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高校心理委员的作用变得愈发重要。作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委员要具备相关的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关注同学们的心理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同学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文章从积极心理学视域出发,探讨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培养具备积极心态、良好职业道德和自我保健能力的高校心理委员。积极心理学将关注点从负面心理现象转向正面、积极的心理现象,通过培养心理委员的积极心态,保证其在遇到问题时能够正确处理,不被负面情绪干扰。新媒体手段不断丰富,为心理委员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和交流平台。心理委员经过系统培训后,可以不断提升心理学相关知识储备和技能。随着新媒体的飞速发展,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更加生动化、便捷化。新媒体扩大了宣传工作的影响力,提高了心理数据收集效率,增强了交流沟通的便捷性。高校心理委员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定期评估、团队内部探讨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作出针对性的调整和改进。新媒体时代,积极心理学为培养高校心理委员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策略。通过系统培训、合理干预和有效反馈等措施,可以构建一个全面且有效的高校心理委员培养模式,为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积极心理学;心理委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7-0142-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安徽工程大学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项目“全媒体背景下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内容、载体及机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ds024
(一)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一场革命,它转变了传统心理学的研究视角,将关注点从负面心理现象转向正面、积极的心理现象[1]。积极心理学强调对人类优势和积极方面的研究,倡导对人类健康、幸福和繁荣的关注[2]。具体而言,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积极情绪体验[3],主要研究如何通过正面情绪的积累和保持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二是积极人格特质,主要研究如何培养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美德,提高个体的自我认知和自我管理能力;三是积极社会环境,主要研究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家庭、学校、社区等积极的社会环境,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社会行为表现。
(二)心理委员的职责
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三级网络中,心理委员是最基层的工作队伍,但他们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这对心理委员所具备的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了解相关心理知识,掌握问题处理方法,关注周边同学的心理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同学们的心理健康问题[4]。心理委员的职责[5]主要体现在:
1.宣传和普及心理知识。心理委员要定期向同学们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同学们的心理健康意识。心理委员可以通过主题班会、知识分享、心理主题活动等形式宣传,用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工作,引导大家正确认识心理健康问题,更好地评估自己的心理状况。宣传心理健康知识,不仅是心理委员的基本职责,也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2.观察上报异常状况。心理委员要通过身边的蛛丝马迹关注同学们的心理状况,及时将异常情况上报给老师。心理委员要有高度的责任心、敏锐的洞察力,掌握班级每一个同学近期的状况。心理委员要定期主动向老师汇报班级同学的心理状况,在一些特殊节点保持高度的警觉,如临近期末考试、失恋分手等,尽自己所能,保护好同学们的心理健康。
3.协助老师处理问题。心理委员要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从朋辈者的角色出发帮助同学们解决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委员和身边同学生活在一起,有些问题学生不愿张口与老师交流,这时候心理委员的作用就尤为重要,他们往往是第一个发现问题的排头兵,他们可以提供心理咨询,协助同学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扰,以帮助其渡过难关,回归正常生活。
4.帮助同学消除困扰。心理委员要运用所掌握的相关知识为同学们排忧解难,消除心理困扰,缓解心中的压力,释放不良情绪。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压力较大、想法较多,常常因为自身能力不足和社会期待之间的差距产生心理困扰。当班级同学遇到问题时,心理委员要及时给予必要的关心和情感支持,通过倾听和交流,帮助身边的同学调节不良情绪,走出心理阴霾。当自己无法解决的时候,可以陪伴或劝导同学寻求学校心理中心的老师或专业医生治疗。
5.组织开展心理活动。心理委员要定期开展心理疏导活动,内容要丰富,形式要多样。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是根据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在辅导员或心理委员的组织下,围绕相关主题,班级全体成员参加,以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促进他们心理成长为目标的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大学生年龄相仿、有共同话题、心理发展水平基本相同、拥有同样的心理发展课题,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能够增进同学之间的感情。其不仅有助于学生心理发展、完善心理品质、提高自我教育能力,还能增进同学间的沟通和了解、消除同学间的矛盾、增强班集体的凝聚力。
(一)要具备良好的网络传播能力
新媒体时代要求心理委员运用各种媒体平台,这不仅包括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体平台,还包括一些新兴的心理健康专业平台和应用程序。心理委员要了解班级同学的特点,工作任务重。同时,心理委员要具备一定的媒体传播能力,包括撰写吸引人的标题、制作有趣的内容、运用各种媒体工具和手段等,以快速有效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与学生互动交流,强化工作效果。
(二)要具备网络舆情处置能力
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影响力大,稍有不慎,事态就会迅速升级,这就要求心理委员具备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网络舆情是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反映,也是影响校园稳定的重要因素。心理委员要及时关注网络舆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和需求,发现并及时上报所发现的心理问题。同时,心理委员要具备一定的危机干预能力,对于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和危机事件,要及时采取措施干预,避免舆情恶化,维护校园稳定。
(三)要具备个人隐私保护能力
新媒体时代,个人隐私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这对心理委员的工作有了新的要求。在开展工作时,心理委员要保护好班级同学的隐私,不得擅自透露同学的身份信息和反馈问题。在运用网络平台开展心理测评、心理月报等工作时,要及时发给学校相关部门负责老师,不得随意泄露相关信息。在开展工作案例研讨时,要隐去可以识别出相关人员的信息,避免信息外泄对相关同学造成伤害。
(一)扩大宣传工作的影响力
以往心理委员的工作对象往往是身边的同学,受众群体较小,影响力集中在班级同学。随着新媒体手段的不断丰富,微信公众号、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扩大了心理工作的影响力。新媒体传播速度快,平台用户基数大,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可以通过相关平台传播,辐射更多有心理健康保健需求的人群。相关心理健康知识科普视频和心理健康测试可以帮助平台用户掌握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增强人们的保健意识,从而扩大心理宣传工作的影响力。
(二)提高心理数据收集效率
传统的心理数据依靠纸质调查问卷进行,往往效率较低,且容易出错。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许多方便快捷的工具应运而生,心理委员根据主题发布相关在线表格,同学们在线完成填写,不仅省时省力,也不容易出错。心理委员可以方便快捷地收集大量数据,并利用心理分析软件进行客观分析,以更好地了解班级同学的心理现状,从而制订出契合度更高的心理工作计划。
(三)增强交流沟通的便捷性
面对面交流沟通是心理委员开展工作的重要手段,能够让大家敞开心扉,表达情感。通过这种方式,心理委员可以很好地了解同学们的心理,但会受到时间和空间限制,不能随时随地开展。新媒体平台为交流沟通提供了更加便捷的形式,随着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的普及,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文字、语音、视频等形式交流沟通,摆脱了时间和空间限制。
(一)培养积极心态
积极心理学强调培养个体的积极心态,关注个体的优点和潜能。心理委员作为学生群体中的重要角色,要具备积极的心态,才能在面对学生心理问题时提供有效的帮助[6]。培养心理委员的积极心态,可以鼓励他们关注生活中的积极事件,培养他们乐观的解释风格。通过引导心理委员关注身边的正能量事件,让他们用乐观的态度看待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由此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一些负面事件。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够完成某项任务或解决某个问题的信心程度[7]。通过培训和实践,可以帮助心理委员树立自信心。自信心是积极心态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理论知识的积累和不断实践,可以增强自己的能力和信心,进一步增强自我效能感。
(二)增强主观幸福感
积极心理学的目标是帮助个人发现自身优势以增强幸福感。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指的是个体对自己心理健康状态的认知和评价[8]。通过增强主观幸福感,心理委员可以更好地关注自己的心理健康,更好地服务他人。生活中既有快乐也有痛苦,既有欢笑也有泪水,不能只关注泪水和痛苦,还要关注快乐和欢笑,培养寻找幸福的习惯。同时,要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充足的睡眠、均衡的饮食和适度的运动。
(三)发挥优势与美德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我们要充分发掘每一个心理委员的优势与美德,运用他们的积极特质去感染身边的人。心理委员也是当代大学生,他们有自身的优势和不足,有的组织能力比较强,有的文笔能力比较强,有的沟通能力比较强,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运用他们的优势开展心理工作,更好地吸引班级同学参加。心理委员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美德,以身作则,引导班级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加强系统培训
1.心理知识技能培训。可以运用新媒体手段为心理委员提供关于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咨询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培训,让他们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知识和技能[9]。同时,对他们进行各类心理健康问题的识别和应对方法培训,让他们能够在实践中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利用新媒体平台传播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加深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和理解。借助新媒体为心理委员提供与专家直接交流的机会,通过与专家互动,心理委员可以获得更专业的指导和支持,进而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心理委员职业道德素质培训包括保密原则、尊重学生、严谨负责等工作态度的培养,通过讲座、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10],让心理委员了解职业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使其具备职业操守和责任感,还可以设立职业道德素质考核指标,对心理委员进行考核评估[11],以及时发现并纠正其存在的问题,确保其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
3.个人成长保健培训。为心理委员提供个人成长与自我保健方面的培训,让他们了解自己的特点和优点,学会自我管理和调节压力的方法。心理中心和二级学院可以定期组织个人成长小组活动,通过有经验的心理委员以老带新,传授经验,让他们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学习有效的压力应对策略和情绪调节方法,同时鼓励他们积极参加各类有益身心的活动,培养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心态[12]。
(二)合理干预
1.明确目标与职责。学校可以通过统一培训,让心理委员清楚自己的目标与职责,对自己作出准确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工作方向。学校可以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加深心理委员对自身职责的理解,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技能。通过心理专家的授课,可以让心理委员对工作的开展有更清晰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更好地履行职责、发挥专长。
2.激发兴趣与热情。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心理委员的工作兴趣与热情,让他们在工作中充满激情[13]。可以组织心理情景剧表演、心理健康知识竞赛等,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和了解心理健康知识,也可以提供实际案例分析,让他们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激发他们的工作兴趣,增强他们的成就感。
3.增强自我效能感。通过各种方式增强心理委员的自我效能感,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价值和重要性。心理中心可以定期组织一些主题活动,让他们了解自己的能力和贡献,从而激励他们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也可以设立奖励机制,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三)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
为确保心理委员培养效果和质量,要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具体包括:
1.学生积极反馈。班级同学满不满意是对心理委员工作最直接的评价。心理委员只有赢得班级同学的认可,真正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才会受到同学们的信任。要鼓励学生参与到学校心理健康体系中,扮演主人翁角色,对心理委员工作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心理委员更好地改进工作方法[14]。
2.定期考核评估。学校要对心理委员进行定期考核和评估,通过心理月报、调查问卷等形式了解他们的工作开展情况和能力水平[15]。及时发现和解决遇到的问题,设立明确的考核指标和评估标准,对心理委员进行全面评估。对于做得好的心理委员给予表扬,举行交流会,让其分享工作心得和方法。对于工作效果不佳的心理委员进行批评教育,对他们进行培训,提升其能力,使其改进方法。将考核结果作为表彰或奖励心理委员的依据,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动力。
3.团队内部探讨。好的团队可以引领个人发展,可以通过心理委员团队内部探讨加强队伍的沟通和协作,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学校心理中心可以定期组织案例研讨,分析典型心理案例。优秀心理委员可以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内部探讨引领心理委员团队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时,可以设立建议反馈渠道,收集心理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团队持续改进和发展。心理委员团队内部的合作和团结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要鼓励心理委员加强内部探讨,推动团队持续发展。
积极心理学为培养高校心理委员提供了新的思路,其关注心理委员的优秀品质和潜在优势,能够帮助他们培养积极心态,增强主观幸福感。通过系统培训、合理干预以及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等措施,可以构建一个全面且有效的高校心理委员培养模式,这一培养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心理委员的专业素养和能力,还能够促进整个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在未来的研究中,应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积极心理学理念更好地融入心理委员培养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创新培养模式,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更加全面和有效的支持。同时,要关注心理委员的成长和发展,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支持,让他们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彩平.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升路径研究:以地方本科院校A为例[J].梧州学院学报,2023,33(5):100-108.
[2] 苗元江,余嘉元.积极心理学:理念与行动[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9(2):81-88.
[3] 甄葭.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3(27):25-28.
[4] 马建青,欧阳胜权.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历程及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20(6):106-111.
[5] 丁闽江,王凯旋.高等院校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和制度建设研究[J].校园心理,2021,19(3):271-273.
[6] 李亚兰,付赵震,冯杰.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校心理委员工作机制构建[J].北京电子科技学院学报,2021,29(4):125-131.
[7] 冯佳菏,张少猛.大学生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心理安全感的中介作用[J].当代教研论丛,2023,9(9):73-77.
[8] 刘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提高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路径探析[J].改革与开放,2019(10):62-64.
[9] 孟维杰,吕晓峰,邵华.“五力”合育创新地方高校心理学专业(师范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为例[J].阴山学刊,2023,36(6):94-98.
[10] 孙茜.加强和改进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新西部,2018(18):140-141.
[11] 刘甜玲.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探究[J].黑河学刊,2018(4):142-144.
[12] 陈俏,吴志兵.“三全育人”视域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J].品位·经典,2023(15):142-145.
[13] 蔡圳阳,张江华,胡小清,等.大学生朋辈心理互助及其基层工作体系的构建[J].创新与创业教育,2023,14(4):141-145.
[14] 孙艺铭,冯娇,薛艳玲.高校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现状及思考[J].科教导刊,2023(24):21-23.
[15] 王艳慧.大学新生心理适应的实践探索: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J].江苏教育,2022(64):23-26.
作者简介 吴旭,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教学。姚丽,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教学。