聚力、团结奋进上下功夫,唱响主旋律、壮大正能量。”[13]党团组织可以利用自己的特色开展专题讲座,组织学生成立相应的学习社团。可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活动与学校校风的营造结合起来,在校宣传栏、校报中加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相关内容,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其二,重视学生在校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经不再是单向传授和灌输,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14]要鼓励学生成立专门的社团,学习自媒体账号运营,提高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与媒介素养。“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15]要让学生在参与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内容质量,引导学生向上向善,激励学生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

四、结语

在当前新媒体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思政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高校思政教育者要采取适当且有效的教育方法,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的同时发挥新媒体技术的优势,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求是,2020(17):4-16.

[2] 谢玉进.新时代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再界定与研究深化[J].思想教育研究,2022(5):56-61.

[3] 余成武,陈虹.自媒体视域下高校心理育人的教育诉求与对策[J].教育评论,2018(8):88-91.

[4] 王天昱.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后勤文化育人分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2):12-14.

[5] 习近平.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 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6]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

[7] 李永进.论5G时代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创新建设[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0(7):101-105.

[8] 王敏,李婷,张玮.高校思政课线上教育成效提升路径研究[J].传媒,2023(7):84-86.

[9] 钱圆圆,刘伟,杜松涛.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创新研究[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1):101-105.

[10] 王春霞.论红色文化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及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5):132-135.

[11] 谢莹.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优化[J].新闻研究导刊,2022(12):40-42.

[12] 王越,邬丽群.高校文化育人工作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7):94-95.

[13] 王鹂.高校共青团新媒体工作发展创新探析[J].北京科技高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8(6):647-653.

[14] 冯鑫.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媒介素养教育的策略与途径探究[J].改革与开放,2011(6):45.

[15]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48.

作者简介 何智敏,助教,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