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策略探究

2024-08-14 00:00张楠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7期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媒介化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常态,媒介的重要性和影响力越来越凸显。文章旨在探讨媒介化时代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及实现路径,以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提供有益借鉴和参考。以媒介视角观照思想政治教育场域,媒介延伸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沟通能力,带来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形式的融合,充实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因此,高校介入媒介实践并积极探索搭建新媒体平台是推进“三全育人”的迫切要求。文章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案例分析法,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具体改进建议。

文章指出,微信公众平台以其受众的普及性与精准性、运营主体的权威性与过程的民主性、强互动性与裂变式传播特点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并通过信息与服务、宣传与引导、互动与交流三大功能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文章以延安大学为例,通过分析其2023年校内新媒体文章排名及1—12月WCI微信传播指数,发现当前校内微信公众平台存在团队专业度不足、平台互动性不强、宣传力量分散等问题,并从加强运营团队建设、探索平台互动服务功能、整合校内媒体资源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建议。

关键词:媒介化;高校;思政教育;微信公众平台;网络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165-03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17年度西华师范大学英才科研基金资金资助课题“教师资格考试制度与教师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以数学学科为例”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7YC378

一、引言

2021年,中央宣传部等联合发布了首批重点建设高校思政类公众号名单,其中包括部分高校、院系的官方微信号[1]。可见,除了作为信息发布与服务平台外,校内公众平台也要发挥思政育人职能。

二、媒介化思政: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的意义

丹麦学者施蒂格·夏瓦认为,媒介“已然成为社会和文化实践的一个结构性条件”[2]。媒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以至社会各领域需要进行自我调适以适应媒介规律。媒介影响和塑造着内容的生成与人际关系,因此不应将媒介只看作工具,而应把媒介视为传者与受者间关系的构建者,并且在探究媒介使用效果时,要将已被媒介化的环境纳入考虑范畴。

以媒介视角观照思政教育场域,思政媒介化的过程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时间与空间上,新媒介延伸了思政教育的沟通能力。传统思政教育存在于特定场所与固定时间,而如今学生拥有了线上庞大的虚拟空间体验。二是带来了思政教育活动形式的融合。线下与线上活动相结合逐渐成为主流方式,如线下活动配合线上宣传,可进一步提升思政教育的影响力。三是充实了思政教育内容。网络热点内容可直接为思政教育提供素材,“网络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也被列为育人十大工程之一[3]。延安大学“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体验教学和践行活动为两翼”[4]的育人理念仍集中于线下活动,对于线上虚拟空间则缺乏指导。当前积极介入媒介实践、探索搭建新媒体平台是高校推进“三全育人”的迫切要求。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作为思政教育的媒介,具备多重优势。

第一,受众的普及性与精准性。微信几乎覆盖了全部学生,高度的普及性使高校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开展思政教育成为可能。相较于微博、抖音等其他更开放的社交媒体,微信公众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专门与学校、学院及社团组织互动、获取相关信息的渠道,并能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需求精准定制内容。

第二,运营主体的权威性与过程的民主性。校内平台一般在学校职能部门与学院指导下运营。为确保信息的准确合规,内容发布须经过层层审核,严格的审核机制可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同时,运营团队中绝大部分为在校生,由学生负责采编撰写及编辑排版各环节。学生在“传播中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5],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内容更符合广大学生的需求。

第三,强互动性与裂变式传播。与微博、抖音等开放性平台相比,微信“基于熟人关系的强社交属性”[6]更为突出。在传播的仪式观理念下,转发分享不仅指涉行为,更是“共享信仰的表征”[7]。通过分享朋友圈、群聊等方式,推送内容可在用户间实现裂变式传播。

综上,高校可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实现思政内容的精准覆盖、个性化推送和互动交流,达到思政育人、凝聚共识的效果。

三、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政教育功能

高校思政教育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8],可概括为“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9]。微信公众平台通过信息与服务、宣传与引导、互动与交流三个功能实现教育目的。

(一)信息与服务

丰富的思政教育素材蕴藏在平台的信息与服务中。“隐性思想教育”是指以相对隐蔽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渗透教育,自然地“将思政教育内容转化到受教育者的思想中去”[10]。将思政元素融入资讯与服务,更易被学生接受。“延安大学圣地红网”发布的《延大人的骄傲,延安舰舰歌诞生!》,将校友事迹与国防新闻相结合,既展现了师资力量又普及了国防知识。“延安大学党委学工部”的二级菜单下设有“应征入伍”“易班影院”等多个子菜单,提供关于参军入伍政策、红色影院预约等服务,在服务中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二)宣传与引导

高校通过对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法制、国防、民族团结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引导学生成长成才。延安大学宣传部每月面向校内二级微信平台发布宣传任务,并将完成情况作为平台排名依据。其中,党的二十大、党史学习教育为2023年每月固定宣传任务。“延安大学圣地红网”推送的系列文章“党的二十大党章新知识点大家学”,以动漫形式介绍了党章的主要修改知识点。根据热点也会增加如雷锋纪念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宣传主题。以上主题经由平台丰富的图文、音视频等多媒介融合形式而更具感召力。

(三)互动与交流

通过点赞、评论、留言、转发等互动形式,教育者能及时收到学生反馈。平台投票、问答、抽奖等功能,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提升内容的渗透力。2023年校内新媒体文章前20名中,投票抽奖类型文章有6篇。物电学院的推送文章《延安大学2023年度“自强之星”喊你来投票啦!》,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与选树榜样结合,鼓励学生见贤思齐,自立自强。媒介化时代,“用户既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也是信息的主动传播者”[11],学生在互动交流中能够加深对思政教育内容的理解与认同。

四、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育人的问题与优化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第一,运营团队专业度不足,思政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和针对性。运营团队多为学生与兼职老师,缺乏思政教育和传播学背景知识,难以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社团化运营模式导致人员流动率高,“运营理念与思路不断改变”[12]影响着教育效果。当前,宣传部下发的月度宣传任务流于形式,各平台仅是将理论内容转载至微信平台,未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与互联网传播规律加工策划,导致推送内容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二,平台互动性较差,服务功能开发不足。由于未将互动性纳入选题策划考量及缺乏互动机制,当前存在用户参与度不高、留言回复率低的情况。同时,平台的信息服务与校园生活服务功能有所欠缺。各平台二级菜单建设不足,大多仅连接到学校网站与教务2NjNL0Es0gIsGOAAWYRMsg==系统,信息服务内容杂乱,缺少分门别类意识;校园生活服务也极为欠缺,与学生存在较大的心理距离。

第三,各二级平台同质化倾向严重,宣传力量分散。一半以上学院拥有两个及以上微信公众号,部分学院将“党建”“团委学生会”等公众号分而设之,却在实际运营中缺乏统筹协调,导致关注度进一步分流;各学院公众号各自为政,服务于本部门工作需要,欠缺互动与资源共享理念,也未能结合专业特点实施精准育人,呈现较强的同质化倾向。

(二)优化策略

第一,加强运营团队建设。一方面,要优化团队人员构成。配备专业思政教师,提供系统的思政教育知识,更好地引导学生团队;建立团队“传帮带”工作机制,促进新成员更快地融入团队并发挥潜力,提升学生梯队培养成效。另一方面,定期组织培训活动,加强对运营团队思政理论功底的培训,不断提升团队选题策划能力与采编水平,并针对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与平台传播特点,结合学校办学特色,生产制作高质量的内容,激发学生对思政教育话题的兴趣和参与度。

第二,探索平台互动服务功能。当前校内运营团队普遍缺乏用户思维,导致平台“用户黏度差,活跃用户数少”[13],这就要求在运营中建立有效的互动与反馈机制。通过加强后台数据分析了解学生的兴趣,并在此基础上不断优化平台的内容推送。同时,畅通学生意见反馈渠道,在二级菜单设立意见收集板块,安排专人及时回复,增强学生的参与感。此外,设置关键词自动回复或接入“天气”“后勤电话”“好文推荐”等实用查询、校园生活及休闲娱乐功能,进一步提升平台服务体验,提升学生对平台的信任度和依赖度。

第三,整合校内媒体资源。建立科学的管理沟通机制,整合校内资源。各学院应精简学院公众号数量,凝聚内部宣传力量,结合专业特色打造精品化栏目。由高校宣传部牵头定期开展集体工作会议,借助国庆节等蕴含思政意义的特殊节点,各平台“选择不同的角度、深度进行内容发布”[14],拓展思政教育广度和深度的同时,避免同质化倾向。针对优质内容,鼓励各二级平台转发,突破单个平台影响力受限的局限性。此外,“多渠道的分发模式可使内容传播更加广泛”[15],高校还应探索微信公众平台与微博、抖音等平台的整合路径,根据各平台的优势搭建宣传矩阵,扩大思政教育的覆盖面。

五、结语

媒介化时代,加强校内微信公众平台建设运营,发挥平台信息服务、宣传引导及互动交流功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学习生活日常,可以有效提升教育成效,促进大学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

参考文献:

[1] 张函萁.首批200个高校思政类公众号重点建设名单公布[EB/ OL].全国高校思政工作网,(2021-08-30)[2024-01-25]. https:// www.sizhengwang.cn/a/szgzhjs_tbtj/210830/930722.shtml.

[2] 施蒂格·夏瓦.文化与社会的媒介化[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5.

[3] 姚振.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通知[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7-12-05)[2024-01-25]. 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 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4] 周雨曦.延安大学构建“一体两翼”体系 用延安精神办学育人[EB/OL].陕西省教育厅,(2020-08-30)[2024-01-25]. http:// jyt.shaanxi.gov.cn/jynews/rdjj/202008/30/105307.html.

[5] 于聪聪.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用研究[D].桂林: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23.

[6] 程栋.智能时代新媒体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181.

[7] 詹姆斯·威廉·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7.

[8]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EB/OL].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2021-04-29)[2024-01-25]. 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l ZmY4MDgxODE3YWIyMmI4YTAxN2FiZDc3N2NkYzA1ZDg%3D.

[9]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政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263.

[10] 郑永廷.思政教育方法论(修订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70.

[11] 米华全,古长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政教育功能和实现路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6):72-76.

[12] 郑香妞.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探究:以高校微信公众号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2,43(16):58-59.

[13] 张一,王一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建设瓶颈期的发展思考:以大连理工大学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6,7(10):346.

[14] 刘德恒.基于高校微信公众号的思政教育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科技大学,2019.

[15] 2019高校新媒体观察报告[R].腾讯微校,2019-04-01.

作者简介 张楠,助教,研究方向:思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